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4100000018

第18章 化学工业

提要

改革开放30年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整顿、提高和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重组,21世纪以来的集团化、基地化发展,我国化学工业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撑起一方天下。主要标志是,化学工业总体规模、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种类齐全、上下游完整、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产业体系,主要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经济布局向规模经济显著的上游领域集中,非国有企业超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化学工业的主力军;生产力向沿海、沿江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化学工业布局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在体制、机制问题初步解决之后,我国化学工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布局、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面临新的任务。

化学工业是用加温、加压、催化、电解等手段,以工业规模对原料进行加工并生产新原料和产品的工业。化学工业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对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料进行加工的诸多行业。染料、医药、油漆、涂料、农药、塑料、化肥、香精香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洗涤剂、制冷剂等产品制造,石油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燃料工业、皮革工业、陶瓷工业、玻璃工业、合成橡胶工业以及铀的浓缩提取等都属于化学工业范畴。作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性产业,化学工业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中国化学工业起步于清朝末年。20世纪上半叶我国民族资本家和国民党政府兴办了一些化工厂。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有八个大一点的化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以这些零星、脆弱的坛坛罐罐为起点,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了发展现代化学工业的征程。20世纪50 年代,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化学肥料、酸、碱、染料等工业,依托“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工程中的11项化工项目,建设了吉林、太原、兰州三个化工基地,并对南京、大连等老厂进行了扩建和改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先后在兰州、上海、北京、辽宁、四川建设了一批大型化工基地,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了为导弹、原子弹、卫星配套的化工原料、材料。特殊的发展路径,使我国化学工业较快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科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部门,同时也使化学工业过多地集中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要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比较突出。

一、我国化学工业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整顿、提高和结构调整,90年代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重组,21世纪以来的基地化、集团化发展,我国化学工业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治理和行业管理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1.20世纪80年代:整顿、提高和结构调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国家顺利进行了“六五”和“七五”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六五”计划提出,继续贯彻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七五”计划提出,围绕稳定经济的要求,在进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同时,着力从宏观上加强和改善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六五”、“七五”计划对化学工业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期间,我国化学工业以整顿、提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用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大力推进企业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调整了化学工业投资方向和总体布局,化学工业发展较快,产业布局和结构有很大改善。

(1)分期分批全面整顿企业,建立和推行经济责任制。1982年起,化工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全面整顿。重点抓了整顿领导班子,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整顿劳动纪律等工作。化工企业在整顿中,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计划统计、经济核算、劳动组织、质量、设备、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专业管理和管理基础工作,普遍推行了经济责任制,把企业对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科室、班组和个人,经营效果直接同集体和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提高,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得到加强,一批企业扭亏增盈。在企业整顿中,结合化工行业生产特点,各企业普遍开展了“三创”(创建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六好”企业)活动。1985年起,化工企业经济责任制由生产岗位扩展到企业全部人员的各项生产、技术、管理等业务工作,促进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许多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提高了决策水平。

(2)围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调整化学工业的服务方向。化学工业进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开始解决过去那种企业只按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和盈利亏损的弊端。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工农业生产所需物资和人民生活所需用品短缺的问题引起各方面重视。在这个背景下,化学工业加大了支农化工产品投资,磷肥、钾肥产量增长较快,提高了磷肥、钾肥在化肥总产量中的比重。1983年,停止六六六、DDT农药生产后,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创造了市场环境。精细化工产品在质量、品种、技术方面得到改进,染料、涂料、感光材料、磁带以及各种化学试剂、溶剂、催化剂等产品生产能力相继形成。日用化学工业在塑料制品、洗涤用品、感光材料和化妆品方面发展较快,并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七五”期间,继续调整化肥结构,加强纯碱等基本化工原料的建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积极开拓新的化工生产领域。经过以上调整,我国化学工业为农业、轻纺服务的化工产品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化肥、塑料(农业用工程塑料、农用薄膜、雨衣、凉鞋)、染料(改进纺织品色泽)等产品发展较快,轻纺工业和城乡市场急需的化工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氮磷钾肥比例有所改善,磷肥、复合肥料在化肥中比重提高,高效、低残留农药比重提高到90%,子午线轮胎、丁基内胎、新工艺新款式胶鞋产量大幅度增长。

(3)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原则对现有企业进行调整和改组。长期以来,各地重视化学工业生产和建设,却忽视了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数量过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1980年,土法上马、小企业遍地开花的政策被否定,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化工企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淘汰落后企业,大力降低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1981年,关停消耗高、质量低、产品不适销对路的小厂350多家。1982年,关停并转消耗高、质量差、长期亏损、产品不适销对路的县以上化工企业176个。1983年,关停了一批小氮肥厂、小油漆厂。氮肥、轮胎、染料、油漆、农药等行业企业数量得到压缩。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化学工业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原材料生产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联合,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形成了一批以大企业或城市为中心,按生产要素就地联合组成的经济实体。继上海成立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之后,南京栖霞山燕子矶地区的南京炼油厂、栖霞山化肥厂等7个企业,设立了金陵石油化工总公司(后改称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这两个公司所属各厂,按原行业归口领导。跨行业组建联合公司后,割断了原隶属关系,在对现有企业的改组上是一个突破。多个省市设立化肥、化学矿、橡胶、化学原料等专业公司,促进了专业化协作。横向经济联合有力地改善了化学工业专业化协作体系,优化了化学工业资源配置,为更大规模的产业重组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90年代: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重组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家顺利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计划建设,确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八五”计划提出,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改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使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长期失调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期间,我国化学工业以体制改革和产业重组为主线,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克服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化工产品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行业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加大了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的内容是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化学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化工部和各化工厅局职能转变得到体现。1991年,化工部提出从直接管理向行业间接管理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关系全局的大事上。化工部组织制定了化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根据国务院要求,制定了《化学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三项技术改造大纲》,明确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原则、目标和措施,为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化工部和各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该《条例》规定简政放权,积极协助各地化工企业落实自主权,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化工产品市场。

(2)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化学工业实行由国家计委、化工部和省市区三级计划管理,军工、救灾、重点建设需要的产品和行业配套性强的产品实行国家计划管理。计划管理的产品范围几经调整,到1990年由国家计委管理属化工部归口的化工生产计划产品包括硫铁矿、磷矿、硫酸、浓硝酸、纯碱、烧碱、合成氨、化肥、农药、纯苯、轮胎11种,这11种产品总产量实行指导性计划,其中硫酸、纯碱、烧碱、轮胎的统配(即由物资部统一分配)部分和硫铁矿、磷矿、合成氨、化肥、纯苯的国家任务(即由化工部或商业部分配)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并指令到重点企业(轮胎指令到规格)。农药、浓硝酸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化工部管理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包括,甲苯、二甲苯、萘、甲醇、丁醇等27种采取全额指导、部分重点企业指令的办法,其他计划产品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化工部归口管理的化工生产计划产品目录以外的化工产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和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管理或实行市场调节。计划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缩小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产需衔接原则制定国家计划。1993年,化工部管理的27个指令性计划品种减为3个,指导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5大类500种(类)调减为15大类295种(类),其余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销售。经过这次改革,基本放开了自由购销产品,化工产品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品种大大压缩,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加强。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化工企业治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公司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进入了依法规范、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化学工业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途径和形式,努力落实国家资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使化工企业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现化工企业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到20世纪末,大约30%的国有化工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初步形成了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的现代企业体系。在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逐步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上,继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4)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化学工业在产业组织上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发展和股份制改造,按照规范体制、壮大母体、搞活机制、超常发展的思路,组建了一批化学工业企业集团,化学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改善,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包括上海轮胎橡胶集团、中国乐凯胶片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广东中山精细化工集团、汕头海洋集团等。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持续改组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专栏16-1)。

3.21世纪以来:以基地化、集团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前三年的目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能源、矿石等化工企业投入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如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我国化学工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这期间,我国化学工业以基地化和集团化为主线,加快解决国有资产分布领域过广和配置过于分散的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得到调整,化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提高。

(1)加大化学工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化学工业一直是我国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产业,国有经济几乎涵盖上游资源和下游产品的所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下游产品领域形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上游大宗原料领域,由于民间资本力量较为薄弱和政策限制,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产权配置改变不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来,化学工业着手从战略层面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经济开始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行业骨干企业集中,国有资本开始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省以下的企业中退出,国有企业“点多、面广、线长”的问题有了较大改变,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所增强。

(2)新建和改造、扩建了一批以化工园区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基地。“十五”期间国家加大环保监管力度,继续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逐级分解,提高了有关地区的环保达标值,这对于化学工业淘汰落后,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了控制化学工业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各地打破行业界限,按照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的原则,统筹考虑和合理配置各类化工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交通运输、“三废”处理设施,形成一批原料、初级产品、最终产品、精细化工产品、“三废”综合利用上中下游配套、相互依托的产业化工园区。沿海、沿江和资源富集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优势,结合国家能源和运输规划、电源电网建设、港口条件,集中布局化工项目,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和土地,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青岛、大连、沈阳、锦西、广州、重庆、武汉、衢州、太原、泸州等以化工园区为载体的化工基地。化工园区作为一种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的发展形式,在沿海、沿江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迅速兴起。化工园区建设对于改善专业化协作条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等,具有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化学工业集团化步伐加快。化学工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了一批大型骨干化工企业和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工装置,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新格局。化学工业集团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化工装置结构改善,年产30万吨以上的合成氨厂、60万吨以上的纯碱厂、30万吨以上的硫酸厂、12万吨以上的高浓度磷肥厂、10万吨以上的烧碱厂等装置,正在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中坚力量。以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产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60万吨磷铵装置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氮肥、氯碱、甲醇等基本化工品均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和电力,染料、农药、基本有机化工行业则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国家先后出台了电石、氯碱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制定了合成氨、电石、黄磷、烧碱等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降低和取消了一批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氯碱、电石等高耗能行业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上述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压力明显小于中小型企业,从而有利于加快相关行业的产业整合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和装置结构调整。这表明,国家对化学工业的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在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环保方面制定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开始建立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专栏16—1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持续改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次改革重组,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重要化工基地。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1937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錏(即硫酸铵,当时称肥田粉),是当时远东和中国第一流的化工企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重点建设和重组,到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展成拥有设计、施工、生产的化学工业企业。1990年9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与江苏连云港碱厂合并成立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1995年8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南化(集团)公司改制成为国有独资性质的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南化集团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南化公司与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江苏石油共同组建中国东联石化集团。1998年7月,南化公司随东联集团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6月,南京化工厂进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9月,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5月,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南京化工厂重组为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改组的同时,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成员企业关系和母子公司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网站资料整理。

二、我国化学工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化学工业通过持续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化工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化学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了种类齐全、上下游完整、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产业体系,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化学工业产品范围涉及化学矿山、化肥、无机化学品、纯碱、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新材料等行业,其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划分为上、中、下游,且上、中、下游具有很强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配套关系。上游加工业主要通过裂解过程生产基本原料,要求进行均衡、大批量生产。中游加工业承接上游基本原料生产下游加工业所需的中间原料,中间原料可以作为产品直接外销,也可以作为下游加工业制造化工最终产品的原料,兼具原料与成品的双重性质。下游加工业以中间原料制造化工最终产品,例如,药品、化妆品、肥皂、涂料、化肥和炸药。上中下游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配套关系很强。上游为中、下游提供原材料,上游发展可以带动中、下游产业发展。上、中游需要投入大量钢铁、机械、电子产品,下游的塑料、橡胶、纺织、制药等化学制品加工层次既深且广。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化学工业各行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相当一批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6年化学纤维、乙烯、硫酸、纯碱、烧碱、农用化肥、化学农药、塑料树脂及共聚物等全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分别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倍、几十倍,以上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至第4位。

2.化学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非国有企业已经超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由于产品、技术、管理适应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兴办的国有、集体化工企业出现了亏损、倒闭、破产,一批新兴化工企业崛起,化学工业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在化学工业的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1980年到2006年,化学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出占全部产出的比重从86.20%下降到14.4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从24.92%下降到6.1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从56%~70%下降到23%~3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的降低,为化工非国有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非国有企业结构地位已经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拉动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学工业非国有企业正在从工艺比较简单、经济规模较小的产品向经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中上游发展,炼油、乙烯、芳烃和精对苯二甲酸等领域均有非国有企业参与,一批跨领域、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非国有制化工企业正在形成。同时,化学工业国有经济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资本开始从塑料制品和橡胶制造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和省以下的企业中退出,逐渐向化学原料、化学纤维、医药制造等规模经济显著的上游领域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化学工业国有企业“点多、面广、线长”的问题有了较大改变,国有经济对整个化学工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所增强。

3.生产力向沿海、沿江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化学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化学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0%左右,已经成为化工生产比较集中的大基地。广州、南京、重庆、常州、武汉、西安、哈尔滨、太原等地化学工业发展较快,化学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0%左右。改革开放30年间,由于物流条件和环境容量、污染排放等因素,初级化工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和化工原料正在向沿海、沿江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沿海、沿江省份成为化工生产发展最快的地区,化学工业生产力在沿海、沿江和其他地区的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机原料和中间体、三酸两碱、涂料、染料、轮胎、无机盐和部分品种化学矿山等生产厂点过多、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沿海省份,除硫酸、化肥、纯碱和烧碱比重有所降低外,化学纤维、乙烯和初级形态塑料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沿江省份各主要化工产品的比重均有提高。其他地区化学纤维、乙烯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硫酸、纯碱、烧碱和化肥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纯碱提高幅度最大。目前,我国化学纤维工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和福建,乙烯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广东、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硫酸工业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山东、湖北、江苏、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纯碱工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烧碱工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天津、四川和河南,化肥工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湖北、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河北,化学农药原药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初级形态的塑料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广东、山东、辽宁、浙江。

4.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化学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调控和监管职能得到加强。1978年撤销石油化学工业部,分别设立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1978年成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化工部医药局于1979年成建制地划归国家医药总局,并改称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此后,化工部不再管理化学医药企业。1983年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将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管理的39个石化企业划归总公司领导。这是化工系统一次影响巨大的机构和体制变革。1988年化工部按照“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的原则进行了重组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93年化工部再次进行机构改革,进一步压缩机构和人员,加强抓宏观管理,进一步下放权力。1998年撤销化学工业部,将化学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行政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成为委管局。经过这次改革,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与原化工部所属企事业单位脱钩,成为纯粹的行政管理机构。各省市化工厅(局)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也进行相应改革,原则上均予撤销。2001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销,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宣布成立。2008年,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过上述改革,我国化学工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实行的由中央化工部、省市区化工厅(局)、地市化工厅(局)分别行使管理权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实现了政企分开,专业管理为综合管理所替代,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价格政策更加健全。

三、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规模快速扩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及体制、政策的不完善,我国化学工业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在清洁生产、产业组织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清洁生产任务繁重,环境约束比较突出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化学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化工产品在加工、储存、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化学工业对环境、矿产、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发展清洁生产更加紧迫。化学工业清洁生产不仅要求尽可能将原料和能源转化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且要求转化过程和产品使用全过程安全、高效、无污染。化工产品在加工、储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排放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将原料中的各种杂质转化为中间产物排出,除有价值的副产品外,其余均为“三废”,有毒有害气体、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液、危险废物,许多排放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处理难度大,环境危害严重。

2.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之所以能够给化工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是因为固定成本同可变成本的比值很高,化工生产装置的规模大小与能耗、物耗、产出率、污染物排放有着直接关系,大规模生产更有利于分摊高昂的固定成本和综合利用资源。以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增加值来看,我国化学工业企业平均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但是,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我国化工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依然存在。1990~2006年间化工企业平均规模从201.77万元增加到2299.15万元,企业平均规模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企业平均规模仍然偏小。2006年,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规模看,化学工业仅为全部工业企业的76.23%。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增加值仅为几千万元,平均规模偏小。企业达不到最低经济规模,导致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一些产品的工艺、原料技术路线落后,相当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无法淘汰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工艺和技术。许多中小型化工企业在工艺、设备、技术等各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大,甚至一些基本化工原料和大宗化工产品也由规模不经济的中小企业承担。例如,氮肥、硫酸、电石、焦炭及焦化产品的生产,中小型企业废水排放量比大型企业高10倍以上,能耗比大型企业高70%~80%。烧碱装置我国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年,而美国平均规模为72万吨/年;PVC树脂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为10万吨/年,而发达国家装置规模一般在20万~50万吨/年,单一企业最大规模达146.5万吨/年;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00万条/年,而国外平均规模达300万~400万条/年。我国内地乙烯法PVC树脂的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电石乙炔法和醋酸乙烯仍占50%,氯丁橡胶全部采用电石乙炔路线。

3.进出口持续逆差,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29.09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81亿美元和2006年的561.84亿美元,1980~2006年平均递增11.94%,2000~2006年平均递增20.78%。出口额从1980年的11.2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16.39亿美元和2006年的377.52亿美元,1980~2006年平均递增14.49%,2000年至2006年平均递增21.67%。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力,进口增长速度连年快于出口增长速度,我国化学工业产品进出口年年逆差。2006年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贸易逆差为184.32亿美元。进出口以有机化学品为主。除了部分有机化工产品依赖从国外进口以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如鞣料、染料、油漆、药品和肥料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由于化工产品进、出口普遍以美元报价,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化工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大。

4.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较大

原料和能源费用在化工产品中占有较大比例,化学工业上、中、下游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原料市场结构和销售价格的影响较大。对于基本原料制造企业而言,能源、原料成本占运营成本的90%以上,盈利能力受能源、原料采购成本和基本原料销售价格影响。对于中间原料制品企业而言,能源成本大体占10%,原料成本大体占70%~80%,中间原料价格成为中间原料制造企业能否获利的关键因素,中间原料销售价格又取决于相关产品市场结构。中游企业中间原料的销售价格同时构成下游企业的购买价格,但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差异程度来消化中间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产品、原料和燃料动力价格之间的比较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三者变动基本同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的趋势是燃料动力价格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价格增长幅度,化工产品价格变动幅度与化工原料价格变动幅度基本一致。2000年以来,化学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但能源动力购进价格和主辅原材料持续较大幅度攀升,基础大宗化工产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价格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成为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以1990年价格指数为100,2000年和2006化学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48.3和166.6,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152.7和181.5.而同期,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连年大幅度攀升,2000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320.3和487.0,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略有降低,燃料动力购进指数上涨了88.88%。近几年,生产商尤其是基础化学品生产商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以适应迅速增长的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成本,这给我国化学工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

四、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科学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市场需求环境总体较好,主要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增长较快,化工企业扩大了规模。但是,国内资源、环境条件对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如果延续以往粗放发展方式,化学工业发展已经没有多大空间。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装置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调整和优化化学工业布局

作为以原料、能源为依托的制造业,化学工业布局受原料和产品运输条件以及能源动力供给条件制约较大。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化学工业中间消耗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自身(8097亿元),除此以外,消耗较多的部门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92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818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701亿元),上述3个部门中间消耗占全部中间消耗的15.93%,比1997年的13.03%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中间消耗的这个变化,意味着电力和热力供给、运输和仓储、销售服务成为对化学工业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更加要求企业能够在最有利的地点取得原料和能源动力供给,取得可靠和便捷的运输和销售服务。甲醇、二甲醚等易燃、有毒液体的危险化学品,因危险程度高、运量大,还必须考虑运输安全性。这一方面说明化学工业布局受制于一些刚性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根据原料集中生产、加工适当分散的原则调整化学工业布局,能够促进化学工业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能否以较低价格取得供给稳定、数量充足的原料和能源以及可靠、及时的运输服务,是化工项目布局,特别是上游、中游基础化工项目布局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2.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设,加快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益

市场准入是政府根据有关准则和法规对市场主体和交易对象进入市场的预先审查和许可,是政府管理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准入制度,无论在市场准入管制的科学性上,还是法制化程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企业准入的门槛降低了,政策上放松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产业准入范围;各级政府部门撤销了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市场准入管制的法制化程度有所提高,基本形成了经济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相结合、普适性标准和特适性标准相结合的市场准入体系。但是,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市场准入标准不健全、不科学和市场准入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化学工业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的核心是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纳入市场准入制度,重点从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环保方面制定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准入制度,促进上中游生产推行大型化、一体化、自动化装置。建立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淘汰高耗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建立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规定主要生产装置的最小经济规模,严格禁止新建达不到最小经济规模的化工装置,严格限制和淘汰消耗高、产出低、排污多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同时,健全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土地、水、矿产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出发,对化学工业相关企业的职业健康、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处置方法、危险废物管理、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

企业组织结构核心是大中小企业的规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企业间相互关系结构涉及规模经济和适度竞争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组织一般朝着集中和分散两方面成长,一方面是生产趋向集中化,即生产要素越来越集中于专业化大型企业;另一方面是生产趋向分散化,即生产要素向与大企业有协作关系的中小型企业扩散。通过这种关联作用,形成规模经济,并建立起分工协作的大中小型企业并存的企业组织结构。

大企业、大集团正在以其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巨大投入的技术开发优势、营销网络遍布全球的销售优势成为竞争的主导者,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我国化工行业正经历着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必须适应当今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特点的需要,走以大品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大集团支撑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首先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经营领域,放弃不利于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益因而不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加强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的竞争地位,加大高单价、高附加价值、高资源利用率产品比重,使核心业务向专业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持续盈利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群。同时,加快发展化工制剂、化工中间产品、化工辅料的生产与开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效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完整的化学工业产业链条。

4.从学习能力建设入手,构筑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化学工业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应用能力历来是决定化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国化工企业,从研发、材料取得、生产加工到产品营销这一系列价值活动中,以制造加工为重点,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化工产品和大宗石化产品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化工产品的生产正在向交通运输便利、资源富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区域转移。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这些企业过于依赖现有的竞争优势,迟早会被别人取而代之。就长期而言,持续的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不断提升其层次,甚至必须适时放弃现有优势以成就更高层次的新优势。国家应采取综合政策,包括资本金投入、融资便利、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提高企业筹集研发资金的能力,鼓励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全面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扩大和加强研发中心,创办国家级技术中心,确保化工行业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10%。

5.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和短线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调整了化学工业内部原料与加工的比例,把发展原料、材料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增加酸碱等基础原料和主要有机化工原料的产量,相应配套发展各种中间体和助剂、溶剂、催化剂,处理好骨头和肉的关系。发展了离子膜烧碱,增加了高纯碱比重,中国由最大的纯碱进口国成为出口国。经过30年努力,我国化工原料与化工产品比例失调的状况得到解决,下一步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原料和产品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和短线产品。化工原料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重点发展高浓度复合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医药、农药、涂料、染料、化学试剂、表面活性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化工骨干企业应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大优势领域开发力度,力争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改进工艺流程,取得一批市场广阔、效益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化工产品。

6.构建化学工业循环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化学工业不仅能源消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条件较好、潜力较大的产业。化工产业属于高能耗行业,对煤、油、气等一次能源和电、热等二次能源需求量大。化工生产装置大多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生产流程一般需要消耗较高压力等级的蒸汽和不同水质、压力的水,以及压缩空气、氮气、氧气等工业气体,副产品和废弃物中的热量和可供利用的成分较多,对原料的纯度、辅料的配比、反应器的结构、工艺条件(包括浓度、压力、温度等)的优化、产品的规格(如粗品、工业品、化学纯、试剂纯、光谱纯等)的控制都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尤其是生产过程是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无法从外面观察物料的运动和变化,只能依靠化工仪表的指示而加以调节,要求加强化工生产管理和化工过程控制。通过合理布局相互关联的生产装置和工艺流程,以多联产和产业链的形式把相互关联的不同装置集中在一起通过管道进行原料或产品互送,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环环相扣,使上游企业的产品成为中游、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产业链,可以实现原料、中间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仅上游、中游企业的废弃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而且中游、下游企业排放的废弃物也能为上游企业利用。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量,引导鼓励化工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搞好余热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减少化工过程的能耗和物耗,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把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作为产品制造工艺流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为我国化学工业创造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栏16—2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自1977年成立,现已发展成为以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拥有两个园区和52个成员企业,以化工为主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该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建了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PSC)、海水“一水多用”和盐碱电联产三条互成网络、高度相关的生态产业链,创建了中国自己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模式——鲁北模式。鲁北模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年成功运行经验的生态工业系统,堪称我国循环经济的典范。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环境友好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是无机化工领域继侯德榜制碱法之后又一标有中国标记的发明。200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委(局)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鲁北化工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是以磷铵为起点,围绕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利用构建起来的。磷铵包括磷酸一铵(MAP)和磷酸二铵(DAP)。磷矿是生产磷肥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主要矿物是氟磷灰石。生产磷铵首先要分解结构坚固的氟磷灰石,并把它转变成可溶的磷酸盐或玻璃体物质(水溶性或枸溶性)。生产高浓度品种时,需部分或全部除去磷矿中的无用组分。生产方法分酸法和热法两大类。酸法是用硫酸、磷酸、硝酸或盐酸分解磷矿,并把磷矿中的钙以钙盐的形式分离或固定。酸法是生产磷肥的主要方法,其中硫酸法最常见。

硫酸分解磷矿,将硫酸钙分离后制得磷酸。磷酸是生产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料的中间原料。气氨或者液氨与高浓度磷酸生产磷铵,也可以用气氨与低浓度磷酸生产磷铵。前者是由磷矿和硫酸反应制取磷酸后,先将磷酸浓缩之后再用氨中和,干燥后获得粉状或者粒状磷铵产品。后者是将未经浓缩的磷酸直接用氨中和,然后将中和料浆浓缩,将浓缩之后料浆送造粒干燥制得粉状或者粒状产品。无论传统方法还是料浆法都需要大量磷矿石,都面临废渣磷石膏的处理和利用问题。

鲁北集团首创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技术,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该技术每年可以节约硫铁矿600万吨(矿山建设投资30亿元),石灰石1300万吨(矿山建设投资21亿元),减少磷石膏2000万吨(10年2亿吨堆场建设费6亿元)。

该方法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变了传统产业消耗资源、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线性生产模式,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资料来源:刘戒骄、冯怡生等著:《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考察》(第四章),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同类推荐
  • 百姓不缴糊涂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税务普及书

    百姓不缴糊涂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税务普及书

    每月发工资要缴个税;买东西不知不觉缴了增值税;买个外国货要缴关税;投资理财不小心,冷不防也要多缴很多税……国家征税就像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我们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采取不同的行进路线,最后缴纳的过路费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既然纳税和死亡一样无法避免,那么税务知识就不应该成为一种稀有知识,仅为少部分人掌握,而应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有所了解的常识。不懂税,必然多缴税,与其到时候为此付出巨额学费,不如来提前学习吧!
  •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重点是加快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税制并轨的进程,使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将为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更有效的体制保证。
  •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

    本书是一本趣味性经济学读物,旨在通过一些有趣的话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用好经济学。其核心思想仍与经典、传统的经济学思路一致,但看事物的角度则力求新奇,改变大家对经济学的传统认识,解决一些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时的观念误区,使经济学能够更好地为人所用。????本书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谎言、也装满了对经济学的深刻解读。本书可作为一本经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一本草根阶层解决生存问题的红宝书、白领阶层关心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小说,亦可为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看问颢的另类视角。
  • 魅力经济学

    魅力经济学

    经济学是简单的,一杯咖啡、一辆汽车就可以解释它。经济学是迷人的,它的理论充满智慧,也不乏诗意的想象。经济学是体贴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经济学是实用的,从柴米油盐到经营管理无所不包。经济学是精彩的,从温莎公爵的旷世恋情到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
  • 刘邦驰文集

    刘邦驰文集

    我们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领导我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财政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在我国更加完备、更加系统和更加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热门推荐
  • 流年,逆风

    流年,逆风

    白纸染了污渍,我们不在年少;青春随风而逝,我们已经长大;流年没了影子,我们回忆故事。一本随笔。
  • 总裁在下:娇妻在等撩

    总裁在下:娇妻在等撩

    “boss,夏小姐准备出国旅游”楚辰说到,“哦,去哪个国家?”南城寒问“法国”“嗯,知道了”楚辰站在办公室门口心里想:boss,今天是吃错药了吗?以前都……话还没有说完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准备出差地点法国”“可是boss,今天没有去法国的行程。”“哦?我是你的什么?”“boss”“那还不快点准备”楚助理……boss,夏小姐要追,公司也要管啊!作者在旁边“对对对!”南城寒眼睛闪过一抹阴暗:要你说。作者:不用,不用啊!……跑了
  • 雪亭丽影梅飘零

    雪亭丽影梅飘零

    一段意外的初恋,一个友善加名利的高考志愿更改;失恋的打击,愤而缀学;各种打击,各种机遇,美女总经理把他当成了初恋复生;亿万富豪小妹决定臣服他!而他,心里却总是忘不了曾经的初恋......
  • 我们何曾在一起

    我们何曾在一起

    七岁那年,夏绾灵和家人在a城的旅途中失散,被好心的奶奶救下,八年来,没有丁点亲人的消息。十四岁那年,TFBOYS正式走进夏绾灵的视线。十五岁那年,膝下无儿无女的奶奶离去。十五岁那年,夏绾灵离开这个,让她15年中痛苦了两次的城市。十五岁那年,他们相遇,相识,相知。十五岁那年,互相扶持,安慰,伤害。十五岁那年,各自困惑,迷茫,勇敢。直到很多年后经历过种种的是是非非,夏绾灵才想起问那一句话:王俊凯,我们可曾在一起【此文纯属个人yy,切勿上升真人!切勿上升真人!切勿上升真人!重要的是要说三遍!!】
  • 如果,一切只是演戏

    如果,一切只是演戏

    [花雨授权]“我们分手吧?”如意说,“我认识了别人。”“哦。”莲生缓缓应了一声,他的头垂得更低,“你也不问问我到底认识了谁?”如意急了。“我问了你就不和我分手吗?”莲生低声道。“我……”如意哑然,
  • 奶妈传奇

    奶妈传奇

    他作为一个奶妈……呸,医者,如何在众多危机中战胜DPS?让我们拭目以待。
  • 夏恋天使之恶魔王子霸上你

    夏恋天使之恶魔王子霸上你

    “你是我的天使,而我是你的终身的恶魔。”
  • 口袋妖怪之青炎传奇

    口袋妖怪之青炎传奇

    孤独天才少年自创机器穿越,失忆后肩负使命。亲情,友情,爱情;严肃,搞怪,虐心,欢迎光临
  • 三情方程式

    三情方程式

    “若重来一次,我绝不会再选择你。”“我们互补,正好我喜欢你。”“上辈子我一定是你的情人!”“我宁愿自己是个孤儿!”“真心还是假意,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好吗?”……人生有三种避免不了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每一个情字,都有故事。其中有着世人一生都理不清的复杂心情……这是一个个跟感情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
  • 离散间的爱

    离散间的爱

    上官冷凝从机场走出,身上散发着令人难以靠近的寒气,让人既想靠近又不敢靠近;同时另一个机场也走出了一个冰山男——南宫羽凌。两人走进了同一所学校——皇家学院,两人不期而遇,擦出了一丝丝火花,展开了两人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好兄弟(姐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