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点
从立夏之日开始到立秋之日终止这一段时间称为夏天,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这一时段太阳直射点一直处在北半球,起初向北移动,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回归”。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进入夏季,我国普遍气温都在22℃以上,降水量进一步增大,时常会出现暴雨和大暴雨。总体来说,夏季给人的感觉是炎热而潮湿的。季节的交替变化,阴阳的此消彼长,不可避免地也给人体带来了影响。
夏天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高温炎热、防暑不当而导致疾病发生。
2.细菌繁殖旺盛,污染食物而致病。
3.太阳照射强度增大,受紫外线灼伤而致病。
4.炎热多雨,湿气加重而致病。
夏季与养生的关系
中医认为,夏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火”,而“火”对应人体五脏中的“心脏”,所以有“心主夏”的说法。
夏季阳气盛,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亦趋向于体表,阴气内伏,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养生者,一定要了解夏季阴阳盛衰的特点而顺应自然,增强体质,才能安然度过夏天,并为迎接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
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心为阳脏,主阳气及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对全身有温养作用。所以夏季应该顺应四时的养心法则,注重养心。
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夏又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时补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
夏天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泰,一切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适应夏季气候的调养,晚睡,早起,进行户外锻炼,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废物得到及时排泄,吸入新鲜的空气,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在强健筋骨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充足的日光浴。此外,在精神上切忌急躁发怒,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如果违背了这种养生之道,就要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容易发生咳症,到了冬天阴寒季节则更易重复发病。因此,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及因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腰腿痛等症,可以通过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好转,并在冬天时减轻症状,所以中医又有“冬病夏治”的说法。
“春夏养阳”,中医认为夏天是四季当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适应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的特点进行调养,使机体积蓄充足的阳气,提高体内抗病能力,为适应冬天的严寒做好准备。
夏季养生的原则是:
1.夏阳旺盛,要注重养阳,心主夏,要养心护胃,饮食宜清淡。
2.夏季炎热,注意防暑降温。
3.晚睡早起,适时体育锻炼,切忌急躁发怒。
4.蚊蝇繁生,病毒盛行,注意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5.夏季多雨阴潮,要注意祛湿保健。
饮食养生
夏季在调养进补方面,必须记住“清补凉”这个原则。所谓清补凉,是指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机体消耗过多,所以要及时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清心降火之类的食物和药物,以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耗散的津液及时得到补充。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应少食肥甘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饮食清淡可以起到清热、祛暑、敛汗、补液等作用,还有助于增进食欲。另外高温条件下人体代谢加快,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饮食上要注意补充水分,增加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的摄入量。
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夏天尽管天气热,但人们不可食太多苦味的食物,以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降低,故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
饮食原则:
1.夏季高温,饮食要多补充水分、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
2.阳气旺盛,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肥腻辛辣的食物。
3.避暑不要贪凉,以防造成脾胃受损。
适宜在夏天吃的食物:番茄、黄瓜、苦瓜、冬瓜、丝瓜、芹菜、西瓜、酸梅、甜瓜、杨梅、草莓、莲子、草鱼、鲫鱼、泥鳅、鸭肉等。
不宜在夏天吃的食物:牛、羊、鸡、鹅、狗肉、辣椒、芥末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及油煎熏烤之品。
起居养生
夏天起居养生要“夜卧早起”。即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界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但是盛夏烈日高温常常会让人感到昏昏欲睡,闷热的天气也令人烦躁不安,因此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可以适当小睡,以使头脑清醒,神气平和。
夏季炎热,起居应以避热防暑为首要。居室应保持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防止暑气入室。此时,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居室还要注意去湿气,以防止物品发霉,湿邪侵袭人体。北方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开空调,温度最好在25℃左右为宜,开空调的房间要经常开窗,以增加空气流通,去病毒,增氧气,还要适当加湿,以防止因开空调而造成的居室干燥。
夏天,还可选择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避暑胜地以避炎夏;亦可清晨趁着曙光初露,凉风习习,到溪边、园林中散步健身;傍晚在柳下散步,街边徜徉,感受心静如水,以解暑热。
在着装上要选择吸汗透气的面料和宽松清爽的服饰,衣衫要勤洗勤换,以防止长时间穿湿衣而引起疾病。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心态要正,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夏季运动尤其要考虑高温的因素,选择适当的运动量及合适的运动方式。由于夏季气温高,人体消耗较大,所以运动量不要过大,运动不要过于激烈,更不要骤动骤停,以防止损伤内脏。那些体能消耗少、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的运动更适合夏季。运动时要注意防晒、保湿,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间或者大量进食冷饮。中老年人适宜选择慢热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等,最好先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渐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
适宜在夏天进行的运动项目:钓鱼、游泳、旅游、散步、慢跑、打球、室内攀岩等。
精神养生
自然界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心智。心通夏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而夏天天气炎热,阳气盛,人容易心胸憋闷,心情烦躁,所以精神调摄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切忌因热而燥,怒于内而发于外,情绪激越而损伤脏腑。应进行适当的精神调节,心静自然
凉。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心热矣。”由此可见,心的调养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夏季防病
受气候影响,夏季人体致病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是夏季常发生的一种病症,有胸闷不适、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较多等症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人对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这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心肺的功能降低,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造成营养缺乏,产生上述一系列症状。轻度疰夏,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伤害,但是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暑。解除疰夏的办法除了积极服用药品治疗外,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采取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冬季多补肺、健脾、益气,以使脾胃调和,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
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夏季易发的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保持在37℃左右。但是夏季高
温和热辐射时间过长,人体体表温度过高,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无法散出,机体调节就会出现障碍,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就是所说的中暑。预防中暑最主要的办法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曝晒在阳光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积极防暑降温。
胃肠疾病 夏季还是胃肠疾病多发的季节。主要有痢疾、急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食物中毒等。夏季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加上冷食和生食的食品容易清洗不净,或者食品因为高温变质,食用后导致疾病的发生。此类疾病,除了积极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外,还要严把食物入口关。注意食品卫生以及不要大量食用冷饮等。
皮肤病 夏季由于汗液分泌大量增加以及蚊虫叮咬,人们还极容易发生皮肤类疾病。例如由真菌引起的花斑癣、足癣、湿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痱子、疖子,由阳光照射引起的日光性皮炎等。预防此类疾病,要注意夏天衣物保持清洁干燥,多补充维生素,避免长时间曝晒,尤其要注意精神调节,切忌忧虑、烦躁,减轻精神压力,做好皮肤清洁等,积极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热伤风 夏日,由于骤冷骤热或其
他原因,经常会诱发感冒。夏日感冒,中医称之为“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有时还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热伤风常不能迅速恢复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易转化为其他疾病,因此夏季要重视预防感冒。由于感冒具有传染性,所以在感冒流行期间,老人和小孩不宜过多串门或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自身卫生。夏天解暑,不要睡在露天,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坐等。
结膜炎 夏季,由于炎热,各种病毒微生物都加快了繁殖和传播的速度,导致另一种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结膜炎的发病率增高。这种结膜炎在潜伏期就能够传染。症状是眼睛疼痛,结膜高度充血,还可能有弥漫的乳头和滤泡增生,或结膜下有小出血点。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和眼睑红肿。因此应积极预防,注意用眼卫生,不用手揉眼睛,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
尿路感染 夏季,女性极易发生尿路感染。因为女性尿道直而短,细菌容易上行至膀胱造成感染,另外,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肛门很近,容易被排泄物中的细菌感染,加上老年妇女膀胱完全排空能力减退,细菌极易在残余尿液中繁殖,使得下尿道感染即膀胱炎成为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于男性8~10倍。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体力消耗大,免疫力下降,因此女性尿路感染在夏季极为常见。其预防措施主要是注意经期卫生,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