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某电视台的一档中法厨师对决的电视节目,那一期的选手是法国的顶级大厨和中国河南的大厨。第一轮比赛,法国队的鸡蛋卷过于普通平淡,中国队遥遥领先。
第二轮比赛开始了,面对给定的食材,中国队选择了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红烧肉和炒冬菇。菜谱定下来后,大厨和助手们开始了准备工作,大厨让助手把冬菇切成块,助手们的动作很快,就在大厨一转身的时间,他们把所有的冬菇都切完了.待大厨回过头时,大为吃惊,助手们的冬菇块也太大了,而且满满一盆的冬菇块,这样炒出来的效果也不美观啊!助手们都低下了头。看来大厨是个精益求精的人,他立刻让助手们重新为冬菇改刀。只有四个小时的做菜时间,当助手切出了大厨满意的冬菇后,时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接着,大厨开始烧红烧肉,这次助手们对肉的改刀很小心,生怕再出错。但红烧肉出锅后,助手品尝后发现肉很咸,大厨又开始为解掉些咸味想了很多办法,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离评委品菜只有十五分钟时,大厨才开始炒冬菇。
总算把两种菜摆盘端上,大厨摇摇头,似乎知道自己这一轮肯定会输。果然,评委们对红烧肉的咸味减了分数。还有炒冬菇,其中一位代表媒体的女评委在采访时说:“这炒冬菇太普通了,我也能烧出这味道,可能味道更好些。”这一轮中国队被法国队赶超。
在这一轮结束的采访中,中国大厨说:“助手们切冬菇时,我没有告诉明确,耽搁了时间,以致后边的时间越来越紧。”
而在我看来,第二轮中国大厨之所以失利就是他太在意冬菇的形状了,改刀浪费了时间,也给助手的心理施加了压力。其实,在比赛刚刚开始,出现的形状问题虽然有些影响效果,但从大局来讲是不能浪费时间的,厨艺比拼要的是味道和创意,如果只是单纯的把冬菇块切大了,那这个问题是不能直接影响到结果的。若是本想把冬菇切成花,却切成了丁,那这个问题用大量的时间修补还算合理些。而若并非如此,那浪费时间就不可取了。所以,中国大厨面对失败并没有总结出自己的缺点:对不太重要的细节过于苛刻,不能着眼于大局。而他之所以会这样在“小”事上钻牛角尖来自于他追求完美的想法。
人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从来不正视自己的烦恼和心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比如一些过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他们必须要求所做的事情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从来不忽视任何细枝末节,哪怕只是一丁点,微不足道的问题,他们都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后,再去完成其他的工作。而事实上,就在它解决那些不太重要的问题时,丢掉的却是时间和被浪费的精力。
我们知道,追求完美的人是不能让任何瑕疵影响整件事情的,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照他事先定制好的计划完成,差一丁点都不行。可是,时间是流动的,事物的发展也不是必然的,在他的行动过程中,一定会有些计划之外,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但追求完美的人不允许这些变化破坏他的完美计划,所以,在临时出现的某个问题上便会一直耗下去,直到把问题按照他的计划解决掉,才可能继续原来的工作。
这就是标题所揭示的内容——追求完美的人,会去做钻牛角尖的傻事。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犯傻”,相反,他们会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追求精益求精、高质量地完成工作的行为是高尚的,严肃的。只有那些做事大大咧咧、稀里糊涂的人才会马马虎虎了事。也许,在这里提出做“傻事”,追求完美的人会非常鄙视的。
而正如那句诗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追求完美的人就如身在庐山中的人,他们因为完美而过于挑剔,而挑剔的毛病也只是他们个人的自我想法,那些想法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理论根据和道理。有些要求他们追求得过于细致,根本毫无根据和意义,甚至有些无厘头,但在追求完美之人的概念里,那就是破坏完美性的最大问题,不惜付出多少代价都要解决掉它。
追求完美的他们脑袋里只有一根筋,那就是事事讲求完美,在那些毫无根据和意义的小事上下功夫,浪费时间,这难道不是在做“傻事”吗?而世界上什么样的事情才算完美?我们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一步步不断地完善事情,让它越来越好。那么,追求完美的人不能放眼于大局和将来,只是把目光限制于眼前那点微乎其微的小毛病上,他们为此心烦意乱,身心疲惫,结果却还耽误了处理整个事情的全局发展,真是得不偿失啊!
当然,事情也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细节固然重要,但也要辩证地识别这一细节和全局的关系。若是细小问题与事情的大局无本质联系,我们便不必非要追求完美而去抓住那个牛角尖不放;如若是细小问题却起到影响大局的关键性作用,那钻个牛角尖是正确的行为。
所以,我们对人或对事,还是要用长远目光去考虑。对人多看优点,对事要照顾全局。莫要钻进完美的胡同里走不出来,做些世界上不可能出现的完美之事。
有句话这样说:如果你因为相信了人生而相信了完美,你也就相信了人生的完美;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完美而错过了人生,你也就错过了完美的人生。生命是否完美,只在内心的追求,而追求的能够获得,并已经获得,则便是完美。人生本无所适,只在自身的看待。若闲云清风,柳絮飞舞,雾花蒙蒙,秋雨纷纷,感受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