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智力的本质
早在2000多年前,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杰出代表爱尔维修就说过:“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一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
智力或智能,也就是指聪明才智,聪明才智是智力的俗称。智力是指所有正常人而言的,从刚刚来世的乳儿到年逾花甲的老人,都有发展智力的课题,始终贯穿于智力发展中的基本因素,使脑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增强。因此,所谓发展智力,就是有计划地、有系统地给人的大脑以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和增强,这就是发展智力的本质所在。
我们知道,大脑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分析判断、整理加工、储存传递和反馈等。这种整体的功能,乃是智力表现的基础。脑功能与智力的发展是对应关系,相关系数成正比。脑功能愈致完善,思考力愈趋于全优;脑功能愈致高强,聪明智慧就愈大智横溢。
人的智力发展的实质就是训练并提高脑功能并致于完善和高强。它的根源就是有指导地给予刺激。大量的事实已证明,没有指导的刺激就不会引发可贵的思考力,人就不会成长为智力高强的人。
所以,有计划地、有系统地、科学地给人的大脑以各种刺激,是智力赖以发展的根基和始点。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把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独创的见解以及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等,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
二、发展智力的途径
众所周知,种庄稼、养花都要施肥,没有底肥,庄稼和花就长不好,即使上速效肥可以解决一时的局部问题,但最终将因底肥不足而不能根粗苗壮。同样,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也都离不开苦练各行各业的基本功。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是否也该有它们的基本功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果从学生这个发展的个体的心理学角度加以剖析,归根到底就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全面发展的功底不深,底气不足。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吃止痛片”和“上速效肥”的现象司空见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比较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近几年来,大家对培养能力的问题十分重视,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然而对从事智能活动的基本功,尤其是对自我监控和调节自身全面发展方面的基本功这个问题,却被忽视了,治来治去也治不了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智能的基本功是指一种心理方面的综合功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功力。
(一)手、眼、脑协调活动的功力
在人类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手、眼、脑的发展及他们之间的协调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手、眼、脑的协调活动是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现代科学指出,人类的发展关键在于手、脑并用,以及手、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正如人们常说的:“人有两大宝,手掌和大脑”。人的大脑与手密切相连。大脑皮层管手的面积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十指连心”(确切的说是十指连脑)是人们熟知的成语,这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脑和手的重要关系。
在全息生物学中,人们用系统全息切分法,对人体穴位分布全息律进行的研究表明:手与大脑、眼的接触最多。根据人的很多愿望是通过支配手来实现的这个特点,研究者把手看成是一个信息力学愿望块区,看成第三心脏(脚是人的第二心脏)。
心理学试验也证明,视觉在人类感觉世界中占支配地位,它不仅向我们提供了环境中的大部分信息,而且也在感觉系统中明显地占主导地位。当同时呈现给视觉系统和其他感觉系统神经相互矛盾的刺激时,视觉信息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其他感觉信息则被抛到一边。
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中,双手动作(或称精细动作)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双手动作精细的发展,不仅使对应的大脑两半球得到协调发展,而且,儿童的双手作为一种认识器官,在触摸、抓握或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使儿童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心灵手巧”,“眼明手快”,“智慧出在手指上”这些俗话,都科学地描述了手、眼、脑三者的内在关系,这是人们从无数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道理。
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特别是人的智力活动,绝不是脱离大脑而存在。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功能不同,有一定的分工。通常,习惯用右手(又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则担当着具体形象的认识、空间关系的识别、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创造等任务。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智力活动,都是以大脑为其重要的物质前提的。
对于我们从事平凡工作的常人来说,也应当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挖掘大脑的潜力,以便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更灵活、更聪明,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注意了解大脑的功能。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人(即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来说,由于大脑左半球被我们更多地使用,右脑没有受到重视,所以不仅没有发挥人脑应有的功能与潜力,而且正在走向衰退。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右脑,不仅可以促进左脑的工作而且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开发右脑的方法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两种简便的方法。一是利用音乐来开发右脑,从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中我们知道右脑主管音乐。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用右脑最易反应的音乐进行训练,包括欣赏优美的音乐、自己演奏乐曲等。二是通过左手来开发右脑。
同时,能否正常地发挥大脑的功能,还取决于它的保护情况。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这不仅有利于大脑的正常运转,也能通过休息使大脑补充所消耗的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体育锻炼和饮食也是保护大脑的有效措施。
在这里,我们向广大家长特别强调是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1981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R。W。斯佩里教授的研究证明,人脑左右两半球是严格分工的:左半球是抽象思维中枢,右半球是形象思维中枢。这一科研成果,改变了长期以来左脑为优势的结论,人们开始重视右脑的开发,这对人类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斯佩里教授和其他一些科学家们也通过自己的调查实验研究指出:如果片面地发展大脑某一半球,大脑的发展就不能按常规进行运算,即:一个半脑+一个半脑=1倍的效益,两个半脑的协同发展往往是一个半脑的5~10倍效益。
美国科学家勒得赫尔曼对70多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脑两半球的支配与人的谋生职业有关系。更有价值的是,他发现在任何职业中最成功的是那些左脑和右脑同时并用的人。因此,在强调开发右脑功能的同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发展,互相配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就是指双手、双眼和双脑的协调发展。
家庭教育之中,有相当多的家长就不顾孩子有无学习兴趣,也不管多么难的内容,就强制儿童大量单调地识记、机械地做数学题、画画、学琴……,似乎越早把高难度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儿童,儿童就越能成“龙”。
人们一提到教育,就片面认识为多识字、多做数学题,单纯在知识、技能上下工夫。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早期教育,首先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上好底肥——苦练智能基本功,其中尤其是要从练好基础性功力开始,及早注意培养儿童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二)综合调动感知、记忆、比较、分类和推理等认知能力和有关个性品质的功力
人的任何一项实际的智能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并不是只有某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参与,而是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有机组合和协调,在这种统一的智能活动中,人的个性品质这种非认知因素,同各个认知过程一样,也将随时参与并起重要的作用。因此,综合地调动各种认知过程和有关个性品质的功力,乃是人们完成各种智能活动的心理基础。
根据心理学家上述研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养成一个良好地行为习惯,这可以从以下事例中得到证明。1976年,苏联有一名驾驶员驾驶一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5型飞机逃往日本,这架飞机经日美联合拆件检查,发现它的有些零件从单个来看并不是最先进的,甚至有些部件落后于美国,但是这架飞机的爬高能力和飞行速度却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这是因为飞机的制造者考虑的是整个系统的性能,而不在于某个零件的性能是不是最佳。飞机是这样,作为自然界中最复杂的人的大脑这块物质,它所从事的智能活动的系统性特点,必然更为突出了。
(三)选择最佳策略的功力
人类的智能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主动、自觉地选择最佳策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应该鼓励儿童多去寻找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方法,而在这众多的方法中再去选择最佳的方法。千方百计引导儿童学会选择最佳策略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感到满意。人的智能只有在寻找最佳策略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有实际意义的、高水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寻找最佳方法的过程就是人们攀登智慧高峰的阶梯,所以培养孩子寻找最佳方法的过程是开发智力的良好途径。
(四)“反思”的功力
反思这种功力,乃是整个智能基本的核心,也是智能基本功力中的最高层次。反思是指人对自己心理现象的认识、调节和监控。通俗地讲,是指要自己去磨磨刀,看看自己的机器,要调节、改进自己,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完成的,采用了哪些策略(或方法),自我评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以及总结出完成任务的最佳策略。对于儿童来说,要学会反思的本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靠教育者的得法引导和儿童的自我训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研究员在承担国家“七·五”、“八·五”计划中设计了一套“3.3.3……系列智能学具”,对开发训练儿童、学生智能基本功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经全国18个省市区试验,均收到极好的效果。这套学具是目前国内极为有价值的开发儿童智力、让儿童学会学习的有效工具。儿童通过独立地学习训练,对智能潜力的挖掘十分有利。
在对儿童智能基本功的培养同时,也必须注意对儿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意对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概括是人能力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在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时,要围绕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活动。
三、孩子超凡智商的开发方法
(一)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
根据多种智能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几种“智能”,或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我们的聪明与天分。比如,有人手脚麻利;有人长于写作;有人绘画出色,等等。
每一类型的智力都赐予我们某种天赋展示给这个世界。正是由于每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智能类型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理解多种智能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特征。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好,什么都不会将会怎样?一个人只有各方面的能力都具备才能应付得来,单一的能力很难让人适应这个社会并生存下来。
智力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智力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五个基本因素。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组织和维持者。各种智力因素既发挥自己的独立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智能专家指出,通过对孩子各方面智力的开发,他们就会立足于社会,并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因此,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或高智能的人,就要让孩子智力结构中的五种智力因素达到较高水平,绝不可以片面追求某个单一要素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智力的培养,从而造成智力结构失衡。同时还要知道,一个人智力结构中的各因素也存在差异,即每个人的智力结构的特点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基础。
此外,孩子智力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在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智力。有的孩子可能观察力多点,有的孩子可能想象力多点……关键是成人要让孩子们表现他们自己。如果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他们所喜欢的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他们,他们将在更多的方面发展成为天才,而不再是单方面的天才或人才。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把人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这个人从出生到4岁这四年里的智力水平就达到50%,到8岁时智力水平达到80%,最后的20%则是在8至17岁的九年中获得的。由此可知,人的智力发展大体在5岁前最为关键。如果在“关键期”内给予适当的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还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智力发展,使其更加聪明。据研究,孩子3岁左右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
我们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两个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就被狼叼走。七八年后才回至人类社会,尽管对其进行了各种教育训练,但“狼孩”几乎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根据报道,只身躲进森林30年的男人,当他走出森林时,已经失去了语言功能,但是回到正常人类社会后,3个月后他就恢复了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与训练。因为孩子在关键期对某种行为和技能,以及知识的掌握最快,也最牢固,所获得的能力是终身不失的。如果父母能在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智力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一种能力。如果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类型并使用多方面的智力,那么孩子就能成为天才。因为“天才是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作为父母,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1.开发智力应从胎教开始。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就发展得愈好。如果受到正确的教育,每个健全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出众的人。反之,教育开展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发展与递减法则。
2.通过说话开发孩子的智力。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简奈伦·哈丁罗切尔博士认为,幼儿对语言的早期掌握对形成幼儿成功的智力机制非常重要。因此,父母要启发孩子去说去表达,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3.培养孩子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扩大视野、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平时要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父母平时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让孩子因好奇而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有助于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让孩子的思维横冲直撞
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能力是孩子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那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知,得不出结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结论。这里讲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意义所在。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知识就是力量,智慧更有力量。智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的智慧能不能更加丰富一些,人的思维能不能更加活跃一些?能!人的思维有着极大的潜力,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
有一位父亲给孩子出了一道智力题:晚上,一个房间里点燃了4支蜡烛,后来吹灭了2支,问第二天早上还剩下几支蜡烛?孩子经过片刻思考,便立刻答出“2支”,是被吹灭的那2支蜡烛。孩子的答案的确没有错,多数父母也都会对孩子这样的回答表示赞同。但事实上,这样的智力题,简单想来只有一个答案,如果经过多向思维,就知道还可以得出其他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着一个父母是否重视训练孩子思维的问题。
我们不妨再看下面的一则小故事。
劳拉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作家,他在其自传体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父亲给我和姐姐讲笑话。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为此他在门旁边的墙上凿了一个大洞让大猫进出,凿了一个小洞让小猫进出……”我的姐姐立刻打断父亲的话说“小猫也可以从大洞进出呀!”我却说:“因为大猫不让小猫走大洞,所以要凿两个洞。”于是父亲夸奖我和姐姐比那个养猫人更聪明。
劳拉父亲的夸奖是很对的,其对劳拉和姐姐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他们进行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告诉我们父母:有很多问题,我们不能仅让孩子知道一个标准答案。因为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孩子能够积极思维,从各种角度去寻求答案,因为标准答案有时并非只有一个。还以上面的智力题为例,答案“2支”当然是正确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燃着的那2支蜡烛后来都被风吹灭了呢?如果那2支当中有1支特别大,直到第二天早还没有燃完呢?如果……那么答案显然就不只是“2支”了。
上述的“如果”都是极为有可能的,所以每个答案都可以称为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如果”,训练孩子的思维,拓展孩子思考问题的空间。因此,为了使孩子脑子更聪明,思维更活跃,父母一定要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睡眠、思考、游戏、学习都可以推动大脑思维的发展,所以父母应该从这几方面来训练孩子的思维。
1.拥有良好的睡眠。大脑是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任务重、耗能大,只有充分休息好了大脑才能补充能量。孩子长期休息不好就会头昏脑胀,这种现象叫神经衰弱,不宜进行思维开发。父母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睡眠习惯,孩子的脑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损伤,甚至会引起失眠、精神错乱等严重疾病。
2.引导孩子多思考。人的脑子越用越聪明,正如常言所说:用则进,不用则退。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就是要使孩子更加聪明,会动脑筋,会适应新的情况,会解决新问题。为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可以给孩子提出任务,不依靠成人,靠自己动脑筋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已有的感性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即使遇到较大的困难,家长也不要急于直接给予解答,可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孩子多读书。父母可以多让孩子读书来开发思维。一个人的大脑通过开发而获得新思维、新情感,它储存在大脑中成为脑内信息,它也可以外化为语言文字、歌曲舞蹈、图画雕塑等,脑内信息越多,脑的价值越大。脑外信息的载体有石、木、绸布、书、唱片等,其中最方便、最经济的仍是书。
4.用电脑训练孩子的思维。电脑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工具,电脑操作也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电脑操作过程,是分析和综合交替进行的过程,它对提高左右脑的协调有一定的作用。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我们每个人能够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借助于合理的想象就可以理解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了解古今中外的丰富知识,并进行创造性活动。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的大诗人歌德,他的想象力就是在他母亲对想象的激发下发展起来的。歌德的母亲经常给儿子讲故事,可每讲到高潮的地方就突然停下来,剩下那部分最精彩的故事情节,母亲就让小歌德自己往下猜想,从而训练歌德想象的能力,使歌德形成了有目的、自觉想象的习惯。而且到下一次继续讲故事的时候,母亲就先让歌德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想象得精彩就表扬,想象得不精彩就启发再想,最后才由母亲补充。由此,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使歌德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不朽诗篇。
有的父母认为,小孩子的想象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瞎想”、“胡思乱想”,有时让人听着都好笑。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鲁迅说过:“孩子可以想象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入蚁穴……”孩子们的想象有时在大人看来是天真的、幼稚的、不切实际的,但有些时候孩子的想象却是大人所不及的。
一位六岁的小女孩畅想2010年到月亮上植树造林的美术作品,就荣获了全国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人们看到那奇特而自由的想象,不得不发出感叹。所以,父母一定不要轻视孩子的想象,即便是看来确实带点“胡思乱想”的意味,但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很有意义的。
想象力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还受到热情的影响。强烈的热情可以有力地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而情绪低落则会抑制想象力的发展。爱迪生一生都在发明创造,正是他充沛的热情使他即使到了晚年依旧具有创造力,他的许多世界级发明不仅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而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孩子,每天不得不日复一日地背书做题,烦闷压抑的生活极大地束缚了想象力的发展,这使得许多学了十几年的学生想象力贫乏,以至于在从事设计、策划及制订方案等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
心理学家的许多调查都表明,成功的人在儿童时期都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孩子想象力越丰富,将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父母要从孩子幼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只要孩子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能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勇于探索大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既然想象力对孩子如此重要,作为父母,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多让孩子编故事、猜谜语。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编故事、猜谜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孩子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故事作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深受孩子喜爱,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词语的描绘,联想到相应的形象与活动。为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结尾,问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2.让孩子大量阅读。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看书,这对他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有利了。因为靠大人讲故事,难免有局限,如果孩子自己通过视觉来阅读,就可以经常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父母就要及早指导孩子阅读,而且还要多给孩子买些书,为孩子大量阅读提供条件。
3.对孩子的想象给予赞扬。发展想象力的前提是,要有想象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有想象的表现时,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表示赞扬,让孩子感到愉快,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喜欢想象。此外,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想象也是天真的,大人绝不要因此而嘲笑孩子,不能用大人的“合理性”来衡量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不管何等离奇,都是正常的、可贵的。
4.让孩子多角度想象。父母在引导孩子想象的时候不能局限于一点,而是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例如,孩子说月亮像小船,大人就要继续激发孩子去想月亮还像什么,比如像镰刀、像眉毛,等等。
总之,我们需要想象,想象是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失去它,就像彩虹失去颜色,变得暗淡无光。任何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能让自己自由翱翔。没有一点天真的情感以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四)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它不是一般的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观察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问题。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培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人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工作、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在学习活动中,有70%的信息都通过视觉获得。如果孩子视觉能力发育不足或不平衡,在学习中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如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分辨物体异常困难、从背景中找出指定图形困难、字母及数字混淆等。
观察能力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成为科学家、发明家都与他们非凡的观察能力分不开。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他的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正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他注意到了别人不注意的东西,因而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
在美国有一位博士叫斐塞司,他平时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在午后坐在窗前晒太阳,旁边一只小猫在金色的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那种悠然自得的样子真是好玩极了。当太阳渐渐偏西,长长的树影挡住了小猫身上的阳光。于是它醒了,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又走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继续打盹。小猫就这样不停地追随阳光地带,换了好几次地方。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是斐塞司博士却对此产生了兴趣。
猫为什么喜欢被阳光照射?难道是因为光和热吗?
不错,就是光和热。
猫喜欢晒太阳,就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光和热对人是否同样有益呢?这个念头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可就是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治疗法”的引发点。后来,日光治疗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为一只睡懒觉的猫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伟人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即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以后改造世界的基础。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虽有先天素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锻炼与发展。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应该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1.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对于任何事物,只要孩子有兴趣,就会用心去做;反之,孩子不感兴趣,就会“走马观花”,必然只能得到肤浅的认识。所以,要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要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父母平时多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赞赏的评价,使孩子有成功感,也就增强了兴趣。
2.教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因为事物的不同性质,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的,让孩子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习惯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样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或从整体或从局部进行观察往往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就是从横、侧、高、低、远、近等不同的方位观察描绘出庐山的壮美的。
3.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相近特征。所以,在观察这一类事物时,父母就要适时引导孩子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清晰的正确的认识,才能区别事物。
正像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孩子们初临人世,即被充满新鲜事物的世界所围绕,这个世界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不停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注意,特别乐意看到事物丰富多彩的变化。所以,孩子们的早年时光一般都是在观察外界中度过的”。因此而言,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大量的感性知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力在孩子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果观察力发展的好,其他能力才可能发展的更好。
(五)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新生事物的能力。换句话说,创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他独特的创造力,只是父母没有发现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味满足于给孩子提供现成的答案,使孩子逐渐变得不长于思考,不善于发现;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让孩子去问另外的人。也有些好奇心强的孩子喜欢把玩具拆开作一番研究,而父母便认为孩子是“败家子”,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欲望被浇灭了,创造天赋也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母亲刚刚买回来一块特别漂亮的金表。孩子想看看那块金表,母亲允许了,可是没多久孩子就把金表给摆弄坏了。于是母亲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谁知,老师却幽默地对母亲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母亲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孩子拆卸金表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让孩子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去修表的地方,让孩子在一旁观看金表是如何被修理的。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也许,他还从那里学会了修理钟表!”
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人,小时候一般比较顽皮,敢于大胆想象和质疑,富有首创性。而过分的威严和强制,太多的干涉和禁止,则会抑制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从小保护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创造。在此,还有一个故事也值得家长们借鉴。有一部电视剧叫《涉外保姆》,也许中国很多的家长均看过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里有这么一组镜头。洋人家庭里的小男孩正高兴地在洁白的室内墙壁上绘画,中国的保姆看到后,死拉硬拽百般阻挠孩子在墙上作画。孩子不依不饶非要在墙上画画。保姆和孩子争执不下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回到了家。中国保姆和孩子同时向这位洋人主妇诉说事情的经过。这位孩子的母亲听了事情的缘由后,蹲下身来,拥抱着孩子,指着他在墙上画的画说:“宝贝!你想成为一名画家是吗?你想让我们看到你的画是吗?”孩子非常认可地点点头。孩子的妈妈继续说:“宝宝,你想过吗?如果你把画画在我们家的墙壁上,只有家里的几个人看到你的画。如果你把画画到纸上,拿给更多的人看,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人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再有人指导你,你的绘画水平还会提高的更快。你说,是画在墙上好呢?还是画在纸上好呢?”孩子欣然接受了妈妈的建议,表示要在纸上画画,彻底改掉了乱涂乱画的毛病。这位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多么值得中国的家长们学习呀!循序善诱的教育,既保护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又让孩子明白道理,自觉改掉自身的缺点。那么,回过头来再说这件事,如果让中国的家长们去处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很有可能的结局就是,看到孩子在洁白的墙壁上涂得乱七八糟,定会非常生气,接着会对孩子训斥和暴打。结果呢?也许一位未来的伟大的画家真的就被这顿训斥谩骂和暴打而扼杀致死了。对此,中国的家长们难道真的不需要反思吗?
创造力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体现,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聪明、智商高就一定会有所发明创造,其实不然。有的人智商很高,却创造不出任何东西来,终生平庸无为。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发挥除要求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性格、动作、情感等。因此,作为父母,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成才,那么就用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吧。
因为,创造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个破坏行为就打骂孩子,要知道一个不小心,就抹杀了孩子创造天赋,那么你的孩子永远都将是一个平凡的孩子。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它是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好奇心愈强的孩子想象力也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由于懂得少,所以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十分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于是他可能做出一些探索性的举动,作为父母不要阻止孩子,也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其次,要鼓励孩子提问。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有时孩子的问题可能很“可笑”、“很幼稚”,但再幼稚、再可笑的问题都是出自一颗思考的小脑袋,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萌芽。家长千万不要漠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再次,加强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以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传授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比如做数学题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一题多解”,在思考问题时让孩子尽可能从各角度都去考虑,等等,这都属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执著、专一、忘我的精神。常言道“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成,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说白了也就是做事专注的问题,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注意对象或所从事的活动上。就像凸透镜把光线聚集在一点上,才能产生巨大的热量,甚至引起燃烧。没有高度的注意力,任何事情都不会做好。
孟子在《奕秋》中讲过两个徒弟学下棋的故事:有两个青年人非常想学下棋,他们听说奕秋是全国上下最出名的棋手,于是就相约一起来到奕秋这里,拜奕秋为师学下棋。
由于这两个青年人学习时专心程度不一样,结果学习的成效也就不一样。其中一个青年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解下棋的招数和技艺。因为他听讲时注意力集中,学得快,记得扎实,下棋的技巧也掌握得十分熟练,后来他成了一名了不起的棋手。另一个学下棋的青年人就不一样了,每次当奕秋讲下棋的时候,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可是却经常走神。他一心想着如果有一群天鹅从头顶飞过的时候,他该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准,然后再如何放箭,向最大的那只天鹅射去,等等。这个青年人虽然和他的同伴一起学习下棋,但由于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沉思在遐想之中。结果学习的效果却远远不如那个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同伴。难道说是他的才智没有同伴高吗?当然不是!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只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学习的人才会学好本领,在学习上一心二用、三心二意、极不专心的人是学而无成的。正像某位专家所说: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而对孩子来说,注意力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背课文,只需要读9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同样的课文,在注意力不集中时,竟然读了100遍才能记住。可见,它与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阅读,独立思考问题,认真做作业。他们在学习时很少受外界干扰,即使有时老师的课讲得并不那么生动,但他们也能自我约束,有意识地组织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许多学习落后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注意力涣散,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时而做小动作,抠耳朵,挖鼻孔,玩铅笔,抓抓头皮,时而与其他孩子交头接耳,逗闹一下。有时貌似听课,实则思想离开课堂,开了“小差”,“身在曹营心在汉”。读书时也一样定不下心来,做作业东抄西看。有的甚至在上课或复习课时没有精神,打起了瞌睡。对这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父母就要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以适应课堂生活,提高做事的效率。
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里尽量少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以免给孩子太多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为孩子很容易被图画和照片所吸引,进而走神遐思。做作业时,父母应关上屋子的窗帘,不要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影响孩子。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之间不要说话,因为他们对大人的话都会记在心里,而对面前的作业却一点也记不住。
2.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也很重要,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跳蹦床、走平衡木等,以增加孩子的大脑兴奋性,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的缘故。
3.从玩游戏中锻炼。父母随机说出一组数字,如5719487,让孩子来重复它,可以从五位数字开始。当父母感觉孩子容易对付了,便升到八位,再升到九位,当升到十二位,便不要再升了。每天只能升位一次。父母可以将这个游戏每天“玩”10分钟左右,共玩一个月左右。这样既增加了孩子玩中学的乐趣,又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
4.睡眠要充足。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精力也就会充沛;如果睡眠不好,无论是上课听讲,还是下课做作业,孩子都容易精神涣散,打瞌睡。因此,父母要保证孩子每天9小时的睡眠。
(七)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在心理学上属于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它是大脑对已感知或已经历事物的反映的过程。记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在心理学上称为“识记”;一是“忆”,包括再认和再现两种。这样,记忆力就成为人识记、保持和恢复过去经验的一种能力。一个人记忆力强,会为他的智力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储备”;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父母应该先了解有关记忆力的一些基础知识。
记忆是信息的摄入、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记忆包含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记忆不是死记硬背的“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人的记忆力会有差异。因此,许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记性不好,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或者平时记得好好的,一到考试就忘了。许多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是父母给的。其实,记忆力的好与差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训练的。父母在早期对孩子进行记忆训练,就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今年49岁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以其传奇的业绩和无比的富有,成为当今世界上的首富。那么,盖茨是如何成就今天的辉煌,又是如何注解自己在微软整整29年不同寻常的经历呢?这一切的奥秘就是——盖茨7岁熟背《圣经》,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奠定了基础。
比尔·盖茨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环境里,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在7岁的时候他就能对《圣经》里面的马太福音倒背如流。马太福音是《新约》里面最长的一章,大约有3万字,差不多相当于6本有5000字的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能够熟练背诵《圣经》,为他以后成就一系列辉煌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他成为世界首富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比尔·盖茨的记忆力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他也因此而成为众人眼里的天才。特别是在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在盖茨11岁的时候,他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这两门功课在学校中已是位居榜首,无人能及。
由此可见,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辉煌的事业。从小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使孩子受益无穷。然而,遗忘是记忆的“大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头一天,甚至发生在最初的几小时、几分钟(头一天有可能遗忘所记材料的一半),以后速度逐渐减慢。
根据遗忘规律,为了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父母就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及时复习。人的记忆力就像是人体上的肌肉,越锻炼就会越发达。而且,记忆也是一种技巧,只要掌握了记忆的技巧,孩子记忆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父母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对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1.根据最佳记忆时间训练记忆力。大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一是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消除了疲劳,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是学习和记忆的高效期。二是上午8:00~10:00.大脑极易兴奋,适宜学习需要周密思考和分析判断的内容,也是攻克难题的好时光。三是下午6:00~8:00.大脑神经活跃,是回顾复习全天学习内容、知识归纳分类和整理笔记的黄金时间。四是晚上临睡前1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复习难以记忆的内容则不易遗忘。父母根据这一规律训练孩子的记忆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成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快记住,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要强迫自己去记住。而孩子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很难记住。因此要孩子学习知识或技能,不能强迫其记忆,而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
3.把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和记牢它。在心理学上,这是指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结合。背诵一篇课文,如果懂得了文章的意思以后再背诵,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理解记忆。
4.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有的孩子年龄很小,却因为“见多识广”,能记住和讲述很多见闻。父母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给孩子玩各种颜色、有声的、能活动的玩具,听音乐,多与孩子讲话,给孩子念儿歌、诗歌,讲故事,带孩子去公园、商场,等等,这些都会在耳濡目染中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在长时间内保持记忆力。
凯文·都迪说过:“任何人的大脑都是一台高性能的大脑,都是有照相机般的记忆潜能,只要活化这种能力,你完全可以记住你想记住的一切,快速记忆训练是活化你记忆潜能的最好办法”。
是的,人生因记忆而充实。背着生命的行囊趋行在人生亘古的路上,时常停歇,整理一下行囊,卸下一些浮躁与尘杂,装进一些快乐和成长,再翻翻记忆的相册,生命中一片盎然的情趣。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