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的原意是握着刀,后来发展为代人写文章为“捉刀”,这是为什么呢?
刀笔,写字的工具。古代用笔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的时候,就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笔连称。《汉书·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汉书·酷吏传》:“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在典籍中我们会看到,文笔极佳的人代人写文章,就被称为代人“捉刀”。《后汉书·刘盆子传》:“其中一人出刀笔。”清朝徐述夔《八洞天·补南陔》:“弱笔岂堪捉刀,还须先生自作。”清朝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于归后,为其婿捉刀。作试帖诗甚工。女子能诗者多,能为试帖者颇少。”《聊斋志异·张鸿渐》:“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念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为什么古人把替别人做文章称为“捉刀”呢?
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来称代人做文章为“捉刀”,其人为“捉刀人”——拿着刀笔替人写文章的人。
“捉刀”一词,典出南朝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里的“床”指坐榻;捉刀,指握着刀。形陋:形象丑陋;代:代替。
这是发生在三国时代的一件事。曹操,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予洛阳北部尉,升顿丘令。黄巾起义爆发后,任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军,升洛阳相,很快占领兖州,建立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建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丞相。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远播,因而一些少数民族接连来归附,或者谒见。有一天,匈奴特派使者来谒见曹操。曹操自认为形貌矮短,身材不够雄壮高大,将无法让远来的匈奴使者信服。于是,曹操便命崔琰作自己的替身来接见匈奴使者。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再加上须长四尺,很有气派。他正中端坐,接受来使参拜,显的很有威望。曹操则手握钢刀扮成侍卫,站立在崔琰的床榻旁。
匈奴使者拜见后离去,曹操立即派遣间谍向使者探询说:“你觉得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说:“魏王仪表出众,不过,那个榻旁捉刀人的气度非凡,我看才是个真英雄啊!”
因此,“捉刀”原是执刀护卫之意,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替别人做文章或代人做事。
此外,古代专门有办理文书的小吏,称“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赞》:“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后来也把讼师称为刀笔吏,比喻笔如利刀,能杀伤人。
不管是“捉刀人”,还是“刀笔吏”都是写善于写文章的人。所以“捉刀人”才能常为别人代笔写文章。现今社会里,“捉刀”几乎有发展趋势,写毕业论文,花钱请别人代写,而且明码标价;写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请别人代写,为提职打基础。可笑的是写情书也请别人代笔。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该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绝不姑息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