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5200000007

第7章 F

诽谤

造谣污蔑,恶意中伤谓之“诽谤”。说起它的由来,还十分有趣呢。

天安门前的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然而,你可知道,华表的远祖叫“诽谤木”吗?

“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特别是针对在高位的人提意见。古代的统治者在交通要道的桥头、十字路口,设置木柱,以横木交柱头,让过往行人在横木板上刻写意见。这就是“诽谤”,或叫“谤木”。

据《南淮子主术训》说:“尧宣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这说明诽谤木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然而,历代的统治者给人民的民主,毕竟是有限度的。人们的言论难免使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到了秦代,便实行“诽谤者族”,诽谤木也就取消了。

西汉初年,曾一度恢复,但谤木的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路标,并且逐渐发展为装饰性的建筑,也不再“谤木”,而叫做“表木”、“桓表”、“和表”或“华表”了。

但“诽谤”一词到了唐代以后,变为贬义词,指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甚至造谣诬蔑。

看来,只有明白“诽谤”一词古今的变化,在读古书时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封建

青年男女对某些老年人思想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或嗤或嗔地谓之“封建”。

“封建”,原本不是俗语,而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

“封”,是封国土,“建”,是建诸侯。在我国秦朝以前,皇帝把一块块地方分给亲戚、大臣,变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成为诸侯。诸侯的权力很大,表面上属皇帝领导,其实皇帝管不了他们。因此国家不得统一,这叫分封制。秦始皇废除了这种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成许多郡县,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可以随时撤换。后来各个朝代都沿用了这个办法,但是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人想恢复分封制。

柳宗元写的《封建论》,正是通过论述郡县制的优越性,用以反对藩镇割据的。由此可见,古代人所云之“封建”,其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如“封建社会”,“封建脑袋”是大不一样的。那么有的读者或许又生疑窦,会问古代的两个单音词“封”,“建”,怎么变成了今天的一句口头俗语的呢?

原来,古代很多单音词常连用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了双音词,词义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妻子、方圆、城市、首领等词,在古代都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妻子是老婆和儿女,古人说方圆不是方形圆形,是地方范围,首领是指人的头和头颈,不是领导人。古人说“入城市”也不是说到城里去,“城”相当于今天的城镇街市,“市”在古代则为做买卖的地方,故“入城市”系指到城里去做生意。

俗语“封建”与上述双音词异曲同工,也就不难理解了。

父母官

古代老百姓对州官县令常谀称为“父母官”,并逐渐形成了一句口头俗语。

“父母官”这种叫法,据甘辞梅》编写者考证,约始于宋朝初年。

北宋有位文学家名叫王禹僻,是山东人,常直书史事,所作诗文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揭霉,这位担任过右拾遗官职的文人,写过一首《赠浚仪朱学士》诗,其中有“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垮父母官”之句。他在另一首题名为《谪居感事》的五言诗中,也写道:“长洲巨海湄,万家呼父母。”并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

这可能便是“父母官”较早的文字记载。

旧社会的所谓“父母官”,反映了县太爷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君不见,封建社会知县衙内,公堂正中不是高悬“爱民如子”的匾额吗?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不过是一块有名无实的招牌而巳。作为“父母,”的官,更多的是对“子女”吆五喝六、颐指气使,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因此,“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辞海》说是“谀称”,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十分辛辣的讥讽。

从提法上来说,“父母官”也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说穿了,依旧是建立在“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基础之上的,相互之间是不平等的。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论职务多高,都不该自命为人民的“父母官”,而只能是人民的“公仆”。

饭平喉嗓子

古时候,湖北有一户姓赵的富贵人家,主人赵员外只因晚年得子,喜欢得不得了。夫妻俩将儿子看得万分贵重,生怕冻坏了热坏了,又怕饱死了,总是想方设法护育这个宝贝。

这夫妇怕儿子长不成器,每天净喂些大滋大补的汤水给儿子吃,终日形影不离。这伢子长到八九岁,还像个四五岁的娃娃,别人看见都替这伢子着急。

十岁那年,赵员外替儿子办十岁洒,家中客人川流不息,夫妻俩忙于应酬,到开宴时竟不见了儿子。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夫妻俩急得直抹眼泪。

一个丫头总算在厨屋里找到了,原来这个饿极了的寿郎,趁父母不在身边,溜到厨房里来抓饭吃了。厨房师傅也没奈何他。

赵员外连忙赶到厨房里去。他看见儿子正一支手抓饭,另一支手在摸嘴巴,伸颈仰脖子地吞哩!

“宝贝呀!”赵员外心痛起来。

儿子见父亲来了,吓得直哆嗦,慌忙把饭扔掉,两支手直往衣衫上揩,一时讲不出话来,光瞪眼。

“你说话呀!”赵员外扯着儿子喊。

“老爷!”厨房师傅说话了,“常言道,‘天天吃巴巴,风吹喳架架’①,公子太饿了,他如今已经是饭平了喉嗓子,说不得话哩!”

赵员外真是哭笑不得。

据说“饭平喉嗓子”一语就由此而来。这是说饥饿的人吃东西好似狼吞虎咽,同时说明大米饭也是滋补身体的好东西。

①“天天吃巴巴,风吹喳架架”,湖北俗语,比喻天天吃油腥物的人,不发体,瘦弱得只剩下一把筋骨。

翻脸不认人

俗语“翻脸”又称“翻脸不认人”,它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一段心记述。

弥子瑕是卫灵公宠爱的男妾。一天,他的母亲病了,便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可卫灵公却夸赞弥子瑕孝顺。

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于果园,弥子瑕摘了一颗桃子,吃后觉得很甜,便把吃剩的一半送给卫灵公吃。灵公又很高兴地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呀,连一只甜桃子都舍不得吃完,把另一半献给了我。

可是等到弥子瑕年长色衰,卫灵公不再宠爱他了,他又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便很恼怒地说:弥子瑕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他胆敢偷乘了我的车子,还把吃剩一半的桃子给我吃。于是严刑惩处了弥子瑕。

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俗语谓之“风马牛不相及”。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一首题为《天气作雪戏作》的诗中,就有这么两句:“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八十老翁,同人家还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这句俗语的来由,历代众说纷纭,说来十分有趣。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说风、马、牛是三种东西,根本联系不起来,即“不搭界。”

二说“风”是动物发情之谓,马发情不会找牛,牛发情也不会去找马,所以“不相及”也。

尤为可笑的是,有人望文生义,说风是刮风的风,牛是笨蛋,喜欢逆着风跑,马是马屁精,都顺着风跑,他们永远到不了一起去,所以“不相及”。听了真让人笑落牙齿。

其实,这句俗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齐国的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发兵攻打当时南方的楚国。楚王派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是指兽类雌雄相诱,马和牛不同类,不能产生爱恋的情感。楚王使者意在指责齐桓公,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相距老远,互不相干,你凭什么来侵犯我们呢?

“风”在古代还有民歌,教化、感化、诗人等意义,还可以表示“疯”、“讽”、作风、风度、风俗、风尚、走失,又是中医所指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一。

可见,古今词义的变异是比较复杂的,只要从词义范围、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去研究掌握古代词义的异同,入门也是不难的。

同类推荐
  •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为领导干部以及各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事文书写作与文书处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让读者能轻松应付工作中的文书写作诸多难题,为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这是一部既有严格规范标准,又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一本在手,书写公文无忧!
  •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巴里翁医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孩于可爱,可他家的女仆奥尔茄不明不白地死了。他为了搀除自身的嫌疑,凭着高明的医术,很快弄清了奥尔茄的死因:她的肠子里有一种像针一样的细芒刺,是肠穿孔而死的。巴里翁向前来破案的梅格雷警长说明了这个问题。梅格雷见多识广,他想到这种细芒刺是产在马来西亚的赫布里底群岛的,当地的土人,常常用它来报复那些奴役他们的殖民者的。他问:“你参加过殖民军吗?”“没有,我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到过殖民地。”“那你们家中可曾食用外来的食品?”“我妻子是个烹任能手,一切饮食都可自己制作,从不购买现成食品。”
  • 中国教育史导论

    中国教育史导论

    本书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
  •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本书内容: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热门推荐
  • 逍遥天下:王妃不二嫁

    逍遥天下:王妃不二嫁

    未来特工一朝穿越,成为了一个寡妇,而且是后娘!虽有刁儿123456789只,幸得身有异能。不怕不怕。丞相月下吟诗,将军夜半爬墙。管家抄起棍子:夫人说了,哪儿个敢把腿迈进战王府,打断他的第三条腿!
  • 打工妹和大明星

    打工妹和大明星

    她是一个无奈辍学的打工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好好生活下去。她以为他只是对面游戏城的打工仔,忽略了他身上的星光,期望一份平凡的爱情降临。直到那一天,他在聚光灯下光芒万丈,她才知道对方不是什么打工仔。爱,是否能得到解答,明星能被打工妹追到手吗?
  • 青春有你,此生不复回

    青春有你,此生不复回

    你是作者笔下淡然若素的女子,在守着回忆的孤城里,向阳花开。
  • 雪上的舞蹈

    雪上的舞蹈

    魏永贵的小小说创作题材多样,文笔娴熟老到,叙述闲散自然,对小说创作的常规技巧——比如伏笔、照应、留白等运用得心应手,他就像《庄子》里那个解牛的庖丁,读他的小小说,时刻都会感受到他的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对生活素材的应用和艺术表达的转换驾驭自如,左右逢源,故事结局的设置,总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惊奇效果。魏永贵谨慎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文本的展示耐心细腻,从容不迫,透出的是作者的锐利目光和锐利目光关注下发现的新鲜经验。魏永贵小小说作品追求世俗叙事和诗意叙事相结合——用世俗叙事进入和展开,用诗意叙事覆盖和笼罩,不仅带来了意义上的美感,也带来了叙事文本的美感。
  • 王俊凯若在爱你

    王俊凯若在爱你

    张雪欣因为三年前的车祸忘记了王俊凯然而又重归王俊凯的怀抱但却想不起从前王俊凯想帮她找回从前的记忆最后......自己看吧
  • 魔导师之王者归来

    魔导师之王者归来

    在这个强者为王,弱者为寇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世界,我的愿望不曾改变过。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魔导师,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不会改变。大千世界,万物春晖,看我王者归来。
  • 无限之封灵师

    无限之封灵师

    我,曾是一个修仙者。直到那一天……本将超脱的我却遭到了封印,而本该解开封印的时刻,我的一身修为却被人拿走,而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似乎只有任命?不!!封印给了我‘封灵’,作为一个虚影世界的新人……你可以用你的技能攻击我,但……我会将技能封印后还给你。你会被虚影世界的奇观所震撼,我却会将它们封印成法则。你会为稀有的仆从而奔波劳碌,我却将高大上的主角带回‘废墟’。若你认为我就此不学无术,那你就错了。我会将法师塔建在我的废墟中,我会研究哈利波特的魔法,生化危机的病毒,我还将自己开发二级能源,三级能源。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与他相遇,总有一天,我将摆脱这个空间!!
  • 脉斗鬼方

    脉斗鬼方

    在这里你能看见“多西”的辉煌与潇洒,在这里“多西”将带你一起在鬼域和方界里一起杀戮!
  • 破晓之征

    破晓之征

    千年之前宏族祖先为人类进化之路的大义而甘当实验牺牲品,祖先的死让宏族从此一蹶不振,生死大战之后宏族昔日辉煌不再,剩下的后裔也被迫流放其他星系,千年之后宏族后裔宏轩因被逼杀人而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那么亡命天涯的他究竟是书写了重振家族的传奇还是在沉默中流浪了一生呢?
  • 墨殇:重回古墨大陆

    墨殇:重回古墨大陆

    墨殇,古墨大陆被弃血族公主,天宠体质,异瞳逆世。锋芒毕露,被昔日姐妹陷害,修为全无。血战沙场,墨轩倒于她的怀中,修为全渡她。穿越华夏,修为全无,记忆消失,她将何去何从----【没看上一部的,是绝对看不懂这一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