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台独”运动,是指台湾岛内外少数分子,以台湾脱离祖国、成为“独立国家”为目标而进行的分裂活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台独”活动的产生和演变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台湾独立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出现于甲午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同胞为抗拒日本侵占而宣布独立自救。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共同抗日,争取台湾回归祖国。此前的“台独”皆为坚持民族主义,反对外来侵略者,与后来的“台独”性质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帝国主义把“台独”作为“远东政策”的一部分。1943年,开罗会议时,英国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有人主张“台湾由国际共管”。这些都为日后“台独”的分裂主义留下了祸根。1945年10月,台湾被中国政府收回后,前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策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诱惑极少数台湾人士,建立地下组织,搞“台独”活动。日本占领时期获利的一部分台湾人,为保住家产,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他们是后来“台独”势力的鼻祖。
1947年“二·二八”事变,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使台胞对国民党政权极为不满,促使分裂主义倾向不断滋长。这一时期,从事“台独”分裂活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廖文毅等人。
廖文毅,1910年3月出生于台湾云林县西螺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曾就读于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办的淡水中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中学部,1931年,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毕业,后来,他又先后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到大陆,应聘担任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到台湾,后又到了上海。1947年6月,廖文毅与其兄廖文奎等人,在上海以“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名义,在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声明,揭露国民党屠杀台湾人的罪行。1947年7~8月间,“台湾再解放联盟”向美国特史魏德迈递交一份《处理台湾意见书》,要求:《大西洋宪章》也应实施于台湾;准许台湾人派遣代表出席日本和约会议,而且赋予发言权;台湾的归属问题应在对日和约会上重新讨论,但必须尊重台湾人的意志,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在举行公民投票以前,应准许台湾脱离中国,而暂置于“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之下。
1948年2月,廖文毅等人在香港正式成立“台湾再解放联盟”。廖文毅为主席,黄继南为秘书长。这些人与美国人联系密切。他们数次写信给联合国和美国国务院,要求联合国托管台湾,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公民投票,让台湾人自己决定台湾的前途。“台湾再解放联盟”不久解体。1949年5月,廖文毅等人在日本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廖文毅任主席,吴振南为副主席。“台湾民主独立党”得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打出“台独”旗号,策动帝国主义托管台湾。1955年9月,廖文毅等人在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1956年,又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廖文毅自任“大总统”。
“台湾民主独立党”、“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都是以廖文毅为首的同一伙人建立的,当时总共有30多人,大多数是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的汉奸、投机商、大地主或他们的子弟。他们以台湾旅居日本的华侨为基础,在美国及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下进行“台独”活动。这一时期,“台独”的中心在日本。后来,在国民党的分化瓦解下,也因其活动受到留学生和台侨的唾弃,廖文毅脱离“台独”组织,于1965年5月返回台湾。
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还有一些人在从事“台独”活动。1960年2月,在廖文毅“临时政府”曾任统一战线委员长的王育德与黄昭堂成立“台湾青年社”。同年4月发行《台湾青年》,鼓吹“台湾独立”。他们于1963年将团体改组成“台湾青年会”。1965年,在日本做生意的辜宽敏加入“台湾青年会”并任委员长。1967年,辜宽敏将“台湾青年会”改成“台湾青年独立联盟”,将《台湾青年》杂志变成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独立联盟”的共同机关刊物。他们创办《独立台湾》报纸,建立“台独之声”电台,为“台湾独立”制造舆论。在廖文毅从日本返回台湾后,以辜宽敏为首的“台湾青年独立联盟”成为在日本的“台湾独立”运动的主流派,亦被称为在日本的“台独”势力的右翼。在70年代,辜宽敏等人先后从日本返回台湾。
1967年,在日本的“台独”分子史明成立了另一个“台独”组织——“独立台湾会”,简称“独台会”。他们自称是“社会主义政党”,主张以“革命手段”推进“台独”运动,最终实现“台湾独立”和“社会主义”。这些人被称为在日本的“台独”势力的“左翼”。1993年,史明返回台湾,“独台会”也回到台湾。
60年代后期,“台独”中心由日本移向美国,“台独”组织相继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地区出现,如“全美台湾独立联盟”、“欧洲台湾独立联盟”、“在加(拿大)台湾人权委员会”、“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台湾基督徒争取自决协会”、“全美台湾同乡会”、“全欧台湾同乡会”、“台湾革命党”、“人权会”、“关心台湾委员会”、“民族民主同盟”、“台美协会”、“世界台湾同乡会”、“协志会”等。这些组织由于历史背景和利益关系不同,彼此矛盾很大,基本上各自为政,一直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团体,但在分裂祖国、“台湾独立”的目标上完全一致。
“台独”组织成分复杂,主张也各异,因此形成“皇民化台独”、“暴力派台独”、“自治台独派”、“自决台独派”等派别。其主要观点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是葡萄牙、荷兰、日本混合人种;“台湾与大陆分离太久,文化习俗不同,已不同于中国人”;“台湾领土不是中国领土”;“台湾前途由1800万台湾人决定”,“台湾应由台籍人执政”等。
“台独”组织的活动得到了美国一些政治势力的支持。
1970年1月15日,在美国的扶持下,由在日本的“台湾青年独立联盟”、“全美台湾独立联盟”、“欧洲台湾独立联盟”、“在加台湾人权委员会”和在台湾本岛的“台湾自由联盟”5个组织联合组成“台湾独立联盟”(简称“台独联盟”)①,总部设在美国,并在美国、日本、欧洲、加拿大、南美和台湾设6个地区性本部。“台湾独立联盟”在“台独”组织中实力最强,组织最严密,可称为“台独”的大本营。
“台独联盟”是海外持“暴力台独”路线的代表性组织,否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台湾共和国”。他们主要在美国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以及日本东京等地活动。他们出版发行了《独立通论》、《独立台湾》、《台湾青年》、《台湾公论报》等刊物。1970年1月23日,著名“台独”分子、台大教授彭明敏逃出台湾,辗转至美国,被推为“台湾独立联盟”主席。
“台独”势力的活动,以推翻国民党政权、防止中共武力解放台湾,把台湾建成“自由独立国家”为其战略目标。为达此目的,“台独”分子不仅在美国集会、游行示威、散发宣传品,还在台湾岛内进行暴力活动。他们先后炸毁“中央日报社”、“联合报社”,火烧桃园国际机场旅客厅。他们还确立政治蚕食国民党政权的计划,组织政党与国民党抗衡。一些“台独”势力还通过各种途径与台湾岛内一些地方政治势力合流。
“台独”势力具有美国和日本,特别是美国的背景,其活动主要是适应美国“一中一台”政策的需要。但美国政府从全球战略出发,也顾忌逼蒋太甚会促使国共双方靠拢,故对“台独”势力的支持还保持一定的限度。
国民党对“台独”势力的活动一直实行防范、监控,视之为心腹之患,采取绝不姑息的态度。在具体策略上,蒋经国实行分化拉拢和严厉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国民党当局对“台独”进行批判和围攻:领导人表态、讲话,公开谴责“台独”活动,呼吁群众反对“台独”的暴力行为;发动官员、“民意代表”撰文批判“台独”;发动海外学者揭露“台独”势力在海外的丑行。国民党当局对少数“台独”头目进行通缉,宣布个别“台独”组织为叛乱组织,对其余组织及成员均采取安抚招降的策略。如对廖文毅招降回台后,先后聘其为“中国文化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对招降“台独”分子产生一定的诱惑力。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台独”组织又打又拉、分化瓦解,使“台独”势力在台湾岛内受到一定的抑制。李登辉上台后,由于李登辉纵容“台独”势力,使“台独”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看来,只要大陆与台湾一天不统一,美国一天不放弃分裂台湾与大陆的政策,“台独”势力就还会寻机作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反对外国插手台湾问题,反对外国支持“台独”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