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5200000019

第19章 S

市侩

人们指旧时买卖的居间人即奸商为市侩,也泛指唯利是图的人。

说起市侩,倘要数典的话,是缘起于市场的——

《易经》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市上的交易多起来了,使出了一种名曰市侩的买卖中间人。

《淮南子》里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

汉朝人高诱注曰:“驵,市侩也”。可见,市侩的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市侩原是一种无本获利的职业,整日悠游于市麈,介绍买卖双方成交,收酬金,吃回扣,居间牟利。他不必如工农的胼手胝足,也不必如商贾的负贩盘算,只消坐在市上,寻个靠山“坐”吃。而其靠山,大抵是官府与流氓,市侩们则是围着转的苍蝇嗡嗡营营,唯利是图,正是他们的本色。

市侩这个行当,是士大夫是看不起的末流之末流,因为“士农工商”,商乃四民之末,更何况附商,吃商的买卖勾当。因此,市侩一面被人瞧不起,一面又被人搬到整个社会上来。于是,历史上那些朝秦暮楚的政客、溜须舐痔的奴才、趋炎附势的文人,搬弄是非的虞婆,无不带有市侩气。

食客

古代寄食子豪门贵族家并为划畏务的门客,俗称“食客”。《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就有“食客三千人”之句。

那么,“食客”这一俗语是怎么产生的呢?说来十分有趣。

从前,在江西上饶地区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什么人办事,不管请不请他,到时他肯定去白吃饭。大家对他极为反感,商量着要把他除掉。

于是,大伙就请这个食客去酒楼喝酒,把楼板事先用锯子断断综续地锯出一个长方形,椅子正放在这块楼板上。吃白食的那人只要一坐下去,定会连人带椅一起翻下楼去。

一切安排妥当后,那位食客果然来了。奇怪的是,酒席快完了,那人还是挺着肚皮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又吃又喝。

众人心里大为奇怪,于是,下楼看个究竟。啊,原来楼下有四个鬼,各拿一根木头撑住那个食客坐处的四个角。

大伙勃然大怒,大叫道:“那是个废物啊,你们为什么要撑住楼板?”

众鬼笑着道:“这人活着白吃你们,可是死后呢?不就要搞到我们头上来了吗?”

由此可见,“食客”之流,人对他讨厌,鬼对他也不欢迎。

傻瓜

人们习惯把愚蠢者叫做“傻瓜”而不叫做“傻菜”,“傻豆”。其实,这句贬义俗语中的“瓜”字并非是来源于蔬菜里的瓜,而是与中国古代的一个族名有密切关系。

《左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襄公十四年,有个叫范宣子的人到晋国朝见晋国国王时说:“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

瓜州,《辞海》上说是在今甘肃省敦煌,也有人说是在秦岭一带。不管怎么说,但都可以肯定:后来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就以地名取族名为“瓜子族”。

据现代学者顾颉刚先生《史林杂识》载,瓜子族人为人非常诚实。每当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是终日操作从不歇手。这样,后来人们便谬认他们愚蠢,把愚蠢的人称作“瓜子”。这当然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侮辱性称呼。

清朝人黎士宏在《仁恕堂笔记》里也这样写道:“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今四川有部分地区的人也叫不聪明的作“瓜子”。可见,“傻瓜”这一俗语的来源的确与瓜子族人的行为有关。先是甘肃、四川一带的人称愚蠢者为“瓜子”,然后传开来。只是后来人们把“瓜子”与形容词“傻”字联系到一块,便有“傻瓜”一词了。

双簧

人们常用揶揄的口气,说那些事前商量好点子,然后一唱一和的人,谓之“唱双簧”或“演双簧”。其实,“双簧”是一种由两人配合默契,表演各种滑稽动作的文艺形式。

双者,二人是也。这好理解,但“簧”为何意何义,这还需从清朝两兄弟说起。

清代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黄大笑、黄二笑两人,是同胞兄弟。他们善于在舞台上搭档,说唱笑话,表演滑稽戏,常乐得观众忍俊不禁,捧腹不巳。

一天,老佛爷慈禧太后做寿,她点了节目,指定要黄氏兄弟登台表演,以供取乐。可事不凑巧,那天黄大笑嗓子出了毛病,只能发出嘶哑的声音。他十分清楚,今天倘违令不唱,那就要大祸临头,如果就这样上台演出,效果肯定不好,那慈禧必定“龙颜大怒”,同样也免不了杀身之灾。

黄氏兄弟左右为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能插翅而逃,然而躲得过初一,岂然躲过十五,早晚还得以欺君之罪送上断头台。

常言道“急中生智”,兄弟二人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应急办法,以救燃眉之急。

慈禧太后寿辰那天,黄大笑、黄二笑两兄弟凭着扎实的舞台功底和精湛的演技,在宫廷内的戏台上演出了如下一幕:

弟弟黄二笑嗓子好,藏在椅子后面又说又唱,哥哥黄大笑根据弟弟说唱的内容和节奏,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进行哑剧表演。乐得“老佛爷”和众位大臣笑得前仰后翻,好不开心。结果,非但得了重赏,还指名下次进京照样演这样叫人笑口大开的“双黄”戏。

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的不断探索、改进,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由于这种台后说唱台前做动作的戏是黄大笑、黄二笑两兄弟急中生智的产物,故后人称之为“双簧”。

三只手

“三只手”这个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或译作《金罐》)。

在该剧的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罐,看了一只,又看一只,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

煞风景

煞风景,亦作杀风景。这句俗语出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义山杂纂》:“煞风景,谓花上晒裩(即裤子),清泉濯足,背山起楼,烧琴煮鹤,苔上铺席,石笋系马,月下把火,斫却垂杨,花架下养鸡鸭……”上述十二事,做了其中一件,便俗而伤雅,败人清兴,就是煞风景。

《西清诗话》中,就讲了这么一个煞风景的故事: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在金陵郊外闲居。漕官蒋之奇“夜谒公于蒋山,驺唱甚都。”夜间访人于山林,可又带着盛大的侍从队伍传呼喝道,不是摆架子是什么?虽然蒋之奇政声不错(可见政声不错的人也有摆架子的,今日亦然),还是受到了王安石的嘲笑,“扶衰南陌望长楸,灯火如星满地流,但怪传呼杀风景,岂知禅客也相投。”以荆公的政绩之大,诗名之重,此事一出,杀风景之语,就更著于世了。

李商隐、王安石已作故千年,如今社会进步了,煞风景之事应有新解,至少应加上这几件:随地吐痰,攀雕塑摄影,看电影抽烟嗑瓜子,看球赛起哄,马路上倒一垃圾,当街踢皮球,搭着肩膀逛大街,说话夹带“国骂”等等。

丧家犬

丧家犬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比喻为主人出力但却未被重用而感到失意的人。后来,丧家犬转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倚仗而慌张、惊恐的坏人。说起这句俗语的由来,还得从春秋时谈起——

春秋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一面讲学,一面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与学生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站在城外东门。他的学生们正在找老师,郑国有个人告诉子贡(孔子的学生)说:“东门有一个人,她的额门象尧(传说中:的古帝王),脖子像皋陶(传说中上古虞舜时掌管刑法的官),肩头象子产(春秋时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稍早,有作为的政治家),腰以下比禹(夏朝的第一个国君)差三寸,他疲乏的那个样子,像一条有丧事人家的狗一样。”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欣然地笑着说:“外形,这不是主要的,却象有丧事人家的狗,对啊!对啊!”(《史记·孔子世家》)

自此,人们常用这句俗语来比喻沦落不遇的人。唐朝元稹就有“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之句,后拟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书呆子

人们爱用“书呆子”这么一句蕴含戏谑的俗语来嘲讽只爱凑书而不通事理的人。

古代文人遣词行文注重凝炼,文章多为“文言文”,故旧时称书呆子为“书痴”、“书淫”,都是指嗜书成癖,沉溺于书中的人。

《梁书·刘峻传》就记叙道,刘峻家境贫苦,但喜爱读书,寄人庑下时,常燎麻炬从夕达旦地看书。唐代有个将门弟子名叫窦威,兄弟皆喜习武、独有他爱读诗文,兄弟们都讥笑他是“书痴”。

关于“书呆子”这一俗语的出处,见于《今·世说·文学》中的一个小笑话——

有个名叫林西仲的孔门儒生,年轻时酷爱学习,常常探究深思书中的学问,整天不吃饭。

炎夏的一天,僮仆准备好了热水请他洗澡,他竟然和衣下盆,直到衣服完全弄湿了才发觉。同乡人因此都叫他为“书呆子”。

“书呆子气”,至今不免讨人讥笑嘲讽,有时甚至讨人嫌。

熟能生巧

风景幽美的龙潭寺,是北宋时陈家几弟兄的读书处。大哥陈尧叟在西院读书,二哥陈尧佐一旁观看,竟能过目不忘。唯独三弟陈尧咨生性好动,与书无缘,可他练武射箭兴趣很大,自诩“天下无双”。

这一天,陈尧咨在西菜园射箭,箭发十支,八、九中靶,围观者连声喝彩,陈尧咨在一片赞扬声中正飘飘然,却听有人说:“箭法平常。”

闻听此言,陈尧咨大为不满,回头一看,见这话出自一个卖油佬之口,就更恼火,他说:“卖油的,你有多大本事?我倒要领教领教!”

卖油老翁嘿嘿一笑说:“我也没什么本事,只是手头熟练一点。”

陈尧咨恼羞成怒,骂道:“胆大包天的卖油佬,竟敢轻视我的箭法!”说着就要抬手去打,众人忙拦住。

有人提议让老翁表演一下手头技巧。卖油老翁拿出油葫芦擦了一下,放在陈尧咨面前,从腰里掏出一枚铜钱放在油葫芦口上,说了声:“诸位请看我的技法。”就盛了一勺油高高提起,徐徐下倒,油像一条笔直的铜丝,直流而下,通过钱孔不偏不斜正流入葫芦内,而钱孔周围滴油不沾。

看到这里,众人拍手叫绝,称赞不己。老翁向陈尧咨说:“小弟,我这倒不算什么本事,不过是手头熟练罢了。”陈尧咨面红耳赤,挽留未及,卖油老翁挑着担子走了。

一连几天,陈尧咨总在琢磨着卖油老翁所说的“手头熟练”这句话,悟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此,他戒骄戒躁,苦练箭法,以铜钱作靶,箭箭射进钱孔,练武又习文,结果弟兄三人和姻弟傅尧俞先后都中了进士,尧咨还列举头名。

善有善报

很早以前,江北有个天王庙,天王庙前面有条河,河两边住着两户人家。河东住着张家老两口,河西住着李家老两口。河东张家老两口吃斋念佛,烧香修仙,外表极其虔诚。李家老两,口不吃斋不拜佛,老实为人。

河东张家老两口,终年念经不息,吃斋不停。天王神很受感动,决定亲自前去看看。他变成一个瞎老头,拄着拐棍,到张家门前求老善人借个宿,在锅门口睡睡就行了。张老头和老太婆看这老头一身脓疮,心里想。这个又脏又臭的瞎老头,不要说住一宿,就是看他一眼也要三天吃不下饭。于是气冲冲的“呸”了一声说:“不行,不行!”嘣的一声将瞎老头关在外边。瞎老头只好向河西走去。到了小桥头,连跨三次都滑倒了。河西李家老太婆在门口看见了,立刻就向西边喊:

“老头子,老头子,快去把桥上那瞎老爹接过来噢,不然马上就要跌下河淹死了。”老头子一看,二话没说,很快冲出去。跑到桥上将瞎老头背到自己的家里来。瞎老头子说;“谢谢你们老两口,今晚还要借个宿,就在锅门口睡睡就行了。”

李家老两口说:“不行,不行!我们收拾一张床给你睡。”后来李老头又烧了一盆水给他洗澡,老太婆又将老头子的干衣服给他穿,义将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

第二天早上,云消雾散,晴空万里。瞎老头就对李家老两口说:“这身上的衣服脱给你们吧?昨天的潮衣裳给我穿走吧。”李老头两口说:“不要脱,不要脱,你先穿走吧,今后方便经过这里再拿来好了。”

瞎老头谢了谢,就对李家老太婆说:“我没有什么感谢你们,请你们去拿一把剪子和一张纸来。我剪个东西留给你们,表个心意。”

老太婆心里想,只借了一宿要谢什么。就说:“不要了,你赶路吧。”瞎老头说,“不要紧,剪个东西包你喜欢。”

李家老头想了想,对老太婆说:“这也是他的一点心意,你就去拿吧。”老太婆就去拿来剪子和纸,瞎老头接在手里摸三摸,叠两叠,剪一剪,放在地一上就是两只白鹤,还叫老太婆抓一把米给它吃吃。

老太婆抓来一把米,白鹤真的吃起来了。他们也惊奇极了。瞎老头又说:“你们再骑上去。”李家老头子跨上一只公鹤背上,李老婆也跨上一只母鹤背上。忽然两只白鹤鸣叫起飞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时河东张家老两口听到天空中有奇怪的鸟叫,跑出来一看,只见天空中一朵五彩祥云,云头站着昨晚借宿的瞎老头领着一对白鹤,白鹤背上骑着李家老两口。白鹤在天空绕了三遍,呜叫了三声,然后远远地飞走了。

这是一则神话。不过从此以后,善有善报这句俗话,也借这个神话故事而传播开了。

尚方宝剑

在传统戏曲中,经常会有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的钦差大臣,威风凛凛地说:“本大臣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说明,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权力、很大;要杀谁就可杀谁。直到现在,“尚方宝剑”几乎成了代替上级指示的一句俗语。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尚方宝剑”是古代皇帝御用的剑。“尚方”,是秦朝开始设置的官署,也叫“上方”,它专门负责监制,供应皇帝所用的器具。因为皇帝的剑是由一它监制,平时也替皇帝保存,所以把这种剑叫做尚方剑或尚方宝剑。

皇帝有时也把尚方宝剑赐给他宠幸的大臣,谁拥有皇帝恩赐的尚方宝剑,就有先斩后奏的特大权力。

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尚方宝剑呢?

几年前,在河北省承德举行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展览会上,河南省展出的一把尚方宝剑,上面有“敕赐兵部尚书”,“先斩后奏”的金字,可见尚方宝剑在历史上确是有的,明代刘伯温的《赠周宗道六十四韵》诗中也有“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可见持尚方宝剑的人仍须“按法”去办案,先斩犯人,后奏皇帝,不得胡来的。

拾金不昧

浙江东阳县有一座小巧玲珑的“还珠亭”,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通往丽水、嵊县和义乌的三叉路口上,它记述了“拾金不昧”这一俗语的典故。

从前,东阳县雅溪村有个叫卢岘民的善良好人,路过这三叉路口时拾得金银珠宝一包。他立等多日,专候失主。有一天,见位老翁嚎啕大哭而至,卢岘民经过一番探伺,认定那老者正是遗失珠宝之人,当即将拾物如数归还给了他。那老翁感激涕零,跪在地上说:“要不是遇上你这么一位善良君子,我的性命算完了。”并表示要把一半珠宝赠送给卢岘民。卢岘民婉言谢绝,拱手告辞而去。

卢岘民无子,活到八十五岁而善终。后裔为了褒扬他拾金不昧的高尚美德,便在那三叉路口拾金处建了个“还珠亭”,以资纪念。明朝钱塘文人赵征,一日路过此亭,听人述说后感慨不已,挥毫题曰:“行道皆知有子何如无子寿,不贪为宝得珠正是还珠人!”

还珠亭作为江南一座名胜古迹,面对南山,背倚溪流,两鱼对吻屋脊,斜饯上置仙人走兽,十六个杉木小园柱落地,连同梁架、牛腿、椽子,均着无光黑色,一反常规,没有半点雕刻彩绘之装饰,这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蕴含着这么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高风亮节无须粉饰也能发扬光大,流芳千古!

珊珊来迟

人们常用“珊珊来迟”这句俗语,来指那些不能如约,慢腾腾地来晚了的人。

要弄明白这句俗语的由采,先应了解“珊珊”的含意。

所谓“珊珊”,乃是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词赋名家宋玉那传世之作《神女赋》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动雾毂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他的那首《郑驸马宅宴洞中》诗里,也有“时闻杂佩声珊珊”之句。

“珊珊来迟”是句成语,也是文人墨客常用的一句口头俗语,它出自《汉书·外戚传》中的一则故事——

汉朝时,有个深受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她容貌娇艳,擅长歌舞。可惜她在年轻时就染疾而亡,香魂远逝,汉武帝非常怀念她。

有一天,汉武帝请了一个自称能捂魂的方土为李夫人招魂。夜里,汉武帝坐在惟幕后面,等待见李夫人一面。

可是,汉武帝只隐隐约约地看见远处有个美人在慢慢移动,他又不能上前看个仔细,心里十分悲伤,便写了一首诗抒发感慨,叹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珊珊来迟!”意思是说,是你呢?还是不是你?我站着看你,你为什么慢腾腾地来得这么晚!

自此以后,人们便借用皇帝诗中的“珊珊来迟”一语形容妇女缓缓行步,也用来泛指行动缓慢。

三长两短

俗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事故。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辞婉言,古代笔记小品及传奇小说中多有所见,明代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三长两短”这句俗语的产生,和古时的人死亡入棺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而成的。棺木盖及棺底俗称“天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别称“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

那么,为什么不说“四长两短”,而说“三长两短”呢?这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死人的尸体,只有放入棺材内之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了。

“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广,于是这既是一句俗语,又是一句成语。

三令五申

表示一再命令告诫,常用“三令五申”这么一句俗语形容之。这句俗语,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的一则故事:

孙武到了吴国,吴王阖闾想考察一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于是拨给孙武一百八十名宫女,让他在殿前当场布阵演武。孙子把宫女分成两队,每队以王之宠姬为队长,并宣布了训练的纪律与要求。可是,号令刚出,宫女们便嘻笑不止,三令五申仍无效果。于是,孙武按军法处决了两名队长,即吴王的宠姬,这才整肃了队伍,顺利进行了布阵训练。对此,唐末诗人周昙专为此写了一首咏史诗:“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遣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

“三令五申”这一俗语,许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又申的是什么?可能不甚清楚。

宋代名臣曾公亮是位力荐王安石的贤官,在他所撰的《武经总要》一书中,给我们作了清楚的解答。

原来,古之所谓“三令”,乃是一令观敌人主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旆,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乃为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旆,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

这就是俗语“三令五申”所含的全部内容,它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和军事行动中要明确的作战守则。当然,它各有所指,是随意搭配不得的。

三姑六婆

民间常有“三姑六婆”之说,意思是指家庭关系复杂,嫁进门来的小媳妇在这一家不好处。其实,原来的意思并非这样。

“三姑”:古代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古代指的是牙婆、媒婆,虔婆、药婆、师婆、稳婆。

后来,亦泛指那些走门串户,像三姑六婆一类的妇女。

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陶宗仪《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述: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吴之祥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个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义。

三媒六证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陕西有个王员外,家财万贯,土地千顷,是个十分富足的人家。有一年年底,王员外心中一时高兴,提笔写了一副重墨大字对联。

上联是:天下第一家;

下联是:要啥就有啥。

写好后让仆人端端正正地贴到大门上。

好一个“天下第一家”,海口出音,一下子惊动了天上的神仙,众神仙纷纷给玉皇大帝禀报说,“下界王员外口气过大,应该惩戒惩戒他。”玉帝即令南极星、北斗星、太白金星三位神仙下凡,吩咐他们如此如此警告王员外。

新年初一上午,一位道人来到王员外门口说要化斋。

守门人忙问道:“老道长,要化些什么?”

老道说:“要化个馍充饥。”

守门人说:“这容易,请少等片刻我给你取来。”

老道说:“且慢,我只要一个大些的馍。”

守门人说:“要多大?三斤五斤的?给你抬出二三十笼都可以,请说出个式样来,也好打发你称心如意。”

老道说:“要个跟泰山那么大的摸。”守门人听后哑口无言,忙察于王员外得知。

员外听了寻思一会儿说:“一定是那副对联惹出的事,道人是天下难惹的人,这便如何是好?”

他忧愁了一会又说:“推一时少一时,让他初六上午来取吧。”守门人传递员外之言,那道人也不答话,回转身化起一道祥云而去,原来这化馍道人是南极星。

化馍道人刚走,又来一位道人要化些香油,并且要海水那么多,员外听了也只好推他初六上午来取。那道人仍不答话,回转身化起一道祥云而去。原来这化油道人是北斗星。

化油道人刚走,又来一位道人,还是化斋,说要化一个跟天那么大的包单。王员外只好且顾眼前,又推他初六上午来取。那道人还是不答话,回转身化起一道祥云而去。原来这化包单道人是太白金星。

三位道人走后,王员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苦寻思,满脸愁云。

他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孙子,长得甚是聪明,看见爷爷愁眉不展,问:“爷爷因何发愁?”王员外说:“大人的事,小孩儿莫要多打听,读你的书去吧。”

小少爷又说:“爷爷你把忧愁之事说与我听,我能替你办一点就办一点,不能办也不会坏你的事。再说,你说出来也好开开心。”

王员外听了觉得也是理,于是就把三个道人化斋的事说了一遍。那小少爷听了天真地笑了起来,然后说:“为这点小事爷爷不必挂心,到初六上午我来应付他们就是了。他们难咱,我还要难他们呢?”

员外听了,心想自己为说大话惹出事,这小孩也会说大话,便说道:“大话千万不可讲,爷爷就是因为说大话才惹出这个麻烦,你小小年纪懂些啥呀!”说罢自个仍然发愁,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对策来,一天一天拖下去,老员外脸上的愁云层层增添。他想着万贯家产就要毁掉,不由得愁出病来,卧床不起了。

转眼之间正月初六到了。这天上午刚吃过早饭,那三位道人一齐来到门口,守门人忙去禀报员外。

那小少爷得知三位老道齐到,便飞一般地跑到大门口,向着三位老道问道:“三位道长,请问谁要什么?”三位老道抢着回答。

小少爷忽闪着大眼睛伸出小手说:“拿出陆证!”

三位道人互相对视一下:“我们是出家之人,没有陆证。”

小少爷说:“没有陆证如何能来取东西?”三位道人又互相对视一下转眼又是一计,问道:“谁家有陆证?”

小少爷一笑说道:“山东白员外是我外爷,他家有陆证。”三个老道互相对视一下,转身驾起祥云往山东而去。这时候王员外出来听了前后经过,埋怨小孙子说:“你把祸闹大了,什么是陆证?你如何敢戏弄道人,叫他们去哪里寻?”

小少爷笑道:“爷爷莫发愁,他不寻便罢,既寻时,我表妹知道什么是陆证。”王员外哪里肯信小孙子之言,只管闷闷不乐,更加忧愁。

却说那三位道人驾起祥云,不多一会就到了山东白员外门口。守门人见了忙问道:“三位道长是化斋吗?”老道说:“不化斋,借用一下你家的陆证,”守门人不知道啥是陆证,便禀于白员外,员外寻思多时说:“什么是陆证?我家不曾有这样物件。”于是白员外亲见三位老道,抱歉说没有陆证。老道又说:“陕西你外孙子说你家有陆证”。

白员外正不知如何是好,正巧他的小孙女要出门去游玩,听到此言忙接上说道:“爷爷向来宽量大德,今天怎么小气起来?”白员外说:“小孩子,懂些啥,你有陆证?”白小姐说:“陆证多的是,如何不借与老道长用?”白员外怒道;“你知道啥是陆证,就去拿吧。”白小姐飞奔而去,等了一会,一手掂个斗,一手掂了一杆秤和一把尺子递给老道。三个老道互相对看一眼,暗道:“这就是陆证吗?”“莫管是不是,拿去叫王家小少爷看了再说。”于是三位道人又驾起祥云回陕西去。

白员外埋怨小孙女说:“那怎么会叫陆证?你敢戏弄道人。”白小姐说;“爷爷请放心。”当初你在陕西做官时,我曾去姑母家和表哥在一块读书,表哥对我说:

“陆是指陆地,陆地不就是凡间吗?凡间的多少、轻重、大小之分只有用斗、秤、尺来证明。这斗、秤、尺不就是陆证吗?”白员外听了觉得也合道理,但仍觉是疯话,自个暗暗不乐。

再说那三位老道驾起祥云,不多一会又回到王员外门口,小少爷一见说道;“正是陆证。”三个老道忙把陆证递给小少爷。暗暗惊叹道:“那白小姐如何猜透了小少爷之心,真是天生的聪明人。”

小少爷接过陆证,拿着秤递给南极星说:“请去把泰山称一称,回来按斤、两取谟。”又拿着斗递给北斗星说;“请去把海水量一量,回来按斗取油。”又拿把尺子递给太白金星说:

“你去先把天量一量,然后按尺寸取包单。”三个老道互相对视,惊叹道:“这小少爷小小年纪真是奇才,我们的办法不妥。那白小姐和小少爷是知心人,又都是天生聪明,不是天生的一对情人吗?我们何不从中做个桥梁。”于是三位道人又驾起祥云往山东而去。此时王员外心里才踏实下来。

却说那三位老道来到白员外家,说明情况,又亲见白员外,给白小姐提亲。那白员外知道王员外是天下第一富豪之家,又是亲戚,小少爷又聪明伶俐,就一口应允了亲事。三个老道又驾起祥云回到陕西,见了王员外,不提化斋之事,就给小少爷提亲。王员外也觉得门当户对,又看三个老道来历不凡,心想必是上天造就的姻缘,就应允了。三位老道办完此事,一起上天去了。

三星见了玉皇,把前后经过禀报一遍,玉皇大帝满心欢喜说道:“陆证者,掂量大小、轻重、多少之凭据。三位仙长的大媒作的好,知心人儿成姻缘,三媒陆证为凭据。”从此,天下人的姻缘有规矩了。

再说这王员外说大话受了这一场虚惊,以后再不敢吹财夸富了。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由三个老寿星做媒,成就了孙子亲事。五六年之后,小少爷和白小姐成婚,王员外特地叫人在天地桌上放了一个粮斗,斗内插一把尺子和一杆秤。

自此以后,人间男女定亲,都要请三个媒人。不过那天地桌上摆的东西除斗、秤、尺外,又逐渐地增加了三样:镜子、布杼和鸡蛋。因镜能现真貌,杼能分经纬,鸡蛋分阴阳,也算作人间的三小证据。为此这三媒陆证的说法也被人们变成三媒六证了。后来,三媒六证的规矩世代相传,以此来证明男女是明媒正娶,并且像征夫妻双方天资聪颖,彼此同心,结成连理,天长地久。

三教九流

俗语“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亦用以泛称江湖上各种行业的人,含有贬义。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见《北史·周高祖纪》)。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见《汉书·艺文志)。

三教的区分:佛教主张“生,老、病,死,苦”;儒教主张“仁、义、礼、智、信”;道教分“金,木、水,火、土”。

九流在旧社会分上中下三等。

“上九流”指的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指的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画家)、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指的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妓。(有的文史笔记上云“下九流”为:戏子、吹鼓手、马戏团、剃头,池子、搓背、修脚,配种、娼妓)。

关于“三教九流”的来历,还有如下一种说法,现摘录于后,以供参考——

清代乾隆以后,为了使举人有较宽的出路,对会试三科以上仍不中进土的举人,实行“大挑”,主要按形貌、应对等方面的优劣分为两等授职。一等多授以知县,此外还有府经历、直隶州州同、州判、县丞、藩库大使,盐大使等职,计九种,时称“九流”,三等授以教职,掌管地方童生、生员的教育、考试等事务,有学政、教谕、训导三种,时称“三教”。

由举人授职者,为“乙科”出身,在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始终低人一等。所以,“三教九流”一语,一直被用来泛指形形色色的下层社会。

三寸金莲

一千年前的五代南唐,有位风流国主李煜,他嗜好诗词书画,而且常以歌舞助其“雅兴”。据清朝文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引自《道山新闻》记载:

李后主有位宫嫔名叫窅娘,纤丽善舞。一年,李后主别出心裁地令能工巧匠作了一个六尺高的朵朵金莲,莲花中有缤纷的彩霞,然后让窅娘用丝绸把脚裹成纤小的新月状,在莲花上回旋跳跃。那轻盈的舞姿,犹如在起伏的水波上袅袅婷婷。王公贵族见以帛缠脚的窅娘走下莲花时,摇摆摆,摆摆摇,如纤袅杨柳、醉酒佳人,颇显媚态,认为这是一种“美”。

于是,无耻文人呕心沥血为育娘的缠脚取了个无聊的名字,谓之“三寸金莲”。并从此成了封建士大夫衡量“娇娘”的标准而加以提倡。久而久之,竟成了种“时髦”,害得天下女子要把好端端的一双脚,天天缠,日日绑,受那钻心的苦痛。有人曾赋诗描述这种,违反人性的“风尚”:

“缠脚苦,苦难当,女儿哭,叫亲娘,亲娘叫煞像聋瞽,女儿苦,母心伤,硬手脚,软心肠,亲娘也在泪汪汪。”

据清朝才子袁枚《随园诗话》载,杭州有位赵钧台,一次出游苏州;听说此地丽女如云,想在苏州娶个娇妾。媒婆闻之,带来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落难少女;赵钧台见那女子容貌秀丽,但脚裹得不够小,于是摇头兴叹:“人倒长得美艳,可惜脚大了点。”旋即以《弓鞋》为题,要那女人赋诗。

那女子冷笑一声,吟诗骂之:

三寸弓鞋自古无,

观音大士赤双足;

要问“金莲”从何起?

出自人间贱丈夫!

把个好色之徒赵钧台骂得悚然而退。

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裹脚的皇帝是康熙,后来虽有反复,但这种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至辛亥革命终于消亡。可怜天下女同胞的“三寸金莲”方得彻底解放。昔日那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也随之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三十大板

在我国传统的古装戏中,常常可以看到衙堂上那县官惊堂木一拍,大声下令道:“给我重打三十大板!”这一古代词语从何而来呢?

我国唐代制订了一部刑律叫《唐律》。根据《唐律》规定,对犯人施刑共有五种:

一、笞刑:用鞭、杖或竹板责打犯人,分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杖刑:是比笞刑加重的刑罚,分为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三、徒刑:分为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等。一般是审讯终了时判的刑罚,相当于现代的有期徒刑。

四、流刑:即流放,分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共三等。

五、死刑:分为绞死和斩首两等。

所谓“三十大板”,就是《唐律》笞刑中的第三等刑罚。有时,还有罪加一等或刑减一等的情况,也是据此而来的。

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这句俗语我们常说到它,用到它。什么叫“四面八方”呢?有的词典解释为“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这个解释是对的,但没有真正讲清“四面”、“八方”的具体内容。

究竟什么是“四面”,什么是八方呢?“东西南北”谓之“四方”,“四方和四隅”谓之“八方”。“四隅”就是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了在用字上避免“方”的重复,故在口语上叫“四方”为“四面”,与“八方”合起来,称为“四面八方”。

十恶不赦

人们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坏人,常用“十恶不赦”这么一句俗语斥骂之。说起它的来由,还得从我国唐朝讲起——

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六五一年),颁布了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历史上称为《唐永徽律》,简称《唐律》。

这部法典是我国自有成文法典以来,保存至今最为完备的一部法典。

《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条。其中第一篇《名例律》中,明文规定了十恶大罪,并定为是最严重的犯罪。

所谓《十恶》,乃指:

一、谋反:指反封建皇朝的统治。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室宫殿、陵墓、宗庙等。

三、谋叛:指背叛朝廷。

四、恶逆:指谋杀、殴打祖父母、父母等尊长。

五、不道:指无辜杀死一家三人等。

六,不敬:指冒犯皇室尊严。

七、不孝:指不养祖父母、父母或守孝期间结婚、作乐者。

八、不睦:指谋害亲戚,控告丈夫。

九、不义:指官吏互相残杀等。

十、内乱:指亲属通奸、强奸等。

凡犯“十恶”罪者,均处以死刑或其它重刑,不得饶恕。因此,后人习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赦免的人称为“十恶不赦”。

上述“十恶”之罪款,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严重的封建时代的烙印。

山珍海味

日常生活中对美味佳肴总是用山珍海味来形容,那么山珍海味指什么呢?

山珍海味又称山珍海错。顾名思义,山珍海味就是山区和海洋里出产的各种罕见、美好、珍奇、名贵的食品。

山珍海味分“山珍”和“海味”两个方面,既有动物也有植物,均经过加工干制而成。最早的“山珍海味”一词所包含的种类,是由皇帝进食的菜谱所特定。

山珍海味分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

上八珍是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和黄唇胶,中八珍为:鱼翅、银耳、鲋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和裙边。

下八珍是: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和乌龟蛋。

除此以外,像鱼肚、鱼骨、鱼皮、鱿鱼,飞龙鸟也都属于名贵的山珍海味类。

山珍海味营养丰富,烹成名菜佳肴,风味特异。除了用作菜肴外,历来选作高贵的滋补食品,对人体有补虚、强身、壮阳。滋阴等功效。

山穷水尽

俗语“山穷水尽”,是说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陷入绝境。说起这句俗语的由来,还得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绝句说起。

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四十二岁的陆游在投降派的排斥下,被革除了隆兴(南昌)之官职,回到家乡。他回到家乡山阴县后,准备选择一个定居的地点。在此期间,陆游写了一首《游山西村》。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在那重叠的山峦里,往返重复的溪涧旁,诗人陆游疑心已找不到去路了。可是,山回路转,又进入一个柳绿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多绮丽的风光啊!这就是一位迷惘中看到新境界的诗人的审美心理。由于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尤为写得形象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哲理名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绝处逢生,或者以此形容风景的引入入胜,文艺作品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陆游这首《游山西村》中的上述联句,后来在人们袭用时,前一句被改作“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样一改,虽然念起来较顺,细细分析却比原来逊色:山穷水尽无可走,如此景况何“疑”之有?更谈不上“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顺便提一句、陆游诗中的此一佳联,很可能是脱胎于唐代王维《兰田山石门精舍》之“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之句,却有创新的境地,正如清代文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评价的那样,“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的确,这首描写农村丰年景像的律诗,笔意清新,寥寥数句就产生了很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印像。

死里求生

“死里求生”这一俗语,最早出于《淮南子》中的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次非的年轻壮士,在干队地方得到了一把宝剑,就兴匆匆地渡河回家。正当渡船划到江中心,突然有两条蛟龙,夹绕着他坐的渡船兴风作浪,全船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

次非不慌不忙地问船老大:“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船上的人还能够保全性命吗?”

船老大唉声叹气地说:“这是有死无生的,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唉。”

次非凝目沉思了片刻,然后说:“以前那些被蛟龙所害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在危急的时刻,不敢与蛟龙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交关的危急时刻,唯一的办法只有死里求生!”说罢,他拔出宝剑,勇敢地跳入江中,刺杀了蛟龙。

船上的人,全都保住了性命。

死不暝目

说起“死不暝目”这句俗语,还与十二生肖中的老鼠有关呢。

传说,五谷的种子最初是被玉皇大帝藏在天上的宝箱里,玉帝并且下令,一粒也不准漏给凡间种植。那么,五谷的种子后来是怎样传到民间的呢?

说起来是老鼠的祖宗立下了功劳,它极尽偷天换日之能事,才从宝箱里偷出五谷的种子,带到凡间交给农夫种植。

由于老鼠的祖宗偷五谷种子有功,因此认为它的后代子孙理所当然地要吃五谷,最有资格享受五谷,不但要吃,而且吃饱后还要搬进洞窟里藏起来好好享受。但是,付出辛勤劳动的农夫,却不管老鼠的祖宗有什么功劳,他们只知道这些谷物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用气力与汗水换得的,因此一见老鼠偷吃谷物,就要狠狠地把它打死。

老鼠认为自己实在死得冤枉,所以临死时总是睁着眼睛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只被打死的老鼠,没一只是闭上眼睛的原因。

从此,便有了“死不瞑目”这么一句俗语。

失而复得

“失而复得”这句俗语的由来,出自一个民间故事——

有一个不算很聪明也不算很愚蠢的人,对他的知已朋友说:“我积蓄了一千两银子,想到城外去挖个坑埋起来,请尔一道去帮个忙。这件事除了你、我对任何人都是保密的。”

于是,第二天两人来到城外,找个偏僻地方挖了个坑,把一千两银子严严实实地埋好,便各自回家去了。

过了些日子,那人独自来到埋银子的地方,掘开土一看,银子不见了,他心里顿时明白了一切。

经过一夜的思谋,他清早便又上知已朋友家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昨晚在赌场上走红运,又发了笔大财,一夜赚了五两黄金,请老朋友再帮帮忙出出力,明天下午辛苦一趟,帮我挖开原先那个坑,把这五两金子也埋进去。”

他的那位“朋友”恐怕事情败露,当晚就把已经偷得的一千两银子重又埋回原处。等他走远了,躲在一旁的那个不算很聪明也不算很愚蠢的人连忙出来,挖出银子回家去了。

自从民间传开这个笑话故事,“失而复得”这句俗语便应运而生,一直流传至今。

缩头乌龟

自古到唐,乌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吉祥的东西。

古代有“龟人”的官名,专门主持占卜凶吉,古人甚至把天上的某一颗星,名为“龟星”。唐代诗人陆龟蒙、歌唱家李龟年,都取“龟”为名字,以寄托吉祥、长寿。

大约自元朝开始,当时有人把纵妻行淫者比作“缩头乌龟”,一下子坏了乌龟那高贵而又神圣的形像。

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了一位名叫金方的文人的诗。

金方在诗中嘲弄一故家大姓,诗曰:“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相传,兔子望月而孕,“撑目兔”是谓其家妇女不夫而孕,行为不规。从此,“缩头乌龟”便成了侮辱其家男人的贬词。

生疼熟不疼

鲁班开始拜师学艺时,没学,几天,只觉得腰酸臂痛,两只手上还打了不少血泡,实在难以坚持,就对师傅说;“师傅,我实在疼痛难挨,让我休息两天吧!”师傅一见笑了,说:

“好吧,你先给我到街上买一斤活虾来。”

鲁班遵照师傅嘱咐,很快到街上把活虾买了回来。随后,师傅要鲁班烧锅。鲁班把水烧开后,师傅又叫他把活虾倒进锅里。谁知,活虾一进开水,噼哩叭啦跳得满锅台都是,师傅连忙盖上锅盖,笑着说:“跳什么!生疼熟不疼嘛!”

鲁班一听,恍然大悟,知道师傅为什么这样说,于是,再也不提休息的事了,相反,起早贪晚,刻苦锻炼,日子一长,腰也不疼,臂也不痰了,不几年,学得了——手高超的木工手艺。

十八层地狱

所谓“地狱”乃是宗教迷信观念中的“苦的世界”。与争“天堂”相对,一般指位于地下“罪人”死后灵魂,受苦受罚的地方。历代剥削阶级常以“下十八层地狱”欺骗、恐吓劳动人民,妄图防止反抗。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中就有这么两句,“我若赖了你的债呵,我堕十八层地狱。”

宗教家说,人是神造的。事实上,神和鬼都是人“造”的。据史书记载,我国大约从南北朝开始,封建地主阶级为愚弄劳动人民,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地下修造十八层地狱,其中山西省柏山寺,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中国神话中的地狱传说。

山西蒲城县柏山之巅,有一座柏山寺十八层地狱的建筑,又称东岳庙十八层地狱,全部地狱构造设于地下,从地平面下第一层算起,依次往下,共有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其中有三孔窑洞各分为二层)。地狱中,首设五狱大帝塑像,次设十殿阎王,最后为六朝判官和各种鬼吏,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地狱真相。地狱中,还设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火海等刑具,令人毛骨悚然。这座“叫十八层地狱”建筑,目前已经过修缮,向世人开放。

在四川省东部的丰都县,也有一座类似的建筑谓之“鬼城”,内中也有“阎王殿”,也有“十八层地狱”,甚至还有一道“奈何桥”。在这座地狱里,布满各种彩塑,有令人恐怖的,也有令人捧腹的。

关于“鬼城”的来历,相传是前汉有个道土名叫王方子,后汉有个道土名叫阴长生,恰巧都死在丰都。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个道士,建了座“阴王庙”。谁知道“阴王庙”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附会与渲染,竞成了“阴间之王”——“阴曹地府”,弄得丰都变为“鬼城”了。如今“鬼城”巳向世人开放、游览。

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向来是个带贬义的俗语。许多人用它来讽刺、批评那些事前无主张,而事后却高谈阔论的人。

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只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是有用的,也才是值得称赞的。而事后诸葛亮,并非什么聪明人,于人于事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这句俗语历来与消极涵义划等号。

其实,事情正好相反。那个掐指一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只不过是罗贯中笔下的一个艺术形像,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常人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超奇本领,只不过比较有智慧和办事比较谨慎而已,也干过错事,蠢事。让我们还是从这句俗语的掌故谈起吧!

陈寿的《三国志》是部史书,作者评价诸葛亮时说他“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在指挥作战上不如他的为政与治军。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出师伐魏时,由于没有听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意见,固执地委重任于马谡,结果丢失战略要地街亭于敌手司马懿,使整个战局失利。事后,诸葛亮先按军纪挥泪斩了马谡,而后又亲修表文,申奏后主刘禅,自责用人不慎,请求自贬三等,由丞相降为右将军。

失街亭一事,足以说明诸葛亮并非先知先觉的神人。而诸葛亮之所以流芳千古,一方面在于他多数时候能集思广益,更主要的则是他能在事后吸取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其本质乃是事后诸葛亮。从这一点来看,世界上是没有事前诸葛亮的。世界上的诸葛亮,都是根据自己或别人成功与失败的实践,增长聪明才智,才能在事前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事前诸葛亮的。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面前,这一定程度的事前诸葛亮,很可能又要变成事后诸葛亮。

恩格斯有句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那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由事后诸葛亮到事前诸葛亮,这是认识的必然过程。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先知先觉的,只有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摔过跟头,跌过跤子,才能真正成为“事前诸葛亮”。

事后的诸葛亮不失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

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这句俗语,不但说了树的动态和猢狲的动态,而且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树倒了,攀附在树上的猴子就散开了。人们通过生活中所见到的这样一个具体的事情,说出了一个一般的道理,即所依靠的东西没有了,依靠者也就散失了。这句俗语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反动集团中为首的势力一旦垮台,失去了依附的家伙也就立即溃散了。

这句不加渲染,不作修饰但十分形像的俗语,是从《唐才子传》记载的一个故事演化而来的。

唐代末年,有位才子名叫唐备,善于写作五言绝句,诗语激愤,如针如刺。这位龙纪元年(公元888年)的进士,十九年后见威威赫赫,连绵三百余年的李唐王朝,“倒地露根”,而一些王孙贵族却还在高歌赞颂皇帝的圣德,还在企望圣上恩赐更多的金钱美女,仍以为往昔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能连绵无穷。

唐备闻之,嗤鼻冷笑,挥毫赋诗嘲讽之。诗云,“狂风拔倒树,树倒根已露。上有数枝藤,青青犹未悟。”这首五言绝句,看似写自然景像,实是一首深刻而又尖锐的政治讽刺诗。

宋代庞元英所撰《谈薮》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叫曹咏的侍郎,因与秦桧家是姻亲而显赫起来。一时之间,乡里奔走承迎争先恐后,纷纷前来攀附。唯独他的妻兄厉德新不来奉承他。后采曹咏在越地为官时,厉德新只是他治下的一个里正(村长)。曹咏借机百般挑剔,欲治他的罪,他却不肯屈服。秦桧事发后,曹咏被贬新州;厉德新遣人送了一封书信给曹咏。曹咏折封一看,乃是一篇《树倒猢狲散》赋。他不禁羞愧万分。从此,这句俗语便流传开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就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死要脸活受罪

我国的老百姓有句口头俗语叫做“死要脸活受罪”。

“死要”,即下死力强要,“活受罪”,即自作自受,自己害了自己。

说起这句俗语的来历,还有个笑话——

从前有个人一生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又十分爱面子,喜欢吹牛皮说假话,家境贫困却处处都装成挺有钱的样子。

一次,有位阔亲戚做寿,请他去凑凑热闹。可穿什么呢?他只有一件夏布大褂,腊月穿夏布去赴宴多难看,于是他想好了几句“台词”便欣然前往。

是日。寿宴尚未排开,宾客正在品茗闲聊,见他穿件夏布褂还提把扇子,无不瞠愕,面面相觑。有位秀才戏谑地问:“时值腊月,仁兄何故如此穿着打扮?”

那人矜持一笑,回道,“我这个人生性怕热。这天气别人穿皮袍棉袄,我可受不了。诸君诸公请瞧,我穿这夏布单褂不扇扇子还热。”说罢,拚命往自己身上扇风,口里还念念有词曰:“热煞我也,热煞我也。”

那亲戚为人甚刁,知道他的底细,有意捉弄他,于是当晚在凉亭里放了个竹床,佯笑道:“贤弟怕热,今夜就在这儿睡吧。”那人回道:“知我者仁兄也,甚好,甚好!”

是夜,寒冷的夜风像无数把刀子,刺人入骨。他哪里睡得着,冻得浑身上下直打哆嗦。没办法,他起身围着凉亭小跑,身上仍无一点热气。于是,索兴驮起竹床沿着凉亭跑来跑去,一不留神,竹床的一头撞在柳树上,接着只听“哐当”一声,连人带竹床倒在水池里。

一直躲在后门边偷看的刁亲戚,怕出人命,匆匆跑过去将他从水中拖起,哂笑地问:“贤弟冻坏了吧?”那人咬着牙关说:“哪里,哪里,我实在是热得够呛,才下水洗个凉水澡。仁兄家房高屋大不透风,比我家热三分,小弟受不了。告辞了!”说罢,瑟瑟抖抖地走了。

回到家中,那人大病了一场,不久便呜乎哀哉,上阎王那儿继续吹牛皮去了。

从此,在神州赤县,便产生了“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一口头俗语。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杰”乃是一句常见的口头俗语,意思是说,能够认清当时形势的人,才是杰出的人物。

这句俗语,原本出自《三同志·蜀志·诸葛亮传》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那一节。裴松之注述时,引用了《襄阳记》所载的一段故事: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徽),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争?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

“俊”、“杰”,原是对才智过人者的美称。作为俊杰者来说,必然通达时务,能根据情况见机行事。古时就有人称孔夫子谓“圣之时者也”,多少也有这个意思。可见这句俗语本是褒义的。但后来由于引用得广泛了,其涵义也就逐渐起了变化而成了讽刺那些见风使舵者的贬义词,把那些不讲是非原则,只看眼前利益而随风倒的投机者,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这就远远失去了这一俗语的原意了。

三天三夜说不完

“三天三夜说不完”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指事情繁杂,叙说不尽;若要问为什么专指“三天三夜”而不说“四天四夜”、“五天五夜”或者其它呢?

说起来,这句俗语还有其久运的历史——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著名学者淳于髡。赘婿出身,以博学多才而蜚声朝野,深为当时的文人学士所仰慕。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天下贤士时,淳于髡以雄才韬略而夺魁,被君王任命为大夫。这位耿直的学者,上任后对时政的种种弊端与陋习,多次讽谏齐威王和邹忌改革内政。楚国攻打齐国时,他赴赵求援。由于淳于髡以出色的口才向赵王权衡利害关系,言明救齐如救赵的道理,促使赵王给以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军因而主动撤退。

当时还有个魏国,魏惠王在对外政策上忽纵忽横,举棋不定,因而树敌太多。齐威王又派淳子髡去劝导这个邻国。

淳于髡到了大梁,见到魏惠王之后一连劝说了三天三夜,丝毫没有疲倦之意,终于使魏惠王信服了,并聘请他为魏国的卿相,但淳于髡婉言谢绝,仍回齐国去了。

所谓“三天三夜说不完”,就是源出于淳于髡游说魏国,劝导魏惠王的故事,此后人们沿袭下来,成了一句民间口头俗语。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情况不妙,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

这句俗语的来历,与古代的一场战事有关——

南朝宋征南大将檀道济,统帅大军,征讨北魏,打了三十多仗,连连获胜。

一次,这支大军打到历域,由于粮草不足,准备撤退。不料宋军中投降魏军的土兵把缺粮的事泄漏给了对方。

魏军大将半信半疑这贪生怕死的小卒的话,于是悄悄派了几名密探前去探究虚实。经验丰富的檀道济早巳料到此事,便在晚上故意叫管粮的小吏把大批砂子充当粮食,用斗来量,并且一边量一边高声叫唱:“一斗、二斗,三斗……”

不仅如此,檀道济还命令兵士将沙子装的粮袋垒得高高的。这一下,魏军的密探躲在暗处看得一清二楚,便回去报告说宋军的粮草堆积如山,充足得很,几年也吃不完。

魏军大将一听,肯定那投降的小卒是故意谎报军情的间谍,便下令将他杀了。

就这样,檀道济率领宋军得以安全撤退,魏军也不敢追击。后人因此说:“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以后,《南齐书·王敬则传》也引用了这个典故,于是这句话便逐渐成了一句民间俗语,并常为文人墨客引用。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人们常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来表示多才多艺,称颂一专多能、熟悉多种业务与技术的人。

“十八般武艺”本义原为“十八般武器”。现在人们常说的是它的引伸义。

“十八般武艺”,有一种说法,指的是弓、弩、枪、刀、矛、封、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殳”是我国古代的兵器,以竹制作,头上不用金属为刃,长一丈二尺(古尺);“钺”的形状像斧而又比斧大的兵器,“弩”与弓类同,也叫“窝弓”,它的样式很多,大者或以脚踏,或以腰开,有数矢并发者。宋代的“神臂弓”、“克敌弓”等,实际上就是弩。过去有“两军交战,必备弓驽。”的说法,因为在没有火器的古代,双方相隔较远的距离,“弓驽”就能发挥作用,更有些箭镞以毒汁炼就,杀伤力很大,所以弓弩堪称利器!在“十八般武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在“弓驽”演习上下功夫的将土很多,有一箭射落双雕者,有一发洞贯七札者。《新唐书》中的薛仁贵,《水浒传》里的小李广花荣,都是被讴歌一时的神箭手。

“白打”是十八般武艺中的最后一种。《闽小记》载:“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足见,白打即不携带任何器械,赤手相搏,空拳对打。

“十八般武艺(器)”南方、北方及武林各流派的说法都不尽相同,也有说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铣、棍、槊、棒、鞭、锏、锤,铲的。”

我国古典小说描写骁勇的战将那娴熟的武艺时,常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含有形容之意。实际上,古代的武将并不能都做到。在今天,常“比喻”为各种业务熟练的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人们常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么一句俗语,来说明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的辩证道理。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则故事:

有一老翁,住在长城的城根旁边,人们叫他“塞上老翁”。

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忽然走失了。附近乡亲,恐怕他因此烦恼,便都来劝慰他。谁知他根本不在乎,反而说:“走失了一匹马,也许正是好事哩!”过不多久,他的马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引来了另一匹好马。乡亲们又都来向他道贺。但是塞翁却说:“这不一定是好事,也许反倒是坏事哩!”

过了几天,果然,他的儿子因为骑另一匹好马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把腿骨都摔断了。乡亲们便又纷纷前来表示慰问。然而塞翁的话又使大家感到奇怪。他说:“这件祸事说不定又会带给我幸福呢!”后来,忽然暴发了战争,所有青年壮丁,全都被强征入伍,十之八九都死于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腿坏了,没被拉去当兵,父子俩得保平安。

后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常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来告戒安慰别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长安道》中曾感慨而赋:“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塞上老翁虽是位古人,但他懂得事物矛盾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不愧是们智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京剧《徐策跑城》一戏中,有这么两句台词:“善恶到头终须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样的俗语。

这句俗语,起源很早。最初在《周易》的阴卦卦辞里就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话,这恐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俗语的最早起源。

乍听起来,这句俗语似乎是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因果报应思想的反映,但揆诸世间情事,却也不无道理。假如我们剥除其因果报应的唯心主义外壳,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譬如我们常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及很多贪污盗窃,投机走私犯,当初用种种不法手段获得暴利后,无不得意忘形,而一旦罪行暴露,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为人民所唾弃,由花天酒地的暴发户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不正是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来到,时辰一到,统统要报”这么一句俗语吗?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这句俗语,对于那些财迷心窍、鬼迷心窍的蠢蠹欲动者,应该是一剂良药,常念此咒,不无好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一年科考放榜之后,头名状元走马游京城。他身穿皇封衣冠,骑着高头大马,马头上披着彩绸红花,还有侍从在前面开路,一路上真是神气活现,好不威武!

行至街心,只见一个中年樵夫肩挑柴担,稳稳地在前面走着,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侍从紧忙上前把柴担一拉,吆喝说:“滚开,新科状元走马游金街来了!”樵夫望了一眼侍从,满不在乎地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我只因家道贫穷,无钱读书,要不然我中个状元你看看。”

状元正神气着呢,听樵夫这样说,心里很不服气,问道:“你无钱读书,也能专出一行?你有什么本领请来试一试”。

焦夫应道:“我是卖柴的,我的本领是劈柴。任凭你挑一截木柴,我都能按你的要求把它劈开。”状元一听,立即命侍从从附近找来一段皱纹斜丝的粗木柴,放在街心,又找了个木匠,叫他在木柴中间弹上一线,然后便让樵夫按线把木柴劈开。

这时候,周围行人挤了一大片。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然后抡起板斧,“嗨呦”一声,刀落处,木柴按墨线一劈两爿。众人拍手叫绝,把个状元也看傻了眼。

有个卖油郎,见路口被阻,要过过不去,一打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便说:“这是天长日久练就的本领,有什么了不起!”这话传到状元耳朵里,卖油郎便被叫进去显显本领。

卖油郎说:“我是卖油的,不用带秤,你要多少我给多少,不差一钱半两。”状元一听,叫侍从取来个小口肚大的葫芦,先秤好重量,然后要卖油郎往葫芦里装二斤三两油。只见卖油郎把葫芦放在地上,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铜钱,加盖在葫芦口上,然后提起满满一大桶油就往葫芦里倒。

嘿呀,真是绝了,只见从阔口油桶里酒出一条细细的长油丝来,不偏不倚正好从铜钱的方眼中穿过。大约一刻钟后,卖油郎放下油桶对状元说:“请你拿去过秤!”状元拿起覆盖在葫芦口上的铜钱一看,不沾一丝儿油痕,侍从一过秤,不多不少,除去葫芦本身的重量,刚好二斤三两。众人又一次拍手叫绝,状元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时,有个看热闹的乡下妇人说:“他也算不得本事大,一生靠卖油度日,熟能生巧罢了,不足为奇。”状元听到连一个乡下妇人也敢说“不足为奇”,又忙问:“妇人家,你有什么本领?也来试试看!”妇人说:“我是一个乡下女子,文不会写算,武不会拳棒,只会做些家务事。比如筛米,你去量一升谷、一升米,混在一起,我筛上几遍,能使米中无粒谷,谷中无粒米!”状元当然不肯罢休。叫侍从去把谷和米量来,混在一起,要妇人当众表演。

只见妇人不慌不忙,双手紧握米筛,左筛几遍,右筛几遍,米和谷便都立即分开了,米中无粒谷,谷中无粒米。

状元感慨万分,心服口服地说:“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这状元也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这街我不游了,大家回去吧!”于是,状元带着侍从,掉转马头,走回去了。

从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从前有户姓王的人家,弟兄主人,以做皮匠活为生。老大生来胆大,老二为人憨厚,老三谨慎心细。兄弟三人相依为命,倒也勉强打发日子。

有一年黄梅季节,连续下雨,兄弟三人被困在家里,缺柴少米,只得向邻居家借了三升糠度日。

一天,天放晴了,三兄弟空着肚子挑起鞋担子赶了三十多里路,到了长安城门口,感到又饿又乏,就在城门边的一家豆腐店门前放下担子,想歇一会再走。

豆腐店伙计阿二脚上的鞋子穿坏了,一看到三个皮匠在店门口,就赶忙招呼他们进来,问道:“我脚上的鞋子请你们修一下,多少钱?”

兄弟三人又累又饿。看到店里大锅里正在煮豆浆,就说:“钱,我们不要,只要给我们每人一碗豆浆就可以了。”

阿二一听一口答应,就拿碗舀了豆浆递给他们。

老三想;阿二急着穿鞋子干活,耽搁时间不能太长。就说;“大哥,二哥,你们先喝,我把鞋子修好再喝。”说完,就拿了阿二的鞋子,坐在城门旁边补了起来。

老大、老二一碗豆浆还没喝完,猛地听到外面老三在喊“救命”。两人跑出来一看,只见四个差人揪住老三,连推带拽往城里走去。老大、老二一看,怒火升起,走过去问:“你们凭啥平白无故抓人?”差人指指城墙上贴着的一张纸头,说:“你们不睁眼看看,是他自己揭榜的!”

原来,番邦向朝廷提出,限令在八月十五日之前,如果无人对答番帅的问话,就要攻打潼关。急得皇上束手无策,文武百官呆若木鸡,只得在长安城门口贴了招贤皇榜。可皇榜贴了一个月,没有一个人敢揭。眼看限期快到了,这时,皮匠老三正好坐在皇榜下面修鞋。由于饥饿眼花,一不留心,锥子扎在手上,顿时鲜血直流。老三找不到东西擦血,又不识字,就把血顺手揩在墙上的纸头上,正好被守榜的差人看见,就不由分说把老三抓去交差。

老大、老二一听原由,心想:这可不是儿戏,事到如今,只得去见了皇上再说,就对差人说:“要去,我们三人一起去。”差人想:今天反正好向皇上交差,多个人还可多领一份赏金,就满口答应了。四个差人前呼后拥,把三个皮匠一齐带到皇宫。

皇上一听有三个人揭榜,十分高兴。当即传旨给兄弟三人穿上三晶官服,又赐御宴洗尘。

第二天,皇上又召集文武百官,同兄弟三人见面。那些文武百官看看这三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哪是带兵打仗的料子,不由窃窃私语起来。皇上见此情景也不免担心起来。当天晚上,皇上又召见他们,问他们能否退敌。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大家商量商量,硬着头皮表示能够想出退敌之策。

老大说:“我们有胆揭榜,一定能打胜。”老二说:“不碍事,请陛下放心。”老三说:“计策用得好,以少能胜多。”皇上又问兄弟三人还有什么要求,老大说;“我们只要十万兵士。”老二说:“还要十万匹马,十万只羊,十万只鼓。”老三说:“一切行动要听从我们指挥。”皇上全同意了。

第二天,三个皮匠带兵来到潼关,马上叫兵士用连接起来的牛皮把潼关东西两侧一块方圆十里地的地方蒙起来。等到八月十五早晨,他们又叫兵士把马头吊起,每只马下面放堆草;把羊的嘴扎住,两只前脚吊起,让两只后脚站立在鼓上;每个士兵看管一匹马,一只羊,违者立斩。

八月十五这天,三员番邦元帅率领百万番兵,杀气腾腾地来到潼关城下。三个皮匠也一字排开,来到阵前,专等番帅过来问话。

双方对阵。由于语言不通,只得各自用打手势作问答。番邦大元帅骑马提刀,来到阵前,用一个手指向上一翘,叫老大回答。老大一见,面孔一板,伸出两个手指头。那大元帅一看老大的手势,又听见牛皮包里万马嘶鸣,鼓声如雷,惊得拨转马头逃走了。

接着番邦二元帅手提双勾刀,催马上前,伸出八个手指头,要老二回答。老二一见,连忙把双手向前一推,十个指头伸得挺直。二元帅一看,心里一惊,慌忙调头就走。

二元帅见两个元帅退下阵来,马上催马上前,用手往额头上一拍。老三一见,就从身后牵出一匹马,在它的屁股上狠狠地拍了一下。三元帅一看,几乎昏倒,垂头丧气地带着全部兵马回去了。

三个番帅领着兵马灰溜溜地回到本国。番王忙问他们这仗打得如何。三个元帅连忙下跪说:“不用提啦!天朝果然厉害,幸亏未同他们交战,否则,我们必定全军覆没。”番王惊得忙问:“天朝如何厉害?”大元帅说:“我伸出一只手指,表示‘我国乃天下第一强大’,他们却伸出两只手指,表示比我们更强大。我一看他的手势,又听到他们军营里埋伏着千军万马,谅来我们不是对手,还是乘早退兵为妙!”二元帅说:“我伸出八只手指,说我们有八百万军队,而他们却伸出十只手指,表示他们有一千万军队,又超过了我们。还是不打为好。”

三元帅说:“我用手往额头上一拍,说我们打仗有上天保佑,一定能打胜,可他们却拍了一下马屁股,表示他们不信天,不信地,还认为我是在放屁。大王陛下,天朝不好侵犯,今后还是收兵罢战吧。”

三个皮匠不动刀,不动枪,几下手势就退了百万番兵,凯旋而归。皇上十分高兴,马上传旨大摆庆功宴,封他们兄弟三人为大将军。酒过三巡,有人间他们用的是什么不战而胜的战术。皮匠说:“我们用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家想想:马头被吊起,吃不到草,必然要拚命嘶叫,羊的两只前脚被吊起,嘴用布扎住,让它两只后脚站在鼓上,不是要乱蹬吗?我们用牛皮连接起来,把十万匹马、十万只羊全部蒙住,让马嘶叫,让羊蹬鼓。敌人不知虚实,肯定不敢轻易交战,必然退兵回去。”皇上问道:“你们这些计策是从哪家兵书上学来的?”“启禀陛下,兵书我们一个字也没读过,我们是只会修鞋的皮匠。”皮匠老老实实地这样回答。皇上听了,大为惊讶,不禁脱口而出:“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从此,“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是一句劝学峪语,又是一句精辟的治学格言。

“书山”与“学海”这两个词,最早是汉代学者扬雄说的。他在《法言·学行》中写道;“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川因为奔流不息,所以才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所以永远达不到山高。比喻为学要勤奋,方能有所进益,若是懒惰怕苦,则学业无成。后来,人们便常用“学海”来比喻博学多才的人。

宋朝咸淳年间,有一个名叫左圭的学者,将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集成一部书,共计十集,一百种,名为《百川学海》。这是我国成书最早、影响很大的一部笔记丛书。清朝时,另一位学者曹溶又将唐末至清代各名家的零篇散帙,总汇集为一部洋洋大观的《学海类篇》正、续两集,分为经翼、史参、子类、集余四类。明代人王文禄将明代的有关学术思想、生产经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辑录百种,汇成一书,定名为《百陵学山》。由于这几种书都是汇集百家著述的,因此后人将“学山”改为“书山”,比喻“书”乃是知识的宝山,从此,才有了这一联警句式的俗语。

你走过山路吗?有时它在绿树丛的掩映下断断续续;有时,一片浮云飘来,这本来就若隐若现的山间小径,便于脆消失其间了。

有时,那巍峨险峻的高山,根据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它的顶点,而一旦勇敢的攀登者历尽艰辛,登上这高山之巅,那么他就可以尽情地领略那万千气像,无限风光。书山,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不过,大自然的高山,在地层的演变中有升有降,而书山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船只,这样,就能勇破千层浪,稳踩万顷波。古代的郑和,凭借木舟,远闯大海,七次下西洋。可见,海再大再阔,也总是可以闯过的。

让我们登高山,闯大海,奔向知识的彼岸!

同类推荐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想爱

    想爱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一株葱郁的植被,需要用爱灌溉生长,想爱,为你揭秘情感世界。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热门推荐
  • 南初未央

    南初未央

    爱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才是幸福?我曾那么用力的靠近你,也曾那么用力的爱你,可到最后,还是留不住你。我以为我是你停下的理由,可到了最后我才知道,你一直在前行,而我,只不过是你沿途的一道风景。你说,你喜欢自由,没有人能束缚你。我爱你,从来没有变过。很多年以后,我还在问自己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还会不会选择你?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我依旧会选择飞蛾扑火的方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这就是青春
  • Princess Aline

    Princess Al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经感应传

    金刚经感应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翎物语

    花翎物语

    灰色之子塔玛希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与结识的朋友们一起踏上了虽漫长,但却温馨快乐的旅途·····
  • 无良少爷拽丫头

    无良少爷拽丫头

    【新文:老师你掉了一个小娇妻】欢迎大家去收藏阅读。被人绑架,被外公和自家哥哥卖,她怎么会这么倒霉呢?第一校草咋了?家里有钱咋了?她又不是没人要,的确,她有人要,还都是校草级的人物,少爷啊,威胁她?有用?笑了,她是谁,她可是银忆微啊,能让她吃亏的人还没出生呢!
  •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斩破天荒

    斩破天荒

    "土狗,我想先出来,行不?";"你见过这么帅的土狗?你见过土狗会……"
  • 恶魔鉴定师

    恶魔鉴定师

    “庇尔斯级魔使,血统等级A,言咒【金刚】。现在你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臣服于我的剑下,第二是死在我的剑下。”柳海舞动着手中的审判之剑,剑锋指向黑暗的阴影。最后一个恶魔鉴定师,不但负责恶魔等级鉴定,也负责清扫恶魔中的败类。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恶魔社会。不耍流氓不犯贱,单纯善良又迷人,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世界上唯一一个恶魔鉴定师柳海如是说。
  • 读懂投资理财学的第一本书

    读懂投资理财学的第一本书

    投资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方法与技术。投资理财不是投机取巧,不是碰运气,而是一种恒心、一种智慧,一种和时间赛跑、战胜自我的毅力,是每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都可以掌握的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读懂投资理财学的第一本书》将投资理财要点、方式、策略、风险——呈现在读者面前,既介绍了储蓄、债券、基金、炒股、保险、黄金、期货、外汇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也讲授了收藏、房产投资这类新兴的投资手段。概念介绍穿插提示建议,理论讲解融合案例分析,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兼备,是中国家庭理财必备之书。最实战、最高效的投资理财战术,最实用、最体贴的理财枕边书,刷新你的财富思维,提高你的大脑财商!
  • 嫡女有毒:特工神医大小姐

    嫡女有毒:特工神医大小姐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女特工,一朝穿越,成为萧府的废材大小姐。太子退婚,娘亲病重,姐妹欺凌,受尽世间欺凌?柔弱不堪,天赋愚笨,废柴草包,看尽天下白眼?命运由她,不由天!又岂能任人欺凌?她,闯天牢,逛妓院,刺探各国情报,降服各路高手,一朝崛起,成为新的势力。他,天之骄子,霸气凌厉,掌控着天下的一切,却偏偏遇到了无法掌控的她。棋逢对手,是纠缠不清?还是相爱相杀?且看妖精对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