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臭本来是指铜钱的臭味,但在历史上多用来讽刺有钱人,这个典故来自崔烈买官的故事。
“铜臭”一词源自于《后汉书·崔寔传》所载。在《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中也有记载:“司徒袁隗免。三月,以廷尉崔烈为司徒,烈,寔之从兄也。是时,三公往往因常侍、阿宝入钱西园而得之,段颖、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乃登公位。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故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由是声誉顿衰。”
《后汉书·崔寔传》记载:崔烈久之不自安,有一次问他的儿子崔钧说:“‘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
这就是崔烈买官的故事。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烈的人,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拥有极大名声,历任过郡守、九卿。当时,东汉灵帝宠信宦官,屠杀忠臣,昏庸荒淫,朝政日益凋敝。汉灵帝喜好敛积钱财,他在鸿都门悬挂卖官的榜文,公告天下,并按官职高低分别标价。有钱的先交钱后授官,没钱的先授官再交两倍的钱,也有的会经由宦官或灵帝幼时的乳母独自买官。
于是,崔烈就通过灵帝的乳母进献五百万钱,因此当上司徒。到了正式拜官那天,灵帝亲自出席,百官都参加。灵帝对左右亲信说:“真后悔没有多卖一些,否则可卖得一千万。”乳母程夫人在旁边回答说:“崔烈是冀州名士,怎么肯用钱买官?幸而是我,他才肯出这么多钱,您还不满意吗?”崔烈的声誉因此而下跌。
经过一段时间,崔烈感到不安,就故作悠闲地问他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大家怎么评论?”崔钧说:“您年轻时就享有盛名,还担任过郡守、九卿职位,所以不会成不了三公,但现在您在上位了,大家都很失望。”崔烈问:“为什么会这样?”崔钧说:“评论的人嫌您身上的铜臭。”
铜臭,原是指铜钱的臭味,而“崔烈铜臭”则专指讥讽用钱买官的人。如《幼学琼林·珍宝类》:“崔烈以钱买官,人皆恶其铜臭。”后来,古人认为豪富者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官位,因此就被用来指钱或讥讽有钱人。
后来,铜臭便流行开来。唐朝赵璘所撰写的笔记小说集《因话录·卷五·征部》记载,唐朝有个做官的人退朝之后,去拜访他的朋友,看见有个穿补丁衣服的僧人和这个朋友在一起,便不高兴地离开了。后来,他问这个朋友:“你为什么喜欢和穿毛毡僧衣的人交往?我不知道他是贤能或平庸,只是感觉很臭。”
朋友回答说:“毛毡衣服的臭,只是外表,难道比铜锈还臭吗?铜锈的臭,和你并肩站着,前后走着都能闻到。你和铜臭在一起,不觉得可耻,反而讥笑我与山野中有学问的人交往。品德高尚的隐士,认为蛙鸣、草野之音,胜过乐队演奏的音乐。我看那清贫之人,远胜于今天位居高官的人。”
看来,买官、卖官古已有之。卖官者通过权势猎取钱财,买官者通过钱财买到官位,其实这就是腐败。卖官的人胃口越来越大,敛财会越来越多;买官的上位后,就得把买官的钱捞回来,他要不贪污,要不也卖官。如此循环,国家的收入,人民的财产会装入他们的腰包。在法治社会里,应该严惩这些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