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可能成就你的一生。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意思是说: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不应该看不惯,要善于相处,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防备别人也不需要花费多少心力,有些人在一起待得时间长了,大体谁是什么秉性也了解了,要防哪些人也该清楚了,没有必要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样就做过了。至于害人之心,却千万不要有。现实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毕竟是人无完人,我们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更要看轻他们的缺点。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横加指责,尤其是他没有犯任何错误时,遇到这样的事情会让他感到无比愤怒。若是与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将会激化矛盾。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尖锐批评与打击时,不如用平和的态度来解决感化周围的人。这样大家才会拥护你而不厌烦你,因为你不和别人争荣耀,天下就没有人能比你享受更多的荣耀。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大量关于与人为善、成就自己的事例。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他的声名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在寇准赫赫有名的政绩背后,宰相王旦的支持和举荐是功不可没的,甚至,家里和周围的很多人都被他与人为善的行为而感动。他的为人为史家所称道。
寇准有不凡的胆略和才干,宋太宗、宋真宗对他都很器重。但作为群臣之首,寇准的缺点也很明显,他比较独断自任,器量也欠宽宏。《宋史》说他是“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与寇准同年考取进士的王旦,大寇准四岁。他的为人,可以借用宋太宗评价吕端的话来概括:“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更准确地说,其实他小事也并不糊涂,而是不甚计较。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与人为善,这与寇准恰好形成鲜明对照。
王旦从不为家务琐事发怒或者怪罪下人。有一次,他家的厨子想试试他的忍耐限度,故意把灰尘投进肉羹里,王旦看了看,就只吃白饭。家人问他怎么不吃羹,他说:“我今天不想吃肉。”改天厨子故意把灰尘掉进饭里,王旦看了看,说:“今天我饭也不想吃,就来点粥吧。”
一次,王旦这边送公文到寇准那边,体例不合。寇准禀报上去,王旦被真宗批评,手下人也都跟着挨罚。不久,寇准那边送来的公文也出了类似问题,王旦手下的堂吏们欣然呈给王旦,心想这下可逮着报复的机会了。哪知王旦只是派人送还给寇准,请他改正后再呈送。寇准很惭愧,见到王旦就说:“老兄,你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度量?”王旦笑而不答。尽管王旦与人为善,任职既久,也不免有人批评他。说王旦坏话最多的就是寇准。而王旦对寇准呢,则基本都是称许的好话。时间长了,连宋真宗也替王旦打抱不平,说:“你如此赞美寇准,他却总说你不好。”王旦替寇准辩解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管事久了,缺失肯定不少。寇准直言无隐,更见得他是个忠直的大臣,我所器重的,就是这样的寇准啊。”
王旦自从景德三年正式登上宰相之位,一直担任相位十多年。而寇准虽然比王旦早两年登相,却经历了几起几落。王旦任宰相后不久,寇准被真宗罢免枢密使之职。他托人私下请求王旦,说想当使相。王旦吃惊地说:“将相之任,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求。”寇准以为这事没可能了。可是不久他真的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到了使相之职,寇准觐见真宗时称谢,真宗告诉他,这都是出于王旦的推荐。王旦虽然不接受他的私请,但以公而论,却认为他有这个资格。寇准很惭愧,感叹自己不及王旦。
天禧元年,王旦病重。真宗探视时问他:“万一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天下事应当托付给谁呢?”王旦不肯推荐,说:“知臣莫若君,人选应当由您来定。”真宗说:“你就说说你个人的意见吧。”王旦郑重地说:“一定要问愚见的话,我认为没谁比寇准更合适。”真宗说:“寇准性情刚褊,你再提别人吧。”真宗其实是想让王钦若当宰相的,但王旦说:“其他人我就没那么了解了。”言下之意就是坚持从前的看法,王钦若实非“贤士”,不能用为宰相。王旦死后,真宗果然再次任用寇准为相。
王旦与人为善,宽容对待同僚间的摩擦,不仅消除了彼此隔阂,确保了朝廷稳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绩卓著的一代名相——寇准,也成就了自己高风亮节的史家美誉。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的人还是善良的,我们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待那些可以忽视的不完美,也要宽心待之,不可常怀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心态活着。当你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可能会成就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