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党“十一大”的召开
1976年11月12~18日,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台北阳明山中山楼举行。这是蒋介石去世后国民党召开的首次代表大会。出席及列席大会的代表1259人。蒋经国主持大会并致了开幕词。他强调要加强党的组织及“反攻基地建设”,团结海外同胞,振奋党的精神,厉行党务革新,从事“复兴”大业。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确定蒋经国在国民党权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蒋经国继任后国民党的施政纲领。
大会上,蒋经国作了“政治报告”,宋长志作了“军事报告”,沈昌焕作了“外交报告”,徐晴岚作了“大陆情势与大陆工作报告”。大会决定修改党章,保留“总裁”一章,并将总裁“遗命”写入党章;为表示对蒋介石的怀念与尊敬,大会决定国民党不再设总裁,而改设主席一人,总揽党务;增列“精神党员”,以纠集大陆“反共分子”精神加盟,行动归队。大会发表了“宣言”,号召海内外反共力量联合起来向大陆进军。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党章修订案》、《中国国民党政纲案》、《反共复国行动纲领案》、《强化党的建设案》、《加强三民主义思想教育功能案》等决议案。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强调,要从组织上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组织领导,巩固党的社会基础,进行三民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反共复国”意识。
大会选举蒋经国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选举130名中央委员和65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第十一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大会决定续聘或新聘宋美龄、张发奎、周至柔、蒋纬国等184人为中央评议委员,宋美龄、张群等11人为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1月19日,召开了国民党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严家淦、谷正纲、谢东闵等22人为中央常务委员,张宝树为中央委员会秘书长,陈奇禄、徐晴岚、肖继宗为副秘书长。
这次大会确立了蒋经国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保持了权力核心的稳定。大会继续坚持“反共复国”的路线,并制定了一系列反共行动纲领,表明蒋经国掌权的国民党仍然坚持反共立场。这次大会使更多的台湾本土人士进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195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台籍人士占38人,这标志着国民党加快了推行“本土化”政策的步伐。
(二)一届“国大”六次会议召开,蒋经国出任“总统”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严家淦继任总统,蒋经国任党的主席兼行政院长,台湾的实权已经掌握在蒋经国手中。
1978年5月20日,第五届总统任期将满,严家淦于1977年12月14日致函国民党中央全体常委,举荐蒋经国为第六届“总统”国民党候选人。1978年1月7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接受了严家淦的提议。
1978年2月14~15日,中国国民党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台北召开。会议一致通过提名蒋经国为“中华民国”第六届总统候选人,台湾省主席谢东闵为副总统候选人。会议修订了《中央委员会组织条例》,通过了《地方党务改进案》、《对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代表同志政治任务之提示案》等议案。
1978年2月19日至3月25日,台湾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台北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20人。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选举“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组建新的政府。
大会听取了“行政院长”蒋经国作的“施政报告”、黄少谷作的“国安会”工作报告、谷正纲作的“宪政研究”报告、沈昌焕作的“外交报告”。蒋经国在“施政报告”中称,六年来以坚忍刚毅面对挑战,以慎谨能断实现既定目标。凡是有碍“反共复国大业的任何阻力”,“必将断然加以消除”;凡是有损“宪政体制的任何企图”,“必将毅然加以排除”;“凡是有背国际信义原则的任何主张”,“必然全然加以反对”。他表示坚决反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认为“台湾独立”的主张是“丧失良知,忘本取辱而无异于自取毁灭的妄想”,唯有“完成反共复国的任务,始可长保台湾的安定、自由与幸福”。
大会选举蒋经国为第六任总统(选举前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均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国民党提名人选,而不再另行提名,所以蒋经国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当选),谢东闵为副总统。随后,蒋经国提名蒋彦士为“总统府秘书长”,孙运璇为“行政院长”。至此,蒋经国掌握了党政最高权力,成为核心人物,形成了强人集权统治的格局。
1978年5月3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卸任“总统”礼遇条例》。《条例》规定,卸任“总统”可享有下列待遇:①邀请参加“国家大典”;②依现任“总统”月俸,按月致送终身俸;③供应房屋及其设备;④供应交通工具;⑤供应处理事务人员及事务费;⑥供应保健医生;⑦供应安全保卫。《条例》规定,这些待遇于“卸任总统”再任有法定待遇公职时停止。因罢免或制刑确定解职者,不得享有这些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