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9200000013

第13章 易卜生与中国舞台

我们没法准确知道易卜生的剧本在中国的上演次数以及演出情况,尤其早期的演出更不得而知了。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演出多是业余性质的,而且以学生为主。春柳社在1914 年上演《玩偶之家》应该是易卜生的剧本首次登上中国舞台。紧接着,北京女高师于1923 年又上演了《玩偶之家》,获得观众好评。①1929 年熊佛西指导国立北平艺术学院的学生排演了《群鬼》,是易卜生在中国的首次商业演出。

1934 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又一次将《玩偶之家》搬上舞台。这次演出集中了不少演艺界的名人,像赵丹、金山、万赖天和章泯。娜拉则是由蓝萍(即江青)扮演。演出获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戏剧演出职业化的开端。1935 年,《玩偶之家》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上演,以致人们称该年为“娜拉年”。其中,南京业余剧团“磨风剧社”的演出引人注目。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易卜生上演的次数不多。除了在1939 年将《玩偶之家》改编成《女性的解放》搬上舞台之外,《玩偶之家》还于1948 年在重庆上演。据目前手头上的资料,1949 年前易卜生的剧本在中国被改编和上演的次数不超过30 次,而其中《玩偶之家》占了绝大多数。

1956 年,为了纪念易卜生逝世50 周年,中国青年实验话剧院决定在北京上演《玩偶之家》。当年早些时候,剧院导演吴雪远赴挪威去收集关于易卜生的资料,并观摩那里的易卜生演出。在逗留奥斯陆期间,吴多次拜访了挪威国家剧院的导演盖达·琳女士,邀请她做剧组的艺术指导。盖达·琳曾于上一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导演了《玩偶之家》,受到广泛好评。吴从盖达·琳那里得到许多那次演出的照片,受到启发。盖达·琳来到中国后在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扮演娜拉的演员冀淑平后来回忆说,盖达·琳帮助她表达娜拉的性格发展过程。不过在当时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导演吴雪还是将演出与对资产阶级的批判联系起来:“因为《娜拉》一剧的主题,不仅在于它提出了妇女的人权问题,通过郎克大夫的身世,柯洛克斯泰和林敦太太的遭遇,特别是通过娜拉的丈夫海尔茂典型性格的揭示,从而深刻地暴露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文明,以及违反人性的法制和道德标准。”①《玩偶之家》的演出十分成功,不仅在1957 年重演,而且还被邀请到外地巡演。一些演出的片段还被拍成电影,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易卜生的剧本很少在中国上演。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国话剧界在讨论话剧出路的时候围绕易卜生展开争论。一些人认为易卜生已经过时了,应该抛弃;另一些人不赞成这种观点,提出我们对易卜生的介绍和理解太狭隘了。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徐晓钟带领该校的一部分高年级学生和老师演出了易卜生的名剧《培尔·金特》。演出采用了翻译家萧乾的译本,同时请他对原剧进行改编,由原来的38 场缩减成21 场。改编后的《培尔·金特》与原文相比有很多不同:北欧民间传说中的山妖换成了类似猪八戒的童话形象,山妖大王成了美猴王,等等。《培尔·金特》的演出融合了若干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赢得观众的喜爱。萧乾在他的观后感中说:“这是根据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此剧的理解和体会进行的演出。这是一次真正创造性的演出,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出。”①

20 世纪90 年代,易卜生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渐趋活跃。1995年5 月,受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邀请,挪威女演员尤妮·达来北京演出由她一个人表演的《易卜生女人》。同一年,挪威国家剧院应邀在北京和上海演出了《群鬼》。这两次挪威来的演出不仅向中国观众展示了西方,尤其是易卜生故乡的人是如何上演他的剧本的,而且推动了中挪双方在戏剧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1997 年,中央实验话剧院上演了《人民公敌》,导演吴晓江。该剧组于当年受挪威方的邀请参加了在奥斯陆举办的国际易卜生戏剧节。次年,吴晓江又在北京改编、导演了《玩偶之家》。这次,场景换成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海尔茂,一个中国富裕地主的儿子,在欧洲留学期间与挪威妇女娜拉结婚。娜拉随丈夫来到中国,生下三个子女。剧中的时间也不再是圣诞节,而是中国的春节。剧中的主要矛盾是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按照导演的说法,演出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演勇于大胆实验,邀请挪威女演员阿格奈特·荷兰德来扮演娜拉。荷兰德讲英语,夹杂着一些中文,其他的中国演员也在中文中插进少量英文。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看双语演出。《玩偶之家》的演出很成功,连演多场,并在2001 年赴上海继续演出。

如前所说,在中国,易卜生的中期社会问题剧最受欢迎。《玩偶之家》在中国的演出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易卜生剧本在中国演出次数之和。难怪有人说:在中国,知道娜拉的人比知道《玩偶之家》的人多;知道《玩偶之家》的人比知道易卜生的人多;而知道易卜生的人又比知道挪威的人多。

我们知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话剧都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话剧从根本上讲是对西方戏剧的移植。在所有外国戏剧家中,易卜生对中国话剧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中国现代的戏剧家基本上没有谁不知道易卜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易卜生的影响。欧阳予倩不仅翻译过易卜生的剧作,而且还排演过他的戏。他曾回顾说:“我那时候,正是一脑门子易卜生……”① 洪深在1922 年从美国学习戏剧归来时,有人问他是不是想做一个“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回答是:“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一个易卜生。”② 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系统讲授过易卜生的作品。在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中,田汉讨论了易卜生的代表作品,表示愿意做一个“中国的易卜生”。

话剧在最初被称作“文明戏”,没有多少文学价值。那时大多数演出以娱乐为目的,根本没有脚本。话剧的真正革新是在胡适发表《终身大事》(1919)之后。在随后的10 年中涌现了一大批现代戏剧作品,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倡导女性解放的“娜拉型剧”外,还有若干剧本提出了诸如道德、教育和贫困等社会问题。20世纪20 年代的中国“社会问题剧”在主题、内容等方面受了易卜生的很大影响。

在易卜生之前,诗体剧是欧洲戏剧创作的主要形式。易卜生的早期戏剧也是以诗体剧为主,《布朗德》和《培尔·金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易卜生在随后的“社会问题剧”中放弃诗体风格,改用散文语言进行创作。易卜生散文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讨论化。萧伯纳在其论文《易卜生戏剧在技巧上的创新》中指出:“易卜生戏剧中引进讨论的技巧,这正是新旧戏剧的分水岭。”③中国的“社会问题剧”借鉴易卜生戏剧语言的讨论化风格,但往往不能很好地将讨论和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发展结合起来,因而讨论有时成了政论文式的宣言和论辩。

20 世纪20 年代“社会问题剧”中比较优秀的当数田汉的《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这两个剧本在主题、人物和结构上受到易卜生戏剧的影响。拿《获虎之夜》来说,该剧仍以争取婚姻自由为主线。莲姑坚决不接受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因为她已爱上了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兄黄大傻。后者为了遥望莲姑窗口的灯光翻山越岭,不幸被莲姑父亲派人埋在林中打虎的猎枪击中。黄大傻随后被抬进莲姑的家,但莲姑的父亲坚决不允许她照顾受重伤的黄大傻。在失望之余,黄大傻挥刀自杀。与其他同时期的“问题剧”不同的是该剧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感伤情绪。

在曹禺的《雷雨》(1933)发表之前,中国的话剧绝大多数是独幕剧。①《雷雨》不仅受到评论界广泛好评,而且在商业上也很成功,正是在演出《雷雨》的基础上诞生了几个剧团。《雷雨》一直是中西比较戏剧的一个热点,因为这个剧体现了曹禺对西方戏剧的广泛借鉴和吸收。《雷雨》中的乱伦情节可以追溯到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和拉辛的《菲德拉》,但是《雷雨》主要受了易卜生的《群鬼》和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影响。其中,《雷雨》在人物、事件和主题等方面对《群鬼》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两剧开头分别是父女在主人家的对话,分别围绕两个家庭(一个主人,另一个仆人),有着极其相似的情节———女儿会在十多年后到她们母亲侍侯过的主人家做活,会像她们母亲那样同主人家的少爷发生关系。两剧均以一天的冲突来展现时间跨度达二三十年之久的故事;都以一个“秘密”为基础,设置一系列悬念,加强了戏剧效果;在情节的安排上都运用了“回溯”的手法。

继曹禺之后,中国的戏剧家既可以直接又可以间接地通过学习曹禺等人的优秀作品来接受易卜生的影响。夏衍和他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1937)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写出这部成功的作品之前,夏衍有过几个问题剧,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夏衍并非不了解易卜生,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他就已经读过易卜生,并为他的戏剧所吸引。① 但夏衍是在读了《雷雨》之后才真正理解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在写作中将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与戏剧艺术的表现相结合。很多其他的现当代中国剧作家像夏衍一样既直接又间接地吸取了易卜生戏剧艺术的精华。易卜生的作品已经化作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Ibsen’s An Enem y of the People in Current China

同类推荐
  • 月锦绣,锁清秋

    月锦绣,锁清秋

    这是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并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深蕴文化进行唯美解读的品质读物。这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中华典故(第九卷)

    中华典故(第九卷)

    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笔画多少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

    《渗渗泉的故事》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 作者王惠凤久居回汉杂居之地,深受回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以自然的和科学的方式对山川、人物、自然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并对其所隐含的文化进行了回族式的解读。 《渗渗泉的故事》中还收录了作者工作之余所创做的歌曲十五篇。
热门推荐
  • 秋叶原之花

    秋叶原之花

    无意中来到日本,还是以一个幼女的身份?神啊!你干掉我吧!我只想宅在家里做一个死宅啊!算了,既然来了,还是有点目标吧!每天算算钞票,和可爱萝莉调调情,画画本子这样的日子,想想都流口水啊!但是,钱是不好赚的,画漫画太辛苦,画本子太没有节操,每天和酋长团长钉子等萝莉周旋能看不能吃的日子很痛苦。鬼作什么的已经出现了?精灵社坑爹啊!不要紧,鬼父什么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嘛!反正爱莉不是PORO脸就可以了。其实.....以上的简介其实也是瞎扯淡的.....
  • 意定乾坤

    意定乾坤

    黑暗的混沌世界,沉睡的灭世狂魔,当这一切再次出现,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临暮之社

    临暮之社

    世上没有懦夫,有的只是不愿面对现实的傻子!人心是难以猜测的,他可以是善是恶,但是都是埋藏了自己的性格活在这世界,只有放弃才能获得。这就叫有舍有得。当暮夜降临,你才能真正看清这座城市,在地势的环绕下变得……新人新作,支持请收藏给推荐,谢谢暮社读者交流群,260292202。欢迎加入
  • 末日的哨声

    末日的哨声

    每个人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一个单身青年就是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生活圈子里,每天的上班下班,Lol,感觉自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直到有天....世界末日来临,预示着他张小凡的时代来临了……
  • 男神来了你就上

    男神来了你就上

    沈轻岚觉得严祈辰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峰,她爬呀爬,爬得呕心沥血,苟延残喘……严祈辰:“珠穆朗玛峰不是也被你攻下了?”
  • 重生之侯门毒妃

    重生之侯门毒妃

    宅斗是门技术活,心要狠,手要硬,爹地大腿要抱好!不信?渣男退婚,庶妹毒计,爹地就能只手压倒。不成想,仇家太多,全能爹地也失手。老天!小命休矣!某爷轻松救场:“小骗子,快来投怀送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关山有情人

    关山有情人

    一对学生情人被骤然卷入抗战的洪流里,男儿有志报国走上了投笔从戎的军旅生涯,新婚的娇妻在战火中痛失身边所有的亲人,流落异地无以为生,在惊闻丈夫战死殉国噩耗的极度悲伤后,惨遭凌辱并怀有身孕的她只好委身他人,而征战在外数度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丈夫,又邂逅一位美貌富家千金的苦苦追求,可他却始终放不下远方音讯全无的妻子,最后在得知妻子与母亲在鬼子空袭丧生的消息后,心灰意冷的他参加了远征军作战….抗战胜利后,与富家千金成婚的他返回故地广州,竟然又重遇尚活在人世的妻子,海峡两岸的对峙终使他们再次分隔近半个世纪,最终苦苦等候的这一对有情人能否再次聚首团圆呢?
  • 星空上下

    星空上下

    当进入了天空中的狭缝,睁开双眼便穿越到另一场异世,以归乡为目的踏上修炼之路,但越加修炼,越发现这世界的不寻常。漆黑的夜空让人窒息,冥冥中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这个世界?
  • 狂世之灾前传

    狂世之灾前传

    我写了一个小短篇《鬼人》作为引子,讨论了一个人类世界的设定。我觉得其实自己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是谁?自我的意识在很多时候会异常,甚至失去控制。而当这种失控降临得太快,以至于无法做出足够准备,就马上开始用生死考验人性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怎样的行动来应对。2020年的秋季,人类真的开始经历这种狂世之灾。
  • 我是LOL里的大BUG

    我是LOL里的大BUG

    魂穿玩游戏。我是LOL里的大(wai)霸(gua)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