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开发训练
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也能够培养孩子好奇、专注的品质,更能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数学教育。
基础训练方法
教孩子认数,最好从口诵式开始,从1数到10.由于孩子对数字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理解,故必须运用实物和发挥语言的作用,借助棋子、纽扣、积木、算盘或掰手指头,让孩子跟大人用手指着实物,挨个地数。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声音要大,并以量词说出实物总数,使小儿眼、耳、口、手互相配合,增加记忆。教孩子认识“许多”概念,或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和“一样多”时,可以拿出棋子、纽扣、玻璃球、积木等东西,或让孩子到室外数数树木、楼房、汽车和人,引导孩子注意这些量的概念和关系,通过大量练习和多次感受,孩子会逐渐理解数的概念。幼童初期的数学教育,应采取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方法,为孩子形成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潜移默化法
孩子会走、会玩、会认物、会讲话以后,要带他经常数东西。让家中每个人抱一抱,数数有几个人;每个苹果摸一摸,摸一个数一个;走楼梯的时候,走一步数一数;人行道上散步,跑过去抱一棵树数一棵树……这样到了3岁左右,家中有几盏灯、几张床、几扇门、几口锅、几盆花、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双筷子、每扇窗户有几块玻璃,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手有几个手指、3个人有多少手指孩子都能搞得很清楚,并且形成世界是由数组织起来的观念。这种观念比长大以后再去说教和灌输要牢固得多。数东西时一定要注意用口数和用眼看,手眼必须一致,最后说出总数是多少,开始时要鼓励孩子跟大人一起鹦鹉学舌地数。
比较法
在广泛数数的同时,要经常比较物体(有明显差别的)的大小、长短、高矮、胖瘦、粗细、厚薄、宽窄、远近,并掂掂轻重,分分左右,看看前后,辨别上下,孩子能接受多少就算多少。
画图法
从两岁以后开始,要常用粉笔、彩笔画形体给孩子看,教他认识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扇形、半圆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视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内容可增可减,或深或浅,甚至还可认识点、线、面、体。在看物体时,要常常问问孩子,家里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是方的,哪些是三角形的……3岁的孩子就会分得清皮球是圆的,鸡蛋是椭圆形的。
桌面游戏法
常做桌面数数、摆数游戏,可用围棋子、象棋子、豆子、瓶盖、火柴盒等在桌上玩。例如:
哪堆多,哪堆少;
哪是许多、哪是1个、哪是两个……;
我摆3个(白子),你摆3个(黑子)……;
我放5个红纸片,你用5个蓝纸片盖起来……;
成人说:你先摆2个白子,再摆3个黑子,看一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子……;
看谁能多摆:我摆1个子,你摆两个子,我摆3个子,你摆4个子……;
用围棋子摆一个正方形,看看每边有几个子,一共有几个子……;
桌上放一只玩具熊猫,一只玩具小狗,给它们分糖吃,每只1颗,每只2颗……;
桌上敲两下,要孩子说2;敲3下,要求说3;敲4下,要求说4……等等。
实物分配法
经常让孩子分配东西。倒如吃苹果时先让孩子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有几个人,1人1个。同样可以分糖,每人两块;分花生,每人3粒;分栗子,每人4个……
分类法
做分类数数游戏,建立数群、集合的概念。例如一罐子纽扣,先按大小分类,数数大的有多少,小的有多少;再按颜色分类,红的有多少,白的有多少,灰黑的有多少;还可按扣眼分类,4孔的有多少,2孔的有多少。同样,可以分类整理玩具,整理图书,把鹅卵石分白、黄、蓝3种,数一数每种有多少,加起来共有多少。
在孩子初步掌握3~10个数以后,就可以学习认读和书写了。为了让孩子记得快而又有兴趣,可以编成儿歌唱读,使趣味记忆和形象记忆结合起来。
像粉笔会画画,
像鸭子水上划,
像耳朵会听话,
像红旗哗啦啦,
像秤钩一横在上头,
像梨,把儿弯弯梨儿圆,
像拐杖会走路,
像一个大葫芦,
像倒写一个6,
像一支粉笔一0头。
按以上儿歌,教孩子唱唱、读读、写写。3~4岁的孩子都会读、会写。注意教孩子写数字与写汉字一样,人要坐直,纸要放正,笔要拿稳。眼离纸需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沿一拳,首先要把写字习惯培养好。先在黑板上练写粉笔字,再用铅笔在纸上书写。
数学基础的培养
让孩子形成数的概念
连线游戏请家长根据下面的要求准备一幅图。用尺子把1条狗、2只鸡、3只鸭、4只青蛙、5只龟与它相对应的数连起来。让孩子用尺子把1与1条狗连上线,把2与2只鸡连上线,把3和3只鸭连上线,把4和4只青蛙连上线,把5和5只龟连上线。
从而使孩于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数连起来,逐渐形成数的概念。
建立数概念
例:建立数字的概念。
伸出一个手指,告诉孩子这是“1”,在纸上写“1”,逐一拿出东西示范,1块糖1个苹果,1个瓶子,1粒花生米,1本书……等等。
认数能力的训练
看图识数
用诗歌及儿歌练习数字语言
凡能包含数字在内清新上口、简单易记的都可以使用,例如:
一字歌
一匹马,一人骑,
一只兔子一只鸡,
一个娃娃做游戏,
一只小猫叫咪咪。
一个和许多
教会儿童在周围环境里找出“许多”物体和“一个”物体,家里哪些东西有许多,哪些东西只有一个?面对汽车可以说:汽车是一辆,但汽车轮子却有许多;家里椅子有许多,电视只有一个。
建立一样多的概念
拍拍手家长拍几下手,让孩子拍同样的次数,反复几次。
建立体积和容量的概念
两只大小不同的装满糖果的碗,把糖果倒出来,让孩子数数,看看哪个碗装的多?
建立多少的概念看看哪堆拿出来的多?
将扣子、硬币或其他东西分成二堆,一堆多一堆少,从大堆里多拿,小堆里少拿,使两堆剩的一样多,让孩子回答哪堆拿的多?
0~1岁的培养
孩子的乳儿期是神经系统发展最快的时期。一般孩子出生时是390克左右,9个月时可达到660克,几乎增加了一倍,平均每月增加30克,每天增加1克。孩子的动作技能发展也很快,11个月~1岁孩子的动作已从熟练地爬、够物,发展到会站立、甚至独立走路。语言也有一定的发展,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不断受到外界各种刺激的作用,各种分析器官联合活动发展了。随着动作(特别是眼手协调动作)的发展,视觉、触觉、听觉等分析器官逐渐形成协调的活动,产生了知觉。孩子在5~6个月后,逐步了解到物体各方面的属性,从而形成最初的知觉。一般情况下,6~8个月有了“大小”的笼统反应(要大苹果),8~9个月时有“多少”的笼统反应(要两堆糖中数量多的一堆)及明显的整体知觉。这时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学习以摹仿为主。随着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我们就应该给以合适的教育,当大人问孩子:“你几岁了?”宝宝会伸出1个指头,这说明孩子已对1有了认识。大人让孩子从几个大小不同的物体中取东西时,如果大人对孩子说:“取个大的。”孩子会正确地拿起大的物体,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数学智能有了初级发展。做家长的要抓紧时机,向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教他们学数数,认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但由于受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限制,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水平,有计划地向孩子传授知识。这时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一切活动靠物体来支持。家长、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实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达到游戏的目的。为了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我们设计了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数学游戏方案,以供家长参考。
玩套环
目的
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
把一支铅笔插进一个硬纸盒里用透明胶带固定,做成一个套环用的柱子,用吸管接3个直径为10厘米的环,每个吸管里装不同颜色的水,把接头处用塑料胶布缠好,然后妈妈对孩子说:“孩子跟妈妈来学习套环。”妈妈示范将环套在柱上,边套边数,“1个、2个、3个”让孩子摹仿大人的动作,边套边数“1个、2个、3个”,等到孩子套完了,妈妈再做示范把环从柱子上一个一个地取出来,一边取一边数1个、2个、3个,然后让孩子摹仿从柱子上取出环,并且边取边数,游戏反复进行。
注意
家长在向孩子示范时,要不厌其烦地套上取出,取出套上,因为孩子这时以重复动作为主。
家长在教孩子套环时,语调要亲切,并且边套边数,进行语言刺激,让孩子知觉1个、2个、3个与物体有紧密联系。
听数数
目的
使孩子熟悉数字大小的顺序,为发展数概念做准备。
玩法
妈妈对孩子说:“妈妈要抱孩子下楼,妈妈和孩子数一数楼梯。”妈妈下一个楼梯数1个数,有节奏地从1数到10,数给孩子听;抱着孩子上楼梯时,再有节奏地从1数到10,反复给孩子数,让孩子听。
注意
数数要有节奏。且反复进行或者在每次抱孩子下楼上楼时数。
妈妈帮孩子做体操时,也可以数数让孩子听,如做上肢活动操时,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每天至少3次,让孩子逐渐熟悉数字的顺序。
认识1
目的
让孩子学习“1”,发展孩子的数概念;
初步使孩子知道1个物体与“1”。
玩法
妈妈拿来饼干、苹果、糖果等食物时,给孩子1个,并竖起食指告诉他“这是1”,然后让孩子摹仿妈妈竖起食指表示要“1”个后,再把食物给他。家长要表扬,或者拿来一个会叫的玩具小狗,小狗叫一声,妈妈就对孩子说:“小狗叫了1声。”伸出食指表示1.孩子每次要东西时,妈妈都要求孩子先竖起食指表示要1块或1个,才把1块食物或1个玩具给他。
注意
认识“1”,不是一天能学会的,家长应在每日活动时,适时地教孩子认数。
妈妈可以问孩子:“你几岁啦?”教孩子竖起食指表示自已“1岁”。
孩子每次伸出食指表示“1”时,妈妈要表扬孩子。
1~2岁的培养
1~2岁的孩子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随着孩子动作和活动的发展,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也在起着质的变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开始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觉行动性。
正是由于孩子心理的质变,为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但能分辨大的、小的、方的、圆的、红的、绿的,而且可进一步地学习数数,能理解1.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1岁多了,就让孩子学数数,但是受智能的限制,孩子不理解各个数字,所以在这时,我们应先让幼儿了解物与对象间的关系,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多、少,大、小,全部、部分。认真地教导孩子这种概念,打好基础,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会完全改观。因此,教孩子学数字时,是教孩子数字概念,跟教算数是完全不同的。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介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数学游戏方案,以供家长参考。
谁的多
目的
使孩子能够分辨多的、少的;训练孩子的判断力。
玩法:
爸爸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
爸爸和孩子围坐在棋盘旁,爸爸让孩子决定要哪种颜色的棋,孩子决定好后,爸爸和孩子各拿好自己的棋子。爸爸说“开始”,孩子和爸爸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待爸爸喊“停”时,让孩子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如孩子喜欢,游戏可反复进行。
注意
最好选围棋,因为围棋有黑白两种颜色,有放棋子的罐。
爸爸要根据孩子排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排的多少,因为要使孩子有一个明显区别。比如,孩子排5个,爸爸可排10个左右。爸爸也可比孩子排的少,这样可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
当游戏结束时,将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比如,放一个,说:“1个”。再放一个,再说“1个”。这样同时可以使孩子理解1.
看谁拿得对
目的
使孩子认识“1”,并能从许多相同的物品中找出“1”来。
玩法
妈妈准备1块糖、1支铅笔,一些小东西如花木珠、钮扣、塑料片、小花片等,一个小盘。
妈妈拿出1支铅笔,对孩子说:“这是一支铅笔。”拿出1块糖,对孩子说:“这是一块糖。”妈妈先让孩子认识“1”,并且让孩子知道“1”是从很多东西里只拿取一个。然后妈妈把准备的一些小东西放在小盘里,指着盘子里的东西一个一个地对孩子说:“1个钮扣,1个木珠……”然后对孩子说:“拿一个钮扣,拿一朵小花。”……让孩子从中取。也可以妈妈拿一个东西,让孩子说是什么,以此来巩固孩子对“1”的认识。
比一比
目的
培养孩子能够比较大的、小的;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
玩法
准备几张纸,纸上画有大小不同的手印、脚印。
爸爸对孩子说:“孩子来和爸爸比比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孩子和爸爸比手,边比边让孩子说:“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爸爸和孩子比完一只手,再比另一只手,同时让孩子说:“我的手小,爸爸的手大。”在床上玩游戏时,爸爸也可和孩子比脚的大小。“这儿有几个脚印和手印,孩子快来比比。”爸爸拿出纸,让孩子把自己的手伸开摆在手印上比大小,边比边说:“我的手小。”或“我的手大”、“这个和我的手一样大”。让孩子脱了鞋踩在脚印上,边比边说大小。
注意
家长要教孩子比较的方法,比手时,要将孩子的手掌根和家长的手掌根对齐;比脚时,将孩子的脚掌根和家长的脚掌根对齐。比手印、脚印时,方法同上。
2~3岁的培养
孩子3岁时,大脑皮层细胞大致分化完成,大脑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1/3,感知认识能力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简单的抽象概念。到3岁左右,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进一步精确,不但能对事物的大体属性有一定把握,还能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细节,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差异;同时,孩子对事物的感知正逐步从知觉概括水平向思维概括水平过渡,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按物品用途将物品分类,能拼上切开的4~6张拼图。在数字方面,孩子在能背数1~10的数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可往上背数到20.3岁时,孩子能分辨出红、白、绿、蓝、黄等颜色,认识一些图形式和数字,并有初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
孩子能背数到20,但点数比较困难一点,常常口数得快,但手跟不上,而且会随意乱点。所以,在这一方面,家长要有耐心,可循序渐进。孩子点数能力也是有个体差异的。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点到10或更多,这是值得家长称赞的;但也有手慢的孩子才能点数到3,这时也不必灰心,慢慢教孩子,一般到了3岁时能点数到5就已经是好的了。
学写数字可从简单的开始,可通过比较把相似的放在一起来学写,如1和7,3和5,0和8可放一起学,9像个气球,9和6可放在一起。在教孩子写数字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反复纠正。孩子在写数字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必要求孩子会写10个数字,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时间概念有了发展。一般孩子的时间概念以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为准,如吃了早饭后可以玩耍,午饭后要睡午觉,晚上爸爸回家后一起吃晚饭,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内容,教孩子认识时间。
瓶子找兄弟
目的
增加孩子大小的概念,使孩子能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找出大小相等的两个瓶子。
玩法
准备大大小小的一些瓶子。
家长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来玩瓶子找兄弟,大瓶子是哥哥,小瓶子是弟弟,一个大瓶子找一个小瓶子,就是哥哥找弟弟。”边说边挑出一个大的瓶子和一个小的瓶子配成对。同时说:“大的、小的。”一直到瓶子都配成对,然后让孩子玩。家长开始先把比较大的瓶子排一行,对孩子说:“这都是哥哥,它们需要找弟弟,宝宝快来帮帮忙。”让孩子给每个大瓶子都配一个小瓶子,并且边放边说:“大的哥哥,小的弟弟。”孩子配完后,再把瓶子互相打乱,再让孩子来为瓶子哥哥找瓶子弟弟,每次从瓶中挑一大一小两个,边做边说:“大的哥哥,小的弟弟。”一直到瓶子都配成对。
注意
给瓶子配对应从易到难,家长先示范,给出大瓶子,让孩子找相对的小瓶子,再让孩子在众多的瓶子中为瓶子哥哥找瓶子弟弟。
孩子配了一对瓶子时,家长要问:“哪个大?哪个小?”
开始供给瓶子要大小差别明显,数量少一些。待孩子玩熟了,可以增加瓶子数量,缩小大小差别,以增加难度。
孩子配对成功后,家长要说:“孩子真棒,找对了。”
点数穿珠
目的
学习数字1、2、3.
玩法
准备3支铅笔,分别插在封闭的纸盒里,用胶带固定;一些珠子,一些卡片,上面画上圆圈,有的是1个圆圈,有的是2个圆圈,有的是3个圆圈。
家长拿出卡片,让孩子点数圆圈,用手指着圆圈一个一个地数。然后拿出珠子和铅笔与纸盒的装置,对孩子说:“我拿起一个卡片,上面有几个圆圈你就往铅笔上穿几个珠子。”家长先拿起有1个圆圈的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再穿珠子。穿好后放在一边,再拿起有两个圆圈的一个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再穿两个珠子,穿好后放在一边,同样地拿起三个圆圈的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在一支铅笔上穿。全部穿完后,家长再让孩子点数每个铅笔上的珠子和卡片上的圆圈,看看是否一样。
注意
孩子在点数卡片的圆圈或珠子时,都要边指着点边数1、2、3.
孩子穿错时,家长让孩子再数一数圆圈和珠子,是不是一样多,多取少补。
图形配对
目的
使孩子能够辨别图形,并能比较大小或一样大,学会使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大小。
玩法
准备一张图;用硬纸做四个圆(两个完全一样大,两个完全一样小),四个三角形(两个同样大,两个同样小),四个方形同上面的作法。
让孩子观察图。并且问:“为什么这两个圆放在一起?这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一样大。”家长告诉孩子。然后拿来图形对孩子说:“像图上一样,我们把每种图形都一样大的两个配成一对。”让孩子眼测图形,把大小差不多的两个挑出来,再把它们重叠对齐,看是不是一样大,一样大的配成一对,用这种方法,把所有图形都配成对。然后家长让孩子点数:圆的有几对?方的有几对?三角形有几对?
注意
配对时,引导孩子先给同种图形配对,熟练后打乱图形,让孩子配对。
图形的大小差别要明显一些,孩子玩熟了,就缩小差别。
踩圆圈
目的
使孩子辨认圆,形方形、三角形。
玩法
家长在地上画图,画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图,妈妈站在圈外,爸爸发出命令,如“走进圆形来”,妈妈就走进去,“踩踩三角形走出来”,妈妈就照着做,反复几次出出进进,妈妈再领着孩子照爸爸的命令做,让孩子感到乐趣后,就让孩子一个人做。
注意
孩子熟练后,家长可以加上颜色,如红色的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同种颜色的图形有多个,孩子只要从其中一个走进走出都算正确。
可以增加难度,如“踩踩三角形,再踩踩圆形走出来”。
3~4岁的培养
进入3岁的幼儿,脑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日益增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迅速进行,对形状知觉比较敏感。他们不但学会了4以内的简单数字,正确地点数物体,逐渐对上下、前后有了区别,而且学会比较实物的大小、长短,对一些简单图形开始认识,并能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夜里的含义。虽然幼儿的抑制机能有进一步发展,但抑制过程仍较差,兴奋的抑制仍不平衡,这时的幼儿容易疲劳和受新鲜事物的刺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家长在选择游戏时一定要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谁和我拿的一样
目的
教幼儿学会在同类物体中如何比较大小、长短;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玩法
家长准备大、小皮球各两个,两对长度不一的尺子,大小不一的两对布娃娃。
家长告诉幼儿,今天玩“谁和我拿的一样”的游戏。家长出示大皮球,幼儿也举起大皮球,并请幼儿回答:“爸爸(妈妈)拿大皮球,我也拿大皮球,我和爸爸(妈妈)拿的一样。”家长拿出大布娃娃,幼儿举起大布娃娃,并让幼儿回答:“爸爸(妈妈)拿大布娃娃,我也拿大布娃娃,我和爸爸(妈妈)拿的一样。”家长出示短尺子,幼儿也举起短尺子并说:“爸爸(妈妈)拿短尺子,我也拿短尺子,爸爸(妈妈)和我拿的一样。”
若幼儿有兴趣,游戏可反复进行。
注意
玩具应该是幼儿常见的或喜欢的。
也可以玩“谁和我拿的不一样”的游戏。要求幼儿拿出与家长相反的实物,并且说:“妈妈拿长尺子,我拿短尺子,我和妈妈拿的不一样。”
娃娃家
目的
使幼儿初步认识早晨、白天、黑夜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概念,同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玩法
家长先布置好娃娃家的游戏角。
给幼儿一个布娃娃,问:“假如你是娃娃的妈妈,早上起来该干啥?”幼儿开始给娃娃穿衣、洗脸、梳头。家长再问:“白天娃娃干什么?”幼儿就抱着娃娃做游戏。家长再问:“你的娃娃什么时候看电视?”幼儿回答:“晚上。”“什么时侯睡觉?”幼儿答:“黑夜。”家长对幼儿说:“现在咱们做娃娃游戏。”游戏进行,让幼儿做出从早晨到晚上“妈妈”怎样去做。
注意
让幼儿明确有关时间概念后再做这个游戏。
幼儿在做游戏时,家长在旁边提示时间,以便让幼儿在各段时间做出相符合常规的动作。
比较游戏
目的
通过对事物高矮、大小、多少、上下的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引导幼儿寻找与发现事物的不同。
玩法
家长画一张画,画上有竹子,几只大熊猫在竹子上吃竹叶,许多小鸡在地上吃虫。
家长对幼儿说:“这儿有一幅画,上面有大熊猫和小鸡,你现在观察,你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家长在旁可以启发幼儿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如家长说:“他们谁长得大?”幼儿比较后,回答:“熊猫大,小鸡小。”“那么他们一样多吗?”幼儿点数后可分辨小鸡多,熊猫少。“小鸡在什么地方吃虫,熊猫在哪儿吃竹叶?”引导幼儿说出,熊猫在竹子上,小鸡在竹子下。
注意
根据幼儿的观察能力,适当启发引导。可把熊猫和小鸡换成其它的东西。
4~5岁的培养
进入4岁的幼儿,脑的沟回加多加深,智力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幼儿的思维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进展。根据事实可知,大部分幼儿能掌握一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能掌握简单的加减法;有的幼儿能从1数到50,会9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对于几何形状,幼儿不但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并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能够找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也能够不受几何形体的大小,摆放形式等的影响正确地按所认识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会在拼合和重叠的图案中,找出各种几何图形,并能找出和图形相似的2~3种物体。幼儿的感知能力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能够区别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能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进行排顺序和分类。在成人的指导下,能讲述他们所熟悉的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等;能够区别大小不太明显的物体。空间方位知觉比3~4岁的幼儿有了进步,在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大认识的范围,如房间的上面有电灯、天花板,脚下面是地板,前面有玩具橱,后面有挂衣服的架子等;会指出“上、下”和“前、后”的活动方向,如我从前面走过去,他从后面走来;我把东西从上面拿下来,他把东西从楼下提上去等等。对于时间知觉的发展,这时幼儿知道今天、明天和昨天,在生活中理解并会运用“今天”、“明天”等词汇。开始较准确地确定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如幼儿知道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幼儿园,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明天要上幼儿园等等。幼儿认识事物,对于和幼儿生活密切的,幼儿容易认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碰见和不太熟悉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就比较困难。因此,家长在教幼儿学习、做游戏时,一定要选幼儿熟悉的事物作为依据,帮助幼儿学习新的东西。这阶段的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比较平重。家长在教幼儿认识时间方位、空间方位时,要注意引导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来判断方位。为了使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介绍适合这年龄段的数学游戏方案。以供家长、教师参考。
扑克牌游戏A
目的
比较数的大小。
玩法
家长准备一副扑克牌。
家长将JQK取掉,只用1~10数字牌,A代表1,家长和幼儿坐在桌边,两人摸牌,将牌发完后轮流出牌,每人每次出一张牌。若两张牌上的数字一样大,家长、幼儿各自拿回;若不一样大,家长则让幼儿比一比谁牌上的数字大,谁牌上的数字小,谁就把对方数字小的牌给自己拿回,直到牌出完。比一比谁的牌多,多者即取胜。
注意
比牌上的数字大小时,家长让幼儿比。
每张牌只准出一次,不能重复出现。
扑克牌游戏B
目的
学习相邻数。
玩法
家长准备一副扑克牌,将JQK取掉,A代替1.
妈妈、爸爸、幼儿坐在桌旁,3人顺次摸牌,先将牌发完,然后轮流出牌,第一个人出任何一张自己手中的牌,其余两人配该牌的相邻数,比如,妈妈出牌“4”,幼儿和爸爸出牌配“4”的相邻数“3”和“5”,配完相邻数的牌放置一旁,如果幼儿、爸爸没有一人的牌能与“4”相邻,依次轮流先后出牌,最后谁先出完牌谁就胜。
注意
家长要不时地注意幼儿手中的牌,如果幼儿有所出牌的相邻数,幼儿没有发现,家长要暗示,比如,“4的相邻数是几呢?”“3和5.”
幼儿出对牌时,家长要表扬幼儿,尽可能让幼儿先出完牌,使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取得好的游戏效果。
看图学数
目的
复习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来学习数的概念,同时复习序数。
玩法
家长画几何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在各图中分别画出数量不等的图案或符号标记。
让幼儿观察图形。妈妈说:“你认为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幼儿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妈妈再说:“长方形在第几排?正方形在第几排?三角形在第几排?圆形在第几排?”幼儿回答:“长方形在第一排,正方形在第二排,三角形在第三排,圆形在第四排。”
让幼儿观察各几何图形中分别画着什么图案或符号标记。然后妈妈问幼儿:“数一数,每个图形中的图案有几个?”让幼儿点数,说出“7”、“6”、“3”、“5”。妈妈说:长方形里有7个茶杯,我们数物体,只要是五个物品的都用“5”来表示。(妈妈指旁边正方形里的数字“5”),依同样的办法,学习“7”“6”、“3”。
注意
家长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适当增添图形和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