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系列报道之七
多年前,曾造访过茅台镇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茅台是一个脏又臭的小镇。
而今的茅台,与作家的印象判若两样:河滨大道宽敞整洁,豪华建筑高耸入云,绿树鲜花扮靓“中国第一酒镇”绰约风姿。
伴随小城镇建设的风起云涌,管理经营的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开花。绿化、美化、亮化的小城镇在黔北次第闪亮。桐梓、赤水、余庆、遵义县、正安、绥阳等县城跨入了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大门。奋起直追的道真,亮丽酒都的仁怀,以创卫为契机,再掀经营管理城市的热潮,唤醒提升城市品位的春天。
早在四年前,跻身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县、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的桐梓县城,宽阔干净的街道,井然有序的交通,绿荫婆娑的行道树,花朵灿烂的世纪广场,俨若小有名气的“重庆后花园”。享誉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的赤水,综合治理域区环境,亮灯率达97%。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示范镇新舟镇,从卫生、道路照明、绿化、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狠下功夫,城镇管理走在了全市前列。
不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感觉。“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强调的是女人外在美修饰的重要性。看看遵义市的小城镇,重建轻管的现象俯仰即拾。一位市领导曾这样批评漠视小城镇管理的不良倾向:鸭溪白腊坎的“金瓦片”令无数过往车主感叹“蜀道难,黔道更难”。有的街道几十年“山河依旧”,街还是那条灰蒙蒙的街,路还是那条坑坑凼凼的路,房还是那破破烂烂的房。
无管理意识,无管理队伍,无管理制度,无管理手段的“四无”现象带来的是一些小城镇“蓬头垢面”。记者路过蒲场镇,车簸得像跳舞。习水县城的“脏”罩得当地居民怨声不平。屡见不鲜的小城镇,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车过处卷起灰尘黄烟。就连个别创卫达标的省级卫生县城,环境卫生的管理也松弛了下来。据虾子、新舟的干部反映,污水排放、垃圾倾倒、流动人口的管理、治安、供水矛盾日益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好多地方镇乡都有村管站,但形同虚设。遵义县分管城建的何华副县长说,河水被填,河水污染,城镇逐渐丧失了田园特色,重建轻管的现象不可忽视。
庄稼种得好的农民,重视作物的田间管理,耕耘出秋天的收获。长江之滨的泰州市,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到后来的管理,不仅县城,连它的12个中心镇全都实行物业管理,一座座城镇充满了鲜活的灵气。闻名天下的江南水乡,风光迷人,民风纯朴,居民紧密排列,邻里关系融洽,文明的气息就贯穿于长期以来的经营管理之中。率先在全国县城成立县级城管综合执法机构的河北馆陶县,公安、交警、交通、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合为一体,走上了法制化管理城市的轨道。近年来,遵义市政府把管理纳入了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考核之中,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何下足力气管理好城镇,成了各级各部门共同探讨的心声。道真拍卖县城道路保洁权,向社会公开发包,重组环卫队伍,30余名下岗职工再上岗之后,市容市貌大大改观。仁怀市的中枢、茅台、鲁班、三合等中心镇成立了城管队,一般的乡镇设置了小分队。桐梓县城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机关干部、街道市民上街执勤,擦亮公共设施。余庆县城不大,街道、房屋的层次也比不上一些地方,但那干净的市容给到过余庆的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
小城镇管理,卫生是一个层面,对进城进镇的农民进行思想、文化、纪律、法制、城市文明的教育管理是更高的又一层面。一些县、镇、乡,尤其是镇、乡以下诸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较为薄弱,管理经营城镇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小城镇居民大多来自农村,难免带来农村的一些陋习,难免不适应城镇生活的节奏。因此,真正使他们具备文明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掌握生存的本领,成为乐业安居的“新市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桐梓、仁怀、赤水利用市民广场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有意识灌输市民经营城市的理念,丰富了城镇化的内涵。全市各地日益丰富的节庆活动也为教育市民、提高管理层面的水平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前不久,全省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遵义市召开。据悉,市领导提出将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列入小城镇建设的考核之中。这无疑对遵义市今后的小城镇管理起到新的促进作用,小城镇将会营造出美丽醉人的笑容。
(原载2002年12月25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