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杂病是由先天不足,膀胱虚寒,或外感时邪、内蕴湿热、火极动风,或脾胃虚弱、脾虚肝亢,脾肾阳虚,虚极生风等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临床常见病证有遗尿、小儿惊风等。
一、护理概要
“护理评估”
1.病因病机小儿杂病与体质、季节、环境等相关。肺脾气虚,肾气不足,肝经湿热,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暴受惊恐,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风动等为主要病因。
2.四诊资料如夜间遗尿,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为肺脾气虚遗尿。每晚尿床,小便清长,肢冷畏寒,或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为肾气不足遗尿。睡中遗尿,性情急躁易怒,口干,面红,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为肝经郁热遗尿。如起病急,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抽搐,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动风惊风。壮热多汗,头痛项强,烦躁嗜睡,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为气营两燔惊风。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不清,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数为邪陷心肝惊风。高热抽风,神昏谵语,腹痛呕吐,大便粘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疫毒惊风。暴受惊恐,惊惕不安,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清为惊恐惊风。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脾虚肝亢惊风。面白无华或灰滞,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为脾肾阳衰。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手足心热,便干,肢体拘挛或强直,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风动惊风。
“护理问题”
1.肾气不足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约束水道而致小便清长,频频尿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肢冷畏寒,或智力稍差,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2.肺脾气虚肺气不足而膀胱不摄,即上虚不能制下,以致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肺脾气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故见气短自汗,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3.肝经郁热肝主疏泄,肝之经脉循绕阴器,抵少腹。肝经郁热,疏泄失司而致遗尿。尿黄量少,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间梦语磨牙,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4.外感时邪冬春之季,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故见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夏季感受暑邪,化热入里,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5.内蕴湿热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秽臭,高热昏厥,抽风不止,甚者肢冷脉伏,口鼻气凉,皮肤花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暴受惊恐小儿暴受惊恐,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痰涎上壅,引动肝风,故见惊惕不安,身体战栗,甚至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7.脾胃虚弱中焦受损,脾胃虚弱。脾土既虚,则脾虚肝旺,肝亢化风,故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8.脾肾阳虚若脾胃素虚,或误服寒凉,以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温煦筋脉,故见精神委顿,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
9.阴虚风动温病后期,阴液亏耗,肝肾精血不足,阴虚内热,灼烁筋脉,故见精神疲惫,形容憔悴,虚烦低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护理措施”患儿体质一般多虚弱,平素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且要注意休息,不可过度疲劳。做好情志护理,鼓励患儿消除紧张怕羞情绪。控制睡前饮水,睡前排尿,夜间按时唤醒排尿,培养自控排尿习惯。注意卫生,夜间尿湿后要及时更换裤褥,保持干燥及外阴部清洁。对惊风患儿,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居室内应保持安静,光线不可过强,夏季应凉爽。
二、病证举要
遗尿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正常小儿1岁后白天已渐渐能控制小便,随着小儿发育成长,排尿的控制逐步完善。若3岁以后夜间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经常尿床,就是遗尿症。轻者数夜1次,重者1夜数次。西医学中的遗尿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适寒温,慎起居,调节情志。肾气不足宜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肺脾气虚宜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肝经湿热宜清肝泻热,祛湿固脬。
“辨证施护”
1.肺脾气虚
(1)主症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自汗,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补中益气丸合缩泉丸。亦可用桑螵蛸、金樱子、黄芪、益智仁、茯苓、泽泻、升麻、党参、覆盆子各10g,每日一剂,分3~4次饮服。外治: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补骨脂、山茱萸、桑螵蛸各60g,丁香、肉桂各30g,研末装瓶备用。每次1g,填入脐中,滴1~2滴白酒后,外用暖脐膏固定,3天换药1次。
针灸方法:主穴取肾俞、脾俞、肺俞、关元、膀胱俞、中极。配穴取三焦俞、尺泽、委中、三阴交,每次各选2~3穴。主穴用补法,配穴用平补平泻,可灸。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耳针:取皮质下、神门、肾、肺、脾。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耳穴贴压: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脾、肺、肾,以王不留行籽贴之,外盖胶布固定,每天按压2~3次,每次5min,睡前加按1次,两耳交替。
推拿方法:揉丹田、揉肾腧各200次,揉龟尾100次,按揉三阴交100次,按百会30次,补脾经、补肺经各200次,揉外劳、揉中腕各50次。
饮食方法:①山药莲子粥。山药15g,莲子10g,大枣5枚,粳米50g,煮粥,分次服。②参肚汤。猪小肚1具,纳入西洋参1~2g,加水炖服,每日1次。③黄芪猪脬汤。猪膀胱一个,洗净后纳入黄芪30~50g,白果20~30g,用细绳将口扎紧,放入锅内,加适量冷水,放少许盐和生姜10g,用文火煮约1小时30分左右,去除药渣吃肉喝汤。每周一次。④常食荔枝肉或荔枝干,每天睡前吃荔枝干10个,连吃1~2个月,以秋冬为宜。⑤金樱子粥。金樱子15g,先煎去渣取浓汁,入芡实10g同粳米30g煮粥,粥成后加少许白糖调味,分2次服。
穴位注射法:参照刺灸穴位。方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mL,隔日1次。
2.肾气不足
(1)主症每晚尿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肢冷畏寒,或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五子衍宗丸。亦可用:①桑螵蛸3g,炒焦研末,加适量白糖,每日下午用温开水调服,连服10日。②补骨脂(盐水炒)、五味子、桑螵蛸、菟丝子各18g,益智仁12g,覆盆子30g,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3~6g,早晚空腹各服1次,连服7~10天为1疗程。外治:生硫黄末45g,鲜葱根7个。先将葱根捣烂,与硫黄末拌匀,睡前置药于脐部,油纸覆盖,纱布固定,次日晚再用1次。
针灸方法:主穴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配穴取三焦俞、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每次各选1~2穴。毫针刺用补法,1日1次。耳针:主穴遗尿点,配穴肾点、皮质下。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灸法:每晚睡前可用艾条灸关元、气海穴,以皮肤稍红为度,每次约15min。耳穴压豆法:取膀胱、肾、三焦、心、脑点及皮质下、神门,以王不留行籽贴之,每日按压2~3次,每次5min,睡前加按1次,两耳交替。
推拿方法:揉丹田、揉肾腧各200次,揉龟尾100次,按揉三阴交1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200次。
饮食方法:①益智猪脬汤。益智仁、乌药、小茴香各10g,装入猪膀胱内,用线将口扎紧,与鸡内金10g一起用砂锅以文火将猪膀胱煮至烂熟,去药渣,加盐10g,早晚空腹吃猪膀胱喝汤,连服5剂为1个疗程。②肉桂炖鸡肝。肉桂3g研末,鸡肝放碗内,将肉桂末撒在鸡肝上,盖盖蒸熟,以盐、胡椒调味,分2次服。③常食芡实、莲子、大枣粥。
3.肝经湿热
(1)主症睡中遗尿,尿黄量少,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间梦语磨牙,口干舌燥,面色红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龙胆泻肝丸或知柏地黄丸。
针灸方法:三阴交、阳陵泉、肝俞、悬钟、太冲等穴每次各选2~3穴。或针刺夜尿点(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留针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推拿疗法:捏脊疗法。
饮食方法:①赤豆薏米粥。赤小豆30g,生薏米30g。以上二味药加适量水煮至薏米熟烂,早晚服食。②李子茶。鲜李子150g,绿茶2g,蜂蜜25g。将鲜李子剖开后置锅内,加水400mL,煮沸3min,再加适量茶叶与蜂蜜,沸后起锅取汁。每日一剂,分2次饮用。③蒲公英粥。鲜蒲公英60g或干蒲公英30g,洗净切碎,水煎取汁,加入粳米熬粥,每日一剂,分2次食用。
知识链接:
儿童遗尿的危害:1.尿床孩子智商低。WHO调查发现,尿床儿童智商比腹痛儿童智商低17%-23%。2.尿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日本调查发现尿床儿童比正常儿童低2-5cm。3.尿床儿童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易患呼吸道、泌尿系疾病。4.尿床儿童脏腑功能虚弱。可能预示肾水肿、肾衰竭。5、尿床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小儿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特征的症候,又称惊厥,俗称抽风。一年四季均可见到,1~5岁小儿多见。中医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凡起病急、属阳属实者,称为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为慢惊风;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症候,称为慢脾风。西医学中的小儿感染发热所引起的高热惊厥,以及婴儿搐搦症,脑发育不全的无热惊厥等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急惊风治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慢惊风治以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熄风为主。
“辨证施护”
1.急惊风
(1)风热动风
1)主症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银翘解毒片或小儿镇惊散。神昏抽搐较重者,加服小儿回春丹清热定惊。高热时也可用生石膏50~100g、大米100~200g煎水代茶饮。
针灸方法:人中、合谷、太冲、手十二井等穴,或十宣、大椎。毫针刺用泻法,强刺激。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手十二井或十宣点刺放血。
推拿疗法: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掐住;身向后仰者,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饮食方法:番茄汁。鲜番茄250g,白糖30g。将洗净的番茄用沸水烫后,除去皮,再用干净的纱布绞汁。加白糖拌匀,随时饮用。
(2)气营两燔
1)主症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局方至宝丸、安脑牛黄片或牛黄至宝丸等。高热抽搐者,可用紫雪丹或紫雪散;亦可用水牛角粉50~100g,放砂锅内水煎2小时再入地龙9g煎服;抽搐不止者用鲜地龙捣烂如泥,加入蜂蜜或白糖外敷囟门。
针灸方法:人中、合谷、内关、十宣、太冲、涌泉、印堂、百会等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高热配曲池,痰盛配丰隆。上述穴位可选择应用或分组交替使用。印堂、百会、人中穴均予横刺间歇运针。十宣均点刺放血。
饮食方法:鱼鳔黄酒,鱼鳔15g,黄酒120g。以黄酒煮鱼鳔,俟鱼鳔呈胶黏液即成,灌服。
(3)邪陷心肝
1)主症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不清,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羚角钩藤丸。羚羊角粉3g水煎代茶饮。神昏抽搐较甚者给服安宫牛黄丸。或当归3~5g,桃仁3~5g,红花3~5g,生地3~5g,赤芍3~5g,钩藤3~5g,羚羊角3~5g,白茅根3~5g,鼻饲、滴管、灌肠给药。
针灸方法: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十宣、太冲、中冲、涌泉、印堂、百会,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高热配曲池,痰盛配丰隆。上述穴位可选择应用或分组交替使用。印堂、百会、人中穴均予横刺间歇运针。十宣均点刺放血。
饮食方法:桂芝龙牡粥,桂枝3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芍10g、大枣5g、生姜2片、大米60g,先将龙骨、牡蛎、白芍、大枣水煎取汁,入大米煮粥,待粥将成时,放入纱布包后的桂枝,生姜同时放入。再沸3~5min即成,除去桂枝,分次服食。
其他方法:抽搐发作时,切勿强制按压,以防骨折。应将患儿平放,头侧位,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体。
(4)湿热疫毒
1)主症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不清,谵语,腹痛呕吐,大便粘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三黄片、芩连片或黄连解毒丸等。亦可用白头翁50g,金银花、木槿花、白糖各30g,煎前3味取汁入白糖溶后分次服。外治:白头翁20g,秦皮15g,马齿苋50g,黄连10g,黄柏10g,栀子10g,黄芩10g,大黄6g,水煎灌肠,以清肠泄毒。
针灸方法:人中、中脘、丰隆、合谷、内关、神门、太冲、曲池等穴。毫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3~5min施术1次。
饮食方法:菖蒲雪梨汁,鲜石菖蒲9g,雪梨汁1杯。将鲜石菖蒲捣烂,加温开水少许,取滤汁2~3茶匙加入梨汁内饮服,每日1剂。
(5)惊恐惊风
1)主症突然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琥珀抱龙丸或百益镇惊丸、八宝惊风散等。亦可用灯芯草6g,淡竹叶6g,蝉蜕6g,水煎代茶饮。或加味远志丸:远志、石菖蒲、甘草各3g,茯苓、党参、钩藤各10g,龙齿15g。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方法:人中、合谷、内关、十宣、太冲、中冲、涌泉、印堂、百会等穴,中强刺激手法。
饮食方法:枸杞鲜蘑炒猪心。猪心500g,枸杞20g,鲜蘑200g。将猪心洗净,投入锅内,加入酱油、花椒、葱、姜、盐、水煮60min后,捞出凉透,切成极薄片。鲜蘑用凉水洗净切片;枸杞、辣椒洗净剁碎;糖、醋、胡椒面、玉米调成汁。炒锅烧热,倒入少许油,入辣椒炸香,放入葱、姜、枸杞子、猪心片、鲜蘑、料酒、盐后翻炒,然后倒入糖、醋等调成的汁,再翻炒1min即成。
注意事项:保持室内安静,灯光要柔和,避免过强刺激。
2.慢惊风
(1)脾虚肝亢
1)主症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丸或参桂理中丸等。亦可用天麻6g,蜈蚣2条、钩藤15g,龙骨15g,牡蛎15g,每日1剂,水煎服。
针灸方法: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太冲等穴,其中太冲穴施捻转泻法,余穴皆用补法。
推拿方法: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掐足三里。
饮食方法:山药适量熬粥,每日1~2次,适量喂服。
(2)脾肾阳衰
1)主症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参桂理中丸或四逆汤口服液等。
针灸方法:脾俞、肾俞、章门、关元、印堂、三阴交等穴,毫针刺均用补法。也可用艾灸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
饮食方法:山药粥。山药30g,对虾1~2个,大米50g。山药、大米先煮粥,待粥熟时,放入洗净的对虾,加适量的食盐和味精即成,每日2餐。间隔服食。
(3)阴虚风动
1)主症: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调护方法
药物方法: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亦可用女贞子、制何首乌各12g,桑葚子15g,旱莲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针灸方法:关元、百会、肝俞、肾俞、曲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毫针刺均用补法。
饮食方法:车前草蜂蜜饮:车前草、车前子、蜂蜜各适量。将车前草、车前子捣烂滤汁,加入蜂蜜,用开水冲服。
知识链接:
小儿惊风的家庭急救。
小儿惊厥,应尽快地控制,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措施如下:①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阻塞气道,防止任何刺激。如窒息,立即人工呼吸。②压舌板置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亦可针刺或指掐人中、内关等穴。③发热时用酒精、冰块敷前额,擦洗腋窝、腹股沟等散热快的地方。④抽搐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⑤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min见效。最好立即送医院查明原因。
小结
中医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展规律、预防保健及临床疾病护理的临床学科。儿童时期是一个体格和智力、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所不同。另外,由于遗传、家庭、社会及教育的不同,其心理特征、疾病表现也会有个体差异,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掌握其特点,进行整体的、连续的护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儿感冒、肺炎喘嗽、疳积、痄腮、水痘、遗尿、小儿惊风等常见病证,能够使护理人员对这些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有所了解,并能够制定出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为以后从事儿科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痄腮高热不退,张口咀嚼困难,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邪犯少阳B。热毒壅盛C。邪陷心肝
D。毒窜睾腹E。邪郁在表
2.水痘的好发季节是()
A。冬春B。春夏C。夏秋
D。秋冬E。夏季
3.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
A。疏风解表B。疏风清热C。疏风散寒
D。清热解毒E。解毒利咽
4.肺炎喘嗽,症见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应辨证为()
A。心阳虚衰B。痰热闭帅C。风热闭肺
D。痰浊闭肺E。邪陷厥阴
5.遗尿的病因除肾气不固,脾肺气虚外,还可见()
A。玩耍过度B。肝经湿热C。睡前多饮
D。智力未全E。精神烦躁
二、病案分析
1.张某,男,5岁。病初发热流涕,偶有咳嗽,眼睑红亦多汨,家长给予患儿口服“三黄片”泻火,至病后第4天,患儿高热不退,咳嗽加剧。来诊时体温39℃,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胸背部散在斑五疹,疹色紫暗,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查: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口腔两颊黏膜可见数个白色斑点。胸片示:双肺下野可见斑片状阴影。
要求:中医病证诊断、病因病机简析、辨证施护。
王某,男,5岁,主因突然高热抽搐就诊。该患儿上午曾吃冰糕、黄瓜等物,继而出现腹痛,未引起家长重视。现患儿壮热烦躁,呕吐3次,均为胃内容物,呈喷射状。腹痛腹泻,大便稀,夹脓血黏液,其味腥臭,已泻6次,伴惊厥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18.8×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大便常规:脓细胞满视野,红细胞满视野。
要求:写出中医病证诊断、病因病机简析、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