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以公路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二)
车从县城湄江沿天城方向前进,数百米远便是一个通村公路路口,而朝每一个路口前往均能顺利到达相邻的金花、龙凤、东南、德龙、核桃坝。一路上,通村公路忽而长驱直入,忽而弧线迂回,忽而流水式酣畅淋漓,忽而梦幻般荡气回肠。路网,像一个巨型连通器,向四面八方“吐车”。一条条平坦整洁、线型流畅的公路穿越田畴、茶园,如玉带,如银链,联接了“小江南”的村村寨寨。
湄潭县境内有326国道46公里、204省道20公里、县道169公里、乡道303公里、村公路806公里。但是为将这些公路串联起来,近三年多修了128公里,从而没有了回头路、断头路。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哪里出发,都可以达到目的地,车轮不用倒着走。
“128公里路,虽然多花了七八百万元,但很值得。”这几乎成了湄潭人的共识。省交通厅的领导这样评价:湄潭县的大小公路形成一个又一个闭合圈,其通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在遵义甚至贵州的县份中少见。“现在下乡,几乎不会吃灰尘,车轮也不怕打滑,底盘再矮都不会挂着。”一名经常下乡的司机这样对记者说。为了体验湄潭乡村公路的一个个连环圈,记者特意要求驾驶员循着村公路前行。车向沙塘方向,20多公里的路不一会就到了。以往要经抄乐,34公里里程,现在从县城经梁桥再到沙塘,只有24公里里程,节约了10公里。这样的连环圈不计其数。以往从抄乐经县城经黄家坝才能到高台,里程达44公里,而今从抄乐往沙塘经金盆过山连到高台,只有35公里,节约9公里,且路好车快大大缩短了时空。从梁桥经沙塘经金盆经三联经高台与黄瓮线闭合后再经新南到石莲再后回抄乐,这条只有69公里路程的连环公路辐射连通了高台、新南、石莲、茅坪、抄乐5个镇乡,形成了占全县烤烟三分之二产量的烤烟产业圈。
公路怎么修?资金怎样投?怎样修出质量好作用大的公路?被省、市交通部门评为“十佳工程”的湄潭县农村公路建设,其推行并实施的核心经验在于“三原则”:投资效益原则、网络通连原则、长期效应原则。
人们广为称道的这个县的网络通连理念,主要体现在“四横两纵两连线”(四横:326国道、204省道、永兴—流河渡—金桥—鱼泉、抄乐—沙塘—金盆—高台;两纵:东干线石莲—解乐—抄乐—兴隆—天城—永兴—复兴—马山,西干线西河—马山—洗马—鱼泉—湄江—黄家坝—高台—茅坪—石莲;两连线:湄进线、搞核线)。这样的公路格局既形成县内公路“局域网”,又结合了北上、南下、东通、西达,从而成为遵义市“互联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县政协副主席、县交通局局长宋刚说,网络通连强调层次分明,只有相互通连的公路网络,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出行便利和农副产品货畅其流的需要。
为推进公路的顺利实施,县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预算会审、管理责任、巡回督查、定期调度制度,部门、乡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形成合力。对每一条确定要修建的公路,先由技术人员勘查会审提出初步预算,再由县交通局领导班子及技术骨干会审提出修改预算,最后由政府召集相关部门会审敲定工程预算,这“三堂会审”层层把关,确保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形成了质量、安全、资金、生态、环保、廉政全程监督管理。
2004年,湄潭县修建长84公里的黄莲坝至马山油路,连接石莲、抄乐、兴隆、天城、永兴、正湄与,乡镇个7山兴、马复(湄潭至正安)、黄瓮两条主干公路相接,这条全长198公里的交通大环线连接全县15个镇乡。“跑遍15个镇乡,时间从过去的2天时间缩短为6个小时。现在修好的通村公路跑个40码不成问题。”同行的驾驶员说。
“当年剪彩风风光光,次年破碎坑坑凼凼,三年废弃群众骂娘。”这是不少地方面子工程的普遍现象。湄潭县按照“要么不修,要么修好”的理念,无论是县、乡公路改造还是通村公路建设,一律实行镶边,并增加必要的公路保护设施。
在统筹规划前提下,湄潭县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优惠政策落实好优先、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建设质量好优先、工程进度快且任务完成好优先362的“四个优先”要求全面推进。在符合工程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凡是群众投工投劳就能完成的工程量,工程所涉及的村民委员会都实行“一事一议”,通过民工建勤来完成,对施工过程中的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由村民进行自行解决,这种在建设中采取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既节省了资金又激发了群众的修路热情。县委书记田刚把它称之为“积极对积极”。
在我市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成了新的突出矛盾。可在湄潭,“三分建七分管”成了人们的共识,投资一条公路就要使一方群众长期受益,在“路网三原则”的长期效应原则中,湄潭县“建、管、养、运”并举,率先在全省出台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方案,率先将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纳入预算,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户,规定每一条新建的通村公路养护经费1000—2500元/年公里不等。除上级列养的以外,农村公路按县、乡、村5:3:2比例筹集养护经费。这个县还探索实施的养护招投标制、养护公示制、末位淘汰制和定路况指标、定经费、定材料采备、定奖惩、定挂牌管理的“三制五定”模式,成为省、市交通部门倡导的蓝本。
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在2005年10月23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座谈会上肯定这一作法:“贵州省湄潭县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财政资金专户,推行‘三制五定’制度,明确责任管理,公布奖惩措施,提高了养护水平,增强了抗灾能力。”
到目前,全县列养的好路率达80%以上,湄江、天城、石莲等乡镇好路率达100%。与此同时,湄潭县还实行干部包干制抓公路绿化,凡新建的农村公路,实行干部公示牌管理办法,栽植管理行道树,“一路一树”既美化环境,又巩固路况路权。据了解,全县每年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近100多万元。
“这些措施从眼前看,确实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但从长期看,讲求了投资效益,节省投资成本,保证了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副县长张国佑客观地说。
受惠于农村公路的农民,爱路、护路蔚然成风。热心的群众编写了《护路歌》:
“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大家齐心修通路,人人有责来管护。乡村设置交管员,三制五定要健全。路边农户要爱路,保护标牌护好树。路上不堆建材物,不倒垃圾不晒谷。杂物莫往公路丢,路上不挖引水沟。勤疏边沟勤除草,流水畅通路基好。路旁边坡挖适度,植草绿化才稳固。山沙碎石常备足,淤土泥浆要清除。路有坑凼及时补,路面平整牢基础。畅洁绿美路长久,农村朝着小康走。”
这首《护路歌》经县交通局的同志整理后,制成标牌竖在路边,成为一个醒目的标志。
2005年10月14日上午,全市“六个一百万工程”现场会在湄潭县召开,不巧下雨。市委书记傅传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文献等市有关领导带领各县(区、市)的代表从县城出发,大队人马过高山、大庙场、干溪、抄乐、兴隆、龙凤、金花、核桃坝、天城、永兴等地,车行百里,顺适的线型,使车队通行顺畅,不起灰尘,不用打调。一个个珍珠般的村寨,一栋栋花园式的农舍,一座座碧绿清新的茶园,在烟雨朦胧中,气象万千,如诗如画,别有一番神韵,令参观者心旷神怡,一致称赞。
2006年2月9日,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考察湄潭农村公路建设后高兴地说,这次湄潭之行很受感动,湄潭是革命老区,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党委政府为百姓办实事,与老区人民一道齐心协力修好路、管好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交通部在全国推行的不少做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加以推广的。李盛霖还希望,湄潭要争取三年村村通油路。
轿车在“小江南”的大地上穿行,翠绿的山,碧绿的水让人流连忘返。
最让人心醉的是满山满岭的茶树,一行行,一丛丛,从山脚环绕到山顶,就像转动的绿色漩涡。公路上,农用车和大货车装载着茶青、化肥来来去去,一辆辆新潮的摩托车驶过,甩落一地小伙和姑娘的笑声。
纵横交织的公路如一张经纬网,连起了小江南的山山水水,颇有几分欧洲风情味道,不得不让人惊叹:镶边公路串起湄潭像个大村庄。
(原载2006年3月6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