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该喊村委主任,可乡亲们仍叫徐永康“一把手”村长。亲切的称呼中掂量出徐永康当“村官”以来的分量。他是凤冈县何坝村的村委会主任,大伙的贴心人。他的右手在1987年因故失去了,“一把手”还多了另一层含意。徐永康痛楚地记得,失去右手的那一年,拖着三个孩子的艰难。摆地摊,拉猪牛羊上集市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练就了一副过硬的禀性。由于乐善好施,由于会发家致富,1998年6月当上何坝的助理村长,到年底正二八经被乡亲们选为村委会主任。
何坝村紧邻326国道,距县城不过七八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生产条件极好,可乡亲们就是富不起来。“一把手”分析村情并带领村民山坡上种经果林1500亩,山坡披上了绿装,一棵棵梨树已开始挂起了果子。
坝上的人家呢,“一把手”东家做工作,西家搞动员,配合县里下乡来的科技干部,帮助农民瞄准县城餐桌大力种植大棚蔬菜。三年来,全村建400口沼气池,600个“四位一体”大棚配套养猪,300多户人家家户户种菜养猪,一天天富裕了起来。“一把手”不是吃“官饭”的脱产干部,一年四季为乡亲们奔忙。自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家里的事甩在爱人苏才芬身上,有32年党龄的苏才芬很支持丈夫的工作。
正是有了这份力量与支持,“一把手”把乡亲们的事情一件件办得有声有色:江家院子水土流失严重,他争取到630亩坡改梯改造;大棚蔬菜缺喷灌,他上县城争取资金建水池;村民养猪缺少先期投入,他极力争取到了30万元的小额信贷。再后来,引资160万元的页岩砖厂落户何坝。争取8.8万元为二组40余户人家硬化水泥路,山村新貌焕然凸现。修路,建批发市场,村里的发展蓝图在他的努力下一件件从理想变为现实。
有人给“一把手”算了一笔账,这三年来他为村里的建设与发展争取外援资金不少于300万元。
百姓甘苦挂心间,王清明、冉海清、王良强、安承志家的房子破了,“一把手”又向上争取党建扶贫资金维修。
能办事的“一把手”的确叫何坝村变了个样:1998年前,全村人均收入1050元,而今涨到了1800元。以前的瓦房被一幢幢白色的磁砖房取代。
今年7月1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原载2002年8月8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