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4100000007

第7章 工业增长与市场供求关系

提要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增长的历史,基本上是工业品的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从供求关系看,我国工业增长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的消费品短缺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消费品相对过剩和基础产品供求矛盾加剧阶段;三是“九五”时期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阶段;四是21世纪以来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基础产品进口增长阶段。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GDP增长相关关系,以及需求结构变化、房地产投资、国际贸易、信息化、制造业私人成本变动、产品质量安全管制等因素对我国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可持续增长和工业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政策调控:一是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由投资引起的占地和环境问题;三是加强对工业品出口的管理,促进“出口转内销”;四是注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工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增长虽有波折,但总体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工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此后,我国工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时期。由此,工业结构和工业品质量获得了根本性突破,工业品出口增长迅速并成为世界重要制成品出口大国。目前,我国许多工业品在总量上居世界第1位,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工业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外需过度依赖,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工业产能过度扩张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问题。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将使我国工业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与工业品供求变化的基本特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增长迅速,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0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7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多数年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按年平均增长指数计算,工业为11.8%,高出同期国民经济整体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增长的历史,大致说来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的消费品短缺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消费品相对过剩和基础产品供求矛盾加剧阶段;三是“九五”时期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阶段;四是21世纪以来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基础产品进口增长四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的消费品短缺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工业增长较快,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这种结构是承袭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增长方式的结果。1950~1979年,我国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6.5%,而同期轻工业只有11%;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9.3%上升到56.3%,轻工业产值的比重由70.7%下降到43.7%。

针对国民经济和工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4年,我国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对工业品价格、财税体制、企业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增长。1978年以来,主要轻工业品如纱、棉布、化纤、鞋、电视机、冰箱等产量逐年增加,逐步满足了我国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的需要。

当然,工业增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4~1985年由于消费和基本建设失控,轻工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也引起1985年8.8%的物价上涨;1987~1988年由于政府实行价格闯关改革,导致1988~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接近20%,但价格的放开也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总体来看,1978~1989年,我国工业品供给特别是消费品供给处于比较严重的短缺阶段。例如,1985年的通货膨胀就是由消费品抢购引发的;1987~1988年的物价大幅度上涨,既有价格闯关的因素,但工业品供给的不足则是根本性的。考虑到1987年以来一些工业品品种积压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品种、花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把1978~1989年归结到消费品短缺阶段是合适的。

2.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消费品相对过剩和基础产品供求矛盾加剧阶段(1990~1995年)

自1989~1990年,我国进入经济治理整顿时期,工业增长速度降低到5.1%和3.4%。1990年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局面。消费品市场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格局。除了传统消费品,以移动电话、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消费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无到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我国工业消费品商品货源充裕,纺织、服装、鞋帽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品种占到了98%,极大地丰富、满足了市场需要,消费档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1991年上海浦东开放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加大了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各地兴起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3年增长了61.8%,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30.4%和17.5%,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钢材、水泥等基础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基础工业投资的带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如煤炭、钢铁、水泥年产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跃居世界第1位,我国工业增长走向了一个历史高峰:1992~1994年工业增长速度连续稳定在20%左右,“瓶颈”部门投资增长较快,工业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但经济的过热,再次导致1994~199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两位数的上涨。

3.“九五”时期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阶段(1996~2000年)

生产资料市场由于受产能形成过程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1995年前还呈现不稳定的波动状态。1995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处于一个临界点,由先前的供给由相对过剩、少数严重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了供求平衡。从1996年开始,我国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冲击,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造成工业产品产量下降,除电力行业外,纺织、轻工、家电、服装、钢铁、汽车等行业库存积压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进入“九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缺乏消费热点,出现了消费品、生产资料同时过剩的局面。加之1998年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大量职工下岗分流,消费更加不景气,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增长速度趋于减缓。

根据国家国内贸易局对2000年上半年610种主要商品供求总量排队分析,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32种,占排队商品总量的21.64%;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7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36%;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610种主要商品中,工业品445种,其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38种,占排队工业品的8.54%;供过于求的407种,占排队工业品的91.46%;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个时期是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的阶段。

4.21世纪以来能源原材料供给不足、基础产品进口增长阶段(2001~2008年)

1998年我国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消费结构实现质的升级;加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2001年以来相关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2003年以来我国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2005年底,国务院把治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当做来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2006年,国务院把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年工作重点之一。

房地产投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国内对资源的外部依存度进一步加大。由于供求因素、国际对冲基金投机、美元贬值等方面的作用,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价格出现了连续的、大幅度的上涨,有的上涨幅度超过10倍。尽管国际资源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然而,由于国内巨大的刚性需求作用,价格并没有对资源调节起到多少作用,国内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由于受到出口市场萎缩、信贷紧缩、新《劳动合同法》、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这势必会减少对国际资源的需求,缓解国际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形势。考虑到国内多个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与房地产投资存在密切关联,如果国家适度调控房地产投资,并对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则上述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必然将充分显现。

二、影响我国工业品市场的供求因素分析

影响工业品市场因素的主要有需求和供给,以下围绕这两个方面因素展开分析。

1.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历史证明,消费是推动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从需求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净出口一样,都可以促进工业生产,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不过,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与工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互动更直接,效果也更为明显。

利用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最终消费)、投资(资本总额)等变量,建立计量模型测度消费、投资对GDP的影响。我们采用GDP缩减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进行了处理,以消除价格变动对数据的影响,同时对处理后的数据取对数使数据平滑,因此三个变量就变为lnGDP、lnC和lnI,解释变量lnC和lnI前面的系数就是弹性系数。

在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时,我们发现DW值较小,残差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我们又加入新的解释变量lnGDP(-1)。根据统计数据资料拟合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39+0.38×lnC+0.32×lnI+0.31×lnGDP(-1)

R2=0.999640F=22226.79DW=1.988482

由上面的回归方程可得出:消费、投资、滞后一年的GDP(去年的GDP)与GDP的变化均呈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40,相关密切。消费平均增加1%,GDP则相应平均增加0.38%;投资平均增加1%,GDP则相应平均增加0.32%;去年GDP平均增加1%,GDP则相应平均增加0.31%。

国内生产总值对当年消费的影响,回归方程为:

lnC=0.47+0.39×lnC(-1)+0.52×lnGDP

R2=0.995854F=3002.249DW=0.415137

由上可得,GDP平均增长1%,消费平均增长0.52%。

可见,不仅消费增长可以较之投资更快地带动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而且国民经济增长会刺激或促进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新一轮的工业及国民经济增长。

2.需求结构变化对工业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的影响

总体来看,需求规模及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工业增长的影响是根本性的。1978~1992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基本上依靠消费拉动,最终消费在社会总支出的比例平均高达64.5%,投资支出占35.5%。这个时期工业增长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例如,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食品、纺织、服装、家电等消费品工业。为了支持消费品工业的发展,避免消费品工业等一般加工工业单方面过快增长,国家开始重视加大对原材料、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部门的投入。尽管工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存在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工业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以后,我国加大了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各地兴起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3年增长了61.8%,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30.4%和17.5%,其直接后果就是投资率超过40%,最终消费率分别下降到59.3%、58.2%和58.1%。1996~2002年,由于缺乏经济增长热点,投资率有所下降,最终消费率有所恢复,其中2000年高达62.3%,为199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02年以后,随着房地产、汽车、城市建设等消费热点的出现,我国投资率持续上升,其中2004年上升到43.2%,为历史最高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持续增大,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国内消费能力。

1990年之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以进口为主。贸易逆差的持续存在,非常不利于我国积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储备。不过,治理整顿时期国内市场的萎缩,逼迫企业开拓国际市场。1990~1992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开始扭转长期以来的贸易逆差状况;除1993年出现了大规模贸易逆差外,从1994年起,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出口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越来越明显,使得国内工业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的同时,迎来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大量订单。

3.房地产投资对工业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市场启动于1998年。在此之前,我国住房主要采取政府和单位提供福利分房的方式。1998年我国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旨在用住房货币化分配全面替代实物分配。由此,大量的城镇人口及城市改造、房屋拆迁造成的被动购房者大量涌向房地产市场,住房消费信贷制度也迅速促进了住房需求的实现。2000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推动下,我国房地产投资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加。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拉动了建筑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地拍卖和房地产企业投机行为刺激了大量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反过来又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由此引发“房地产投资↑→房价↑→房地产投资↑→房价↑”的恶性循环。

房地产投资对工业品市场的拉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带动建筑业投资的增长,包括大量购买工程机械装备的投资;二是带动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工业投资增长;三是间接带动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采掘业的发展。如果把以上三个方面的联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加总,则2003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平均超过30%,成为拉动工业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长,原先由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认定产能过剩的一些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在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水平均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在钢铁工业内部,以生产建材为主的中小钢铁企业,其盈利能力甚至超过了以工业用钢材为主的大型钢铁企业,导致近年来钢铁工业生产集中度下降的趋势。

一旦国家采取切实措施调控过高的房价,房地产开发的暴利时代将趋于消失,房地产投资及由此带动的建筑业、建材业、采掘业、装备制造业、航运业等产业链,将遭到需求紧缩的影响,产能过剩的问题将凸显出来,需要政府和企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4.国际贸易的影响

1990年以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以进口为主,出口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汇需要。自1990年起,我国工业品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外出口快速增长。据统计,1978年到2007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了104.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7.4%。其中,出口贸易额从97.5亿美元增长到12180亿美元,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速达18.1%;进口贸易额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9558亿美元,增长了86.8倍,年均增长16.7%。

进口贸易对于满足国内供应,平衡国内市场供求,起着一定的作用;出口虽然起到扩大需求的作用,但如果国家坚持贸易盈余政策,则不仅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甚至带来外汇储备过多、推动国内通货膨胀等问题。

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世界制成品贸易大国的角色。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9.6%,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跃居2005年第3位。2000~2005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远远高于同期欧盟的10%、日本的4%,也高于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的15%。可以说,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形象。

当然也要看到,1990年以来我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树立起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表现为原材料及资源性产品、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低价竞争,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向机电产品如家电、汽车等产品出口蔓延的现象。这种低价竞争虽然有利于企业拿到订单,但由此极易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为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提供了口实,非常得不偿失。

基于上述原因,国家税务总局从2007年7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其中包括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产品和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预计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将有重大调整,由贸易顺差策略转向贸易平衡策略。

5.信息化对工业品供求格局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突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新经济”的现象。从企业层面看,其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工艺、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发展电子商务的结合,以企业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以发展电子商务带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产供销协同运作能力;三是把企业信息化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促使企业变革业务流程,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需求管理、存货管理等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998年以来,通过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逐步实现了“以销定产”的“灵捷”生产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盲目生产导致大量积压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当中,存货资本由1990年的平均28.4%,下降到2007年的平均4.6%的水平,与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存在密切的关系。

6.制造业私人成本变动对工业品供给的影响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往往在招商竞争时,大大压低土地价格,甚至“零地价”供地,并在税收上提供各种优惠;地方政府甚至为了吸引投资者,在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不作为,压低劳动力成本,人为提高投资者的利润空间;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应当说,地方政府基于经济建设目的而采取的招商引资活动,为企业扩大产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创造了充分的条件。由于企业自有资本过低,导致企业投资风险的严重外部化、企业投资行为扭曲和严重的产能过剩。

2007年以来,我国调整工业用地定价政策,严格执行新《劳动合同法》,加强环境排放标准与执法力度,这些措施将促使企业的私人成本接近社会成本,其结果将导致工业品总供给的相对减少。

7.产品质量安全管制对工业品供给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生产低劣工业品的主角。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和质量技术检验检疫的等法律法规,致使在市场中充斥了大量不合格产品,这也是我国工业品生产供给过剩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2007年第1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3652家企业生产的69类4097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0.5%。其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0%以上的有19类,80%~89.9%的有21类,70%~79.9%的有13类,60%~69.9%的有7类,抽样合格率为60%以下的有9类。抽查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6%、84%、72.7%。

专栏5—1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声誉,也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8年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近年来,随着外国游客入境人数和中国食品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中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最近发生在日本的“饺子中毒事件”,虽然调查证明中国生产企业不存在问题,但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还是引起世界对中国奥运食品的普遍担心。虽然我国政府承诺奥运会食品将完全按照国际最高标准生产,但也因此引起国内有关部门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副产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第二,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和重化工业的发展给我国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对我国产品质量带来诸多隐患;第三,由于政府对企业生产质量的监管职能缺失,一些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将大量不合格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食品、药品等推向市场;第四,为促进就业,我国各地设立了为数众多的小作坊、小企业、小商店、小餐馆、小摊点,这些企业虽然方便了群众生活,但多数存在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从2007年8月23日至年底,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一项整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行动。但是,整治活动不能替代长效机制的建立。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保障、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对有关部门食品安全职能做出调整,是解决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础手段。

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编写。

三、实现工业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现工业品市场供求平衡,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管理,以保证我国工业品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1.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要坚持好字优先,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要实现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强人们的消费欲望。在扩大消费的同时,应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政府消费规模,扩大居民消费规模;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中央对农民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尽快使农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扩大农村居民在居民消费中的消费比例。

2.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由投资引起的占地和环境问题

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必须继续严把土地、信贷、环保闸门,并根据不同行业情况,严格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控制失控的房地产投资活动。坚持在科学决策基础上采取有压有保的原则,在控制一般性建设的同时,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加快大型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要特别重视现有企业和新建项目的节能环保工作,做好降耗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应有减缓。

3.加强对工业品出口的管理,促进“出口转内销”

应本着“有偿使用、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资源税水平,以压缩出口价格竞争的空间;对重要资源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适当征收出口税;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退税率,降低一般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退税率,使出口退税政策由单纯的出口促进手段逐步转向鼓励与限制并举的弹性政策;敦促出口企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削弱低价竞争的成本优势,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引导靠“贴牌”生存的出口企业面向建立自有品牌,面向国内市场,实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4.注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改革现行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物价调控、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等指标在内的全新的考绩体系;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要求政府退出工业和房地产土地交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者展开直接交易,政府负责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改革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引导地方向消费型城市发展,避免形成所有城市都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弊病;改革金融制度,建立多元化、区域化的金融组织网络,为工业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通道;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社会型管制措施,打击工业投资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破坏安全生产、质量检验、环境保护等官商勾结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同类推荐
  • 赢在低碳(员工版)

    赢在低碳(员工版)

    本书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细节之中,帮助人们树立低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构筑节约型企业。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和浅显易懂的叙述告诉读者低碳生活要从细微之处着手,适合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低碳生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分析

    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经济分析

    本书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的独特视角,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是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交融的企业组织,在其直接投资中交织着政治行为,全面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化弊为利的对策和建议。
  • 中国证券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

    中国证券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

    本书通过经纪业务佣金率、承销费用率对证券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还在搜集整理了大量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解决了目前对中国证券业市场行为的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问题。
  • 创业农民

    创业农民

    本书是中国农民创业致富的调查报告。作者实地考察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80余家,走访了返乡农民工家庭60余户,选择了其中那些具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最佳实践心得浓缩成本书内容。
  • 在国家利益之间

    在国家利益之间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援助探研”研究成果,对“二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特点及内容,并对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动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美国发展援助的趋势提出了相关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适合公职人员,政治、经济、历史专业研究人员、学生及时政爱好者阅读。
热门推荐
  • 农术

    农术

    谁说种地没前途,不好意思,这片在荒古绝地种满了灵果谷物的农场都是我的。还有还有,这群遨游天际的珍禽灵兽也是我养的。噢,忘了说,天池里的那些八爪鱼,那些数不清的海兽,也都是我的。关于更新:每天一更,上架之后每天至少更新一万字!大家多支持收藏!
  • 将心难测

    将心难测

    她是打开异世的孤女,孤身来到古战场,骨折一处小伤遍布,硬生生躺了几天,又被拉去充军,说这是为了证明她不是敌国的卧底。他是异世的将军,何谓天下第一?他孤身一人在他的国家守护着安宁,从十岁开始出征,十二年困苦奋战,只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可自从她出现,生活都被改编,为何明明自己安排好的生活会被打乱。两人征战天下数载,感情更有韧性,可外人一个怀疑,就把她打入地狱。为什么,她要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非要留下一段痛苦再离去。
  • 说不出你的笑颜

    说不出你的笑颜

    孤独,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习惯一个人,习惯不为别人考虑,习惯唯“我”独尊。陈怡,怡者心旷神怡,“我”真的是配不上这个名字,真的配不上。
  • 诡道天师

    诡道天师

    诡道天师,鬼道天尸!一念之差,七世阴阳!
  • 连城璧外编

    连城璧外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该书最早出自于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当时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 带着游戏走天下

    带着游戏走天下

    一个平凡的高三学生。一个可以进入游戏世界的系统……萧玉龙本是一个梦想家,一天到尾都泡在小说里。对高考也没什么希望。本应平凡的人生在得到系统之后还会甘愿平庸吗?Notice:1.本人只是一个高中生,第一次写小说若有纰漏请多海涵。2.本文不是后宫文1对13.有什么建议可以提出来,如果合理我会虚心接受4.本人QQ邮箱493277228@qq.com5.欢迎加入飘雪飞扬小说群,群号码:5238646656.故事虚构,若重名等,请勿对号入座!
  • 不做天使做恶魔(完)

    不做天使做恶魔(完)

    她是公主,最悲伤的公主。她拥有一切,却得不到最简单的爱。一直以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自己爱的人。6岁的一天,她失去的自己最爱的亲人,妈妈,外公,舅舅...一夜之间都离开了,都因为那个“该死”的父亲.....之后,那个原本单纯,简单,快乐的小水不见,变成了一个只与寂寞为伴的女孩,把自己封闭了起来,10年了,从为在人前说过一句话,掉过一滴泪,更学会了如何把自己伪装的更好。并不是她不会说话,不会哭泣,不会快乐,而是她觉得,已经没有人在值得自己为他做任何事,包括笑。至到遇见了郁,一个比自己更悲惨,更孤独的人。那时,俩个只有12岁的小孩子,懂得了“相依为命”的意思,小水本以为自己是幸福又回来了,于是她尽情的享受着幸福,快乐。但在自己14岁生日那天,郁离开了。小水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只有自己的世界。
  • 地主家的女儿

    地主家的女儿

    末世来临我却被狼崽子扔到了丧尸堆里,重活一次,我不会死,让自己任性活下去,如果可以我要减肥绑个帅哥做压寨夫人,想想就很高兴呢,这是穿越的,主角是个呆萌的胖子,不过会慢慢减肥变美人打脸坏人的。
  • 荒慌

    荒慌

    自华国统一大陆,称霸四国,改国号天,意预与天齐,而帝者自视为天之子,乃天令天下一统,故四国而亡,华则盛世齐天,国泰民安,百兽率舞,天下大治末,天之子责令天下,修武堰文,昌盛武道,收集天下所有武道术法,整理改进。随后大开国门,废蛮荒异族,灵族等不得进入国境的铁律,虽有众多要求,但抵不住大势,而此种种,造就了天国强盛到极致的时代。不到百年间,便宗门林立,学院遍布全国各州各县。于是有了人人修武,人人会武的现象!而不知何时,在江湖中出现了一个讣告令!没人知道谁发的讣告令,讣告令又在哪里,或者说天下皆有讣告令,江湖中只有一段话描述讣告令:九幽阎罗黑白鬼,天下人间讣告令;无常索命归地府,匕剑血染江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