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接说的话,即使他真的错了,他也不会同意你的意见。因为你的做法直接打击了他的自尊心,贬低了他的智慧,伤害了他的感情。
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不要随便当着大家的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这个时候,也许一个眼神,或者一种说话的声调甚至一个手势,就能像话语那样明显地告诉别人。如果直接说的话,即使他真的错了,他也不会同意你的意见。因为你的做法直接打击了他的自尊心,贬低了他的智慧,伤害了他的感情。就算你多么能言善辩、理由多么充足、逻辑多么严密,都难以让他心头舒畅,因为你是在炫耀,而衬托出的往往是他人的“无知”。
有人认为,沟通只需要真诚和直率就可以了,但问题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坦诚和直率,那就不论和什么人都可以说一样的话吗?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人与人之间因为地位不同,心理状态也不一样。如果对什么人都用一样的语气、一样的态度,或者一样的措辞的话,可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甚至有天壤之别。
所以我们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能够以一句“我很直率”来掩盖自己的过失。特别是面对斯大林这样自尊心极强的领袖,就更要注意了。
斯大林是一个极为有“主见”之人,所以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只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华西里耶夫斯基。他的进言策略甚是别致,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随便谈谈”军事问题,评论一下国家大事,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更不是像一般大臣那样誓死谏言。
虽然如此,奇怪的是,往往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与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只是没有人在乎这些了。
当然,华西里耶夫斯基也不仅仅是在“闲聊”的时候给斯大林提建议,他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他往往会先讲几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没有条理或者用词不当或者前后重复,总之是漏洞百出。但是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觉得这真是一个糊涂之人。
最后,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不但他的意见被采纳了,而且也得以付诸实施。
总会有人嘲讽华西里耶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认为这比讨统帅当面赞赏要重要些。”
事实上就是如此,很多将领和谋士说话直率,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结果真的被斯大林置之脑后,而且还得不到斯大林的重用。而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却总是坐在离斯大林最近的位置。
在这里,华西里耶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潜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我们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性格、脾气、素质等不同的人,因而在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差异,往往导致沟通的失败。因此,了解不同风格的沟通现象,有助于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因人而异地调整沟通风格,运用灵活的沟通手段,达到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