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学悉心照料孤寡老人的温馨故事
窗外,阳光明媚。
和风呼呼的吹进窗来,秦明仙老人安祥地睡着中午觉,沧桑的脸上不时掠过一丝甜甜的微笑。
出生于1905年7月14日的秦明仙老人,在我们7月15日采访的前一天,刚满101岁。
这位饱尝世事的老人,因孤寡而不幸。
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因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她从贫困的乡下来到镇街,能延年益寿且长命百岁,则是不幸中的万幸。
和百岁老人一样,过上了幸福晚年生活的孤寡老人,在遵义县三岔镇敬老院,还有罗远强、罗洪方、邹景友、张顺友、李德学、刘光贵等,共有9个,还有一个被遗弃的9岁孤儿,年老的,年少的,聋哑的,脚残的,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悉心照料这个家的,是一个非亲非故的当地村民,今已60岁的张大学。
庭院绿树青青,院后花草飘香,一走进位于三岔镇上街的敬老院,就让人耳目一新。
从一楼到三楼,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纳凉,有的在打牌娱乐,再看看那干干净净的楼道,清洁卫生的厨房,冲得清爽的卫生间,收拾整齐的席梦思床,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个家料理得真好!
从2003年三岔镇敬老院投用以来,在当地民政办干部的鼓励下,三个孩子已成家立业、家庭日子过得挺殷实的张大学放弃了安度晚年,来到这里照料老人们的生活。
一晃三年过去了,老人们在张大学的爱心滋润下,一颗颗枯萎的心复活宁静了,一个个病残的身体愈合了珍贵的生命。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一个人独自撑起这个家还真不容易。吃饭的事,洗衣服的事,生病的事……全揽在了张大学的头上。
每天清晨,张大学5点钟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给老人们泡好茶,叫起老人们起床洗脸,然后上街买菜,回来后煮饭,待老人们用餐后又忙着干起洗碗啦什么的活儿。
敬老院实行的是分餐制,每顿两三个菜,每人三四个碗,也就是说张大学每次要洗二三十个碗。常常,每天忙到中午时分,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张大学还大汗淋漓地打扫卫生,过道,房间,厕所,忙起来又是一两个小时。
冬寒夏暑,一年四季,这样的不断轮回,单调,枯燥,甚是辛苦。
“你支持得住吗?”
“身体还过得去。”张大学朴实地说。
老人们的生活费主要靠政府接济,每人每月100多块钱,显然,单靠这点补助是不够油盐柴米花销的。为了贴补不足,更多地改善院民们的生活,张大学在敬老院后面种了两亩地的苞谷、白菜、红薯、葱蒜等蔬菜。
为了锻炼老人们的身体,他还发动院民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张大学经常变换菜的式样,让老人们尽量吃得可口。每当过节,张大学都要为老人们办上一桌丰盛的菜席。遇上哪个老人的生日,他都要作特别的安排。
据了解,这些老人初进敬老院时,大多身体欠佳,几年下来,老人们的生活有规律了,饮食起居方便了,身体也好起来了。
得益于敬老院的调养,一个二个红光满面,每当看到他们生活得开心,张大学再苦再累也觉得宽心。
在敬老院这个特殊的群体,老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殊经历,大多性格上显得孤僻怪异,朝暮相处,难免有些磕磕绊绊。
前年冬季的一天,张大学因为有急事赶回家,可没到两小时,敬老院里的李文化和罗文方两位老人为争看电视打起架来。为类似这样的小事,如何让他们和睦相处,开导,调和,张大学可谓费尽了苦心。如今的敬老院,大家互相帮助,老少关照,生活得其乐融融。
最让张大学揪心的,是老人们生病的事儿。
秦明仙老人2003年9月入院,入院时年岁已高,加上身体多病,当时村民们认为:这个老人能在敬老院活三个月算是一个奇迹。入院后,张大学无时无刻悉心照料。老人手脚不灵变,张大学就经常搀扶着她走走。每次吃饭,张大学总是第一个先扶着她坐下,给她先盛上饭,舀好菜。老人喜欢喝鸡蛋汤,张大学就特地为她重新做。时间长了,遇到秦明仙老人胃口不开,张大学就会知道老人生病了,然后请医生看病。
2004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住在二楼的秦明仙老人生病,张大学叫来医生输上了液,就在他下楼的短时间里,老人不慎滑摔床下,拉了一地的大便,又脏又臭。张大学立即叫来老伴帮助给老人洗干净。每到一段时间,张大学就把老伴叫来,给老人洗澡。
院里的其他老人说,张院长服侍老人,非常孝心,要不是他的细心照顾,恐怕秦明仙老人活不到今天。
78岁的谌启禄老人,之前一个人住在乡下又破又烂的房子里,靠帮人得碗饭吃,饱一顿饿一顿的。今年5月来到敬老院,双脚红肿,张大学就带他到遵义县县城南白去看病,先后去了多次,每次帮他买回中草药,回到敬老院又亲自熬药,而今,老人的脚消肿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好!”65岁的李德学老人一谈起在敬老院的生活,就非常高兴。在三岔镇敬老院,这些孤苦的老人一提起张大学,就夸赞他是他们的大恩人。70岁的刘光贵老人感慨地说:“没有张院长的关心,我们恐怕活不到今天啊!”阳光照耀,凉风习习。秦明仙老人醒来,拄着拐杖慢慢走下楼来,张大学把茶端到她的面前。慈祥的老人望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在说,谢谢你们,谢谢这个温暖的世界。
(原载2006年7月20日《遵义日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