提要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也离不开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本文首先简要考察了“十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重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地,通过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出发,迫切需要推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一是通过深化企业分工关系以及优化制造业行业结构等途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二是从完善基础条件、推进体制创新、明确发展重点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二是提高制造业的增长质量。有鉴于此,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研究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对于寻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五”期间几个重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1.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充分运用现代组织与管理方式,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集运输、保税、仓储、装卸、加工、包装、配送、代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以及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的增强,我国社会物流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8.1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为41.3万亿元,进口货物物流为5.4万亿元。2001~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扣除价格因素,物流实物量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明显快于同一时期GDP年均9.5%的增长水平。在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物流运行效率也有所改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2005年为18.6%,比2000年的19.4%下降了0.8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十五”期间节约的社会物流费用约为1090亿元。2005年,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140亿元,占GDP的比例为6.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5%。这些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明显。
虽然我国的物流业已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物流服务的能力和品质也有显著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全社会综合物流体系还不完善,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的现象还很严重。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仍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②在经营模式上还主要处于运输和仓储一条龙的发展阶段,尚未达到现代物流业应具备的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2005年我国单位货运量物流收入不到160元/吨,仅为美国同期水平的26%左右。③物流市场不规范,行业垄断、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等现象还比较严重。④物流企业“小、散、差”,缺少自主物流服务品牌。虽然在我国物流市场已经有一些民族物流品牌,如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中储、宝供等,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外物流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内部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既是主要的生产者服务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各种经济资源特别是资本的形成和配置效率。
“十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业持续发展。2005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020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105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2倍和1.19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6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4927亿元,比2001年的2109亿元增长1.34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反映金融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些指标,如证券化程度等,近年来并没有呈现出改善的局面。2005年,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配送股票筹集到的资金仅为1883亿元,明显低于2000年2103亿元的水平。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而我国的同口径指标还不到5%。二是金融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协调,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三是金融服务业各微观主体的竞争力不强,尚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金融服务产品。
3.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主要涵盖电信运营业、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互联网及增值业务服务业等行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财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及服务业中均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有了大幅度扩张,实现了新的跨越。从电信运营业看,2005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5799亿元,比2000年的3014亿元增长了92.4%;固定电话用户数和普及率分别达到35043万户和27部/百人,分别比2000年的14483万户和12.4部/百人增长了1.42倍和1.18倍;移动电话用户数和普及率分别达到39343万户和30.3部/百人,分别比2000年的8453万户和6.7部/百人增长了3.65倍和3.5倍;全社会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11亿户,比2000年的2250万户增长了3.93倍。
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业方面,2005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3900亿元,2001~2005年的平均增速超过40%,远远高于同期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速,是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00~2005年,软件产品收入从238亿元增加到2066.5亿元,软件服务收入(包括系统集成服务收入)从322亿元增加到1834亿元,软件出口收入从4亿美元增加到35.9亿美元,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信息服务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国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力还较弱。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仍处于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效率偏低的状况。三是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对信息服务业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协调的机制;监管机构独立性不强,在监管实践中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通过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状况进行分析,并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化特点,找出影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确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迄今为止,我国已编制并发布了1981年、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和2000年8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对前6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部门分类、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统一后,按1990年可比价做了重新编制。根据这些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相应年份的中间需求率,并由此观察生产者服务业的变动态势。1981~2000年,我国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前10年迅速上升,从1981年的42.7%上升到1990年的56.4%;后10年有所回落,2000年为53.8%。由此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服务业的产出中,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消费者服务业的比重。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以消费者服务业为主,生产者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消费者服务业比重的状况。
从整个分析期间平均来看,制造业对服务业产出的中间需求最大,服务业其次,采掘等行业和农业相对较小。从动态变化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占服务业总需求的比重在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但来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占服务业总需求的比重则明显上升。到2000年,来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已经接近制造业产生的中间需求的水平。可见,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构成拉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增长的两大因素。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比较,制造业产生的中间需求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来自服务业中间需求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以及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占服务业总需求的比重均处于较高水平,这种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并不意味着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高,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更紧密。实际上,前者更多反映的是我国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后者则是由我国庞大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导致的结果。如果从国民经济的服务投入率和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看,我国则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服务投入率为19%,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为9%,而1995年日本的相应指标分别为42.8%和17%。这就表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提供了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及其中间需求占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除其他服务业外,其余4个服务业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均高于50%,其中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商业饮食业均较大幅度地高于服务业平均的中间需求率水平,2000年分别达到80.8%、76.1%和64.6%,说明这些行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功能远远强于作为消费者服务业的功能。另外,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占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也即从生产者服务业的行业结构看,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和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这3个行业的合计比重超过80%,其中商业饮食业的比重高达35%。可见,目前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贡献较大的行业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的范畴。将这些结果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运输邮电业(运输和仓储业以及通信业之和)和金融保险业均显示出很强的生产者服务性质,而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饮食业(批发零售业与餐饮旅馆业之和)在我国主要用于生产者服务,并且其在生产者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发达国家这个行业则更多地表现出消费者服务的性质;二是在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生产者服务功能并且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不动产和商务服务业,在我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由于商业饮食业不论在技术和知识含量,以及附加价值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商务服务业,因此,这种差异反映出来的事实是,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结构低度化十分明显。
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以及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这两个指标,来考察不同的生产者服务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首先分析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相应服务业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对于各服务业行业具有较强的需求程度,也即比率较大的制造业行业分别是:运输邮电业对应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商业饮食业对应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对应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金融保险业对应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其他服务业对应机械设备制造业。其次来看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占相应制造业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对于各制造业行业的中间投入具有重要影响,也即比率较大的服务业行业分别是: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均对应于商业饮食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对应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化学工业对应金融保险业和商业饮食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应商业饮食业和运输邮电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对应金融保险业和运输邮电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对应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将上述两方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运输邮电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强,商业饮食业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相互联系较为紧密,金融保险业则主要联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而与其他服务业和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具有较强产业联系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三、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根据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般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基于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状况的分析结果,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深化企业分工、优化行业结构等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凭借多种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制造业的总量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几乎所有具有比较意义的国家在相同或相近发展阶段达到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从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衡量指标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并没有获得与发展速度相对应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相当明显。一项可信度较高且持续多年的多边比较研究的最新结果指出,2004年,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25.4%、英国的33.3%、德国的26.4%、日本的36.9%和韩国的24.4%。很显然,如此大的差距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相互间发展阶段的差异所致。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产业组织和行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两大因素。从内资企业看,企业间的分工程度较低,尽管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在沿海地区有一定发展,但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还很薄弱;行业结构还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较低。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虽然从行业结构看,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有较大比重,但实际上,这只是在外资驱动下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的一个结果。在同一产业的三个产业链环节中,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处于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而附加价值较高的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环节则一般都是由跨国公司控制。这些问题既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又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制造业企业间分工关系的深化,将使得生产的组织结构和交易的组织形式变得日益复杂,企业出于降低成本、集中知识等非金融资源于核心业务、减少人员培训风险和满足规制要求等多种考虑,会大大增加对专业化的生产者服务的需求;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和产业链环节则需要更多地依靠高层次的生产者服务业,如各种商务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支撑。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改善,又有助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服务业具有很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又必然会更多地吸引来自服务业自身的中间需求,进而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的更大发展。因此,深化制造业企业的分工关系,优化制造业行业结构,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是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
针对我国的实际,深化制造业企业间的分工关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企业间垂直分工在整体上的深化;第二,大企业与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业务外包关系;第三,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推动企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同时要在产业政策上促进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鼓励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发展。优化制造业行业结构的核心,则是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更快发展。
2.从完善基础条件、推进体制创新、明确发展重点、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虽然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较之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中间服务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对高层次生产者服务的客观需求,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低度化问题仍很突出。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1)完善基础条件。生产者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赖若干特定的基础条件。除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和商业交易设施等物质基础条件外,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才环境等软环境也十分重要,对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制度环境方面,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调整服务业的管制框架,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法律环境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种与生产者服务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如贸易法、期货法、房地产交易法、土地估价法和运输通信法等,并注意相互配套,使其在规范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由于生产者服务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开发人才资源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并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成本,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长效人才保障。
(2)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如银行业、基础电信业、航空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等,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状态,竞争压力不足导致这些行业的服务产品高价格低质量,极大地抑制了需求并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加快推进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既要注重对现有的寡头服务企业进行拆分重组,以形成有效竞争,又要允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行业参与竞争,以利于提高效率。二是加快对国有大型服务企业的改造,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产权重组、机制转换等任务,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并完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生产者服务业的竞争程度,激活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明确发展重点。生产者服务业是一个成分复杂的“混成产业”,既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包括运输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尽管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各行业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有必要明确发展重点,以利实施诱导政策,推动生产者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根据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的结构变动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应该包括:为实现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服务的商务服务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服务的信息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融资和降低风险服务的金融保险业,以及为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对于这些重点发展行业,既要坚持市场化导向,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4)扩大对外开放。未来我国继续大规模吸引外资的热点将逐渐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既是履行我国“入世”承诺的要求,也是缩小我国服务业与世界服务业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有研究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两类具有相对垄断性优势的服务产品,即传统的消费者服务中特别优秀的服务产品以及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产品。统计数据也表明,1990~2002年,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服务业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中,金融、商务活动和运输仓储等生产者服务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2002年,仅商务活动所占的比重就达到40%。由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转移重点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基本吻合,所以,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开放程度与合理保护的关系,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尽量减少服务业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专栏11—1
上海发达的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上海是我国著名的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其教育和传媒业也十分发达,而且这些行业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均比较强。根据实证分析的需要,这里选择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来代表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另外还汇总出长三角三省的工业数据。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45.如此高的相关系数足以说明,上海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与长三角的制造业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方程是:
y=11.125x0.918
其中,R2=0.9973.
这进一步说明上海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
由上述回归方程可以得到上海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制造业的贡献弹性为0.918,也就是说,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长三角制造业则增长0.9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