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有一位名叫萧德言的人,十分喜爱读书,并精通《左氏春秋》,因此,唐太宗让他做了专门掌管国史的官,后来又将他升为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一生都十分好学,到了晚年还十分刻苦地研究学问。他每次读书前,都要先洗手、洗脸,并且将衣帽穿戴整齐,端端正正地坐好,然后才翻开书卷。他的妻子不理解他的行为,因此问他:“你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是何苦呢?读书就读书吧,为什么还要如此费一番周折?”萧德言说:“这些书都是圣贤之言,翻开书就等于接受圣贤的教导。面对老师怎么敢衣帽不整呢?能够接受圣贤的教诲,怎么还怕麻烦和辛苦呢?”妻子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皇上知道萧德言学问广博、德行深厚,就下了诏书让他教晋王李治读书,又把他封为武阳县侯。于是,年迈的萧德言又开始教书,他去世的时候已经97岁,可以说是高寿了。
美德感悟
有的人也许会不解,虽说萧德言读的是圣贤书,但为什么面对书本还要如此郑重其事地洗手、洗脸、衣帽整齐呢?翻开圣贤之书,古圣先贤真的就宛在眼前吗?自古以来华夏便是礼仪之邦,而礼仪最重要的不是行礼的样子做得好不好看,而是要培养人的恭敬心。
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许多人都在读,不仅仅是唐朝的萧德言喜欢读经典,唐朝以前和千年以后的我们也时常读起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之作。然而,为什么读同样的书,有的人就能够领会其意,并从中学到圣贤的智慧,有的人却受益很少,甚至不解其意呢?这便是读书人恭敬心和信心不同的缘故。
萧德言面对圣贤之书丝毫不敢失礼,说明他相信书中所说的道理,并愿意接受圣贤的教诲,所以能够从中受益。而那些面对圣贤之书没有恭敬之心的人,必然心存傲慢,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看、读一读的心态去看书,因此也就不能深领其意。
所以说,求学的人一定要知礼行礼,否则便学不到真正的道德学问。即使有再好的老师来教自己,也会因为自己的轻慢而不能领会老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