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一
满头华发的范庭华老人站在他的葡萄架边看上去非常精神。春来又发枝,灰白色的叶子翘首盼着希望。纵横交织的葡萄藤呈网状铺在水泥柱上的竹架上。葡萄架下,水光涟涟,猛然间掀起鱼浪。范庭华的这2.8亩葡萄园,水面占1.4亩,41棵水晶葡萄围占鱼塘四周并向鱼塘空中发展。葡萄外的田埂上,一年四季更替着葱、蒜、草莓、西瓜。再侧外是栽植的花椒树。从空中到地上,从水内到水外,俨然的生态立体农业。范老头的2.8亩地,在湄潭县官堰村里里外外是出了名的。怎么出名呢?收入高。听范老头算帐吧:41棵葡萄一年收入9000斤,按2.5元到3元一斤的市价,至少收入2.5万元。花椒200斤收入1200元,300斤鱼收入6000元。其他蔬菜瓜果收入2000元。还有,将剪下的葡萄枝牵插育苗后,5元钱一株,一年卖3000株,收入1.5万元。除去成本、肥料、劳力等,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1997年到1999年,连续三年净收入4.2万元。
葡萄架下漂浮着搭斗,一到采收季节就乘着它摘葡萄。范老头的葡萄都是外面的贩子自家来采摘。9000斤葡萄要花40个劳力,每个劳力20元,请人得花800元钱。无论当地人摘还是贩子自家摘,每斤葡萄有5角钱的工费,也就是说,范老头一年让利他人4500元钱。
去年,村民常安芬从园中摘葡萄转手卖到街上,13天时间赚了400元钱,解决了两个孩子读书的学费。
结果是甜蜜的,追朔过程也值得回味。
说起种葡萄的经历,范老头笑着摆起了以往的故事:1984年的一天,他到县城供销社买东西,看到一层一层的货架分类摆着不同的商品,于是想到种庄稼也可向空中发展。
受到启发后,在自家屋后的一块小田巴儿栽上5棵葡萄,葡萄树下挖塘养鱼,埂上喂鸡。第三年收了200斤鱼,1200斤萄萄,合计收入3000多元。在此之前,那块田种水稻,一年才收3箩谷子,而且还是麻雀啄过的空壳。这样一比,一分地种葡萄兼养鱼远比一亩地种水稻强。
于是,想着大干。
1991年的冬天,他大着胆子在范家林2.8亩责任田上挖鱼塘,干了一冬三个月,塘修起来了,栽上了葡萄,搭起水泥柱,架好葡萄架,第三年,葡萄挂果。1994年开始投产。最初几年,鱼和葡萄收入在2.5万元左右。后来,随着管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加上配套的果蔬全面见效益,收入增加到三四万元。
在范老头的言传身教带动下,官堰村的葡萄立体农业兴起了200多亩。已72岁高龄的他,传技术供苗木,无私奉献。而他自己,限于精力,更新了70棵葡萄树外,不再种菜卖,鱼也少卖了。“41棵葡萄收入一两万元,够老俩口用钱就行了。”范庭华乐观豁达地说。
(原载2002年4月26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