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六
晌午的阳光很烈,仿佛七月盛夏。
刘民权拿着手机不停地在和遥远的北京一客商联系业务。
他的身前身后围拢着大片青青的茶叶,这儿一茬,那儿一茬,采茶青的姑娘和妇女巧手不停晃动,尖尖的嫩叶一朵一朵跳进盆中。
三月采茶忙,家家户户都有茶园的湄潭县核桃坝村中,刘民权就更忙了:自家的10亩茶园要采,承包的80亩茶园要采,投资10余万元的加工房正在修建,制茶的机器也正在加紧安装。
虽说核桃坝人都吃上了幸福的“茶饭”,家家户户日子宽裕收入不薄,可全村700多户人家种茶卖茶,像刘民权这样把生产、加工和市场真正焊成链条的农民并不多。
近年来,就在村上的茶农大多数尚沉浸于仅卖茶青原料却自得其乐的当儿,刘民权和村上几个脑瓜灵活的年青人,率先一步闯市场。
刘民权算了一笔帐:自家的10亩茶园产茶青1000多斤,承包的80亩未高产收3000多斤,合起来近5000斤,大叶10元一斤,小叶20元一斤,若像其他茶农光卖茶青,毛利无非四五万元,除去租金和人工工资等,无非两三万元。但通过加工这一环节,4斤茶青加工成一斤半成品茶,大茶青有10元加工费,小茶青工艺程序多一点技术要求高一点有20元左右的加工费,除去机器磨损及其他费用,单这一项刘民权又比其他茶农多收入一两万元。
顺着市场的水性刘民权越摸越深。
自产的茶青不够机器“吃饱”,刘民权灵机一动,到村上收茶青,一年算下来又有三四千斤,七七八八加起来,八九千斤茶青加工成2000斤干茶。
这些茶又销往哪儿呢?就在村上的茶农加工的茶叶陷于难卖好价的尴尬境地中,刘民权又主动出击走南闯北找市场。如今,他的销售网络遍及安徽、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各大中城市,固定的客商有10来个。加工多少茶叶,手机一响,“订单”就搞定了。在与客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刘民权又悟出:真正赚大钱,还得创出自己的品牌,减少中间环节,直抵市场“心脏”。
刘民权举例说,核桃坝的“湄江翠片”、“湄江毛峰”,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一斤茶叶才60元到100元不等,他们换了品牌包装,要卖好几百元钱,有的甚至上千元。说起这些,刘民权觉得自己比人家又逊了一筹。
采茶忙,制茶忙,卖茶忙,刘民权心里甜滋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是茶农,谁与市场距离越近,谁赚的钱就越多了。
(原载2002年5月6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