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选择更能影响人的一生。
没有什么比认识更能影响你的前程。
人是通过认识他人和世界,才使自己聪明和成长的。认识是选择的前提,是创造前程的出发点。
那么,如何在做选择前形成自己的认知呢?
李开复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认为,多少年来,有句话给了他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渡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这句话就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句话其实出自基督教的祈祷词,第二句中胸怀原为信仰,希望人们以信仰来面对未知的人生中的诸多变数,李开复对此进行了替换。这句话其实也是李开复作出从心开始的选择的保证性原则。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更多讨论了对选择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外部元素,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李开复作出选择的指导原则,结合李开复的故事,讲述我们怎么样理解和运用这个指导原则,以及对应的知识工具和思考逻辑,以让我们也能作出从心开始的选择。
前文提到,1998年7月9日,李开复正式加入微软。
很显然,在当时,去中国为微软建立一家高水平的研究院这更多只是一个好的想法,还不是一个好差事,虽然今天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演变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在海外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但在当时,谁都不认为李开复的回到中国做研究院的决定是对的,这其中甚至也可能包括李开复的家人。
对于彼时的李开复来说,如果能进入微软的雷德蒙研究院做一个副院长或一个主管的岗位,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李开复在苹果和SGI都做过高管,有长时间的管理背景和经验,而且独立掌管过一家多媒体公司,从李开复的角度,这无可厚非。
但很遗憾,这并不现实。李开复如果进入微软的雷德蒙研究院,论资排辈,他当时的顺位甚至是在他的大学师弟,也是和他一起参与语音识别博士论文的洪小文之后。洪小文博士毕业后跟随李开复去了苹果,但之后李开复离开苹果去SGI的时候,洪小文去了微软雷德蒙研究院,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研究员而已。
在硅谷八年的高管生涯,让李开复并不甘心只当一名研究员,如果只是做研究的话,其实李开复还不如当年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八年的时间,以李开复博士的勤奋、天分,即便拿不到教授的终身岗位,但也很接近了。
说来说去,如果是想要在微软的雷德蒙研究院谋求一份职位,硅谷的八年时间并没有给李开复的人生履历增加多少正面向上的因子,虽然李开复之前在苹果和SGI,当时在微软的多名老部下给予他们的这位前老板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也传递到微软的高管耳朵里,但这种民间的评价并不能成为对李开复具备管理能力和领袖才能的依据,最多只是参考而已。
李开复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之所以答应或者说主动抓住帮微软在中国创建一所研究院的橄榄枝,更多的考虑在于:李开复发现,此时的自己并不完全具备做纯粹的商业创新的全面素质(这也是他当时没有选择创业,今天也没有选择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创业的原因所在),他虽然内心和很多人一样,想成为乔布斯,但过去的八年让他意识到,他是注定成不了像乔布斯这样的创业家的,他其实更适合于把学术研究往商业化的演变路径上往前推那么一步,或者说,他更强的地方在于怎么样做出创新性的产品来。李开复后来在大学演讲中声称把自己的墓志铭中的企业家改成青年导师,也多少有对自己只能说优秀但无法达到卓越的企业家才能的反思在其中。
李开复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处于认可和不认可之间,虽然良好的口碑让李开复获得了是一个有管理才能的研究天才的美誉,但他在硅谷两家公司并不成功的表现让他也受到了另外一部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质疑李开复是不是更适合只是去做研究。
但回到中国就不一样,李开复发现,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重视让李开复觉得有机会。但与这种重视所匹配的是一种畏难情绪,没人愿意去冒险,没人愿意去做尝试,大家都在等待,等待这个市场彻底开启的时候再进入,既然大家都在等待,李开复决定抢先一步。
李开复选择接招,其实,这是他当时除自己创业之外的最优选择,苹果和SGI的相继失败让他很难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界找到一份高于他本人期望值的工作;他本人独立创业的基因又不是特别的凸显,因此,自己独立创业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转回去做研究,不论是回到大学还是进入微软雷德蒙研究院这样的企业研究院,李开复多少有些不甘,这无疑是对他八年工商业界管理经验的遗弃。
不过,李开复还是下不了决心,因为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自己创业。于是,他选用利弊对照表的方法帮助自己作出最后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李开复自己后来写道:
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以下就是李开复提到的这张利弊对照表: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李开复很快就作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李开复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李开复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事实上,1998年当时唯有去中国,帮助微软在中国建立起一所高水平的研究院,才是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李开复此时最优的人生选择:由于这个事情的开创性,因此,李开复一开始就能以很高的职位进入微软公司,同时,这是个需要学术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兼顾的岗位,这个岗位能发挥李开复之前的积累和经验,真可谓是完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