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仅盯住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才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李嘉诚
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居住屋村。大型屋村的好处,是它的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休闲、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李嘉诚正是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
1978年,香港政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新建成的房子分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则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然而这样兴建起来的住房数量有限,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此时对个人房产的需求已空前高涨。
李嘉诚筹划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兴建大型屋村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不会坐等机会,他要主动出击在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之时,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然而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卸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李嘉诚深知,还需要寻找新的地皮。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据他事后坦承,他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
和黄洋行前大班祈德尊,在早些年间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但祈德尊在香港及海外,过度投资于眼花缭乱的项目,而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很快下台后,和黄由韦理主政,也未能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待李嘉诚掌控和黄时,幸亏这块大型地皮还未开发完毕,给了李嘉诚施展才华的舞台。
至此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但他仍认为时机还未真正成熟,仍旧耐心等待。
1984年9月29日,中国政府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投资者信心大增,恒生指数迅速回升,地产也随之转旺。
到了年底,看时机成熟,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已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时值地产高潮,按港府条例,若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依当时地价计算,和黄需要补偿地价28亿港元。
李嘉诚认为当时补地价太过于昂贵,但兴建屋村的计划又势在必行,于是决定暂缓计划。
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以3.9亿港元轻松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使得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李嘉诚通览全局,审时度势,仅节省补地价费用一项就高达24亿港元之多。而他为了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不惜等上四年之久,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与气魄之时,也无不惊叹他契而不舍的忍耐心与战略管理思想的高明。
20世纪80年代起,李嘉诚还陆陆续续开发了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等大型屋村,均受到市场的好评,全港瞩目,李嘉诚也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美名。
兵法有云,“强调攻守、明暗、虚实之间的整体转换,方能由此取得全面制胜的局面。”一个善于经营的管理者,并不把经商看得过于简单,而是从整体上运作资金,从战略上统筹全局。“把整体组合成一盘棋”是李嘉诚战略管理宏观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显示了他操作“整体合成”之计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