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总面积约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同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相距约5000 km,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南北相距约5500 km。除了辽阔的陆地疆域外,还有广泛的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呈东北—西南向的弧线,环绕着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海岸,总面积达470万km2.
二、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部,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形。因此,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为第一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m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水能,又反过来改变地形。地形对植物资源分布的影响相当深刻,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着不同高度的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至山顶,有规律地更替着植被类型,形成了垂直地带性分布和有一定顺序的演替系列——山地垂直带谱。植物种类众多、植被构成复杂,受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动物群更大,因而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
三、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我国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最丰富多样的国家之一,覆盖中纬度,处于欧亚大陆东岸,地貌多样,自然演变过程复杂。疆土约有98%位于北纬20?~50?之间,以热量指标分类,我国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温带季风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气候类型。亚热带和温带(包括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所占面积特别广大,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6.1%和45.6%。在行星风系上,亚热带在世界其他地区多属副热带高压带,雨量稀少,地表荒漠化严重。但在我国,由于独特的海陆分布以及青藏高原隆起,我国亚热带地区水温条件较好,并无“回归线荒漠”现象。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植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四、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巨大。现存的植物资源都是历史时期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使某一地区植物资源可大幅度增加,亦可大幅度减少。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分布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利用的植物种类和方式也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筛选不同的植物种类作为作物,并培育了不同品种,有不可多得的植物资源。通过引种、驯化和生产活动,许多重要的经济林木、药草和花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丰富了资源贫乏地区的植物分布;对国外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发展了农林生产,丰富了植物种质基因库,但对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导致一些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枯竭。一些植物原本是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更新能力很强,但由于过度采伐、利用,种群已经很小,而且环境愈来愈不适宜其更新,陷入了一种十分脆弱的状态,这些不利因素若不能改善,很快就发展成濒危状态。如黄土高原曾是林茂草丰、沃野千里之地,自秦汉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来,由于屯田戍边,开垦草原和草坡,任意砍伐林木,从而破坏了良好的生态平衡,引起土壤侵蚀加速,植物资源也随之锐减,这是前车之鉴。当前,人类大规模地将森林开垦为种植园及牧场,也破坏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许多植物物种的灭绝,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