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价值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更是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立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指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大机器生产。只有建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说明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只有使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两大优越性充分得以体现,使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得以巩固。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由于社会产品不够丰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邓小平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讲,只能依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一,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除生产力标准外,公平与公正是衡量社会制度优越与否的另一重要标准。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社会制度,总不能说它是公平的、优越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追求社会公平。它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价值目标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另一根本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
第二,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的百分之几的人先富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发展生产力只有以共同富裕为目的,才能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这才是发展生产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更得不到发展。
总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抓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其根本优越性之所在,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本质这一最高层次上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在社会主义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上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大机器生产逐步将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变成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个人独立完成的生产过程变成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个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变成社会化的劳动产品,这就是所谓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社会化。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私有制是剥削的条件,而剥削是社会两极分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了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平等关系,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决定了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决定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在生产过程中互助互利的关系,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所有制的性质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标志。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首先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内容与要求是: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在社会作了必要扣除后,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由社会主义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排除了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不劳而获的可能,才使劳动有可能成为社会统一的分配尺度。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再像原始社会那样平均分配。但也远未达到共产主义那样的高度,按需分配还不现实,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差别,并把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它彻底否定了剥削、否定了不劳而获,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次深刻革命。按劳分配承认劳动差别,反对平均主义,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按劳分配以劳动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只承认因劳动差别带来的个人收入差别,反对个人收入的过分悬殊,追求社会公平,是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两层涵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正由于我们取得的这些基本成果,才使得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珍惜这些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走回头路。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很不成熟,在各个领域还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决不能急于求成,超越这一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正确认识这一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正确地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讲实事求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事”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求是”就是探索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曾搞过“大跃进”,“洋跃进”,希望在一个短时间内“超英赶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出现这些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基本国情缺乏正确认识。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正在于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主张,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已被历史所证实。必须反对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必须反对超越现阶段实际的错误认识和作法。因为这些东西同样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危害。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为什么要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吸收其他经济形式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将无法理解。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的涵义,才有可能澄清我们认识上的种种疑惑,提高我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把握。
从生产力方面看,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转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向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转变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不能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只能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改革逐步探索与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最终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与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发达,而这不成熟、不发达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经济特征。不发达是就生产力而言的,不成熟是就生产关系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