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针线活,是黔北传统农村妇女的“老把式”,而今,这种“老把式”却派上了挣钱的大用场,这是发生在遵义县的新鲜事。
吃过中午饭,穆林仁收拾完灶上的锅碗瓢筷,便又坐在堂屋的桌前又忙碌起穿鞋珠的活儿。只见她飞针引来,动作极为麻利。“一个月抽空做点加工的活儿,可收入三四百块钱。”据她讲,她做的是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很高的针线珠绣,一般都是穿胶鞋拖鞋呀什么的,定期从镇上的珠绣加工老板手中接活,做完“订单”后又按时回交上去计件领工资。坐在家中不出门,就地打工挣钱自由,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遵义县鸭溪镇有近2000人。她们在各自的家里干着这样的活儿,每家每户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加工车间”。
鸭溪是黔北四大名镇之一,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批头脑灵活的打工农民开始了返乡创业。到目前,这个镇兴起民间加工车间形式的珠绣加工车间5家,电子元件厂1家,从业妇女近2000人。
这类作坊式“民间加工车间”深入农村,具有机动灵活、覆盖面广、技术要求低,最适合农村无业、失业、待业及“4050”人员就业等特点,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一条出路。民间加工车间一出现,就呈现出明显的几大优势:
经营成本低。当地“民间加工车间”的业主均是外出打工返乡的本地人,与厂家保持较好的互信关系,加工用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工具全是由厂家免费提供,业主一般不需垫资经营。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业主的街坊邻居或同村邻里,与业主有较好的互信关系,从业人员可直接从业主处领取原材料和加工工具进行加工,无须交纳押金,加工完成后按期交回验收,并以计件方式每月如期获取工资,这种诚信互动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
技术要求低。“民间加工车间”多为半成品手工加工,本身的加工工艺简单,加之业主大多是技术娴熟的返乡民工,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较为方便,通常组织在业主家中作短期培训即可,从业人员学会回到家中也能很快教会家人,闲暇时间形成全家皆“工”齐赚钱的大好格局。
从业机会灵活“民间加工车间”具有较大的从业自由性,从业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半成品的加工价格等同时选择一个或几个“车间”的半成品进行加工,也可以根据农忙或农闲时间自行安排是否接领半成品加工。同时,若遇农忙或其他原因不能按业主要求完成加工任务的,则可将已接手的待加工品转交给街坊邻里或亲戚朋友帮忙加工。民间加工车间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据介绍,一双普通手工珠绣布鞋,熟练工平均每天能加工1—2双,加工费一般为10—15元人民币(通过外地厂家再加工后,在国外市场能卖到40—50美元。),从业人员仅此一项月平均创收400元左右。一位叫李成芬的老板打工返乡后,利用其妹的房屋建起了珠绣加工车间。开业一年多来,平均每月就要发放工资10万余元。伴随大量适龄已婚男青年外出务工产生的一大批“留守妇女”,以及大量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难的大龄男青年,加之每年返乡的大龄“打工仔”,加大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而“民间加工车间”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
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完成了技术和资本积累后返乡创业,多选择投资“小、稳、快、灵”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大量有效平台。据介绍,鸭溪镇现有乡镇企业28家,其中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达15个,占总数的53%,年产值达15722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近2000人次,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了城镇的积聚效应,大大加快了城镇化步伐。随着“民间加工车间”逐步深入农村,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有岗位、收入有门路的同时,更逐步渗透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城市文明等先进思想,使从业人员的婚育、就业、生活等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有关人士认为,从民间加工车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主动对接产业转移,建立对接机构,完善相应政策,明确职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沿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向西部转移,积极引导地方相关产业参与,扩大“民间加工车间”的附加值,这将是一件互补利好的事,值得思考和倡导。
(原载2006年6月5日《遵义日报》第二版)
遵崇高速公路是一条跑道,在同一起跑线上,谁的跑速最快,谁就会抢占滩头把握机会。面对遵崇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