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二
杨泽江是种菜的好手。
在凤冈县何坝村500多种菜的农民中,杨泽江又较他人上了一层楼。
正是夕阳西下,大棚内晶亮晶亮的水珠布满地膜,番茄青汪汪的。杨泽江正和他的妻子在搬苗移栽。在那边,杨泽江还搞了2个大棚。
走出大棚,杨泽江给我们摆起了种菜过程中几次“洗脑”的体验。
第一次:1997年下半年的秋冬,割完谷子收了庄稼后没种小麦、油菜,2亩地全种上了白菜,一家人吃不完,脚叶扯来喂猪也够了。剩下的啷个办?试着背到县城去卖,还不好意思。嗬,没想到那一试那个冬天赚了3000元。尝到了甜头,杨泽江心里有了谱。
第二次:1998年,县能源办在何坝搞大棚蔬菜。要了两个大棚,白天整地,晚上看资料,乡里的培训一次不落下。引种、育苗、移栽、施肥,各个环节的技术慢慢掌握了,到2000年,共建了3个棚,纯收入一万多元。
第三次:何坝的蔬菜这几年迅速发展,抢时间抢季节就是抢市场,卖菜难的危机感就来了,于是想到更换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不过,也有教训,前年的包包菜、背儿菜价格好,去年大家跟风大量种,后来几分钱一斤都没有人买,白白地烂在地里。打那后,琢磨着品种的更换和分析市场,比如早春的生辣椒,价格好就卖,价格便宜就等红了制作成酸辣椒。秋延后的蔬菜,瞄准县城的馆子火锅,可大种生菜。
第四次:卖菜占时间,生产面积老是扩不上去,现在敢了。为啥?村里投资30万元的批发市场就要建起来了,外面的人来买可以搞批发,腾出时间多种菜,收入就多了。
几次“洗脑”,杨泽江的脑筋越来越够用了。今年,他开始筹建新增8个大棚,全家5亩地全种菜,明年就有2万元到2.5万元的收入。杨泽江说,这个算盘他是打定了。
(原载2002年4月27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