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的行为倾向
团体和组织都是由人所组成,但因人格上的差异,人在团体中的表现也有不同。在人类社会的互动中,有合作、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等现象,而这些互动行为与个人的人格有密切关系。在行为管理论的研究中,对个体人格深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格和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研究者曾广泛调查了“大五”人格因素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具有负责、独立、有毅力、成就定向的员工,其工作比缺乏这些特质的员工更佳。
尽管每种人格因素代表着相关特质的集合,当我们集中关注一个简单的特质时,人格与特殊行为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最清楚的。我们考察了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这对理解行为管理特别重要。人们往往非常关注他们与之交往的同事的人格品质。
探讨人格的行为倾向,以此对组织行为中的一系列论题进行探索,将有助于理解人格在管理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行为倾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
自尊是个体不断评价自身的结果。换言之,人们发展、坚持和有时修正关于自身行为能力表现和价值的观点。这些基本的评价反映出对人和情境、成功或失败及其他的观点。这些评价是相当精确和稳定的,以至于可被认为是基本的人格特质或维度。根据“大五”人格因素,自尊很像是适应性因素的部分。
自尊以很多重要方式影响着个体在组织或是其他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自尊同最初的职业选择有关。例如,自尊感较强的个体在工作选择上富有冒险性,受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所吸引。与自尊感低的人相比,自尊感强的人更有可能喜欢选择非常规、非传统的工作。通过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发现,自尊感强的人具有以下特点:从招聘者处获得更多肯定评价;对职业选择更满意;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与自尊感低的学生相比更有可能在毕业前接受工作。
自尊同样和许多社会或工作行为有关。例如,自尊感低的雇员更容易受其他工作者观点的影响,他们往往给自己设定较低的目标。自尊感强的人对于他们已达到的目标评价更高。与自尊感强的雇员相比,自尊感低的雇员对不利的工作条件更敏感,如紧张、冲突、不确定性、管理差、工作条件差等。总地说来,自尊和成就感及努力工作的意向有正相关。很显然,自尊可作为有效工作行为的重要个体差异。
2.控制
控制指个体相信自身能够控制影响他的事件的程度。一方面,有高控制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但是,主要并非完全由此来决定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另一方面,具有高控制的个体相信机遇、命运。
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人格维度与特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3.目标导向
在工作情景中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是目标导向,或称相对另一种目标而言更偏好于一种类型的目标。特别有两种导向对于理解个体绩效的某些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是学习目标导向,它是通过获取新技能和控制新情境来发展能力的预备状态;另一种是绩效目标导向,它是通过寻求他人(如主管)积极评价避免负面评价来展示自身能力的预备状态。以此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绩效目标导向。
绩效目标导向很有可能导致一种“无助”的行为反应模式。例如,当一个员工具有很强的绩效目标导向时,他就可能在工作中逃避挑战,在面临较难攻克的障碍时表现平庸。当遇到挫折时,这样的个体变得沮丧和不满意并从这种情境中寻求退缩。相反,具备强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在面对工作挑战时,展示出有“控制导向”的反应。这就是说,具备强学习目标导向的雇员会积聚力量努力地去克服失败和挫折并寻求对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他们将失败看做有用的反馈方式,当遇到挑战或遭受挫折时,当增加作业或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保持镇静。虽然个体的目标导向会随情境发生改变,但事实有力地证明目标导向的显著总量可以是个人人格的重要方面。
指导语:人们对于大学的目的有不同看法。阅读下列每个陈述,并从下述量表中选择一个数字,以反映你对该陈述同意或反对的程度。
1=非常同意;4=有些不同意;
2=有些同意;5=不同意;
3=无所谓;6=非常不同意。
学习目标导向量。我喜欢富有挑战和困难的班级,能使我学得更多。
2.我的确满足于为了学习而学习。
3.我喜欢能促使我更多思考的班级。
4.我愿意选修较难的课程,如果我能从中学到更多的话。
学习目标导向总分,1~4题得分相加。
绩效目标导向量。我以为通过获得高分来展示你的智力很重要。
6.我情愿退出一门很难的课程而不愿得个低分。
7.老实说,我确实喜欢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8.我不愿意待在我无法表现出色的班级中。
绩效目标导向总分,5~8题得分相加。
该量表是测试你在专业学术领域中的学习目标导向和绩效目标导向的。比较两个分量表得分可看出你的倾向性。
4.内向与外向
内向的人具有向内的倾向,对抽象思维有很大的亲和力,并对个人情感很敏感。内向的人十分安静、内省,情绪上无表现力。外向的人专注其他人、事件和对象。外向的人喜欢社会群居,冲动,情绪上有表现力。
虽然有些人表现出极端的内向或外向,但大多数人还是表现出适度的内向与外向,甚至在两个极端之间相对平衡。内向者与外向者会在所有的教育、性别和职业群体中表现出来。管理职业中多为外向型,因为管理者的角色需要经常与别人打交道,影响属下并达到组织目标。研究者甚至指出一些外向者基本上可以使管理成功。无论如何,极端的外向或内向都会影响在组织中的个体的效率。
内向—外向人格维度的最严格含义之一包含在不同环境中的作业中。有证据表明,内向者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工作表现佳,而外向者则在有更多感官刺激的环境中工作得很好,比如在有很多人和高活动水平的喧闹的办公室中。
5.组织暗示
人格维度讨论的现状表明,管理者和组织不应当尝试去改变或直接控制员工的人格,以任何方式去做此事都是不可能的。假使能做到这种控制的话,也是不道德的。更何况管理者和员工所面临的挑战,能使人更好地理解人格在解释工作场合中人类行为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有关个体差异的重要知识为管理者、员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和框架,使得他们能以此作为诊断事件和情境的依据。
6.个体与情境
虽然理解人格差异是重要的,行为通常包含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有时候情境的要求占主导地位,使得个体差异显得不重要。比如,办公楼着火了,每个人都想逃离,因而员工所采取的行动是一致的,在此个体差异就没什么好说的。而在其他场合下,可更多地来解释行为的个体差异。环境和个人因素对决定行为的相对重要性仍然处于争论中,但相当多的事实证明两者都有影响。以一种相互作用的观点同时考虑个人及环境因素将有助于理解组织中的行为。
7.个体差异与道德行为
在组织中的道德行为在最近几年中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些注意部分集中在个体差异对道德行为的可能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控制点和道德认知发展对帮助解释人们的道德与非道德行为很重要。道德认知发展指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随人生发展,人们经历若干个道德判断阶段。有关对与错的判断,很少依赖于外部影响(如父母),也不以自我为中心(我主观上认为是对的)。具有较高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个体,对公正原则、道德行为、社会及个体利益的权衡有更深刻的理解。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高的个体与其他人相比更可能出现道德行为。
二、人格失调与调适
在团体生活中,难免有冲突的存在。就个人方面来说,如果两个人的人格,特别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如态度及地位有很大的差异,就容易发生冲突。若从一个团体的内部来看,其成员的人格,包括性情、思想、信仰、态度、兴趣、习惯及地位等,各有不同,便易发生水火不相容的现象。一般而言,组成分子越复杂,摩擦也越多,各人的人格组合差异越大,冲突也越易发生。
团体需要靠合作才能达到组织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大约到3岁时就表现有合作和竞争的行为。一个人格正常的人,长大之后,和别人合作的范围也就跟着扩大。最初是和自己家庭成员合作,后来则渐渐扩大到邻里、学校以及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团体。有的人容易与人合作,有的则不容易,这与其人格有关。一般而言,人格越向上发展及越社会化的人,与别人发生合作的关系也越多。同时,越能与人真诚合作的人,别人对他的观感也越好,其社会地位也越稳固。故个人人格的发展与他的合作机会和范围是有互相影响作用的。
整合的人格。在组织中,我们希望员工的人格没有问题。员工人格没有问题,才称得上是和谐的人格,否则即为失调的人格。和谐人格的特征是:德、智、体平衡发展;感情的冲动常受理智的控制;内心无冲突或矛盾;言行一致可靠,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关系得宜,易与人合作;有义务感,工作负责。有这样的人格,心理学上称为“整合的人格”。
失调的人格。其特征是:德、智、体未能平衡发展;理智受感情的支配;内心常有冲突;言行不一致,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关系失当,不能与人合作及适应社会环境而易与人发生冲突;缺乏义务感,工作不负责,甚至不能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从事实上观察,绝对和谐与绝对失调的人格比较少,大多数人在二者之间,有时倾向和谐,有时倾向冲突。失调的人格也有程度的差异。以下按照人格失调程度的深浅,提出四种比较常见的分别叙述。
1.双重人格
即一个人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矛盾的行为标准。有这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人格发展不健全,不能把人生价值统一化;另一方面是团体生活标准不一致。但就他本人而言,他不一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矛盾,心理也不一定有冲突或感觉痛苦,对于有这种人格的人,管理者必须从认知辅导个体及统一团体规范,使其有适应的行为能力。
2.冲突的人格
当一个人遇到问题不知如何选择时,他的内心就会发生冲突,他的人格也就成为冲突的人格。这种人格多半产生于社会动乱、文化失调、团体生活无一定伦理标准的时期,或是由于个人对变化了的环境不能适应的结果。这种冲突若是持久未决或趋于极端,则容易发展为精神病或导致自杀。
3.道德堕落的人格
有的人因人格结构不健全,或由于恶劣环境的影响,或由于自己愿望不能满足,因而采取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自暴自弃而堕落。
4.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有的轻,有的重。比较严重者可视为人格完全丧失,这种人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心理功能失常、意志丧失、思想纷乱、语无伦次。究其原因,有的是由于遗传,有的是由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或社会关系失调或受刺激造成的。
管理者对于以上的病态人格,必须加以预防,如果一旦有此员工,则须辅导他们,使之能康复。换言之,将失调或丧失的人格改变成和谐、健全的人格,使其能适应团体生活,这种过程称为“人格调适”。这种改组过程,有的可能很快完成,即一个有变态人格的人忽然之间完全变好了,前后判若两人。不过这种情形是比较少的。多数都是比较慢的,特别是人格失调或丧失比较严重的,如道德堕落或患精神病者,普遍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使其重见天日,恢复常态。
关于调适的方法,现代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工作人员等所应用的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个人治疗法
这是精神病理家及心理学家比较常用的方法,他们设法对有精神病患的个人用各种技术或办法,帮助他解决心理冲突,使其恢复常态。所用的技术或办法有多种,如自由联想、药物、电疗、催眠等。
2.团体治疗法
团体治疗法是比较新的一种方法,多数专家都主张利用它。他们认为,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特征常由团体所影响和造成,因此也可以用团体来治疗或改变。此法主要利用经验的共享以缓和情绪的紧张。这种经验的共享,包括一种净化的历程,即个人旧时经验的重历与个人自觉的增加;治疗者处于辅助的职位;团体治疗直接着重个人的问题,并从事个人问题的解决,借以帮助个人态度的修正。苏瑟德兰等人所著《社会学导论》中指出,团体治疗的功用有四:使人们看到他们的问题并非他们自己独有的;使其对其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使其将其被压制的情绪释放出来,如释重负;使其体验到新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别人有新的态度。这种方法在精神疗养院等应用,已经得到若干效果。
3.个人直接环境的改变法
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改变个人所处环境中某些影响人格丧失的因素;二是将有问题的个人迁至较为适宜的新环境,使环境能对他发生作用,满足其需要及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4.集体探究法
集体探究法是从整个社会或其基本结构方面去改造,以个人或小团体为对象来做研究和治疗人格丧失,当然有其用途和需要,然而却忽视了可能影响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美中不足。集体研究法就是从整个社会去改良这种病态,例如都市社区的改良、农村的建设、各种健全的团体生活的推动以及社会安全政策的实施之类,这些办法足以使个人生活安定,有保障,而达到美满。可减少社会上的人格失调或丧失的数量并预防有更多类似的情况出现。这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人员所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