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兰州,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曾有众多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地来到兰州这块土地,他们或是被贬谪边关,人在旅途,或是因仕宦缘故终身客居兰州,或是逃难暂作数月停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忘返,为这块土地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诗文辞赋,他们挥毫题咏金城的壮美山川,抒发感慨,以自己的生花妙笔深情地歌颂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有些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叙写兰州的风土人情、人文形势和沧桑巨变,成为不可多得的见证兰州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将历史上曾经驻足过兰州并留下诗文作品的作家一一展现给读者。
历史上究竟谁是以文学作品叙写兰州的第一位诗人?文献无征。但我们今天可以从经过岁月洗涤和大浪淘沙后仅存的资料中得知,至迟在南朝就有人明确地在诗作中歌咏兰州了。以南朝宋时的诗人吴迈远最为著名。
吴迈远,生卒年及生平不详,但从《南史·檀超传》中可知,他曾被宋明帝召见过,他的《棹歌行》是早期提及兰州的作品。诗写道:
十三为汉使,孤剑出皋兰。西南穷天险,东北毕地关。岷山高以峻,燕水清且寒。一去千里孤,边马何时还?遥望烟嶂外,瘴气郁云端。始知身死处,平生从此残。
“棹歌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曲名。棹歌是船公行船时所唱的歌谣。这首诗中提到的“皋兰”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今山丹一带,其二是指兰州市南面的皋兰山。因《兰州古今诗词选》等兰州诗词选本将其选入,我们也暂且列入。皋兰山西起龙尾山枇杷岭,东至龙须山老狼沟,全长14华里,面积6200余亩。最高处为三台阁,海拔2129米,庄重肃穆,巍峨壮观,自古以来就是鸟瞰兰州,远眺百里金城的最佳地点,历史上曾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和笔迹。凭阁南眺,万里关山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向北远望,群山起伏,天外有天。所以,文人骚客登高怀古者,不尽其数,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从诗意看,可能是一首送别诗或壮行诗。诗中主人公少小离家,独自远赴边关,路途崎岖坎坷,艰险无比,前途未卜,归期难料,那高峻的岷山,清寒的燕水和弥漫云端的瘴气都使全诗笼罩在凄凉和悲壮的氛围之中,令人心生寒意。最后一句“始知身死处,平生从此残”,更发出沧桑之感,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用沉着的笔力、开阔的境界和雄浑的格调,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苍茫辽远的边关图景,奏响了一曲震撼心灵的慷慨悲歌。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边塞诗则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诗人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严羽所说的这几类题材基本都属边塞诗歌。唐人从中原地区远赴的边塞,一般包括两个地方:一是东北的燕山,一是大西北。尤其是大西北,成为众多唐代文人向往的地方,也是许多唐代边塞诗人成长的摇篮,因此,可以说唐代边塞诗是大西北的山山水水孕育出来的产物。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赴边疆入幕时都要经过兰州,他们被兰州壮美的山川和边塞风云所吸引,创作出了许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这不仅是盛唐文化的一大景观,也是兰州文学的一份珍贵宝藏。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适(702—765年),字达夫,唐代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之门,但仍没找到出路。直到四十岁以后,才因宋州刺使张九皋的举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天宝十一年(752年)随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赴河西掌幕府书记,先后在河西生活了两年有余。后为左拾遗,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时任刑部侍郎,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卒赠礼部尚书。高适是唐代诗人中的显达者。有《高常侍集》行世。高适随哥舒翰奔赴河西时,途经兰州,写下了著名的《金城北楼》一诗: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谢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这首诗写于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诗中所写的“金城”就是今天的兰州市。《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兰州,天宝元年改金城郡,治五泉县。”此诗以登金城北楼所看到的壮美景观为开头,展现了兰州河山的险峻和边塞残月的凄美,黄河因河床浅低而水流湍急,金城关隘因居高山而险峻,突出了兰州的特殊地形和重要地理位置。紧接着用两个典故,由景入思,极富哲理,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前途的忧虑,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最后询问边庭事,倾诉羌笛怨,表现出作者对边疆战争未能平息的忧虑,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写“残月”、“羌笛”两种意象,将悲凉的环境和哀婉的音乐相融合,将视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因怀乡而惆怅的幽寂气氛。整首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意境高远,气势宏大,是高适边塞诗中的佳构。
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后曾北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岑参在天宝八年(749年)和天宝十三年(754年)先后两次出塞,至德二年(757年)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嘉州刺史等职。著有《岑嘉州集》。岑参的《题金城临河驿楼》是他在玄宗天宝十三年第二次出塞,赴北庭途中经兰州所作,诗中写道: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急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这是岑参为金城的临河驿楼所题的诗。“金城”即兰州。诗中的“古戍”即金城古关,金城关在金城郡治北,《元和郡县志》载:“金城关在州城西,周武帝治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关。”今金城关旧地正在北山根,隔河与兰州城相望。因该关南阻大河,北临崇岭,故谓之“重险”。关城壁立于黄河之滨,控扼山河之间蜿蜒曲折的驿道,沿驿道向西北,就是十六国时争雄角逐于河湟和河西地区的五凉。“五凉”,指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活动中心在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及青海乐都一带。后来称这一带为“五凉”。金城关下有蜿蜒的驿道和飞流湍急的黄河。“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两句,将金城关的险要地理位置描绘得恰如其分,诗中还对山下独具特色的庭院景致进行了细致描绘,大树上巢居着的鹦鹉,园花里隐约可见的麝香,显得鲜亮而和谐。陇右一带盛产鹦鹉和麝香,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所作《山寺》诗中就有“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的句子。最后两句因看到山下流动的黄河而想到在长江边打鱼的情景,归隐情绪在诗人心中油然而生。整首诗将时间和空间、色彩和声音有机地融合起来,格调豪壮、意境高远,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座历经沧桑而依然耸立的临河驿楼,并且展示了兰州这座塞上名城的形势、景色和物产。
到了宋、金时期,歌咏兰州的诗歌更具特色。这里有金戈铁马之气、期盼和平之声,还有对兰州名胜与物产的推崇赞美之意。其中以宋代的王珪、郭傅师、刘宪、秦致通、李致亨和金代邓千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王珪(1019—1085年),字玉禹,先世为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后迁徙至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宋哲宗时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善写文章,朝廷典册多出自他手,著有《华阳集》。王珪的《次韵和元厚之平羌》一诗,大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大败西夏收复兰州之后,诗写道:
诏收新土凤林东,四百余年陷犬戎。葱岭自横秦塞上,金城还落汉图中。轻裘坐款无遗策,触发来庭有旧风。零雨未音已捷,不劳归旅咏周公。
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唱和诗,是和元厚之的。诗中的“金城”即兰州。兰州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攻陷,后又被西夏所占,宋神宗下诏派李宪攻打西夏,收复失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大败西夏,收复了兰州。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这段历史,而且对李宪收复兰州的功绩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是一首宋代的边塞诗作。全诗笔力沉着,格调刚健,境界雄浑。
郭傅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时人,曾任陕西宪司。他曾经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来到兰州,并有《留题挦麻湾石壁》诗一首,这首诗发现于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水磨沟内挦麻湾的石崖上,此诗后刻有“宣和乙巳仲夏”字样。这首题壁诗这样写道:
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泼蓝。虽然居塞北,却似到江南。
这首诗赞美了兰州一处有名的风景区——连城镇水磨沟秀美怡人的景色。此处位于兰州城西180公里处的连城林区中,属永登县辖地,是兰州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这里地貌特征奇特,气候温湿,景色秀美,清流潺潺,峰峦叠翠,林木茂密,水草丰饶。难怪宋代郭傅师以“却似到江南”来评价这里的山水风光。
刘宪,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只知是宋代人。他所作的《摩云岭》诗,载于《重修皋兰县志》中。诗中写道:
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石危妨去马,林晚怯栖禽。草没平沙暗,云涵邃谷阴。谁言边塞苦,今日属登临。
“摩云岭”,一名关山,是马衔山的西支,高峻耸立如在云中。在今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旧设关,为兰、秦间的孔道,古关遗址在今七道梁南部。后来公路开通,旧路被舍弃,关岭也不存。这首诗记录和抒发了诗人在初秋时节登临摩云岭的所见所感。将摩云岭的高、危、寒、阴描绘得淋漓尽致,并表现了诗人不畏边塞之苦的乐观精神。
秦致通,生卒年不详,南宋衡阳(今湖南衡阳)人。他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1年)与嵩山道士李致亨相约共游兴隆山,写下这首歌咏兴隆山之作:
依山危阁贴重冈,细路萦洄玉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
兴隆山号称“陇右第一山”,被誉为“兰郡之胜境”。它位于兰州市榆中县西南7公里处,距兰州市区45公里,是马衔山的一条支脉,森林覆盖面积约27万亩,海拔3021米。兴隆山东西两山对峙,东山名兴隆山,西山名栖云山,山间为兴隆峡,从马衔山流出的大峡河以及山间的涓涓流水曲折而来,而横跨河上的云龙桥连接两山,是一座具有拱形画廊的卧桥式建筑。两山气势雄伟,林木葱郁,是各类动植物的栖身之所。秦致通的这首诗正赞美了兴隆山独特的景致,尤其最后两句“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写兴隆山的晚秋景致,不觉令人神往。
李致亨,生卒年不详,原名元曾,南宋人,曾为谏议大夫,后为嵩山道士。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1年)与秦致通相约共游兴隆山,并写下这首抒怀之作:
富贵功名久不题,心灰意冷学痴迷。迩来性懈无人事,好向云山深处栖。
作者与朋友同登兴隆山,竟然被这里的景色迷住,忽动了在此隐居的念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作者淡泊功名,消极遁世,追求自然的思想,但是从侧面突出了兴隆山秀美的风光。
邓千江,生卒年不详,金代临洮府(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曾作《望海潮·献张六太尉》词,被收录于清代朱彝尊所编的《词综》卷六之中。陶九成认为这首词可与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摸鱼儿》和朱淑贞的《生查子》等词媲美,被称为“近世大曲”。词写道: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齐坛。瓯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间。且宴陪朱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魂,长绕贺兰山。
“云雷天堑”,指黄河声威之壮,“金汤地险”,指兰州地理位置之重要,“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表现驻扎军队的军营如锦绣之交错相置,皋兰山形如巨大的米堆,拱护兰州,形势险要,是出入秦地的咽喉要塞。“鏖战血犹殷”,写战争之残酷。“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写时有飞雕在天空盘旋,在夜晚塞外的城头上,能看见一弯明月。下阙写战争的经过与胜利的情景。这首词既展现了边防重镇的地理位置和边塞独特的壮美风光,又描绘了艰苦的边塞生活,同时赞美了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整首词情景交融,气势高昂,意在言外,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词作,显然是受了宋代苏、辛等豪放派词人的影响。
明代因游历、仕宦、贬谪而驻足兰州的客籍作家众多,他们留下的歌咏兰州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也写得情深意真,各具风采。其中以陈质、丁晋、李文、杨一清、唐龙、光霁道人等人为代表,以下分别作一些介绍:
陈质,字太素。明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市)人。精医术,善吟咏,著有《瓦瓿集》。他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9年)谪戍兰州。在游五泉山时作了一首《步韵五泉山》:
梵宫高耸与云连,昼静僧梵宝鼎烟。入钵龙收檐外雨,听经鹤隐洞中天。岩廊幽阒那知暑,金碧交辉不计年。丝辔锦囊游乐处,吟成珠玉思如泉。
五泉山,因山中有五眼泉水与佛寺古刹而闻名陇中。传说霍去病讨伐匈奴途经兰州城南的皋兰山,士兵口渴,霍去病以钢鞭击山,皋兰山上出现五个泉眼,这就是今兰州城南的五泉山,是陇上游览胜景。作者在幽静肃穆的名山古寺中畅游,感悟着自然与人生的交融,是那么悠闲惬意,更有意思的是,在游览中不觉灵感突发,才思泉涌,真可谓是智者乐山,挥动神来之笔,写下了这首佳作。
丁晋,字希敏,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明洪武时谪戍庄浪卫。永乐中选肃王府校尉,工诗、画。《皋兰明儒遗文集》辑录丁晋《黄河歌》诗一首:
君不见,黄河之势何壮哉!迢迢远从天上来。咆哮万里裂坤轴,盘涡倒卷声如雷。萦回九曲复东注,刊山湮谷苍溟开。曾闻源流上接银湟水,饮之不减中美。龙门迢遥连底柱,山岩兮石磊。原泉混混自朝夕,古往今来可能息。问渠那得常如斯,元气淋漓为扶掖。我思擎楫泛中流,春风杜若沿芳洲。船头只载一斛酒,醉倚柁楼歌棹讴。相邀织女寻牵牛。
全诗汪洋恣肆,气势恢宏豪壮。诗人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寥廓无垠、瑰丽多变的宇宙和无尽的想象中驰骋纵横,体现了奔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永登县志》收录其七律《庄浪》一首:“金城天险控边关,有客凭高落照间。粉蝶鸦啼风满树,碧潭鱼跃水平滩。乘槎博望何年去,握节中郎此路还。怪底渡头人影乱,琵琶山下月如环。”这首诗音韵铿锵,气骨刚健,在细致的景物刻画中,展现着庄浪的美丽风姿。
李文,字焕章。明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人。李文能诗善书。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50年),随父亲兰州守备李进宦游西北,在兰州期间,写了许多题咏之作。在游白塔山时写下了两首歌咏白塔寺的诗:
其一
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僻飞尘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
其二
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小,鹤唳海天秋。白塔连云起,黄河带雨流。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
“白塔寺”位于黄河北面的白塔山上。白塔山,山高坡陡,形式险要,海拔1700余米,具“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因白塔耸立,庙宇错落,曾为“兰州八景”之一,称“白塔层峦”。山巅有白塔寺,白塔寺以寺中有白塔而得名。相传为纪念元代一位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故于兰州的西藏著名喇嘛建造的。其实是明英宗正统年间由镇守太监刘永成修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白塔八面七级,高17米,各级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铜铃,微风吹过,清脆动听。李文的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了白塔山临河而立的险要地势和山巅白塔的威武雄姿,“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两句,气势高远,意境悠然,描绘出登临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致。
此外,李文还留下《游五泉》和《金天观》两首著名写景诗。《游五泉》诗写道:“四面峰峦紫翠连,白云深处有人烟。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福地近城三四里,名师卓锡几千年。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诗的前四句写景,山峦、白云、人烟、落华、流水、古塔,写出了山中幽静脱俗的景致。后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五泉山的拳拳深情。《金天观》诗则是这样写的:
琳宫寻羽客,野服访仙家。溪含双流水,桃开一片霞。午香烧柏子,春酿贮松花。归路重回首,云横石径斜。
金天观,明建文二年(1400年),明肃庄王朱建金天观,范围广阔,规制雄伟,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原址即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此诗表现了金天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突出道教文化气息,抒发诗人游金天观时的悠闲与惬意之情。
杨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明安宁州(今云南安宁县)人。明代著名诗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历任右副都御史、三边总制、户部尚书,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等书。《还至庄浪》一诗是他在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时,视察边防,返回永登时所作。诗中说:
平沙落日路漫漫,千里风光一色看。刚道雨来翻见雪,偶然热后忽生寒。城非据险兵犹少,地屡经荒食更难。稍喜沿边诸将吏,肯甘清苦为凋残。
“庄浪”,指今兰州市永登县,永登曾称庄浪卫。此诗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光和气候,也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苦,同时也歌颂了戍边将士的“肯甘清苦为凋残”的奋斗精神。
唐龙(1477—1546年),字虞佐。明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官至尚书,卒谥文襄。著有《渔石集》。他曾在总制三边时在兰州小住,作《摩云岭》一诗:
渺渺云沙地,萧萧井径秋。摩云难度马,积石可浮舟。月吐风先起,星飞野欲流。披衣对明烛,谁识杞人忧。
“摩云岭”,在今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属兰州城南60里的马衔山的西支,因高峻如在云中,故名。明代在岭上设关,并设巡司管理,是与临洮县的分界标志,一名关山。因岭高地寒,顶端积雪,秋天云雾缭绕雪岭,半山灌丛经霜殷红如丹,色彩对比强烈,有冷峻之美,因此称“雪岭秋容”景观。这首诗是诗人夜宿摩云岭时所作,诗描绘了摩云岭的高峻气势及山中秋夜的萧瑟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言表的愁情。
光霁道人,事迹不详,只知是明代人。《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九中记载了他的一首《金天观》诗:“道院人来少,烟霞紫翠重。露鸣莎径鹤,月照石坛松。一曲幽兰操,数声清夜钟。碧空朝礼罢,独坐对危峰。”“金天观”,见前文介绍。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道家仙境般的金天观,神远而清幽,闲适而空灵,颇有王维诗歌的空灵意境。
到了清代,驻足兰州的文士可谓举不胜举,他们用生花妙笔描写兰州风物,佳作纷呈。宋琬、王进宝、牛运震、曾凤翔、吴镇、严烺、叶礼、张澍、陈奕禧等著名文人都留下了描写兰州山川风物、人文故实的名篇,文学成就超过以前各代。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出为陇东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浙江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四川按察使。著有《安雅堂全集》、《安雅堂未刻稿》。在《安雅堂全集》中留有写给在兰州任职的朋友赵紫垣的诗,即《寄兰州司马赵紫垣》二首:
其一
故人燕市别,万里赴边州。我已辞朱绂,君应念白头。
关山明月夜,砂碛大河流。驿使来西极,梅花寄陇邮。
其二
城郭皋兰北,衙斋面翠微。雪中千帐驻,树里五泉飞。
怀古频看帖,思乡易湿衣。他时如问讯,海上有鱼矶。
这两首诗是宋琬被诬下狱获释后闲居时所作。司马,官名,明清时用司马称府之同知。赵紫垣,应是作者的朋友,时任兰州府同知。这两首寄赠赵紫垣的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而且展现了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著名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雪中千帐驻,树里五泉飞”两句,形象地表现了兰州的独特风情和美丽景致,也包含了诗人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中可见诗人对兰州的熟悉与了解程度。
王进宝,字显吾,甘肃靖远人。清初将领。顺治初授守备。康熙二年(1663年)迁参将,后擢西宁总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辅臣攻陷兰州,王进宝结筏渡河,破敌于皋兰龙尾山。东拔安定,复金县(今兰州市榆中县),西攻临洮,平定王辅臣。因此而升陕甘总督。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勇。传说王进宝在兰州时写有《咏五泉睡佛》一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何时了?众人像你睡,江山谁来保?”这是作者在打败王辅臣后所作诗。兰州绅民聚集五泉山犒师,众人请王进宝作诗,王进宝手指睡佛脱口咏出此诗。表达了作者心系江山的情怀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诗虽浅显,但却表现出作者的英勇豪迈的气概。
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滋阳(今山东兖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先后任秦安、徽县、两当、平番(今兰州市永登县)知县。牛运震著作十分丰富,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诗集》六卷、《空山堂春秋传》十二卷等。在兰州时作有《后五泉》一诗:“岩谷殊堪入,清秋兴未阑。水明天一色,峰峭月同寒。野鹤闲相语,孤云定里看。夕阳犹在地,倚仗且盘桓。”“后五泉”,在兰州五泉山南,旧日水流潺潺,草木茂密,佛寺幽僻,是十分清净的一处游览胜地。此诗将兰州后五泉的景色描绘得清幽通明,仿入仙境。在这里修身养性,可以悟出更多的佛理。
曾凤翔,嘉应(今广东梅州)人。乾隆进士,曾任金县(今兰州市榆中县)知县。留有《寒山积雪》诗:“马寒直上插穹窿,万叠清光混太空。银海波澜涵夏日,玉龙麟甲老秋风。雨余只见双尖净,夕照回看匹练红。料得幽人高卧稳,此身疑在广寒宫。”“寒山积雪”为兰州市榆中县八景之一。寒山即马衔山,横跨兰州、临洮两区,主峰在今兰州市榆中县西南,海拔3670米,峰顶终年积雪。曾凤翔这首诗就为我们展现了西北高山终年“寒山积雪”的独特动人美景。
吴镇(1721—1797年),字信辰,又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祖籍在甘肃会宁,后迁狄道,为清狄道州(今甘肃临洮县)人。乾隆六年(1714年)中拔贡,历任湖北兴国知州、湖南沅州知府。归乡后,主讲兰山书院。曾与大文学家袁枚有书信往还,互表倾慕之情。著有《松花庵全集》十二卷。他是清代陇上著名诗人,留有《后五泉》、《志公洞歌》、《候马亭歌》、《五泉燃灯寺》、《栖云山》、《兴云山》、《再题栖云山》、《李汇川雨中邀饮五泉》、《水车园》、《送别》等许多歌咏兰州的作品。下面我们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略作欣赏。
首先是一首《李汇川雨中邀饮五泉》诗,诗中写道:
翠微深处起楼台,天外黄河入酒杯。
看尽东川三百里,柳烟花雾绕蓬莱。
“翠微”、“楼台”、“天外黄河”、“柳烟花雾”,映入我们眼帘的这些清幽秀美而富有气势的画景,不正是人们所熟悉的五泉山吗?诗中既有近景又有远眺,既有真切的描摹,又有大胆的想象,情景交融,使读者身临其境。
又,《志公洞歌》:
志公洞在红泥岩,流水活活石。相传群蛙喧洞口,志公咒之蛙悉走。或戏捕蛙投洞旁,须臾惊怖皆逃藏。志公后往南朝寺,锡杖刀尺廛扇备。简文生日即咨嗟,早识侯景为冤家。神功莫补梁皇忏,姑与爬沙唱清梵。
关于“志公洞”,《兰州古今注》云:“红泥沟在五泉之东,小小丘壑耳。而阴翳幽邃,清寂远俗,相传梁僧宝志挂锡之所,今犹名志公洞也。”“志公”六朝时的高僧,亦名志宝,又名保志,也称宝公。本姓朱,金城人。七岁出家,修习禅业,梁武帝迎入宫中,深受礼遇。事迹可见梁释慧皎的《高僧传》。作者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志公洞的景色,也描述了一个关于六朝高僧志公的传说,不仅为一处风景名胜增加了许多人文色彩,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诸多感慨。比吴镇稍晚一些的周应沣也曾作过一首《志公洞》诗:“志公古洞白云间,树老秋残静掩关。落叶萧森霜满地,一弯流水自潺潺。”写出了秋天志公洞的静谧和萧瑟景象,与这首诗同为描写志公洞的佳作。吴镇还写过一首《水车园》诗,云:
置酒古城头,来看万里流。阿谁闲似我?水鸟在沙洲。
兰州自古少雨,明时开凿渠道,引兰州城郊的阿干水灌溉土地。兰州人段续引进了水车,“倒挽河水,以灌田亩”。因此,兰州水车是黄河上古老的独特风物。明清的水车园在今兰州市城关区邓宝珊慈爱园附近,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的水车园饮酒观河的闲情雅致。诗虽短小,但清新淡雅,读来自觉意犹未尽。
吴镇的另一首《送别》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城春色上罗衣,绣陌风清燕子飞。一曲阳关千里恨,碧桃花下送人归。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洋溢着春色的金城中诗人送故人归乡,看到春暖花开,燕子飞回,自己却要与友人分别,顿生感慨之情。
严烺,字匡山,宜良(今云南省宜良县)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三年(1809年)任兰州道。嘉庆二十年(1816年)任甘肃布政使。留有《栖云山十二咏》诗,其中《白云窝》诗写道:“一片白云影,中有仙人眠。我来眠不得,白云生野烟。”《碧波涧》云:“碧涧绕苍烟,清泉出石户。清泉不在山,发旱借为雨。”《洗心亭》诗:“悬岩千仞立,流水一溪深。出世苦尘垢,入山先洗心。”严烺的《栖云山十二咏》是为兴隆山西峰的栖云山十二个风景名胜所题作,作者在这十二首诗中不仅展现了栖云山的独特美景,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三首诗在这一组诗中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描写了栖云山的三处胜景,即白云窝的远阔,碧波涧的幽深及洗心亭的超然。虽是绝句,但诗风清新雅致,意味深长。
叶礼,安徽桐城人。曾漫游西北,于道光二年(1822年)作《甘肃竹枝词》一百首,其中有十二首歌咏兰州风貌。全诗如下:
其一
山势西来路不平,六盘车道更难行。
九沟十八坡都尽,转上东冈到省城。
其二
背枕河流面对山,金汤巩固翠微间。
尚书台是前王府,四面城墙三面关。
其三
五泉佳胜最难求,千里山川一局收。
冠盖登临游客兴,万峰齐对望河楼。
其四
新关刚出义园过,山陕三江两浙多。
寒食清明人上冢,故乡风景问如何。
其五
城南山上大开筵,盛会龙华浴佛天。
卧佛燃灯千佛阁,轻歌妙舞酒如船。
其六
苹果山梨哈密瓜,中秋玩月不似家。
南方风味般般有,只少天香茉莉花。
其七
烟袋还如过水筒,横斜一吸暗香通。
随时嘘出腾云气,葭管吹灰倩小童。
其八
天下黄河一道桥,排空船势扼中腰。
千寻铁索悬高岸,更系编茅缆几条。
其九
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
始信青莲词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其十
绝少渠塘堰水沟,禾苗多是望天收。
经旬无雨频忧旱,扛出龙王共祷求。
其十一
金城佳气郁层岚,迎送河桥远塞骖。
谁向栖云觅仙侣,松风水月理徐参。
其十二
平番又自号庄浪,佳丽山川说响塘。
闻道子卿牧羝处,满天飞雪接姑臧。
“竹枝词”本是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了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此后历代写《竹枝词》的诗人很多,内容也多写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形式都是七言绝句。上面这十二首诗正以“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兰州的山川风物、世态人情,前三首生动展现出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川地势,如“九沟十八坡都尽,转上东冈到省城”等,第四、第五两首写民间习俗,如“寒食清明人上冢”、“盛会龙华浴佛天”等,第六、第七两首写特有的土产风物,如“苹果山梨哈密瓜,中秋玩月不似家”、“烟袋还如过水筒,横斜一吸暗香通”等,第八、第九两首写兰州独特风景,如“天下黄河一道桥,排空船势扼中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等,最后两首描写兰州自然风光,如山河气势造成的“金城佳气”,栖云山的“松风水月”,庄浪旷野的“满天飞雪”等,是清代兰州自然、人文景观的真实反映。整组诗语言通俗自然,音调轻快柔和,堪称组诗中的佳作。
张澍(1776—1847年),字百瀹,一字寿谷,又字时霖,号介侯,一名鸠民,又号介白。凉州府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在贵州、四川、江西历任知县、署临江府通判。先后在汉南书院、兰州兰山书院任教。张澍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丰富,辑有《二酉堂丛书》,闻名于世,著有《续敦煌实录》、《姓氏五书》、《凉州府志备考》、《养素堂诗文集》等。写有《金城关》、《清明次日登五泉清晖阁远眺夕归》、《寒玉山房即事》等反映兰州风情的诗多篇。其《金城关》诗写道:
依岩百尺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轮蹄不断氛烟靖,风雨常愆草木。回忆五泉泉味好,为寻旧日漱云湾。
“依岩百尺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二句凸显了兰州金城关重要的地理位置,说它是通向西域的唯一通道。次联写黄河景色,“白马”,即白马浪,是黄河铁桥往西约500米处的一段黄河波流。关于“白马浪”的传说很多,有一则是说当年纯阳吕祖“兴行妙道”在这里“凌波显形”以后,这一段黄河滚滚白浪起浮,从此人们把这一段称作“白马浪”。白马浪北岸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金城关”遗址。与南岸的“吕祖庙”(即现在的兰州市白云观)遥相对峙。据方志记载,大约乾隆年间就有白马浪之称。此处在黄河兰州段是浪最大的一段水域,由于河道较窄,水下岩层排列参差不平,激流中泛起无数白色的浪花,犹如一群白马踏浪奔驰而下,仿佛是马蹄声、嘶鸣声、波涛声融为一体,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深感白马浪的含意。因此,张澍诗中写出“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云冈恋”的美妙佳句。“百尺雄关”、“白马涛声”,写金城关与黄河的相映成险。诗中不仅对金城关下及其黄河周围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兰州的留恋之情。
又,《清明次日游五泉登清晖阁远眺夕归》云:
兰峰高处放吟眸,寒侧风轻野色浮。白雪消残河外,绿烟飞上柳梢头。梵钟洪响遥相答,远岫斜阳淡不收。我自忘归人影散,西岩虎啸碧泉流。
“清晖阁”,旧名清虚府,始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康熙年间改称清晖阁,光绪年间重修,改为灵佑祠,供泉神和雹神。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改供奉宋岳飞、明杨继盛(椒山)和清左宗棠,也称左公祠。院内有五泉之一的甘露泉。作者在清明节这一日登上五泉山清晖阁,眺望远方,将山下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有湲湲流淌的黄河,冰雪融化的大地,在初春里充满生机的杨柳,一片春天的气息,诗人被这美妙的景致所吸引,进入到浑然忘我的状态,不知不觉,竟然傍晚将临,听到寺院里悠扬的钟声和远山的落日,斜晖脉脉,令人流连忘返。整首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是一首描写五泉山的佳作。
又,《寒玉山房即事》:
授字才完素意闲,空庭鸟啄碧桃斑。
落花不入游人梦,卧看皋兰雨后山。
“寒玉山房”,无记载可考,但从诗中看,大概在皋兰山附近。“即事”是根据眼前景物,即兴赋诗。此诗可能是张澍在兰州兰山书院任教时的闲暇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感受大自然时的悠然惬意,风格清新典雅,颇具特色。
陈奕禧,生卒不详,字六谦,海宁(今浙江海宁)人。贡生,官南安知府。他的《皋兰载笔》,依行程记录入甘肃沿途所见物产风景。他采用纯粹的文言,介绍兰州特产的牛羊绒制品及皋兰山、肃王府、黄河浮桥、铁柱、犏牛等,中间全无连缀之词,只用各段落将所见一一道来,简洁生动,用笔老辣。他记各种绒制品,先写绒、毼之别,然后介绍其过去多为尼姑所制,而其服御者由公卿贵人渐渐流传至普通人,再记其因花色不同名称各异,价钱随之有别。总之因品级、价值高下各自用三言两语点出特征所在,将货色繁杂的绒制品叙述得层次清晰有条不紊。而他记山水名胜如五泉寺泉水,“泉出山半石罅,淙淙数脉,散流比注。楼观亭台,俯临泉上,榆柳郁葱,清流环匝,临岩坐息,景地幽奇”。视线循泉而去,由泉而上及亭台,旁及榆柳,以“俯临”、“环匝”又与泉遥相呼应,回环照应又层次感分明,并且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以“淙淙”、“散”、“比”、“俯临”、“环匝”等词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景致可爱的动态,最后引入人的活动“临岩坐息,景地幽奇”,点出全景幽奇的灵性,收束整段。寥寥四十余字点面结合,动静相宜,层次鲜明丰富。他记内部景观颇多的肃王府,为了突出“代往人非,不免兴亡之慨”,也仅仅用了四层意思百来字,第一层言肃王府今日为巡抚公署,昔日有靖逆侯张勇在此植稻养鱼。第二层言今日正堂正是旧日内城门后余地。第三层言淳化王府今为布政司署。三个层次的今昔对比后,最后一层写那一直未变的是“栌桶间所绘云龙,今辉犹在”。虽然用的都是客观冷静的语言,但处处突显着对物是人非的感慨造就了富有张力的表达效果。他记事物尤其善于抓住其独有特征。如记犏牛,“番种也,乃黄牛与牦牛交而生者,有黄、紫、白、黑各杂色,低小而形异于群牛,角短,尾大如帚,毛长委地,其力不胜车,其绒可织为衣”,一句一意,将犏牛由来、颜色、体型、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总之,陈奕禧《皋兰载笔》写景状物善于在清晰的层次中以洗练的笔墨点出特色之处,全文如秋风吹云,一扫无遗,简古有力,决不拖沓。
此外,还有一部佚名的《兰州风土记》,也以外乡人的眼光,以札记的形式记叙兰州及周围地区不同寻常的一切,无论穿戴、饮食、卧具、骑乘还是节日习俗、吏治风气,都一一加以描写,如记兰州的马车,“兰车惟用一马,车轮较中原宽尺余,故一出甘境,便不合辙”。作者眼中此处人极为简朴,“西州风俗简吝,虽巨富亦袍疏食。创见者不知其为富翁也”。而且兰州时常烟雾缭绕:“土人无少长皆吃水烟,每逢市集,烟气四布,几不见人。”都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那些最引人注目之处,将兰州的特别展现在人们眼前。受清代朴学的影响,作者在朴实的记述里也偶尔加以考证,如写道,兰州称“土人以一人为一块”,便联想到“吾乡称人肥胖者为大块头,或有出处”。写道“呼妯娌为先后”,便说“先后,见《史记·封禅书》及郭景纯《尔雅注》”。看到兰州土人大半住一层或两层的土窑,便想到“即《绵诗》之‘陶复陶穴’也。窑上不是原田即是孔道,袁简斋《诗话》载《土窑诗》云:‘风雨不向窗中入,车马还从屋上过。’可以互证”。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朴素的认真劲。然而,作者的朴实认真背后,仍是有自己一点儿或戏谑或欢喜的神情,他看水黄酒,“土人先一夕作水黄酒,次早酤卖,过午即酸不可饮。余特美其名曰‘半天香’”。作者对兰州乃至甘肃官场里的习气尤其关注,如州县因公落乡,“乡约进熟鸡一只便是上馔”;教官一般不乘车马;堂翁往往受典史挟制;“州县望贼如望岁”;甘肃土司只求番回安静……等等,如同中国众多传统的普通读书人一样,他也关心着西北的政治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