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派出所的“罗三哥”——基层民警罗文才19年的警民情结从参加公安作为一个普通民警开始,罗文才就坚守在家乡巷口的山乡里,19年来从没有挪过一次窝。
巷口派出所是二类小所,人员满员时也不过五人,区域面积却有51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只有1.3万人,人口密度稀,分布广,以山区居住为主,开展工作往返路途远。罗文才是责任区民警,负责4个村的公安基础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他常常深入辖区组织开展防范工作和法制宣传,整治复杂村寨,足迹踏遍村寨的每一个角落。他是派出所的活词典,当地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有什么事愿意跟他讲,他也愿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排忧解难。
在巷口所辖区,只要提到罗文才警官,没有一个不熟悉。
巷口村四堡组、桂化组相邻处有一口小水塘,两个村民组的人为吃水和灌溉经常发生纠纷。去年6月天干的一天,双方为争水彼此邀约了100多人,一场械斗眼看就要发生,那天,罗文才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经过艰难的协调,平息了事态。
去年8月,巷口镇一个村民驾车在汇川区十字铺把一个行人挂倒,后医治无效死亡,为此死者家属将死者抬到驾驶员的家中,搁了三天,双方互不相让,聚集了300多人。罗文才和所里的同志随时关注事情的动态,多方协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三天三夜驻扎在村里,饿了就吃方便面,直到把事情妥善处理后才回家。
中山村的平阳坝,地处高桥、海龙、巷口三镇交界处,流动人员复杂,小偷小摸的事经常发生,社会治安秩序状况不好。2004年开始,罗文才在那里包治3年,并与村里商量成立了由25人组成的义务巡防队,而今,那里成了群众眼里的“平安村”。
在巷口派出所工作19年,罗文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200多起,无一上访和复议或再起事端。由于工作做得深、做得细,防范到位,村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罗文才的责任区发生各类案件和纠纷都比较少,并且无大恶丑案件发生,吸毒人员少,两劳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
罗文才的根深深地扎在群众之中,他视当地群众为父母,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山区交通不方便,村民下山购物来回要跑20多里路。经常有群众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要到村里去,请他帮忙捎些油、盐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每次从乡村回来,他的工作记录本上总有一两条张家、王家需要办的事,下次再去时总是提前一天去购买东西准备好带上山,他的摩托车后备箱总是没有空着的时候,19年来,他为当地村民做好事2320次。
所里的同志说,罗文才的手机里存满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电话。
平阳村年近60岁的老人罗中华,儿子在四川当兵,去年修猪圈缺石粉,由于很少出门感到购买困难,罗文才下乡知道后主动帮助联系,做工作让人给老人免费送去石粉,这让老人很是感激。
一个叫陈义的小孩,随父母从仁怀来到巷口,14岁了还没有上户口,读不了书。罗文才知道后帮助到村里打证明,与仁怀联系,三次进区公安局户政科……办好后又为陈家送去后,茶都没喝一口就走了。
中山村村民周后清的儿子在广东打工,每次给家里寄钱回来取存都不方便,由于罗文才深得信任,每次周后清的儿子都把钱寄到派出所,然后罗文才及时地为周后清送去。
罗文才做的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但在他的眼里,小事不小。
巷口派出所离城区15公里,是个地道的农村所,过去交通不便,办公条件差,很多同志都不愿意到该所工作。罗文才是土生土长的巷口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与他一道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不知换了多少,可他始终坚守着,甘守一方清贫,同志们都称他为派出所的“元老”。
罗文才说:“我家就在这里,爱人、小孩都是农村的,如果我都怕苦,对生我养我的家乡都嫌弃了,那么有谁还愿意来这里呢?这里的群众关系融洽,我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我的工作、欢迎我。”他的话透出对这方热土的投入和依恋。
派出所正常情况下有五个民警,但遇到学习、培训、出差、休假、分局抽人统一开展严打等工作时,在所里工作的人员就更少,两三天值一个班是经常的事,只要遇到这种情况,罗文才总是先站出来,主动顶班。个别同志对地形情况不熟悉,打他的电话向他询问,他说“你们不过来了,我去处理”。每当有新调来的同志值班,他在下班前总是到值班室来,说“有事就打我的电话”。19年来,他始终这样坚持着,19年来,他在夜间协助其他同志处警260多次。曾参加过中越自卫还击战、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受到嘉奖且获得“特等射手”、“神枪手”称号的罗文才,自1988年2月考入公安机关在红花岗区公安局巷口派出所当民警,在巷口那一带,他有着极好的口碑。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当地群众和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罗三哥”。
“能够穿上这身警服,不容易,当了这么多年的警察,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只要干一天就要负责任一天。”罗文才说。
(原载2007年7月5日《遵义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