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历”就是伊斯兰教历,阿拉伯原文称“希吉来历”。“希吉来”意为“迁徙”、“出走”之意。相传公元622年6月16日夜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为免受麦加古来氏贵族的迫害,率领部分信徒越过麦加城墙,于9月22日迁徙到麦地那。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信徒们为了纪念这次迁徙(也称徙志),第二任穆斯林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布规定,伊斯兰教历应以穆圣迁徙日(公元622年6月16日)为纪元。并以迁徙的那年为阿拉伯太阴年的年首(太阴历纪元年元旦)。中国穆斯林称“回历纪元元年”、“至圣迁都元年”。
回历里以朔望月(即月亮绕地球一周)20天12小时44分23秒作为天文依据的,所以它是一种太阴历,月亮缺一次作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1年。每个月平均29天半。但是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要多于29天半,所以每隔两三年要闰一天。这样,教历的常年是每年354日,闰年是355日,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365日又54,时48分要少11天左右。
回历太阴年的12个月是:一月穆哈兰;二月赛法尔;三月赖比尔·尼勒·安外鲁;四月赖比尔·尼勒·阿赫鲁;五月主马达·勒·巫拉;六月主麻达·勒·阿赫鲁;七月赖哲卜;八月舍尔邦;九月来买端;十月闪瓦鲁;十一月祖勒·盖尔德;十二月祖勒·希哲。回历的九月为斋月,十月一日解除斋戒,称“开斋节”;十二月十日为宰牲日称“古尔邦节”或“宰牲节”;三月十二日为圣纪,即圣诞节。中国穆斯林通称三大节日。
回历纯属阴历,所以它和四季无关。比如,今年的教历元旦在夏季,那么8年后的教历元旦就在春季,16年后,教历的元旦却在冬季,而24年后教历的元旦则移到了秋季。为了区分四季,阿拉伯人创造了一种阳历。以“春分”日为一年的开端。
回历,每日的开始从日落时算起。伊斯兰教节日和宗教活动都依该历为依据,不固定公元纪年。
这种历法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已经沿用了1400多年。公元1267年(元朝至元四年)经扎马鲁丁传人中国。他在北京设立了观象台,并制有7种阿拉伯天象仪。他还撰写了《万年历》献给朝廷颁行全国,在制定出《授时历》以前一直在全国通行。元代设回回司天监专署,明代设回回司天科,隶属钦天监,明代制定《大统历》时,回回司天监亦黑迭尔·阿都拉和回回司天官郑阿里等人都是直接的参加者。总之,回历对中国元、明两朝代的天文学发展起过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至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回历才停止使用。它在中国共流传和使用了450多年。
《回回药方》是现存的一部古代回回民族的医学专著,它对于中华民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据古籍《元史》和《元典章》载,“回回”见于此书,元以前“回回”主要指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也称“大食人”。13世纪后,被迫东迁的阿、波人更多,和内地人融合通婚,“回回”代替了“大食人”。来华的阿、波人和内地“回回”,共同研究、整理回族聚居地区民间的医药汤头。集体写成专著,名日《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原为36卷,今仅存四卷,共载方剂450余条,主要是汉文写成,同时还夹有用古阿拉伯文和古波斯文写的中药名称和药方,书中转录不少古回回医生的译名和学术主张。多处见于肝经、心经、胃经等专业术语,但内涵与中国的传统医学K同。
从《回回药方》目录上看,包括内、外、妇、儿、伤、皮扶、用药、食疗、服法等37门,70余类医法。
从药方用药看,以香药、燥药、泻药为多。从病疗上看,药方保持、继承了回回医药学的很多特点,如:蜜制浸膏、露酒制剂、滴鼻剂、嗽口剂、烧灼疗法、放血疗法等。
药方对外科和正骨科,特别是对全身各部位的骨折与骨头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对当时及后来伤科手法治疗的改进与提高有一定影响。
《回回药方》藏于北京图书馆,据有关学者考证:药方与1270年的北京广惠司和1262年的“回回药物院”(内蒙古正蓝旗)有密切关系。
药方是介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与回回药学之间的产物,是中、阿、波文化及医学互相交流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