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五
把荒芜多年的知青农场培育成郁郁葱葱的果林场,曾宪文等人呕心沥血了整整12年。
1990年,来自习水的曾宪文与来自四川的刘光扬、陶洪权、李世海、邓远5人承包开发这片近400亩的荒山。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荒草丛生的山坡已培育出杨梅、桃子、葡萄等果树3万多株。
举家来到黑塘子的曾宪文与其他几位拓荒者一样,长年厮守山上。属于曾宪文“领地”的有2000株杨梅,一年四季,施肥、剪枝、防虫害、割杂草、采收忙得团团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两三年开始大量挂果,杨梅变成了现钱,一年采收两三千斤,收入万把块钱,家庭费用、孩子读书这些花销除去后所剩无几。
谈及做果农的体会,曾宪文指着背弯处的桃树说:他遭遇的第一次风险是在当初上山搞开发的时候,引种的木奈李栽下去两三年后不开花不结果,铲掉重新栽上梨树,过了四年一棵树上才挂了几个果,不得已采取“高截换头”,把梨树嫁接成桃树,或改种杨梅,果树不结果,忧,水果不好卖,亦忧。就拿杨梅来说,黑塘子果林场的杨梅核小、味甜、汁多,在遵义城区的水果批发市场很走俏。
但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令曾宪文他们始料不及。前些年,1斤杨梅卖价高达15元。但近年由于贵阳等省内外大量杨梅水果挤进来,价格一滑再滑,每斤市价才四五块钱。
站在曾宪文的杨梅树林里,随处可见杨梅开花,小小的腋芽吐露出粉红刺,倒春寒的来临令他格外不安。
他说,低温时节碰到杨梅开花,有损挂果。老天爷带来的自然风险往往更难抗御。
最让曾宪文他们心里着慌的是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十多年前,上上下下大力提倡非耕地开发,曾宪文他们回应召唤带着满腔热血来到这里开发。黑塘子果林场前前后后投资了几十万元,满山满野的杨梅树即将进入盛果丰产期,其成功的示范带动了新蒲、绥阳、凉风洞等地的经果林发展,宛如一盏点亮的灯,明亮了一大片,这在我市的非耕地开发中并不多见。
可曾宪文担忧地告诉记者,再过几年承包开发的合同期就要满了,当年只允许签订20年合同,可合同期满的时候正是该有回报的时候,能不能继续管理下去心头还是未知数。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据了解,随着果林场效益的日渐显露,开发者与当地人的利益分割的矛盾苗头显山显水,一些眼红的当地人采取断水断电断路的过激行为,以图赶逼人走。
曾宪文说,现在政策提倡搞农业开发允许50年的时间,这与当年的20年对比,给予开发人的信心和力量都不一样了。
(原载2002年5月5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