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企业联盟的过程模式。此模型从企业的知识差距出发,指出企业是力图通过建立联盟来弥补自己的差距,其特点是强调动因的作用。
随着技术、产品和生产过程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企业要满足顾客更新、更多、更复杂的需要和欲望,就要具备某种核心能力或专长,比如,日本索尼企业的产品小型化、摩托罗拉企业的快速生产周期,等等。与此同时,经理们和学者们都看到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形成某种核心能力。显然,联盟的建立为企业组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调查表明,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建立联盟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获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企业联盟而获取的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专门知识,它存在于员工的经验和技能之中;另一种是企业的专门知识,它包含于复杂的组织程序和管理系统之中。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应对后一种知识格外重视,常常通过作业单位之间的水平协调和频繁的人员工作轮换来学习和掌握这类知识。在动态的环境中,专门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应该更重视对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人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动力的,产品形成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企业建立联盟就是为了共享这种综合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基础性资产,甚至比专利技术更为重要。
在企业联盟过程中,需要对合作伙伴的社会文化和竞争环境加以了解,这种市场知识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化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比如一家北欧企业想在中国开展业务,那么最好是先建立一家联盟企业,以便获取这种市场知识。合作协议中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如何建立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是双方互相学习的结果,是双方不同生产技能和不同技术的综合。其目的就是把伙伴们的技能和技术在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中内部化。
动因与知识差距概念紧密联系,有知识差距存在,企业就要设法弥补,于是就产生建立联盟的动因。动因一旦形成,企业就会积极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
企业联盟是以目标的兼容为基础,旨在获得共有利益的协同行动。在这个模型中,合作具体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企业建立联盟的协议。冲突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减少冲突必然增进合作。合作带有长期企业关系的特点,与具体的市场交易不同。共同努力必须使联盟双方都能获得好处,企业联盟关系才能长期保持下去。而且,信任在保持长期联盟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信任,就有办法克服企业联盟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我们看到,这个过程模型的逻辑是很简单的;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知识差距,力求通过改进核心能力来弥补,这个动因导致了潜在伙伴之间的沟通,随着对伙伴的了解,形成了相互的信任,信任的发展形成了合作,最后合作的成效是否能达到弥补差距的目的决定了联盟是否能继续存在。当然,这个过程必然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双方的文化因素,因此,相关变量及其关系的确定都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