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有时会上演这样一幕:
有的同学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一边蹦跳着,甚至有的还会拍打着课桌大声的叫喊:“让我回答,让我回答……”完全不顾及正在发言的同学。
讨论发言,有学生武断地打断同学的发言,有的人则当众打断教师的讲话,对人指手画脚,自以为是,丝毫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而在其他课上,有的学生还在做上一科目的作业。
在公开课上学生们明显出现了错误的回答,但是教师却还在一个劲地表扬,不敢否定,原因是要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孩子得到自由的发展。
上述场景在我们时下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某篇报道称,某市中学全班学生精心谋划、齐心合力联手炒掉老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位老师“太传统”“太不开明”,不许学生谈恋爱,不让学生穿奇装异服;无独有偶,某省会城市的几个初中女学生,仅仅因为教师劝阻她们去网吧上网就离家出走,等到学校和家长千辛万苦地将她们找到,送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她们竟然以“如果不开除这名老师就不上学”来要挟,拒绝返回学校。
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张扬个性”吗?如果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个性”的人才呢?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给了学生很多的压抑。但是教育“痼疾”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面对现实,我们需要冷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需要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张扬,人人都会有尊严,也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尊严平等相待。但个性、尊严和平等之间似乎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和矛盾。依照个性的需要,人人都不应该受到限制,言行自由,无拘无束;依照尊严的需要,人人都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个性。这样说来,张扬个性的本身不就构成了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吗?但倘若人人都没有个性,人人都缺少独立意识,那岂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尊重个性的张扬。张扬学生们的个性并没有错。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以其独特的个体生活于这个世界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不同的个性特征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教师最崇高的追求。但是,教师也不能认为只要是学生的个性就应当照单全收,完全放手任由学生张扬个性,个性的张扬需要考虑到与社会的接轨,以免让学生张扬着在学校中沉淀和逐步形成的个性,当步入社会的时候却与社会不相适应。学生的成长要经过“我想要”到“我能要”的过程,也就是要经过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作为教师不能为了个别学生“个性张扬”的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作为学生,也不能只要自己个性发展的自由而不用大家公认的规范来约束自己。个性的张扬不仅要对自己的张扬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的个性负责;只有尊重他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享受到张扬个性给自己带来的真正快乐。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任由学生为所欲为,一定要确立班级班规。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制度高于一切,如同法律高于一切一般。教师们必须要教会学生遵守纪律,要让学生学会起码的做人准则。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为了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课堂规范,并且要让课堂的规范固定化,积极正向和有序的课堂规则能够将课堂行为规范起来,将课堂的秩序维持好。
课堂规范应是课堂管理的依据,明确课堂规范应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符合本班的学习制度和纪律。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们的自我约束才会有方向,学生的自我管理也才会有章可循。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这样课堂规范才会起到作用。课堂规范一旦形成,必须全体公平对待,不能偏私。唯有如此,规范才会令人信服也才会具备真正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