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沟通技能自我测试
1.我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建议或指导。
2.当我劝告他人时,更注重帮助他们反思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3.当我给他人提供反馈意见,甚至是逆耳的意见时,能坚持诚实的态度。
4.当我与他人讨论问题时,始终能就事论事,而非针对个人。
5.当我批评他人或指出他人的不足时,能以客观的标准和预先期望为基础。
6.当我纠正某人的行为后,我们的关系常能得到加强。
7.在我与他人沟通时,我会激发出对方的自我价值和自尊意识。
8.即使我不赞同,我也能对他人的观点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兴趣。
9.我不会对权利比我小或拥有信息比我少的人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10.在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讨论时,我将努力找出双方的某些共同点。
11.我的反馈是明确而直接指向问题关键的,避免泛泛而谈或含糊不清。
12.我能以平等的方式与对方沟通,避免在交谈中让对方感到被动。
13.我以“我认为”而不是“他们认为”的方式表示对自己观点的负责。
14.讨论问题时,我通常更关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直接提建议。
15.我会有意识地与同事和朋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私人会谈。
“评价标准”
非常不同意/不符合:1分
不同意/不符合:2分
比较不同意/不符合:3分
比较同意/符合:4分
同意/符合:5分
非常同意/符合:6分
“结果分析”
80~90分:你具有优秀的沟通技能。
70~79分:你略高于平均水平,有些地方尚需要提高。
70分以下:你需要严格地训练你的沟通能力
活动二:情景训练
请两位同学来模拟人力资源部经理与两位员工的离职约见,这两名员工中,一位是公司希望离开的,另一位是公司希望留用的。
§§参考文献
1.邵守义、高振远:《演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郭千水:《实用口语训练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陈翰武:《演讲与口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演讲与口才》历年期刊。
6.《交际与口才》历年期刊。
7.李正堂、蒋海心:《语言的魅力——演讲训练指导》,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年。
8.王宇红:《朗读技巧》,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2年。
9.李元授:《交际学丛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李元授:《人际交往精粹丛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谢伯端:《实用演讲与口才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张严明:《演讲与口才艺术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刘建祥:《演讲与口才应用知识大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张弘、林吕:《演讲与口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颜永平:《演讲艺术与实践》,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年。
16.尹立新:《演讲与口才》,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
17.王黎云:《演讲与口才》,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曾湘宜:《演讲与口才》,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钱奇佳:《演讲与口才》,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杨国良:《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何书宏:《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阎秀萍、周晓:《演讲与口才》,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
24.程时用、向才亮、郝勇:《演讲与口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前言
口才是人们运用声音和态势语言对自身或他人的思维进行扫描和表达的综合能力,是人们的智力品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以及思想品格情操的综合反映。今天,越来越多的单位在招聘人才、选拔人才时,早已不满足于看档案与笔试,而是增加面试、口试、答辩等环节。越来越多的以发现与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节目主持人大赛、青春风采赛、广告之星比赛、时装模特比赛、公关小姐比赛等,不但要看外貌、看形象,也要看口才。种种事实证明,口才水平和能力,已成为衡量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在进行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发现:学生对35项基本能力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期望值很高,而对自己工作中这项能力的表现满意度很低。这就告诉我们,现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公共平台基础课程“演讲与口才”调整为“职场实用口才”,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与序化,有意识地强调“口才”这个教学重点,以实现“敢说——能说——会说——巧说”为教学目的,加强了课程的规律性、职业性、操作性和评估性,这也是本教材的四大特色。
第一,循序渐进,遵循规律性。针对大众的认知习惯和口才提升的规律,教材内容的构建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递进原则。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撇开心理障碍后,突破了“敢说”这一环节,接下来的学习才能更有用。否则,你的声音再动听,态势语再好,但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那还有何意义?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走近口才”这一内容模块,让学生在了解口才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状况,克服恐惧,从声音和体态方面做基础训练,然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展开其他内容的学习。
第二,循岗导教,突出职业性。考虑到目前许多口才学教材提供的理论多于有效的实际训练、实用性不强的情况,本教材不再走过去那种“体大周虑”的老路,不再讲究面面俱到的“体系”,而是紧紧围绕实用、管用、好用的原则,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提炼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口才内容,重新构建九大项目、三十四个学习任务。通过求职、谈判、推销、导游、管理等不同情境和行业口语交际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行为技能,凸显职场口才技巧。
第三,循岗责实,强化实践性。教材以教高〔2006〕16号文为纲领,贯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以耳熟能详的事例为情景案例,以情景案例中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任务,再针对项目任务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相应的单项训练。此教材以真实或模拟真实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采取“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反复实践中牢固掌握口才表达技巧,彰显“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教学特色。
第四,循果而进,落实评估性。教材内容设计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指导,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三者有效地结合。为了方便教与学过程落到实处,在每个项目任务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综合评定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让学生知己知彼,查漏补缺,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本书由程时用、马丽南担任主编,黄卫、伍建海和黄曼青(以上五位皆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主编。其中,项目一、二、七由马丽南编写;项目三、四、九由程时用编写;项目五、六、八由黄卫编写;黄曼青参加了统稿;郝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陈丹丹(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张佩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老师参加了部分编写工作。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本书引用了许多学者的教学案例和学术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的缺点和错误恳请各位同行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