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始终正己,首先必须志存高远,有一个远大的志向,这样方可不被浮云遮望眼,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始终不忘自己的方向。
南朝将军宗悫,小时候就很聪明,胸怀大志。
他的叔父宗少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小宗悫常到叔父的书房里去,见叔父在看书,自己也拿起一本书,学着叔父的样子,一边看,一边问这问那。叔父见他如此聪明可爱,就教他念书习字。他很喜欢读有关历史人物方面的书。他对东汉时期的班超特别崇拜,决心要像班超那样,弃笔从武,为保卫国家的疆土和人民去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他除了读书,每天都起得很早,在后院舞刀练剑。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宗悫出生于南朝初年,那时,南北朝的两个政权对峙,社会动荡不安,官场十分黑暗。他的叔父虽然满腹经纶,却非常清高,不想涉足于官场。他关心侄儿的前途,却又不想让他去做官。
一天晚上,叔父和侄儿闲聊起来。他问宗悫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宗悫不假思索笑着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叔父听完这句话十分高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将来想干一番大事业,好大的志向,但千万可别往混浊的官场里钻。”
宗悫微笑地看着叔父并不言语。他想有朝一日,身披战甲,手握长剑,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宗悫十五岁那年,江夏王刘义恭思贤若渴,派人四处寻访人才。一天,他的手下对他说:“有一个叫宗悫的少年,年方十五岁,智慧过人,武艺非凡,此人值得重用。”刘义恭就叫人马上把宗悫请来。他见宗悫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谈古论今振振有词,的确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才,他把宗悫留在自己的府里,当名中级军官。宗悫曾多次与刘义恭一起行军作战,立下了许多战功。
有一次,淮南地区的几个地方官策划了一起反抗朝廷的战争,宋文帝得知后,忙派江夏王刘义恭前去讨伐。岭南地区炎热潮湿,森林里有许多大象,那里的人根据大象体大皮厚,刀剑不容易扎透的特点,组织了一场象战。为此,刘义恭伤透了脑筋,愁眉不展。他深知,宗悫熟读兵书,很有作战经验,于是派人找来宗悫,问他有何退兵良策。宗悫沉思了片刻说:“对方利用大象作战,我们何不以毒攻毒,也利用动物对付动物。狮子本是兽中之王,我要用狮子去破对方的象战。”刘义恭一听,宗悫果然智慧过人。便让人做了几头假狮子,把它们带到敌阵前。双方刚一开战,对方的大象十分凶猛地向宋军冲来,可大象一看到狮子,转身便跑。敌人的队伍也被象群冲散了。宋军没费一刀一剑,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刘义恭高兴得一下子把宗悫提升到将军。此时,他还不到二十岁,宗悫的名声在南朝广泛地传开了。
公元453年,太子刘劭为了早日继承皇位,谋害了父亲宋文帝。这在当时可以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首,宋文帝是南朝刘宋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的死使全国上下痛心疾首,人们纷纷指责刘劭大逆不道。刘骏是文帝的第三子,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他接到父亲被害的消息,立即起兵讨伐刘劭。为了迅速打败刘劭,恢复朝政,刘骏任命宗悫为讨逆大将军,与柳元景一道率领主力部队直捣建康。刘劭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于是他派御林军严守国都建康城。宗悫和柳元景分水陆两路进攻建康,驻守在其他各地的将领也都纷纷起兵奔向建康愤怒讨伐刘劭。宗悫见建康的守军奋力抵抗,便对他们喊道:“刘劭为了争做皇帝,加害了父皇先帝,这种行为连禽兽都不如,你们不要蒙在鼓里,这样的人做了皇帝,人民要生灵涂炭,你们应掉过头来配合我们共同讨伐这个无道的败类。”守城的官兵一听,才如梦初醒,他们很多人都放下武器,迎接宗悫和柳元景进城。刘劭听说自己的手下与刘骏一道包围了皇宫,自知孤立无助,性命难保,便抛妻弃子,自己躲藏在皇宫后的枯井中。宗悫命土兵把他从井中弄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把他杀死。
刘劭死后,刘骏做了皇帝,他就是宋孝武帝。因为讨逆有功,宗悫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为洮阳侯,不久又被提升为豫州(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部一带)刺史。此时的宗悫,真正实现了他“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愿望,已成为刘宋朝廷里最有名望的一位大将军。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叔父的教诲,皇帝赏给他豪华的府第、金钱和财物,他都没要,并对皇帝说:“陛下,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并非为了博取豪华富贵,只求得保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我愿与千千万万的百姓过着一样的生活。”皇帝和大臣们听了宗悫的这番话,都赞叹不已。
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一直激励着历代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