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去了天堂,他很想留在天堂,可是他发现天堂人来人往,没有任何多余的位置。此刻,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啦!”
这一喊十分奏效,天堂里的所有人都纷纷朝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石油大亨了。这时,石油大亨心里就想,大家都跑去地狱,万一真的发现了石油怎么办?于是,他也急匆匆的朝地狱跑去。
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什么石油,有的只是来自地狱的痛苦。幽默之余,反映的更是一种现状。
现实生活中总有石油大亨的扮演者,更有类似天堂人的盲目追随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多数人的做法一定正确”的思维模式,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影响的时候,在不知觉中其判断、认识、选择等表现上都会符合大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不分析,也不顾事情有多么不符合常理,就直接选择随大流走,2011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抢盐事件”就是一个写照。
2011年3月15日,日本核电站泄露事故传到了中国,伴之而来的还有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以至于,3月16日起,中国各地爆发了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也因此,食盐的价格由最开始的1.5元、2元涨价到5元、10元甚至20元不等。
“今天你买盐了吗?”“多买点盐才好”“都涨了还不买会涨更多”“货架空了!”……此类对话是我在那一天听得最多的。仿佛全世界的家庭主妇们都在排队买盐,生怕自己成为了无盐可用的人。
当时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造成核泄漏,核辐射都有可能造成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人员伤害,就更不用说海水的质量了。如此,导致很多人都认为生产食盐的厂家都驻扎沿海,要利用咸水取盐,核辐射影响了盐的质量,自然会供不应求,再加上相关专家的误导,让人都认为吃含碘的盐可以防辐射。
有人为了健康着想,有人是未雨绸缪,于是,在虚构上才会有的寓言场景出现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盐抢到手再说。最后还是政府出面担保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以前SARS时抢的是醋,甲流时抢的是板蓝根,不知道以后还会抢什么呢?想来,这种社会性的行为盲目跟随的情况出现,引起的混乱不安真是让人心有余悸。
想必在大街上你也看到过这种情况,两个人吵架,有第三个来围观就会引来第四个、第五个人,乃至更多的人。最后围成一大圈把街道堵塞了,还有最外层的人踮着脚在看,而里面发生的事情由最开始的吵架变成打死了人之类的传说……
人的好奇心与认同大部分就不会出错的安全倾向使得很多人容易掉入人云亦云的陷阱。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件事情只要“炒”起来了就能“热”的原因。这种随波逐流到盲目的情形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失败者的共性。
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当人人都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通过冷静分析,做出不同的决断。
在投资领域,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反其道者而行之的人。他投资可口可乐与华盛顿邮报的时候,这两家公司都因为经营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导致股票大跌,公司陷入困境。很多人都对其不看好,认为这两家公司已经临近被时代淘汰的结果,抛出手中的股票都来不及,就更不用说关注了。可巴菲特就没有随众,他不但关注这两家公司,还在其最困难的时候注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结果显而易见,巴菲特持有这两家股份至今,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后来,每每人们询问他,为什么当初在投资这两家公司上那么斩钉截铁时,他回答说:“我一直都是可口可乐的追随者,很小就贩卖可口可乐,至今每天都离不开可口可乐,而我曾也作为送报员在华盛顿邮报工作过。这两家公司都给我留下了很深而且很好的印象,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做,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值得投资。”
其实,在巴菲特的投资之路上有无数类似的行为,也因此常常遭到周边人的质疑甚至斥责,认为他这是对股东不负责任,拿着别人的钱在玩冒险的做法。这个时候,巴菲特往往选择沉默,在他看来,未来的丰盛的回报才是最好的解释。
巴菲特这样告诫投资者,要想得到最好的超出平均水平的机会,就必须愿意与大众背道而驰,必须不加入其他“旅鼠”的自杀行动。
同样,年轻人想要成功,在行动之时万万不可盲从,要学会在嘈杂之中理性分析。
首先就要清楚别人为什么都会那样做。当一件事情很多人都那样做的时候并不代表它就是错误的。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喝汤有声响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西方国家喝汤出声就是极大的不尊重,这个时候你标新立异就会惹人反感。如若把行为上从众与入乡随俗连接起来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否则你的独立只会让你寸步难行。
而后是要明白自己寻找的是什么。当清楚他人为何行动一致的时候,你就可以区分这种跟随是好还是坏。消极的跟随只会抑制个性的发现,扼杀人的创造力,也会让你在毫无主见之中丢失许多成功的机会。为此,你要极力克制消极跟随,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与大众的行为背驰,与众不同。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不盲从,闯出一片属于你自己独特的、向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