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兰州地区战事频繁,八次移民,各民族南来北往,相互碰撞,相互交往,中西文化东进西出,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兰州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宽容的、进取的文化心态。
《图经》载:兰州“人性质朴,好勇,喜猎,蕃汉杂处,各从其俗”。兰州人心态大度、宽容,各民族可以“各从其俗”。因之,至今还有多民族的文化遗址,五大宗教并存一城,各民族团结互助。长期的历史发展也同时积淀着兰州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们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兰州人的精神世界,无形中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它们虽然至小至微,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最能透露出地域性人文价值的变迁。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特色。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兰州三县五区大的民俗文化背景下,由于自然环境与生存状态的不同,加之跟周边地区、民族的交往中相互影响,各地产生了大小不等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民俗文化显得异彩纷呈。
本书则以兰州城区的民俗为主,把生育、婚嫁、寿庆、丧葬、节令、服饰、民居、交通、行业、方言和游艺等民俗,分为十三类,纵向记述,大体上从明清开始,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止,个别延至二十一世纪初。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风俗习惯有稳定性,而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民俗的新的变化,正在发展、嬗变中,并且变化急剧,尚未定型。由于多为旧俗,度量衡均用市制,并用汉字数字,以求再现当时的氛围。有些民俗事象非得用兰州方言表述不可,否则解释不清,又不能得其神韵,就把方言词语用括号加注汉语拼音,并略加注释。由于,民俗事象是千百年来由民间大众自觉传承下来的,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或多或少掺杂着一些非科学,乃至落后的因素,因此本书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尽量介绍兰州良风美俗,保持兰州民俗的特色,摒弃那些陋习,使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留下一份兰州民俗方面的资料。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本书定有错误与遗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