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及其重要意义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主动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支配人的行动的主要心理活动。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和支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抑制。前者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须的行动,后者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标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
意志是控制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尤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具体地说,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儿童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孩于提高时间利用率孩子学习、做事往往会遇到干扰,有了良好的意识品质,就能排除内外不利因素的于扰,积极、有效地利用时间,执行先前计划了的事情,克服诸如懒散等坏习惯和消极情绪,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做事。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得过且过,放任自流,使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保证学习和活动的一贯性一个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要想取得一点成就,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具有坚定意志的人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而意志薄弱者往往朝秦暮楚、容易动摇,没有坚持性,半途而废,这样也就难以获得成功。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具有自觉性的孩子,能深刻认识自己学习和活动的目的,主动去做,不必别人督促。相反,意志薄弱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学习和活动目的不甚明白,常常需要别人的督促才会行动,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这样的孩子什么都难做好。
意志培养的基本措施
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觉性。即能清晰地认识意志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二是果断性,即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适时而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三是坚持性,即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意志行动;四是自制力,即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子女的意志:
教育子女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具有强烈的上进心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只有目的明确,才能自觉地坚持下去,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顽强斗争,表现出超凡的意志力,从根本上说是他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家长培养子女的意志必须注意使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斗,这往往是子女形成坚定意志的起点。
提供榜样材料,使子女从英雄模范事迹中受到启迪英雄模范人物都有坚强的意志,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士其不顾病痛的折磨,顽强地写科普读物。孩子们对英雄模范的意志行动往往感动不己,由衷地敬佩并自觉不自觉地在行动中仿效学习。家长要搜集这些材料,特别是要多用与孩子同龄的优秀少年儿童的事迹教育子女,使孩子看到自已的不足而发奋努力。优秀少年在逆境中抗争进取的精神值得每个孩子学习。
建立一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训练为了使子女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家长应当通过建立作息制度、学习检查制度、生活卫生制度等将社会对儿童少年成长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并监督孩子严格执行。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放任自流,甚至对其不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对于不正确的行为给予庇护,就会助长孩子的固执,自私、骄横、粗暴等行为,妨碍良好意志的形成。必要时家长要对子女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训练,在孩子学习时要求他“独立思考、干净整齐、按时完成”;在晚上睡觉时要求他“一定要按时上床”,在体育比赛时要求他“作风严谨、有备而去、奋力拼搏”等。
通过克服困难的实际活动锻炼孩子,使其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国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日本不少家长支持子女到环境恶劣的“无人岛”去体验生活。这是因为艰苦的生活会迫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去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壮大了胆量,增强了信心,提高了斗志,并且丢掉骄娇之气和懒惰等坏习惯。家长平时要注意创造机会,使孩子通过克服困难的实践提高意志力,有利于独立处事的能力提高。
培养子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意志行动是符合社会公德的行动,而非危害社会的鲁莽行为。少年儿童能否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当即立断而不流于轻率,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坚持到底而不流于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主客观情况能否进行正确而周密的分析,对行动目的、途径、方法和结局有无明确的认识。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能什么事情都随大流。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相当严重,如办事托关系、一切向钱看,这对孩子们的心灵都有腐蚀作用。家长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坚决抵制各种丑恶现象。
挫折心理及其引导
人的意志行为不可能全都达到目的。有的时候,由于某种内部困难或者外部困难,意志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就是遇到了挫折。人们对于挫折的反应有很大差异。这些反应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积极的反应方式如升华、增强努力。改变策略考虑再作尝试、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偿等。
妥协的反应方式如自我安慰、自我修饰、推倭责任等等。
消极的反应方式如攻击别人以泄怒气、固执、倒退、厌世等等。显然,第一种方式最好,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是要不得的。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抗挫折心理,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使孩子认识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无论在哪个社会社区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马到成功”、“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某方面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功,总有天灾或人祸,因此总要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是由于挫折轻重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已。对此,必须有心理准备和承受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影响人对挫折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人发觉自己遇到挫折时,往往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一般说来人们用来解释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和努力程度。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当他面临失败时,往往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和难度太大,而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和运气不佳,因此他乐意再下一番工夫,再进行一次尝试,而不是简单放弃。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当他面对失败时,往往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和任务难度太大,自己无能为力,只好放弃。
培养孩子的自爱心自爱是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肯定。对自己目前状况的珍惜和对自己未来的无限希望。自爱是自信的升华,是不屈服的源泉。但是过分自爱也有可能导致自我欣赏。自我封闭,因此家长要予以指导。有位家长专门买了一个大盒子,把孩子以往的奖状、奖品一个不差地放了进去,每隔半年时间让孩子拿出来,并与孩子一道欣赏。家长还利用这个机会告诫孩子有能力完成任何难题,应该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心存感激,力量倍增。
培养孩子的耐受力耐受力的主要成份是坚强意志。意志坚强的人对挫折有着很高的承受能力,他们能够经受失败的打击,能把挫折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社会中有许多身处逆境但仍通过奋斗实现自己夙愿的人。挫折对一个人来讲,既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要看如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