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是南丰人,王安石是临川人,但曾巩后来长期居住在临川。曾巩在《上齐工部书》中说:“巩世家南丰,及大人谪官以还,无室庐田园于南丰也。祖母年九十余,诸姑之归人者多在临川,而南丰又无家产;于是全家迁至临川,居临川者久矣。”因祖母喜居临川,而南丰又无家产,而全家迁至临川。如此说来,他和王安石也算是老乡了;曾巩比王安石大两岁,可谓年相若;他们的主导思想都是儒学,可谓道相近,但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参加进士考试前,他们并不相识。这次考试的结果: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二十四岁的曾巩落榜,也就是在此期间,曾巩结识了王安石。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倾慕。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赠曾子固》给曾巩,在诗前的小序中,王安石说他仰慕曾巩,从他身上学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诗中,王安石写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假)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雄。”不但称颂曾巩的文章如地上之江河与天上之星斗,而且说曾巩这个人就是死了,他也是班固和扬雄,会流芳百世,对曾巩评价极高。而慧眼独具的曾巩看出王安石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人才难得。于是不顾自己的落榜之痛,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一些名人推荐王安石。
他曾写信给翰林学士蔡襄,信中写道:“巩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任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执事倘进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亦书其所谓文一编进左右,庶知巩非妄也。”(《上蔡学士书》)他认为王安石是一个“有补于天下”的人,但刚中进士,名气还不大,希望蔡襄向朝廷推荐这个古今少有之人。曾巩出于公心,推荐王安石,此举令人感动。但他感到推荐的力度还不够,于是他又把王安石推荐给了欧阳修。在《上欧阳舍人书》中,他几乎一字不易地重复了给蔡襄信中对王安石的介绍,希望欧阳修向朝廷推荐此人。但事不凑巧,此信到达欧阳修处,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没有回复。然而曾巩并未忘却此事,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又追述了上封信中的这段话,又力荐王安石,并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回和王向。他还向欧阳修表明:“而巩汲汲言者,非为三子者计也,盖喜得天下之才,而任圣人之道,与世之务。”曾巩再三推荐王安石,足见他对王安石的器重。
后来,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指滁州),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计来否?”可见,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曾巩到滁州见欧阳修,住了二十多天,亲自将王安石的文章给欧阳修看,得欧赏识,并向王安石转达欧阳修欲见王安石的信息,并力促王安石去见欧阳修。
曾巩推荐王安石,可谓不遗余力。曾巩亦可谓慧眼识珠,没有看错王安石这位国家栋梁之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相妒,自古而然。但曾巩为国家计,力荐王安石,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对王安石诚挚的友情。后来王安石得志,二人在政治上有分歧,关系逐渐疏远。
据《宋史·本传》载:“神宗尝问(曾巩):‘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因)吝(吝啬),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也,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这可以说是曾巩对王安石的中肯评价:文学成就高,勇于有所作为,但刚愎自用,吝于改过。曾巩可谓王安石之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