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于谦更冤的是袁崇焕。他在西市被凌迟处死,不仅无人哭送,而且遭到痛骂。磔刑照例应剐三千六百刀,皮肉寸断。当这一代名将被千刀万剐时,心灵肯定比肉体还要痛苦,晃动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张愤怒的面孔。市民们不明真相,视之为通敌卖国的汉奸,争相掏腰包买其肉而食之,以解心头之恨:“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引自《明季北略》)
天启六年(1626年),镇守宁远城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以弱胜强,击破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大军,取得“宁远大捷”。正是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中炮受伤,不久后死去。其子皇太极时刻铭刻着这杀父之仇。
三年后,皇太极绕开袁崇焕重兵驻扎的防区,由喜峰口突破长城,包围了北京城。袁崇焕风雨兼程自山海关外赶回增援,护驾勤王。又一轮北京保卫战打响了,与于谦指挥的那一次相隔约180年,主角已是袁总督,此时他也像于谦一样,在战乱中升任兵部尚书。
袁崇焕率领的九千骑士在长途跋涉之后,颐不上休息,直奔皇太极督战主攻的广渠门,与数倍于己的八旗军展开决斗。这一场刀枪交错的近距离混战,整整持续了一个白昼。袁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纵横驰骋,穷追皇太极之宝帐而不舍,如苍嗶扑兔,有常山赵子龙之风!“两肋中箭如谓,赖有重甲不透。”一尊怒发冲冠的战神,出现在广渠门外,吓得八旗军纷纷闪避。
袁崇焕,真乃敢死队员中的敢死队员,主帅如此,还怕麾下的士兵不卖力吗?广渠门大捷完全是凭勇气取胜的,因敌众我寡。在另两处战场(德胜门与永定门)上,八旗军同样兵败如山倒。
皇太极终于意识到:有袁崇焕这个死对头在场,自己绝对啃不动北京城的硬核桃,只好灰溜溜地撤回老家。
强攻不行,只能智取。皇太极设“反间计”,故意让战俘在放归前窃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情报。崇祯居然钻进了圈套,将自己的良将拉下战马,轻易地定罪:“袁崇焕以复辽自任,功在五年,朕是以遣员凑饷,无请不发。不意专事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入犯,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散遣。乃敌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僧入军中,坚请入城。敕法司定罪,依律,家属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发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释放不问,崇焕本犯置极刑。”皇太极“借刀杀人”成功了。昏君崇祯将己方的一扦战旗给连根拔掉。袁崇焕死得太惨了。“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比身碎千段更痛苦的,乃是忠臣蒙冤的心碎。他想必以为自己置身于噩梦之中:这就是我苦苦捍卫的城市吗?这就是我拼死保护的人民吗?满腔热血,没能流在杀敌的战场上,而流在自家的刑场上!
当然,历史同样也是受害者,袁崇焕的伤口乃历史的伤口,一直疼痛到今天,还会疼痛到永远。
明王朝最终葬送在崇祯自己手里。清廷移鼎北京,修明史,总箅公布了内幕(把“绝密档案”给曝光了)。北京的民众这才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成了残害保护神的帮凶,追悔莫及。
清亡后,立即在离袁崇焕旧战场不远的地方,即广渠门内龙潭湖西侧,集资修造“袁督师庙”。既然是庙,可见市民确实把袁将军奉若神明。
袁崇焕死后,众叛亲离,无人收尸。多亏他手下的一位佘姓亲兵,坚信自己的“老领导”非坏人,趁天黑将其残尸从西四牌楼背回自家的院落,加以掩埋。此举在当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纯属民间行为的“袁崇焕将军之墓”,在北京城里秘密地扎根了。忠实的亲兵在将军的墓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仿佛将军还活着,正酣睡于营帐。他临死前又把这项任务托付给子孙:氷远给袁将军守灵!代代相传。佘姓亲兵的后裔们,既是遵循祖先的遗训,更是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一直不曾搬家、不敢卖掉祖传的私宅一后园里种植着一棵不断扩充着年轮的精神之树呢!
这一家人,一直在原地守候着。这一家人,替一城之百姓做着忏悔的事情。强将手下无弱兵。袁将军自然伟大,这一家人也不简单:他们是自发组成的卫兵,永远的卫兵。三百多年过去了,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坟墓还是那个坟墓,可守墓人已传至第十七代了。电视台曾采访过第十七代守墓人:一位叫佘树芝的老太太。她说这么些年来,经常有知情者慕名前来敲她家的院门,给袁将军上坟。主人总是热情招待,引领来宾去后园祭奠那位著名的死者。袁崇焕的墓已用混凝土浇铸,如同堡垒,并且立有大理石墓碑。庭院打清得很干净,可见主人很尽心尽职。由于袁崇焕之墓、祠已列为供游客参观的文物保护单位,守墓人家族将移迁新居。佘树芝老人在墓前鞠躬、痛哭,跟祖祖辈辈生死相守的袁将军告别。仿佛能听见她的呼唤:袁将军,我会经常回来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