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说,民营科技企业在国际化的区域拓展上,如果因为国内市场空间趋于饱和,则应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通过向外投资带动优势产业产品出口,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如若出于产业升级考虑,则选择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借助研发与销售环节将国内新老产业技术、市场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市场连接在一起。具体地,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区位决策,建议如下:
1.发达的工业化经济国家
这些国家主要指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它们目前是世界上对跨国经营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这些国家是世界经济技术水平最高地区,交通、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业相当发达,而且经过长期发展,其市场开放、管理和运作较为规范。更有甚者,一些发达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形成“群落”的空间分布,如英国80%的集成电路和50%以上的计算机及软件和附件产品以及电子仪表是在苏格兰科技区生产的。民营科技企业如果进入这些国家的产业集群,可以方便地获得高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方便租借当地的先进实验设备(如超纯金属、超纯气体、精密仪器)用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有专门而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诸如工商税务、财务金融、法律政策、专利和海关服务等),选择这些区位可以节省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物力,可以获得效率优势。当然,对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进行投资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或者具有某种垄断优势的企业,把发达工业化经济国家作为国际化区位选择的重点才是合理而正确的。
2.一般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区域市场,应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的重点区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联系,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或低于我国,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我国适用技术优势的发挥。拥有中间技术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如飞跃集团、正泰集团、星星冷柜等在国际化区位决策时,可以将目标定在将其技术转移到经济发展比我国更低一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企业在这些产业中已发展得相对成熟、稳定(特别是在中、低端产品上),在这些国家占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些国家该产业市场还处于已起步但未饱和,这就给我国企业进入提供了极大空间。华立在秘鲁、泰国投资设厂就属于这种类型,在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华立公司得以从原先应付贸易纷争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同时逐渐形成向周边国家辐射的态势,海外市场份额直线上升。
3.转轨国家
这类国家主要指独联体、东欧各国,这些国家正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对外资都有较多的优惠政策。而且,在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出口的时候常能享受发达国家给予的优惠关税减免政策,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也可借此将产品迂回打入更广阔的市场。如绍兴县纺织业生产能力强,有不少私营纺织厂通过到毛里求斯投资,再出口到非洲和欧盟,取得较高效益。然而,对这些转轨经济国家进行投资有不小的风险,只有那些其技术及产品已趋于标准化的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如远东化纤、龙盛集团,同时它们的产品国内市场趋向饱和,生产能力过剩,并出现了争夺原材料、争夺市场的过度竞争局面,它们对转轨国家投资是有一定合理性,对于其他的浙江民营科技企业最好不要将转轨国家作为直接投资的国家,但可以作为拓展出口产品的目标区域。
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主要有四个内容:产品国际化、技术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与人才国际化,这四个内容在前面中已经进行了说明,下面用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来解释。安索夫(ANSOFF,1965)用产品和市场的四种组合提出了企业成长中产品市场战略的4种选择。
市场渗透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国内)市场上增加现有产品的销售,即企业在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是企业依靠内部资源进行的内部成长;市场拓展战略是指企业把现有产品带到新(国际)市场上增加销售量,例如出口、海外投资设厂,等等;产品开发战略是指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提升来增加在现有市场上的销售量,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联盟进行知识共享等方式来实现该战略;在矩阵中,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并把新产品带到新(国际)市场以增加销售额,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而且通过产品市场矩阵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拓展、产品开发以及多元化战略都涉及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是产品与技术的国际化,这个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资本与人才的国际流动。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必然涉及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选择,包括国际化区域的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以及国外投资的所有权战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