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看农民的市场意识秋深了,记者来到红花岗区忠庄镇的黔丰、勤乐、红河、马坎、华兴、建设等村采访。农民在青汪汪的菜地里侍弄,葡萄园的树上拴着新的竹架,草莓地间除草浇肥的人忙忙碌碌。
日渐壮大的草莓、葡萄、蔬菜产业形成了忠庄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三大增长点,辛勤的耕耘,不仅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更孵化出农民的市场观念,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瞄准市场:摒弃“大路货”,专攻菜篮子
忠庄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沿袭传统的粮食种植,水利设施的改善带来年年丰收,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可守着仓溢囤满的粮食没有钱花。忠庄的农民也尝到过增产不增收、卖粮难的苦头。
农产品价格低迷,粮食卖不起价格,原因在哪里?在市场。
有粮食不慌,粮食还得要种?不种油菜、烤烟种什么?市场这根神经牵痛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
于是,把目光调整过来:忠庄距市区近,交通方便,运销便捷,市民对蔬菜、鲜果等需求消费大,一天不能少,而其中像草莓一类不耐贮运的品种更具外地产品难于进入遵义市场且价格较高的优势,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重点发展鲜果、蔬菜产业,瞄准市民的菜篮子。
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勤乐村的农民走在了前面。但促使勤乐村人观念改变的是一个偶然的故事。
那是1990年,该村一位村民的四川亲戚在勤乐村租了10亩地种葡萄,一季收入达7000多元。茅塞顿开的村民、村干部眼见为实,调整思路决定不再种“大路货”油菜、烤烟,改种有市场潜力的葡萄、草莓等水果,开始大胆地干起来。
尝到甜头的农民一引而千发,家家户户种上了草莓、葡萄,带动了邻近的黔丰、红河、马坎、建设等村的农民。政府的思路和农民的心愿结合到了一个点上,双向结合加快了调整的步伐。
据了解,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结构调整,忠庄镇的鲜果业和蔬菜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忠庄已形成常年性菜地1500余亩,以生产精细菜、特色菜为主,就近供应城市居民。另外在粮区建起了季节性菜地1100余亩、蔬菜加工原料基地500亩,做到一年四季青菜上市,每年为农民增收l000余万元。在鲜果业上,全镇形成砂梨面积2000余亩,已开始投产。桃李、杨梅600余亩,葡萄900余亩,草莓1500余亩。忠庄生产的草莓占据了城区市场80%的份额,葡萄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河山。今年仅鲜果一项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农民走入市场,赚钱的门路自然就有了。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农民盆满钵满,回顾走过的路,一位村干部算了对比账:正常年景,每亩田种谷子和油菜收入700多元,种小麦、玉米和烤烟收入近l000元。不种油菜改种草莓后,每亩不仅能保证谷子收入,还能增加种草莓的收入近2000元。从投入来看,种草莓每亩需投入薄膜、农药和肥料共计500元,扣除成本,种草莓是种油菜收入的6至8倍,是种烤烟收入的2至3倍。种葡萄每亩可收入2000多元,其投入和草莓差不多,扣除成本,是玉米收入的8至10倍。
结构调整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观念改变了,市场意识增强了。
培育市场:卖起价高兴,卖不起价不灰心
一颗露水养一棵草。市场这颗露水培育了忠庄的草莓、葡萄和蔬菜。善于闯荡市场的农民深深体会到培育好市场是一个找不完钱的源泉。
钱袋子鼓起来的忠庄农民,在经历了“政府要我调”转为“市场要我调”的探索思考之后,更关注的是市场销售。
据了解,葡萄、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产量逐年增加,全镇年产草莓超过l50万公斤,葡萄也达上百万公斤。
但这些东西卖给谁?政府在掂量,农民也在掂量。
有37名会员的勤乐村鲜果专业协会,担起了引品种、推广技术、为农民找销路的职责。全村400亩葡萄、350亩草莓年年丰产。几年来尽管市场风云变幻,那里的产品仍稳稳占据遵义中心城区50%以上的份额。个中原因是,摸清市场水性,诚守信用,货真价实。无论外地客商上田坎收购也好,还是自家运上市去卖也好,从不砸自家的牌子。
在马坎村,农民周学明说,他家种了四五年的草莓,1.5亩地市场好的一年可赚4000多块钱,遇到市场不景气才卖两三千块钱。做生意有亏有盈,卖得起价当然高兴,卖不起价也不能灰心。
在黔丰村,多年种草莓的老农郑凯告诉记者,草莓市场价格变来变去,但不能价格好就种价格差一点就不种,种草莓要稳得起。话语中让人触摸到,农民固有的市场短视行为淡化了。的确,忠庄的草莓、葡萄形成了气候,靠的是大家来共同呵护培育。
市场需要什么,就调种什么。正是基于这一点,政府和农民的想法合拍了。
在“桃溪寺草莓”“桃溪寺葡萄”等品牌走俏市场后,狠抓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以科技攻关品改等形式,对水果品种进行改良,如栽种葡萄引入“白香蕉”、“红富士”、“红瑞宝”、“葡萄之王”等优良品种,调高调优,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以召开新闻发布会、招商会等形式,包装宣传产品。同时发展樱桃、枇杷、李子等水果,不断调整补充产业,以求产销对路,增强竞争力,真正形成支柱不垮、支柱不倒的格局。
产业和市场相生相伴,提高科技含量的过程就是培育市场的过程。蔬菜产业的市场培育,政府也想千方百计引入年生产蔬菜类系列食品600吨的大山食品公司和年产11000吨蔬菜的祥星公司,为忠庄蔬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更宽泛的市场空间。
采访中,偏远村庄的农民普遍反映的交通、销路、技术、投入、信息等问题无一不制约忠庄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尽管前面的路还长,我们透过采访中农民朋友的只言片语,他们不断苏醒的市场风险意识孕育了闯荡市场的动力和生机,的确令人惊喜。
农民勤劳的本色如同老黄牛,吆喝一声就上路了。忠庄的农民,渴望牵住市场的牛鼻子。
开拓市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价贱伤农”勤乐村的农民吃过一回亏。1998年四五月,份,草莓、葡萄丰收,加之后续发展起来的马坎、红河、华兴、建设等村的草莓、葡萄也纷纷拥挤上市,产品销路不畅,面对成熟的大片大片草莓、葡萄卖不上好价钱而犯愁。水果商贩来了,也只是坐在果园地里打扑克。眼看草莓烂在地里,农民们只好以每挑(约50斤)30元钱贱卖。当头一棒,农民遭遇了市场的残酷。
但是,第二年,村鲜果协会主动出击,带着产品到贵阳、仁怀寻找市场,引进商贩,打开销路,当年就销售30多吨。去年销售达2000多吨,农民从中收入达50万元。
这是忠庄农民主动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
教训中,醒过头来的农民在与市场打拼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忽视了市场规律,要交学费。
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从遵义这个市场来看,市场容量有限,如果贵阳等外地的销路受阻,今后将会再一次面对水果卖给“谁”的难题。他的忧思实质上道出了忠庄镇这一产业的现状:无论是最早种植草莓、葡萄的勤乐村,还是带动发展起来的其他村的种植鲜果,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为发展贮藏加工增加了难度,也缺乏拓展外地市场和站稳本地市场的雄厚实力。尽管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在努力着手,但产出的水果大多处在中、低档次。
这无疑给当地的政府提醒启示: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绝非是多种什么,少种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围绕农民增收,从总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任何产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忠庄的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中亦步亦趋地走来。
仍以勤乐村为例,从不种油菜、烤烟而改种有市场发展潜力的草莓、葡萄等水果到对水果品种进行结构调整,以求产销对路。
面对市场的挑战,农民们又迈出新的结构调整步伐,提出“依托地处城郊,面向城市,积极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点的旅游、观光农业,改善城郊生态和景观环境”的思路,推出了“农家乐”等新的产业,其开拓市场的坚韧劲颇值得别的地方的农民学一学。
众所周知,忠庄的草莓种植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黔丰村采访时,记者发现,在该村租地种反季节草莓的浙江农民邵年坤的大棚里,草莓已开花,比当地农民田间的苗的长势要好得多,据讲春节前就可上市。而当地的草莓,则要推迟两三个星期,浙江人说,他看准的是冬天的当地市场。毋庸讳言,两相比较,市场的眼光谁高谁低,就不言而喻了。
(原载2001年11月17日《遵义日报》第三版头条)
土地合理流转在我市各地悄然兴起,但发生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却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