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指导孩子家庭学习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智力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子女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他们除了具有较高智力水平以外,还有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很大的成功。反之,一个智力水平平平常常的人,如果它的非智力水平超水平发挥,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非智力因素在孩子今后的成长、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一定要克服在家庭教育之中只重视孩子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这一普遍存在的倾向,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为此,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讲故事等手段注意引导、渗透
要结合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经常讲些科学家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就的故事,激励孩子独立自主,以顽强的毅力搞好学习的精神。在讲故事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实际,有选择地讲。同时,要注意做到相互渗透,即在和孩子闲谈中或介绍书籍时讲些故事,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感到这是家长针对自己的缺点来进行对比,以防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家长也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我们应该懂得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某些品质是不能直接传播的,不能只靠说教的方式,而要借助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于长期的熏陶作用,才能使孩子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引导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在学习上依赖老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是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依赖心理就越重。这种依赖心理对培养孩子学习独立性和毅力是很不利的。当前,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唯恐子女学习搞不好,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学习辅导,有的不惜花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答疑解惑;有的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晚上陪坐在孩子桌旁,手捧找来的教学参考书,孩子哪个字不会写,马上告诉他,哪道题不会算,马上讲解,作文不会写,马上给他构思,有的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写。特别是到考试前,有的家长甚至比孩子更下工夫钻研课本,进行考前辅导。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孩子的成绩暂时会得到提高,可是依赖心理也随之而更强,学习独立性和毅力会更差,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学习的独立性和毅力也得到逐步培养,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那种舍本逐末的方法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重视引导孩子克服依赖心理,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毅力,这就抓住了家庭学习指导的根本,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的家长会问,培养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和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而这两者不是矛盾了吗?我们认为,它们二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不独立钻研,就不可能提出问题。向老师、家长、同学提出问题,就是想解决问题,是学习独立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把现成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要和孩子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再让孩子独立钻研。这样引导,孩子既能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又能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习的良好品质才能逐步形成。
三、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往往和学习的自信心密切相连。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就不可能有独立性,将来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承认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个别差异,即个性差异。一般来说,智商高的儿童,或者说超常儿童,学习的自信心比较足,将来的才能和成就可能会高于一般儿童,不过这部分儿童占的比例小,大部分儿童智商一般。智商一般或较低儿童的家长往往看不到儿童之间的个性差异,常常按超常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指责、训斥比较多。有的家长在训斥孩子时,和别的孩子做对比:“你看人家多聪明,你真是个笨蛋,榆木疙瘩……”。以不恰当的比较贬低孩子,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其丧失自尊和自信。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作为一个家长首先要承认并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对能力早期表现较强的孩子,家长不能放松要求。不能助长它们的骄傲情绪,要不断给他们提出新的目标,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要知道,一个人的智力和成就并不总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格,即谦虚谨慎、自信、有进取心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才能真正成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是有的。5岁能诗的方仲永,到了20岁,“泯然”成为“众人”;佳句连篇,“少有文誉”的江淹,后来却才思枯竭,“诗文无佳句”,人称“江郎才尽”。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恃“天才”,不再进取,以致昙花一现,中途夭折。这些教训,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对那些能力表现较晚的孩子,家长既不要“恨铁不成钢”,又不要产生失望心理。出现失望心理的大多都是高文化层次的家长。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情迫切,为了达到目的,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一味强行压教,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目的,父母便心灰意冷,责骂孩子从而对子女产生失望心理。孩子认为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这辈子肯定没奔头,便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家长产生这种失望心理是不应该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力通常只有10%得以开发,人的智力潜力是很大的。许多人“大器晚成”便充分说明,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然后以饱满的热情,采取正确引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使智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那么能力表现较晚的孩子照样能够成才。
(二)注意发现孩子优点,及时表扬鼓励
父母的鼓励和关怀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条件。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当孩子独立完成一项较难的作业或做好哪怕一件很小的家务事,家长都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肯定和赞许,以激励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家长不要训斥,而应和孩子一起研究解决的方法、途径,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时成绩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帮助及时赶上来,不要过于严厉斥责,更不能打骂。而要以鼓励为主,使其在挫折中奋起直追。
(三)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孩子,尤其是年龄稍大的孩子最反感的是家长对他们什么都嘱咐,什么也不放心。结果使得孩子手足无措,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家长最好不要像影子似的跟着孩子,一双眼睛不离身地盯着孩子,使他浑身紧张、拘束,势必影响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给孩子自主权,增强他们自信心和自觉性,才会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四)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竞争
孩子将来面临的不是大锅饭,而是充满竞争的生活。鼓励孩子去竞争,从小就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培养坚韧不拔克服苦难的毅力,长大了就更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家长要鼓励孩子敢于和高手比上下,要超过别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要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要超过别人。当然,学习的目标要量力而定,明显做不到的先不提,以免起反作用。家长还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孩子明确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我会做的更好”的信念。家长要经常分析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绩,使他的自信心不断得到证实,从而不断增强竞争意识。
(五)允许孩子“异想天开”
老师问小学生:“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道:“盖房子。”老师笑了。显然,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偏偏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孩子们笑着嚷嚷开来,老师的脸色有些不好,她不大喜欢这个淘气的男孩子,这孩子常有怪点子,还常常爱捣乱。但打狗并没有错,老师示意孩子们静下来,不再提这件事了。
一位教育专家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这个学生的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小同学一起再想想,能不能举例出砖头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我们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死记硬背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时提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尽管事实上学生是对的,但卷面上他的分数往往要被扣掉;反之,书背得好,却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可能会得到高分。这种教育方法,不能不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和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常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因为大象从小就被这样圈惯了。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然而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设法突破思想的牢笼,就是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思想的火花闪光之际,一定要及时表扬,而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能带着偏见去压制。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知识就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让孩子具有一些“怀疑”精神,对他扩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没有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和艰苦验证,也许今天我们还会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大胆的设想,也离不开对现有模式的“怀疑”,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照老师和家长给的答案去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了。
训练孩子多动脑子,可以常给孩子出些智力题,还可以同孩子猜谜语、玩插拼玩具。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孩子多动脑筋,遇事多想办法,孩子一定会成为聪明的有所创新性的孩子。
(六)避免孩子产生学习疲劳——孩子学习疲劳的调适
曾听到一位母亲抱怨道,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平时学习十分上进。但自从进入高三后,各种测验、模拟考试接踵而来,儿子却无精打采,一副病焉焉的样子,有时还千方百计逃避这些考试,后来连课也不想去上了,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复习资料一大堆放在那里,他碰都不愿意碰一下。父母催促他学习,他的态度却时冷时热,一会儿向父母保证肯定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一会儿又央求父母不想考了。母亲一听儿子不想考了,焦急万分,怀疑儿子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于是带着儿子去看医生,医生问明情况后告诉她,她儿子这种状况就是学习疲劳的表现。
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
心理学界认为,在连续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很多孩子会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疲劳现象的出现是人大脑产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它向人体发出的一种需要暂停学习,进行调节休息的信号。如果不能及时的调整和休息,疲劳的程度就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变化。最初具体表现为学习精力不集中、听课走神、记忆力差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继而会出现呵欠连天、老是打瞌睡、反应迟钝、学习错误率增高、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如果还没有进行调整就可能出现心理功能下降、思维停滞、精神萎靡,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等症状。
学习疲劳是持续过度的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的倦怠,它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学习疲劳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生理疲劳和学习心理疲劳两大类。但事实上二者密切相关,难以截然区分。
学习生理疲劳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是因为长期学习导致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强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疲劳。学习生理疲劳的表现主要为:视力减弱,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大脑供血不足,失眠等。
心理的疲劳一般不像身体疲劳发生的那样迅速。所以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学习而不感到十分疲劳。但是,集中精力持续学习时间过长,也会产生疲劳,使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实,需要紧张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记忆的学习活动,都容易发生疲劳。不愉快的作业比愉快的作业更容易疲劳,学习内容的单调也会引起心理的疲劳。另外,在异常的气温、湿度、缺氧、噪音、光线不良等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学习,也容易疲劳。
疲劳的引起是有个别差异的。由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不同,如体质的强弱、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习惯的不同,都能影响疲劳的发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累”,属于学习疲劳,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和克服。
1.确保孩子劳逸结合。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孩子回到家里,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活动、休息时间,学习1小时后可以离开书桌,离开学习的环境,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不要休息时也伏在桌上背单词、背公式,要注意劳逸结合。连续“奋战”只会影响后面的复习。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那就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好好休息,第二天才能更好地“砍柴”。
2.减轻对孩子施加的压力。父母不要给孩子划定过高的目标,使孩子精神上有压力。父母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看孩子的学习基础,每次考试题的难易及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的成绩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3.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胜不骄,败不馁”,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对孩子适当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融进父母对孩子的一片关爱之心,力求鼓励多于批评,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打骂,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父母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增加接触素材,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打开思路。当孩子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状态时,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这时心理上的疲劳症状就会很快得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