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两棵,三棵……细细数下来,足足218棵。
黄恩贵家屋檐前的一拢绵竹,砍了又发,发了又砍,岁岁年年,仿佛春风吹又生。
放眼四望,这样的竹子,一拢,两拢,三拢……在房前,在屋后,在后山,在对面的山上,在大同河畔的七山八坡,远远近近,流水放歌,竹梢舞蹈,好和谐雅致,任你怎样也看不到边呀!
这样的竹子,在中国第二大竹乡赤水,有110多万亩。
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强劲东风,随着地方党委政府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定位,赤水,近6年时间,在原有的50万亩基础上,发动千家万户的农民,投入各种资金5亿多元,以惊人的速度,人工造竹60万亩。赤水河峡谷形成一条长长的竹子长廊,竹水相映简直就是一幅天籁音音的画屏。
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黄恩贵在干打垒老屋边新修的500平方米的“小洋房”格外惹眼:白色的磁砖,金色的瓦檐,锃亮的不锈钢栏杆。房前屋后,堆放着一摞摞的竹片、竹席。
“这栋房子花了多少钱?”记者问。
“13万块钱吧。”
“钱从哪里来?”
“靠‘绿色银行’竹子积攒下来的。”
这几年,黄恩贵一家靠卖竹子靠加工竹产品一年要赚4万块钱左右,三四年时间就赚回了“小洋房”。
“13万块钱要大大小小8万根竹子。”黄恩贵若有所思地算了算。
“不出三年,我们村到处会出现一栋栋的小洋房。”
说起种竹,已当上大同村村支书的黄恩贵回想往事感慨不已:二十年前,因偷偷在田里种竹曾进过镇里的“学习班”挨批评,说是不种粮种竹不务正业。
而今,上面号召村民大力种竹,还有资金、技术支持,仅他家就在60亩地的老竹林的基础上退耕还竹40亩,种竹不愁,加工竹不愁,卖竹不愁,一家人“吃”上了香喷喷的竹饭,日子过得快快乐乐。
在大同村,像黄恩贵这样的人家,不在少数。
在黄恩贵家不远处进四洞沟风景区的公路边,利用竹子办起竹编手工艺厂的陈文兰,100斤竹子编织工艺品曾创造了10万元钱的奇迹。在她家屋里,一幅《百子图》标价就是2.8万元。记者问她一年到底赚多少钱,她只是笑而不答。
陪同采访的赤水市竹基办袁勤生主任告诉记者,元厚镇高新村一个叫陈顶正的农民,一生以从事木材生意为生,平均每年砍伐木材几千个立方米,如今放下斧头扛起锄头搞荒山绿化,造林造竹4000多亩,每年获得经济效益10多万元,成为赤水十里八乡响当当的人物。
已“化”了起来的赤水竹产业,基地在扩大,龙头在兴起,近年年产值超过10亿元,农民来自竹产业的纯收入占了六成。
(原载2006年1月1日《遵义日报》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