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5100000015

第15章 内科疾病(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病因”中医认为,此病多因湿热引起。湿热郁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遂成黄疸。或因肝病后气血瘀滞所致。前者为黄疸型肝炎,后者为无黄疸型肝炎。

“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一般急性期以发热、食欲减退、黄疸、肝大并有压痛等为主要症状。若转为慢性,则有肝功能持续或反复损害,可出现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或腹泻、食欲不振、低热、失眠等。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寒湿阴黄型、肝络瘀阻型、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型。前3型为黄疸型肝炎,后3型为无黄疸型肝炎。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为两组:一为大椎、肝俞、脾俞;二为至阳、期门、胆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交替使用。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人,得气后,速出针,然后拔罐。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效果:效果甚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常配用药物敷脐疗法。甜瓜蒂(另研)、秦艽、茵陈各60g,青皮、紫草、黄芩、龙胆草、丹参各30g,冰片(另研)6g。共研细末,入瓜蒂、冰片和匀。每取1.5~3g填入脐孔内,外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比单一刺络拔罐法或针罐法疗效更好。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肝俞、期门、胃俞;二为身柱、胆俞、脾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每2~3日1次,每次留罐15~20分钟。

主治:慢性肝炎。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应用,如肝区疼痛较著者,加用药物外敷。药方为,穿山甲(另研)(代)100g,桃仁、丹参、延胡索、茵陈各15g,铜绿9g(另入),冰片1.5g(另入),共研细末。每取40~50g,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分别贴敷于肚脐中,肝区压痛点,外以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验之临床,比单用刺络拔罐,疗效为优。

配穴方三肺俞至肾俞(双)。

方法:采用走罐法。从肺俞至肾俞,先左后右,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然后将罐扣于肝俞、脾俞、肾俞穴10分钟,隔日1次。或先用梅花针叩刺3~5遍,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如上法走罐。3~5日治疗1次。

主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效果:疗效颇佳。

附记:临床应用时,如必要,可配用中药内外治疗,疗效更好。

配穴方四两侧肺俞至肾俞穴各旁开1.5寸处(共4条线)。

方法:用走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凡士林(或生姜汁、药膏、药酒),然后从左侧开始,自上至下逐条线走罐,以至皮肤紫红色为度。或先用梅花针各叩刺3~5遍,然后如上法进行走罐。每日或2~3日1次。

主治:病毒性肝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应用时,如配用中医中药内外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五分两组:一为大杼、膈俞、脾俞、魂门;二为身柱、至阳、三阴交、胆俞。

方法:用灸罐法或针罐法。灸罐法,先拔火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给予温和灸治之,每日1次。针罐法,先针刺,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两法均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肝炎、寒湿阴黄。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寒湿阴黄用灸罐法。慢性肝炎用二法治之。

配穴方六分3组,一为身柱、至阳、脾俞、阳纲、腕骨;二为胃仓、手三里、足三里、丰隆、内庭;三为肝俞、胃俞、膈俞、天柱、中脘。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即先用毫针刺入后,即出针,然后拔罐。或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血止后再行拔罐。均留罐15~20分钟。每次选用1组穴,每日1次。同时辅以外敷方(药方同配穴方一)。

主治:黄疸型肝炎(阳黄)。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笔者多年使用,用针罐法或刺络拔罐法,并配合内治,效果更佳。

配穴方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每次选4~5个压痛敏感点;患侧取大包、期门、胁区压痛点,或三阳络(交替)、足三里(交替)和阳陵泉至阳交穴之间压痛点(交替)及太冲穴(交替)。

方法:①采用单纯罐法或出、留针罐法(采用留针罐法者,每次每部位选1~2穴即可,不需所有穴位都施术)。证属慢性虚寒型者,宜采用灸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若伴有发热、恶寒者,加大椎穴施行刺罐法或留针罐法。②采用走罐法和单纯罐法。先在背部两侧膈俞至肾俞段施行走罐法,然后在其余穴位采用单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日施术1次。

主治:病毒性肝炎。无论急、慢性者均可应用。

效果:屡用效佳,并附验案2例(从略)。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用本法治疗急、慢性肝炎,可使症状有较快、较明显的改善。

高血压病(眩晕)

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范畴。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脏、内分泌、颅内病变等所引起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原发性高血压则称为高血压病。

“病因”中医认为,多因肝肾阴虚,或阴虚阳亢,或精神受刺激,大脑紧张,以致肝阳上亢所致。可见于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阳亢”(或因虚因实而致阳亢)而导致人体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症状”除血压增高外,常伴有眩晕、头痛,头胀、耳鸣、心慌、面红、目胀,或胸闷、四肢发麻,或头重脚轻、视力减退、心悸、气短,健忘等。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严重者,日久不愈,还可引起动脉硬化,或诱发脑卒中等病变。

“疗法”

配穴方一肝俞(双)、筋缩。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病人取俯卧位,用梅花针中强度叩刺,以微出血为度,叩击面积应略小于火罐口,然后用闪火法拔罐,吸拔出2~3ml血液,留罐5~10分钟即可。

主治: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效果:屡用屡验,降压迅速,有效率达100%。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本疗法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如有反复,仍按上法治疗,血压必降。戒烟酒,忌食辛辣,积极锻炼身体,保持乐观,有利于巩固疗效。

配穴方二曲池、风池、足三里。肝火亢盛型配太阳、风府、阳陵泉;阴虚阳亢型配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肾精不足型,配血海、关元、阴陵泉、太溪、复溜。

方法:均用单纯拔罐法。亦可随证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肝火亢盛型用刺络拔罐法;阴虚阳亢型用水罐法或针罐法(针刺后拔罐);肾精不足型用留针拔罐法。每次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病。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多获良效。中病即止,不必连用。本疗法可较广泛地刺激体表,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交感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而使血压下降,故用之多效。本法亦可用于因心脏病、肾脏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效果亦佳。

配穴方三主穴:大椎、心俞、肾俞;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承山、涌泉。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次选用主穴1~2个,配穴3~4个,7~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早期原发性高血压病。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好。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大椎、肝俞、承筋;二为灵台、胆俞、委中;三为脾俞、肾俞、足三里。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重点取背部俞穴及下肢穴。每次选1组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每次留罐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病。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3组穴中,任取1组穴如上法用之,效果亦佳。

配穴方五大椎、肝俞(双)。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用毫针直刺至有针感下传时留针,并在针柄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罩上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2~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病。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肝俞(双)至肾俞(双)。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走罐法。先用梅花针以中重度刺激,从肝俞叩刺至肾俞止,从左至右叩刺3~5遍后,以凡士林油膏涂于皮肤和罐口,再按上述顺序用走罐法,至皮肤紫红色为度。再在肝俞、肾俞穴上(双侧)各闪罐4~5次。3日治疗1次。

主治:高血压病。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待血压下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后,再治疗1次即可。如有反复,仍按上法治之,同样有效。此法对继发性高血压效果亦佳。

配穴方七大椎、肝俞、筋缩、委中。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肝火亢盛型和肝阳上亢型加用外敷方(药用吴茱萸适量,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外敷涌泉穴),外以消毒纱布包扎好。最好在睡前敷上,每次敷12~24小时。一般敷1次,最多2次即可。

主治: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一般1~2次即效。

附记: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免恼怒,保持乐观,加强锻炼,有利于巩固疗效。

配穴方八从大椎至腰俞,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方法:采用走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再行走罐法。从上至下,从左至右走罐至皮肤紫红色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有心脏病或肾脏病者,走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4~5次,然后取曲池、足三里施以针刺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主治: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九新设、大杼、心俞、肝俞、肾俞、关元俞、白环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涂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

主治:高血压。

效果:本法对原发性高血压I或Ⅱ期者降压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尚不令人满意。对继发性高血压也有降压作用。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降压后,必须配合调理来巩固疗效。有心脏病或肾脏病者,在心俞或志室穴上施行毫针、皮肤针罐法或挑罐法,或于起罐后加闪罐5~6次。头痛甚者,加太阳、额中穴施行出针罐法;血压较高、症状严重者,加大椎、涌泉穴,点刺放血0.5ml左右。

配穴方十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曲池、足三里或三阴交。

方法:①采用走罐法、闪罐法和出、留针罐法。先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有心脏病或肾脏病者,起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数次,然后再于其他穴位上施行出、留针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②采用单纯罐法或涂云香精罐法(背部膀胱经为密排罐式),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在上背、腰背、骶部及四肢穴位上寻找数点明显丹痧施行挑痧法。每1~2日施术1次。

主治:高血压。

效果:屡用效佳,并附验案(从略)。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对头痛者、血压高、症状重者,可参照“配穴方九”加穴治疗。

配穴方十一委中、曲泽、大椎、曲池、足三里、肝俞、肾俞。

方法:采用刺络、留罐、闪罐和走罐法。取委中、曲泽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坐罐法吸拔余血,留罐5分钟左右,此法仅限用于发作期;取大椎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20余次;取曲池、足三里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取肝俞、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2~3日1次。

主治:高血压病。

效果:坚持施治,颇具效验。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①血压过高者,应配合药物等治疗方法协同降压;②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调畅情绪,少食辛辣刺激物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戒烟、酒等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冠心病(胸痹)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属祖国医学的胸痹范畴。

“病因”多因心阳不足,寒凝脉涩,或饮食不慎,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侵犯清旷之区,或痰热灼络,或气血津液阴阳不足,或七情内伤,终致寒凝脉涩,痰浊痹阻,气滞血瘀,血脉瘀阻,郁滞于胸等病理变化所致。血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和吸烟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

“症状”心胸部持续憋闷,有时隐痛,或心绞痛发作,胸痛彻背,气短、自汗;并可引起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肝肾阴虚、瘀阻心络和心脾阳虚、痰浊阻络两型。若致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其分型更多。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内关、心俞、膻中。寒凝心脉者配厥阴俞、郄门;痰浊痹阻者配巨阙、丰隆、中脘、足三里;瘀血阻络者配膈俞、郄门。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针罐法(针刺后拔罐);亦可用涂药罐法,或拔罐后敷药(川芎3g,冰片1g,硝酸甘油1片,共研细末,调成糊状)法。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本法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宽胸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量。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心俞、厥阴俞、中脘;二为膻中、膈俞、郄门。

方法:①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②用药煮罐法或贮药罐法(药方:瓜蒌、红花、丹参各15g,冰片1.5g。寒凝心脉者加桂枝30g;痰浊痹阻者加制半夏、陈皮各15g;阳虚痹阻者加桂枝15g,肉桂9g;气滞血瘀者加延胡索、广郁金各15g,川芎9g)。③涂药拔罐法,方药同上,共研细末。每取适量,用白酒和温开水各半调成糊状,涂于应拔部位,再进行拔火罐。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缓解期)。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本病发作期应先进行辨证论治,内服方药。待症状缓解后,再用本疗法,或兼用内治,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膻中、足三里、中脘、巨阙;二为心俞、厥阴俞、神道。阴虚者加三阴交。

方法:采用拔罐、贴敷、温灸综合疗法。每次选用一组穴,3日1次。先在背部俞穴拔罐5分钟,然后取药粉(一号方由红花、血竭、芙蓉叶、冰片,樟脑等组成,研细末;二号方由檀香、丁香、冰片、川椒、肉桂、丹参等组成,研细末)。均具有芳香开窍、温经通络、化瘀活血的作用,且后者温通作用较强。上药(方)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0.5g,置于所取穴位上,用麝香止痛膏(中成药)固定,保留48小时(应避免发生水疱)。每次贴敷后,用固定式灸架在膻中、巨阙或心俞、厥阴俞2个穴位上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以局部潮红,有温热感为度。

主治:冠心病。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治疗期间停服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心绞痛不易控制者,可临时加服硝酸甘油片或异山梨酯(消心痛)片。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侠白、孔最、内关;二为风池、大杼、肩井、心俞、肝俞、侠白、尺泽、内关方法:采用针罐法。用毫针做轻刺激后再拔罐5~10分钟。或用梅花针叩刺后拔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在拔罐前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润滑剂)。一般用第一组穴,痛发作时用第二组穴。同时口含硝酸甘油片以助止痛之效。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心绞痛(狭心症)。

效果:临床屡用,久治乃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心俞、厥阴俞、曲泽、郄门。

方法:采用针罐法。在拔罐前或拔罐后用毫针针刺1次,再拔罐。隔日治疗1次。或留针拔罐法,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拔药罐法(方药同疗法6),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心悸、怔忡(神经性心悸)。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本病必须耐心调治,久治方愈。

配穴方六分两组:一为肩井、大杼、神道、心俞、脾俞;二为灵台、厥阴俞、肝俞、内关、中脘。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罐5分钟。

主治: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良好。

附记:本病也可用药罐法,方用灸甘草汤加减,每日1剂,第一、二煎内服,第三煎取汁(药液)煮竹罐(或贮药罐),依法拔罐,留罐5~10分钟,效果尤佳。

配穴方七①心俞、厥阴俞、曲泽、郄门、内关。②膻中、心俞、厥阴俞、膈俞、郄门、神道。

方法:①采用留针拔罐法。用毫针刺人得气后留针,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或用药罐法(方药同上)。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采用闪罐和走罐法。膻中、神道、郄门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不计次数,直至心绞痛缓解为止。心俞、厥阴俞、膈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暗瘀斑为止。

主治:心悸方①,心绞痛方②。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双侧厥心俞和心俞及其附近寻找压痛敏感点,至阳、天池(左)、灵墟(左)、膻中穴。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毫针罐法(背部穴位采用留针罐法,胸部穴采用出针罐法),涂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

主治:冠心病,兼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加减:如血压高者,加足三里穴(交替);心脏神经官能症若有颈段脊柱棘突或两侧肌压痛、肌紧张者,加新设穴(位于第4颈椎横突尖端,斜方肌外缘),均采用单纯罐法或涂药罐法。

配穴方九膀胱经的大杼→膈俞,任脉的天突→巨厥,心包经的曲泽→内关,督脉的大椎→筋缩。

方法:采用走罐法。以上4条经脉线,每次选择1条。先在所选经脉上涂抹适量的润滑油,选择适当大小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所选经脉,用走罐法沿着所选经脉来回推动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隔日1次,8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

配穴方十心俞、厥阴俞、灵台、至阳、巨阙。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3~4个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点刺,立即用闪火法将准备好的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于点刺处,留罐10~15分钟。待皮肤出现红色瘀斑、出血数滴为止。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实证)。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有效,虚证慎用。

关节炎(痹证)

关节炎,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两种,均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居多。

“病因”《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云:“所谓痹毒,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说明本病之作,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邪阻经络,气血运行失畅所致。邪客关节经络,“不通则痛”是也。又由于体质有强弱,感邪有轻重和邪之偏甚不同,故临床又有寒痹(痛痹)、风痹(行痹)、湿痹(着痹)和热痹之分。

“症状”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甚则畸形。根据临床表现,又有四痹之分,如疼痛游走不定,多为风邪偏甚,属风痹;痛处固定而痛剧,多为寒邪偏甚,属寒痹;痛虽不甚,但肢体重着者,多为湿邪偏甚,属湿痹;痛剧而红肿灼热,多为湿热之邪偏甚,称热痹。

“疗法”

配穴方一根据疼痛部位,按经络循行和局部取穴原则,在痛处上下取1~2个阿是穴。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用梅花针叩刺(即叩刺范围略大于火罐口)至皮肤微出血为度,血止后,用闪火法将罐罩上,留罐5~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草纸将血污擦净,再用艾条温和灸3~7分钟。每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痹证。

效果:治疗90例,结果痊愈43例,显效35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9%。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风寒湿痹可用闪罐法或留罐法;风湿热痹及痰瘀痹阻者用刺络拔罐法;痛痹用灸罐法;脊椎痛用走罐法;急性关节炎用针后拔罐(可用闪罐法或留罐法);慢性关节炎用灸罐法或针后灸罐法。

配穴方二大椎、阿是穴。病在上肢者配肩贞、肩髃、曲池、绝骨;病在躯干者配命门、肾俞、肝俞;病在下肢者配秩边、殷门、委中、承山。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刺络拔罐法、灸罐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痹证(关节炎,筋骨、肌肉痛)。

效果:疗效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罐法应随证而定。

配穴方三患处局部区域。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用梅花针叩刺(围刺,叩刺面积应略大于患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再用旋罐法拔罐至皮肤紫红色,3日治疗1次,至愈为止。

主治:皮痹(肌肉痛)。

效果:效果满意,一般10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四以痛点为中心。

方法:采用涂药拔罐法。先用中药涂剂(川乌、草乌、当归、白芷、桂皮各15g,红花10g。用白酒500ml浸泡24小时后,去渣取汁,再加入风油精10瓶)涂直径约10cm的药液面积,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关节炎。

效果:止痛效果颇著。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五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均取两侧穴)。

方法:采用留针药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将大小不等的竹罐药煮(药用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钩藤、羌活、独活、艾叶各20g,防风、威灵仙、木瓜、牛膝、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穿山甲(代)、红花、川椒、栀子、生甘草、麻黄各15g,忍冬藤40g,共装入布袋,加水(适量)蒸煮15分钟,取出布袋,再以药液煮竹罐3分钟),然后夹出罐迅速扣于针上,15分钟后起罐、起针。隔日治疗1次。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应用,除按上法治疗外,并将药袋趁热熨患处15~20分钟,每取良效。此方法还可治疗风湿肌肉痛,效果亦佳。

配穴方六阿是穴(以痛点中心)。病在上肢者加天宗、肩贞、肩前、肩髃、曲池;病在下肢者加秩边、足三里、丰隆、解溪;背脊及腰腿痛者加身柱、风门、腰阳关、肾俞、秩边。以上均取患侧穴位。

方法:采用涂药拔罐法。术前用中药涂剂(方附后)涂擦应拔部位,擦至皮肤微红为度,然后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再用上药涂擦一遍。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脊椎痛、腰腿痛、肌肉风湿痛等。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凡脊椎关节炎、腰腿痛、肌肉痛则在患部拔走罐法。余同上法。

中药外擦剂方药:①二乌丹参汤——生川乌、生草乌、秦艽各15g,桂枝、艾叶各10g,丹参30g,川芎、威灵仙各9g。用清水适量,煎沸15分钟,取汁,再加水煎沸15分钟,过滤取汁。两汁合并浓缩至500ml,备用。用消毒纱布蘸药液用力涂擦患处及应拔部位,每次擦5分钟,至皮肤微红为度,药液温度以60℃左右为宜。主要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每日馀擦数次。②二乌马钱油——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去壳)、白芷各30g,川芎、红花、细辛各20g,乳香、没药各10g,冰片、樟脑各2g,桐油1000ml,白酒(或75%乙醇)300ml。先将前9味放入盛有桐油的锅中,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起锅,一并盛入瓷瓶中,再加入冰片、樟脑与白酒摇匀备用。同时,每取适量药油加热,用消毒纱布蘸药油涂擦患处及应拔部位,用力擦至皮肤微红为度。如果温度(油温)过高,可再加入桐油适量;温度过低,酌加白酒适量。主要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及腰腿酸痛。每日涂擦数次。③二乌山甲散——生川乌、生草乌各30g,穿山甲(代)50g(另研),桂枝30g,细辛20g,乳香、没药各15g,红花30g,冰片1.5g(后入),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用米醋调成稠糊状,敷于患处,保持药层湿润,如药层干燥,加米醋适量或取下重调再敷。外用敷料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要用于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者。

配穴方七曲池、外关、阿是穴。肩关节炎配肩井、肩髂、肩髃;肘关节炎配天井、手三里;腕关节炎配阳池、阳溪、合谷;指关节炎配中渚、八邪、后溪;髋关节炎配秩边、环跳、关元俞、风市;膝关节炎配梁丘、血海、膝眼、阳陵泉、委中、足三里;踝关节炎配悬钟、昆仑、解溪、丘墟;趾关节炎配申脉、足临泣、公孙、八风;四肢串痛配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全身串痛配大椎、风池、肝俞、关元俞、申脉。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以上配穴可根据病情加减,灵活取穴。每次用1个主穴,2~3个配穴。先用毫针刺入,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再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日治疗1次,或痛痹拔罐后加温灸;行痹用闪罐法;热痹用刺络拔罐法。均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关节炎及四肢或全身串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阿是穴(患部及上下1~2寸处)、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强刺激,出针后即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主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尤以上肢为甚。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多年,凡急性兼有表证者,用之多效。

配穴方九随患部位取穴。肩关节炎:取肩髃、肩髎、肩井、天宗,或局部压痛点。肘关节炎:取曲池、天井、手三里,或局部压痛点。腰髋关节炎:取腰阳关、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秩边、环跳,或局部压痛点。膝关节炎取梁丘、血海、膝阳关、曲泉、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或局部压痛点。踝关节炎:取绝骨、解溪、丘墟、太溪、昆仑,或局部压痛点。

方法:用留针拔罐法。先以针刺,用泻法(或根据身体情况用平补平泻法)。但针刺得气必到病所,留针5~10分钟后,再捻针1次。然后按针刺部位选好罐的型号,将针扣在罐里,留罐10~15分钟,再把罐启下,捻针1次,留针10分钟。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如果施罐部位淤血过重,患病部位可每日针刺,但施罐则间日1次,以防患处皮肤损伤。每个疗程间隔5~7日。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效果:治疗300例,其中治愈128例,显效81例,有效66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2%。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

配穴方十以局部取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风市、梁丘、阴陵泉、阳陵泉、悬钟、昆仑、丘墟等。

方法:用针罐法,先检查肿大之关节处,指下如有波动感,先在波动处用火针连刺数下,待黄白色透明液体流出时,用手指按压针孔周围,促进液体尽量流出。然后用火罐拔于针孔处5~10分钟,起罐后用绷带包扎针孔处。若关节不肿大则按上述上下肢取穴,用泻法针刺,起针后(或留针)拔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风湿痛痹,或膝关节肿大、积液明显,同时伴有痛胀,屈伸困难,病程较长者。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著。尤以关节肿大者收效颇捷,一般3次即愈。

附记:师怀堂经验。

配穴方十一主穴:肘部选用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腹部选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背部选用身柱、腰阳关;膝部取膝眼、梁丘、阳陵泉;踝部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方法:按部随证采用拔罐法。热邪偏盛者,主穴加大椎、曲池,多用刺络拔罐法;湿热蕴蒸者,主穴加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多用刺罐法;寒湿偏盛者,主穴加关元、肾俞,多用灸罐、水煮药罐、药罐、刺罐法;气阴血虚者,主穴加膈俞、气海、足三里,多采用综合罐法。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日。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临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

坐骨神经痛(痹证)

坐骨神经痛,其痛以始于臀部,沿股后侧、小腿后外侧,而放射至足背为特征。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中医认为,多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经络,客于坐骨神经所致。西医认为,椎问盘突出,坐骨神经附近各组织、髋关节、骶骼关节疾病,脊椎炎,子宫及前列腺癌肿,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本病的发生。

“症状”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或伸腰疼痛加剧,也可因咳嗽、喷嚏等而加重。

“疗法”

配穴方一分4组:一为患侧腰椎旁之夹脊、秩边、委中;二为环跳、阳陵泉、丘墟;三为居髎、风市;四为足三里、内庭。兼见足趾麻木者配八风(只针刺)。

方法: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视其痛处取穴。先在疼痛部位经脉明显怒张处或委中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用火罐拔吸。其余穴位,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坐骨神经痛。第一组穴适用于疼痛从腰部一后股一胭窝一足底者;第二组穴适用于痛在下肢外侧足少阳者;第三组穴适用于痛在胯间向股侧放射者;第四组穴适用于痛在胫处而至足背侧者。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曾用此法治疗数例,依法连治1个月左右,均获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腰俞、中膂俞、白环俞、八髎、殷门、环跳、居髎。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取2~3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第一次出血量宜大,数穴总出血量50~60ml;第二、三次略少,10~30ml),再进行拔罐15~20分钟。疼痛未缓解者,可隔2~3日再治疗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以腰痛为主者)。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据笔者验证,一般7日治疗1次,连治4次,其效始著。

配穴方三腰俞、承扶、委中、委阳、阳交、悬钟、附阳、丘墟、昆仑、风市、中渎。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取2~3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要求如上述)后,再进行拔罐15~20分钟。疼痛未缓解者,可隔4~5日再治疗1次。直至痊愈。

主治:坐骨神经痛(以下肢疼痛为主者)。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腰俞、大肠俞、环跳、殷门;二为新环跳(尾骨尖端旁开3寸)、秩边、委中、殷下(承扶与委中穴连线近中心点)。还可随证加居髎、阳陵泉、悬钟、风市等穴。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继续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次髎、环跳、压痛点、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合阳、三阴交、昆仑。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取4~5穴。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病始数次即愈,久病多治必效。

配穴方六秩边、阿是穴、腰俞。风寒湿所致者配胞肓、风市、承山、飞扬;劳损所致者配肾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针刺后留针,然后进行拔罐15~20分钟。隔日或2~3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根据坐骨神经痛阳性反应点,取肾俞、腰俞、腰阳关为主穴;取环跳、委中、承山、条口为配穴。对干性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委中、殷门、承山为主穴;取足三里、丘墟、合阳为配穴。

方法:采用针罐加按摩法。先用毫针刺后进行拔罐(丘墟穴以挤压罐代之),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再行按摩疗法治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疼痛区域。

方法:采用走罐法。每次走罐至皮肤紫红色为度。然后在疼痛明显处用密排罐法,拔罐15分钟。3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配穴方九腰俞、环跳、委中、申脉、坐骨。行痹配昆仑;着痹配阳陵泉;热痹配绝骨。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血止后再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2~3日1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3次即效,10次多愈。

配穴方十环跳、秩边。

方法:用留针拔罐法。先用4寸长毫针直刺入环跳穴,行雀啄术,使针感沿足少阳经向下传导;再用同样方法刺秩边穴,使针感迅速传至病变部位。然后在此两穴上,用闪火法将针扣在罐内,留罐20分钟。病重者每日1次,见症状减轻后,改为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主治:坐骨神经痛。

效果:治疗200例,痊愈128例,显效41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笔者临床验证5例,痊愈3例,显效和有效各1例。若辅以中药热熨疗法,效果尤佳。

肩周炎(肩凝证)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为肩凝证、漏肩风、老年肩、肩痹、冻结肩、五十肩等,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非体力劳动者为多见。

“病因”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瘀阻,复感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致使气血凝滞不畅、瘀阻经脉所致。

“症状”肩关节疼痛或酸痛,或有轻微肿胀,提物无力。在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和前旋等活动时则痛剧,局部有广泛性压痛。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活动受限。

“疗法”

配穴方一肩关节周围区域(患侧)。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先在肩关节周围处皮肤上用梅花针中强度叩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血止后,再在肩关节前后、上部及外侧处拔罐,留罐15分钟。3日1次。

主治:肩周炎。

效果:疗效颇佳。多治疗1~3次即愈。

附记:平时应加强锻炼,多活动关节有利于巩固疗效。如拔罐后,配合热熨敷(用食盐250g炒热,布包好即可)或按摩疗法,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肩髑、肩髎、天宗、肩贞。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5~10分钟,出针后,再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或加温和灸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三阿是穴(压痛点)、肩髃、肩外俞、肩髎、肩贞。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留针10分钟,出针后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主穴,肩髃、肩髎、肩前(位于肩髃前1寸凹陷中的奇穴)、曲池。配穴,大椎、肩中俞、肩贞、腰俞、天宗、巨骨、外极泉(在腋前皱纹尽头凹陷中的奇穴)、臂臑、外关。

方法:采用针罐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随症选用。肩部穴位运用轻刺捻转手法,针后加温灸1~3壮;余穴针刺。起针后进行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连续治疗2~3次后,改用隔日治疗1次。

主治:肩凝症。

效果:临床应用多年,一般8~10次即愈。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

配穴方五阿是穴(痛点)或痛区。

方法:一般采用闪罐法,慢性者用刺络拔罐法,肩部肌肉肥厚者,用走罐法,每日治疗1次,同时配用推拿疗法。

主治:肩周炎。

效果:治疗78例,痊愈5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1例。

附记:引自《新中医》。闪罐、走罐法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慢性者留罐15~20分钟。

配穴方六肩三针、臂臑、巨骨、阿是穴。

方法:采用针后拔药罐法。针刺后,拔药罐(桂枝、红花各6g,苍术、乌梢蛇各9g,羌活、独活、木瓜、威灵仙各10g,乳香、没药各5g。水煎20分钟,取药液煮罐或贮罐)2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

效果:屡用屡验。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依上法拔罐后,再用上方煎水熏洗患部,疗效较前又有提高,而且奏效尤捷。

配穴方七肩痛穴(即锁骨与肩胛骨部交叉点凹陷中)、三角肌中心(患臂三角肌中点)、臂中(在腕横纹和肘横纹中点,桡骨与尺骨之间)。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从肩痛穴进针向肩部透刺;从三角肌中心进针向内外侧透刺,臂中行快速针刺。起针后用闪火法拔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八肩髃、肩髎、臂臑。

方法:采用刺络拔药罐法。用7号针尖直刺肩髑穴6~8cm,臂臑、肩髎各5cm。均缓缓刺入,急速出针,随后在上述穴位呈放射状轻点刺,点与点间距较密,使皮肤微出血。中、重度患者,采用散刺出血法(穴位与针刺方向同上),但针刺后,松解皮肤,并用力挤出点血,继而重刺,至皮肤出血为度,再用经穴外敷与热熨法,用消毒干棉球擦去血液后,将野木瓜白药糊(即将广东和平制药厂生产的野木瓜注射液1支倒入云南白药粉1瓶,调和成稀糊状),用小毛笔刷涂于刺血处。而后用长镊子夹点燃的酒精棉球直接熨烫敷药处1~2分钟,使药糊烘干。再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再令患者行肩部大幅度上下左右用力活动10分钟,使微微出汗。当日和次日在临睡前再重复锻炼1次。此后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如无效,隔5~7日进行第2个疗程。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效果:治疗17例,施治1~3个疗程,显效10例,有效4例,好转3例。

附记:引自《新中医》。治疗后3小时内勿淋浴,并避免风寒。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配穴方九肩三针(即肩髃、肩前、肩后)、臂臑、曲池。上举困难者配商阳;后伸困难者配中渚。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起针后,在针刺穴位处拔罐10分钟。起罐后让患者自己活动肩部(必要时可协助患者活动)。活动方法是,以健手握住患肢腕部,尽量上举,并做后伸、外展、内收和旋转运动,每日2~3次。针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周炎。

效果:治疗90例,痊愈62例,显效9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函授》。

肋间神经痛(胸胁痛)

肋间神经痛系指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的胸胁痛范畴。

“病因”多因情志失调,肝气不舒,复感风寒之邪,寒凝痹阻,客于胸胁部所致。

“症状”肋间疼痛,咳嗽、喷嚏、深呼吸时加重。疼痛剧烈时可向同侧肩背部放射。检查相应皮肤区域,感觉过敏、沿肋骨边缘有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华佗夹脊、膀胱经(大杼至关元俞)内侧循行线、足少阳(肋胁部)循行线部。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应拔部位叩刺3~5遍后,再用走罐法拔罐各2~3遍,至皮肤紫红色为度。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魂门、胆俞、大椎;二为督俞、肝俞、胸乡。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内关、阿是穴(压痛点)、胸乡、大杼、内关、阳陵泉、支沟、太渊。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取内关穴毫针强刺激2分钟,不拔罐。针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再缓缓吐气,然后咳嗽向左右转体,以助舒畅气机。再在支沟、太渊穴针刺以强刺激,留针10分钟,不拔罐。再针刺阿是穴、胸乡、大杼、阳陵泉,并捻转数次。然后出针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肝俞、神藏、尺泽。

方法:采用针罐法。每次取3~4个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然后拔罐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

配穴方五疼痛区域、支沟、患侧阳陵泉或悬钟。

方法:①疼痛区域采用密排罐法(可先涂云香精等,或贴伤湿止痛膏,然后拔罐),或密排罐式的皮肤针罐法、刺罐法、挑痧罐法等;下肢各穴采用毫针罐法或刺罐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②采用挑罐法。每次选疼痛区2~3点及下肢1个穴,挑后拔罐,留罐约15分钟,隔2~3日施术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连治4次左右可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如果由感冒、风湿等炎症引起者,宜加大椎穴行刺罐法。

配穴方六期门、外关、阳陵泉、肝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期门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外关、阳陵泉两穴用坐罐法,各留罐10分钟;取肝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肋间神经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较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本法对继发性肋间神经痛,仅可作为辅助疗法。

颈臂股神经痛

本病患者多为神经质人。多因情志失调,气血虚弱,复受风寒之邪所致。或因外感热性病后而续发,或由其他疾病演变而来。临床以神经痛为主证,或有伴随症状者亦不显。故治疗多以止痛为目的。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两组:一为曲垣、肩外俞;二为大杼、肘髂、阳谷、天柱、消泺、手三里、合谷。

方法:采用针灸罐法。每次第一组穴取1个,第二组穴取3~4个。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用艾条灸之,同时在第一组穴上加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桡神经痛。

效果:临床屡用,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多1~2次而痛止。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天柱、曲垣、天泉、郄门、内关;二为大杼、肩外俞、侠白、间使、大陵。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后,再用艾条灸之,并在天柱、曲垣或大杼、肩外俞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正中神经痛。疼痛在锁骨上窝部,沿肱二头肌沟,至肘关节前面及前臂前面,同时拇指、中指、小指的活动不自如。

效果:屡用效佳。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天柱、曲垣、青灵、阴郄、少府;二为大杼、肩外俞、少海、灵道、后溪。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用毫针做中刺激后,以艾条灸之。然后在天柱、曲垣或大杼、肩外俞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尺神经痛。疼痛从腋窝肱骨内侧而至肱骨内髁与鹰嘴尖间。手指屈曲活动不自如。

效果:止痛效果良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天柱、曲垣、气户、屋翳、尺泽;二为大杼、肩外俞、库房、膺窗、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或只在天柱、曲垣、大杼、肩外俞穴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胸廓前神经痛(胸痛)。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配穴方五大杼、肩外俞、中府、胸乡、食窦、尺泽。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3穴或全用。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胸长神经痛(胸腋侧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分两组:一为大杼、曲垣、肩髃;二为肩中俞、肩外俞、膈会。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间做艾条灸治,灸后再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胛上神经痛(肩胛痛)。

效果:多年使用,止痛效果颇佳。

配穴方七曲垣、臑会、天宗、肩髃。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以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或单纯拔罐后,再用艾条灸治。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胛下神经痛(肩背痛)。

效果:临床屡用,止痛效果良好。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

配穴方八肩髃、肩贞、极泉、消泺。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腋窝神经痛(肩胛三角肌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九肾俞、大肠俞、阴包、阴陵泉、三阴交、水泉、大都。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先用毫针在上述穴位做中刺激,针刺后,以艾条灸治。然后在肾俞、大肠俞穴拔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股神经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十环跳、风市、中渎、阳陵泉。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先用毫针在上述穴位做中刺激,针后以艾条灸治。然后在风市、环跳穴拔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股外皮神经痛。

效果:一般有效。间有不效者,可改用按神经分布方向用走罐法拔罐治之(或拔罐前先用梅花针叩刺后再拔罐)。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一肩胛部取肩中俞、肩外俞、肩井、肩髃、臑俞、肩贞、天宗;胸胁部取中府、库房、胸乡;上肢的外侧部取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上肢的内侧部取天府、青灵、曲泽、尺泽、郄门、内关等。

方法:①采用单纯罐法,或毫针罐法、皮肤针罐法、挑痧罐法、涂云香精等药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等,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4日。②采用刺罐法或挑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次选3~4个穴位,交替使用。刺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挑罐法每3~4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7日。③若无灼热性疼痛,或体质虚寒、局部有肌肉萎缩倾向者,宜选用艾灸、姜艾灸、涂风湿药酒后加艾灸罐法、温水罐法、煮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4日。

主治:臂丛神经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二在下肢疼痛分布区域内寻找压痛敏感点,区域宽长的可取4~5个点,狭短的取2~3个点;若无明显压痛点,可取疼痛区中心的上缘和下缘为点,还可在腰骶部脊柱正中线上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上、臂部上寻找压痛敏感点等。

方法:①采用单纯罐法或毫针罐法、皮肤针罐法、挑痧罐法、涂云香精罐法、煮药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②每次先选2~3个敏感点。行挑罐法或剌罐法;然后在其余的敏感点上采用单纯罐法,或涂、贴药物罐法。③若病程长、体质虚寒,或有麻木感者,采用各种灸罐法或温水罐法。上述各法均为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1~2日施术1次。若由感染、风湿等炎症引起者,加大椎穴,行刺罐法。

主治:下肢神经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下肢神经痛包括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股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等,用本组方治疗,均有疗效。

风湿性肌肉痛(痹证)

肌肉痛,因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亦异。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病因”多因卫外不固,风、寒、湿三气杂至,客于经脉,引起肌肉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不通则痛”,或因产后、大病后偶受风寒,留滞不去,每遇阴雨天气而痛作。

“症状”局部肌肉痛,时轻时重,每与劳动和天气阴晴冷热等因素有关。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两组:一为三焦俞、气海俞、肓门、上髎、委中;二为肾俞、大肠俞、志室、次髎、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针罐后,间以艾条灸治。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肌风湿痛,腰部转移或负重时疼痛加重。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风池、天柱、肩中俞;二为肩外俞、天井、腕骨。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肌风湿痛。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若在拔罐后,配用按摩疗法,则奏效尤捷。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附分、肺俞、神堂、心俞、噫嘻、魂门;二为魄户、风门、膏肓、厥阴俞、膈关、肝俞。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并尽力按其痛处取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以艾条灸治之,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胛背肌风湿痛。

效果:一般1个疗程内即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巨骨、天髎,肩髃;二为肩髃、臂臑、臑会。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以艾条灸治,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角肌及肩胛肌风湿痛。

效果:临床屡用,收效较速。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五分两组:一为气户、屋翳、周荣、辄筋、手三里、阳陵泉;二为库房、膺窗、胸乡、大包、曲池、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以艾条灸洽,并在压痛点及邻近穴位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胸肋间肌风湿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后遗症)

脑血管意外,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发病急骤凶,险。一般可分为出血性(脑出血和珠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本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与动脉硬化有关。急性期过后,多留有后遗症。

“病因”多因“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导致风自内生而致病。在后期多为本虚标实,在本,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则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瘀阻。中医称为中风后遗症。一般可分为中经络(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和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两大类。

“症状”脑卒中后遗症,临床所见以口眼斜、言强语謇、半身不遂(偏瘫)或上下肢偏瘫、肢体疼痛等证为多见。

“疗法”

配穴方一病在上肢取肩髃、肩贞、中府、曲池、外关;病在下肢取大肠俞、风市、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半身不遂各取上下肢用穴2~3个。

方法:采用赐福拔罐法(用特别的磁铁橡胶罐)。每次用穴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上述不同腧穴。先在治疗部位,用水涂湿,然后按捏罐具的顶部,使罐体发生形变,罐内顶部的磁体贴近腧穴位置。留罐期间不断轻轻按捏罐壁,以增强拔罐的刺激作用,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多数患者1次即见效。如不见效,可用循经走罐、闪罐或刺络拔罐的方法。

主治:脑卒中后遗症之患肢疼痛。

效果:治疗54例,痊愈34例,显效16例,进步4例。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杂志》。疼痛明显消失后可出现肌力增加。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攒竹、目窗、风池、支正、三间、光明、肝俞;二为阳白、头临泣、天柱、养老、飞扬、胆俞。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用轻、中度刺激,针后拔火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卒中后视力减退。

效果:一般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好转,1年后即可恢复正常。

附记:引自《辽宁中医杂志》。笔者用此法试治5例,连治3~5个疗程,均获显效或痊愈。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大杼、肩髑、肩髂、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曲泽、内关、尺泽;二为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委中、曲泉、三阴交、阴陵泉、商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罐后加灸法。上肢偏瘫取第一组穴,下肢偏瘫取第二组穴。均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卒中偏瘫。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笔者应用,每次取4~5个穴,交替使用,依法施治。且多用针罐法,先用毫针或三棱针、梅花针做中强刺激,针后拔罐,罐后加艾条灸治,连治3~5个疗程(问休3~5日)。经治10例,均获显效或痊愈。若配以外治热熨,效果更好。

配穴方四华佗夹脊1~5、风府、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下关、颧髎、哑门。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华佗夹脊及风府用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余穴施以毫针做中刺激后,施以拔罐。均留罐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lO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卒中后遗症之半身不遂。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验之临床,一般施治3~5个疗程后,方可见效或痊愈。若能配合药物外治(如热熨或熏洗、涂擦),效果更好。

配穴方五脊椎两侧各旁开0.5寸和1.5寸,以及手足部内外侧。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走罐法。上肢偏瘫取颈椎和胸椎1~10★,以及上肢内外侧;下肢偏瘫取胸椎8~12★、腰骶椎和下肢内外侧;半身不遂全取。先用梅花针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用中重度叩刺手法各叩刺3~5遍,以微出血为度,然后用走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状石蜡或凡士林油膏、药酒)至皮肤紫红色为度。隔日1次,30日为1个疗程。

主治:脑卒中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或上、下肢偏瘫。

效果:临床使用多年,一般治疗1~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治疗本病,常配用下列自拟外治方外敷,效果更好。

①山甲白乌散:穿山甲(代)(另研)、红海蛤、生川乌各60g,白附子、川芎各15g,鸡血藤30g,红花15g。共研细末,备用。每取20~30g用生姜汁、葱白汁和白酒各适量,调和成稠糊状,做成两个药饼,贴敷于涌泉穴(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固定后,用热水浸脚,待身麻汗出,可将药饼取掉。每10日敷1次。适用于脑卒中偏瘫。

②热熨方:桂枝30g,红花30g,艾叶60g,食盐250g。共研粗末,备用。每取50~80g炒热,滴白酒10~15ml,再炒,用干净布包好,扎紧袋口,趁热反复熨擦患部20~30分钟,冷则加白酒再炒再熨。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半身不遂半个月以上者。

配穴方六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手指拘急配三间;肌肉和关节痛配阿是穴;足内翻配申脉;足外翻配照海;口眼斜配风池、颊车;痰热中阻、大便秘结减足三里,配天枢、丰隆;身热不语配金津、玉液(只点刺出血);目闭鼻塞配上迎香;脉弦硬、面赤配内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用拔罐,留罐10~15分钟。双侧取穴或先健侧取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实证,拘急硬瘫)。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个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分两组,一为大椎、大杼、风门、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二为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肩关节下垂或臂不能上举配天宗、肩髃、臑会;手足麻木配后溪、气海;二便失禁配腰俞、会阳;心悸脉弱配内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上肢取第一组穴;下肢取第二组穴。先用毫针做轻中刺激,不留针,出针后即拔罐,留罐lO~15分钟。主穴每次取4个穴位,针后拔罐,配穴针后不拔罐。如手犀麻木、二便失禁针后加灸10~20分钟;肌肉萎缩,在患部针后拔罐加灸10~20分钟;心悸脉弱,在内关留针5~10分钟,不拔罐。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虚证、弛缓软瘫)。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个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证明,治愈病例均多在3个疗程以上。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偏瘫效果好;脑出血引起的偏瘫,疗效差。

配穴方八上肢瘫取大杼、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下肢瘫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飞扬;口眼斜取下关、颊车、太阳、翳风。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法。随证取穴,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10分钟,起针后拔罐,留罐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日。

主治: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口眼斜。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

配穴方九关元、气海、外关、手三里、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膏肓俞及受累肌群相应体表部位。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外关、手三里、三阴交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关元、气海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5分钟左右;取肝俞、脾俞、肾俞、膏肓俞4穴及受累肌群相应体表部位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周1~3次。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应配合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为宜。

面神经麻痹(面瘫)

颜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面瘫、口眼斜。多见于青壮年。如系脑卒中引起,则多属脑卒中后遗症。

“病因”多因面部着凉受风、风邪阻遏经络所致。或由脑卒中引起。

“症状”口眼歪向健侧,笑时口歪更明显;额纹消失,不能皱额;鼻唇沟平坦;眼不能闭合,露睛流泪;不能做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若因脑卒中引起,多伴有肢体偏瘫。

“疗法”

配穴方一阳白、下关、地仓、颊车、大椎。

方法:采用闪罐法。每穴闪拔20~30次(夏季可减为10~15次),闪罐顺序为: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最后取大椎穴。每日1次。

主治:周围性颜面神经麻痹。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4~6次即效或痊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二主穴:地仓、颊车、牵正、大迎、风池;配穴:承浆、列缺、颧髎。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拔罐法。一般取患侧主穴,证重或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加取健侧主穴。配穴按证选取,只刺不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面瘫。

效果:疗程短者,一般10次左右即可见效或痊愈。但病程越久,疗程愈长,且疗效不够理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主穴:地仓、颊车;配穴:颧髎、四白(只刺)。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围刺主穴,以微出血为度,或加配穴点刺。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效果:一般3~5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一般取患侧,病程较长者加取健侧穴。临床应用,常配用外敷方(药用牙皂末30g,研细末,用米醋调和成稠糊状)。每于拔罐后,贴敷于上述穴位(主穴),每日换药1次。

配穴方四主穴:牵正、地仓、颊车、下关(均取患侧);配穴:太冲、列缺。

方法:采用药垫拔罐法。方用自拟药垫方:白附子30g,白芷、川芎各15g,红蓖麻子仁(去壳)5g,共研细末。每取药粉40g,面粉20g,拌和均匀,用生姜汁或米醋调和成稠糊状,分做4个药饼(直径略小于罐口、中空)贴于应拔穴位上。然后拔火罐15~20分钟。起罐后,将药饼取下,加醋调和再敷于拔罐部位。4~5小时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仍用上药方外敷。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瘫,或脑卒中后遗症之口眼斜。

效果:临床多年使用,疗效满意。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五地仓、太阳、风池、面瘫(下关穴直下1寸处)。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均取患侧穴位,先用三棱针点刺微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外敷面瘫膏。贴于应拔部位上,12小时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面瘫膏方——制草乌、生白芥子、制马钱子各7g,细辛15g。共研细末,加入适量凡士林和少量松节油调成软膏。贴敷后如有反应,停药即可消失。

配穴方六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牵正、颧髂、阳白。

方法:采用闪火拔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也可配用外敷疗法。起罐后将二草治喁膏(干鹅不食草9g,鲜鹅不食草5g。将干草研细末,与凡士林调成软膏,再取鲜草捣烂如泥,与软膏混和均匀,摊于纱布上)贴于健侧面部,向左歪斜贴右面,向右歪斜贴左面。隔日拔罐并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神经麻痹。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凡病程在1年以内者,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拔火罐配用药膏贴敷,奏效尤捷。

配穴方七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地仓、颊车、人中、承浆、迎香、四白、颧髎。还可配风池、翳风。

方法:先用毫针由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攒竹;地仓透颊车,再从地仓透人中;四白透颧髎等。其余穴位用直刺。刺时酌情选择3~4组穴。针时用浅刺或平刺从一穴向另一穴进针,得气后反复提拉2~3下。留针20~30分钟。接(]680治疗机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还可加风池、翳风等穴。出针后用闪火法在患侧拔罐,反复至罐口发烫为止。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面瘫或脑卒中后遗症(口眼斜)。

效果:治疗107例,痊愈81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

附记:引自《吉林中医药》。若配用中药内外并治,疗效尤著。

配穴方八歪右取左,歪左取右。①阳白透鱼腰,迎香透人中,颊车透地仓;②丝竹空透鱼腰,地仓透承浆,牵正透颧髎;③攒竹透鱼腰,迎香透人中,牵正透地仓。

方法:采用出针闪罐法。每次取一组穴(3组轮换使用),先用毫针透穴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10分钟行针1次,并取其中两穴同时用艾条温和灸。起针后分别在额部、中面颊部、下面颊部施行闪罐法。或涂姜汁、驱风药酒闪罐,至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主治:面瘫(口眼斜)。

效果:屡用有效,尤其对周围性面瘫或急性面瘫疗效较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在治疗期,局部宜配合自我轻揉按摩术,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也可用温热毛巾湿敷患处;每次10余分钟,每日2~3次,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九阳白、太阳、下关、颧髂、翳风、牵正、大椎、风池。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3~4穴,每穴常规消毒后,先用三棱针点刺3~5次,或用毫针针刺,取得针感后起针,然后立即用小号火罐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拔出血量1~3ml或皮肤出现轻度红色淤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至恢复期,选穴同上,用刺络拔罐法或用闪罐法,在上述穴位上各闪拔10~20次,至皮肤出现潮红为止。后遗症期多用灸法,再配合选用强壮穴位,如关元、气海、足三里,加局部刺络拔罐、闪罐法交替使用。此期闪罐法应强度大、时间长。

主治:面瘫。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临床验证多效。对面肌痉挛,方取四白穴或抽动肌的起点处。用口径2~3cm的小瓶作为罐具,将3根火柴同时点燃,迅速投入瓶内,当火苗蹿出瓶口1cm时,迅速将火罐扣到应拔部位,留罐20~30分钟。操作时注意不要烫伤患者。也可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留罐时间应稍长。若配合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

运动神经麻痹

神经麻痹,因患病部位不同,病名亦异。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多因局部肌表着凉受风,客于经脉,致生炎症压迫神经经络所致。或由邻近疾病而侵及。

“症状”神经麻痹,并影响其功能活动而导致功能障碍。部位不同,见症亦异。除前面介绍的颜面神经麻痹外,现将临床常见的神经麻痹及症状特点附于各疗法中。

“疗法”

配穴方一百会(灸)、风池、耳门、颊车、下关、地仓、合谷。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取双侧穴,健侧用中刺激,患侧做轻刺激。针刺后用艾条悬灸或隔姜灸治。然后在风池、颊车、下关、地仓穴拔罐10~15分钟(每次取一侧穴)。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三叉神经麻痹(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风池、天柱、肩井、天鼎、廉泉、大陵、通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不留针,针后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舌下神经麻痹(语言、咀嚼、吞咽功能障碍,口内流涎)。

效果:久治始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本病为难治之证,收效慢,必须坚持治疗。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肩井、肩髃、曲池、上廉、阳池、鱼际、三间;二为巨骨、臑会、手三里、孔最、阳溪、少商、合谷。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梅花针叩刺2~3遍,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或沿神经分布线叩刺后用走罐法至皮肤潮红为度。罐后加用艾灸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桡神经麻痹(手腕无力)。

效果:屡用有效。早治疗效较好,晚期久治始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肩中俞、肩井、曲垣、肩髎、天井、小海、支正、神门、后溪;二为肩外俞、缺盆、巨骨、消泺、少海、四渎、灵道、中渚。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或用梅花针叩刺(亦可沿神经分布线)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罐后加灸。每次选1组穴,或用走罐法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尺神经麻痹(手呈鹰爪状)。

效果:坚持治疗,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五分5组:一为天柱、肩外俞、中府、胸乡、天池;二为大杼、肩中俞、曲垣、附分、肺俞、曲池;三为肩外俞、肩井、秉风、臑俞、风门、天井;四为曲垣、肩贞、肩髑、曲池;五为天宗、臑俞、肩髎、臑会。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随证用穴,胸长神经麻痹取第一组;肩胛臂神经麻痹酌情选第二或第三组;肩胛下神经麻痹酌情取第四或第五组。针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肩胛部麻痹(胸长神经麻痹表现手不能举;肩胛背神经。麻痹表现臂不能后转;肩胛下神经麻痹表现臂不能反)。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六分两组:一为天柱、大杼、肩髃;二为臑俞、巨骨、曲池。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腋窝神经麻痹。

效果:屡用效佳。

配穴方七分2组:一为命门、阳关、脾俞、三焦俞、足三里;二为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腹肌麻痹(腰椎强直)。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八肾俞、大肠俞、次髎、髀关、阴市、曲泉、阴陵泉、大都。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并在肾俞、大肠俞、次髎穴上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股神经麻痹(足不能提)。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九上肢麻痹取患侧项肩部的新设、肩中俞、肩井、天宗,胸段脊柱中线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上诸穴;患肢的肩髃、手五里、手三里、三阳络、外关、鱼际、合谷、中渚、曲泽、尺泽、郄门、劳宫等。

下肢麻痹取腰骶段脊柱正中线及其两旁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上诸穴,患侧臀部和下肢的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涌泉等。

方法:上述所选用穴位须轮换应用。每次治疗选背部和肢体部穴位各5~8个(背部可选12个)。可1次施术或分批施术(先拔背部,后拔上、下肢和臀部),以促进脏腑之气走向四肢。具体施术方法有三:①采用单纯罐法或皮肤针罐法(轻叩)、留针罐法、敷姜罐法和涂药闪罐法等。②每次选各部1~2穴,施行挑罐法,然后在其余穴位上采用单纯罐法和涂药罐法。③四肢穴位可选用多种罐法,背部督脉和膀胱经施行走罐法。

以上各罐法每次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施术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

主治:肢体神经麻痹。

效果:若能及早拔罐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按摩等综合疗法,可望促进康复。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选穴原则是:四肢以患侧取穴,背腰部要双侧取穴。背部穴位非常重要,要多选几穴;四肢的穴位选择以外侧阳经穴位略多于内侧阴经的穴位,阴阳搭配,才能交通阴阳气血,促进机体康复。

胃炎(胃脘痛)

胃炎系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的炎性改变。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胃炎(包括单纯性胃炎,腐蚀性胃炎,感染性胃炎,化脓性胃炎和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两大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男女皆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城镇多于农村。

“病因”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多吃辛辣,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机逆乱,肝气犯胃;或外邪内侵,劳累受寒,克犯脾胃等。每遇过度劳累,饮食失节,精神紧张或气候变化而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疼痛加剧。

“症状”胃脘部(上腹部)疼痛,胀痛或隐痛,过饥过饱则痛剧。或伴有神疲乏力、呕吐清水;或痛及两胁、嗳气吞酸、口苦等。证型不同、兼证亦异。在背部从膈俞至胃部之间的相应部位可出现压痛点。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神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满意。对寒性胃痛和虚寒性胃痛尤佳。一般急性1~2次。慢性5~10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若能节制饮食、忌生冷和辛辣食物,避免寒凉、勤锻炼,慎起居、免恼怒、心情舒畅,则有利于巩固疗效。

配穴方二中脘、足三里。肝气犯胃型配肝俞、期门、梁丘;食滞型配内关、梁门、梁丘;虚寒型配下脘、天枢。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轻中刺激,食滞型留针10~20分钟起针,虚寒型针后加灸。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中脘、内关、足三里。寒邪犯胃型配阴陵泉、梁丘;

湿热中阻型配内庭、合谷;饮食停滞配下脘、天枢;肝郁气滞型配肝俞、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型配脾俞、胃俞、章门;胃热阴虚型配三阴交、太溪。

方法:随证选用罐法。寒邪犯胃型用单纯拔罐法或闪罐法。湿热中阻型用刺络拔罐法。饮食停滞型和肝郁气滞型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脾胃虚寒型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罐后加灸法。胃热阴虚型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水罐法。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急性期每日1次,慢性期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中脘、神阙、足三里;二为上脘、下脘、胃俞。

方法:采用拔药罐法(药煮罐或贮药罐)。每次选1组穴。留罐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临床屡用,每收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药方为,高良姜、制香附各30g,延胡索20g,赤芍、甘草各15g。虚寒型加干姜、桂枝各10g;痛甚者加白芍30g。水煎成药液,备用。

配穴方五中脘、脊椎两侧取压痛点。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在应拔部位叩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然后在中脘穴拔罐,留罐15~20分钟,在脊椎两侧压痛点用走罐法至皮肤紫红色为度。3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若属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型胃痛,可用单纯拔罐法,留罐25分钟,罐后加隔姜灸中脘穴,每日1次,效佳。

配穴方六分两组:一为风池、大杼、膈俞、脾俞、足三里;二为天柱、肩井、肝俞、胃俞、三焦俞、上巨虚。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轻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溃疡。

效果:坚持治疗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每日配服云南参三七1.5~3g(用开水吞服),疗效更好。

配穴方七分两组:一为巨阙、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二为上脘、下脘、足三里、内庭、膈俞、肝俞。呕吐配内关、公孙(均只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便秘配次髂、天枢、支沟;腹泻配气海、脾俞、会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脾胃虚寒型取1组穴,气血郁滞型用2组穴。先针刺,前者用补法,后者用平补平泻法。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效果:屡用效佳,但须坚持治疗。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笔者对胃下垂、慢性胃炎引起的疼痛,加用药物外敷(三棱、莪术各15g,肉桂10g,陈艾40g,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g,水仙子、红花各15g,高良姜、延胡索各12g,砂仁6g。共研细末,用1m白布折两层,内铺一层薄药棉,将药粉放在棉花中间,用线缝好,以防药末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术时取下,术后兜上。1个月换药1次,疗效甚佳。

配穴方八胃脘(即上脘、中脘、下脘)、鸠尾、巨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先在胃脘用较大口径的火罐拔罐5分钟。如兼有呕吐者,再在鸠尾、巨阙穴上拔罐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止痛效果很好。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九中脘、天枢(双)、关元。

方法:采用闪罐法。先在各穴上闪罐20~30下,然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隔日,或隔2日治疗1次。

主治:各型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十膈俞、肝俞、胆俞、胃俞、中脘、髂后上棘下数厘米的压痛点。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选用2~3个穴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明显缓解后改隔日1次。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显效。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或取中脘、足三里、胃俞。采用药罐法。将干姜、白芍、赤芍按3:3:2:1的比例煎药液,把竹罐放入药液中煮后拔吸于穴位上。每日1次。效果较佳。

配穴方十一分两组:一为天柱、大杼、肺俞、肝俞;二为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灸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强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罐后用艾条灸治。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酸过多症。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注意饮食有节,避免一切冷食,调节情志,腹背保温,有利于巩固疗效。

配穴方十二一组脾俞、肝俞、大椎;二组中脘、身柱、胃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取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后再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胃脘痛、胃溃疡。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坚持治疗,其效始著。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十三中脘、内关、梁门、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中脘、内关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梁门、足三里、三阴交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取胃俞、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慢性胃炎。

效果:屡用有一定疗效,尤以浅表性胃炎效果较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要坚持治疗,一般不少于4~6个月,其效始显,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忌食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

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临床以瘦长体型者为多见。

“病因”中医认为,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损;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有加无已,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垂。

“症状”胃下垂,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食后常觉胃部压重而有饱胀感。并有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慢性腹痛,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如抽掣牵引作痛之感。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轻刺,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罐后再加艾条灸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年久者难痊愈。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天柱、膈俞、脾俞、梁门;二为大杼、肝俞、三焦俞、承满。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温针或毫针做轻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罐后再用艾条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必须持续久治。

主治:胃下垂。

效果:效佳。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若夹有痰饮、胃中有振水声配水分、阳陵泉;夹食滞、腹胀、腹泻者配天枢(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2~3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大椎、肝俞、脾俞;二为胃俞、中脘、气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留罐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笔者临床使用多年,耐心治疗(一般3~5个疗程),效果很好。

配穴方五主穴:中脘、神阙、胃俞;配穴:内关、足三里、气海。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在中脘、胃俞穴上向四周透刺。神阙穴用梅花针在穴周围叩刺。配穴,针刺后加温灸。然后在主穴上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六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天枢。

方法:采用药罐法。常用方药为党参、炙黄芪各30g,柴胡、白术、升麻各15g。水煎药液,用药水煮竹罐,或用玻璃罐贮药液拔罐,留罐20分钟。每日1次。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

主治:胃下垂及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胃脘痛配胃俞、脾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配胃俞、大肠俞。如属脾胃虚寒型,罐后加灸法;肝郁气滞型,还可用刺络拔罐法。胃下垂须缓图久治。

配穴方七①大椎、肝俞、脾俞、气海;②筋缩、胃俞、中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次用1组穴。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胃下垂。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中脘、天枢、胃俞、足三里、百会。

方法:采用药罐加灸法。将升麻、白芥子、蓖麻仁、甘遂、炙黄芪各等份,研末,以水或生姜汁调和成饼,贴于穴位上。除百会穴用艾条温和灸5分钟外,余穴用隔药灸后拔罐或药饼上置酒精棉球,用架火法拔罐,留罐10~20分钟。隔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日。

主治:胃下垂。

效果:屡用效佳。坚持久治,其效始显。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笔者师授经验。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亦称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心痛”、“心口痛”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来。

“症状”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左,并持续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右,进食后缓解。凡溃疡病发作,均有规律性,疼痛有自觉压迫感、膨胀感,可多为钝痛、灼痛或剧痛。一般呈周期性,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严重者甚至伴有黑便或吐血。胃俞、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梁门、胃俞、内关、手三里、足三里。

方法:采用留罐和走罐法。中脘、梁门、内关、手三里、足三里5穴用坐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胃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效果:屡用有效,尤其对疼痛、呕吐、反酸等有较好疗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二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脾胃虚寒者加脾俞、大椎;肝胃不和者加肝俞、期门;胃阴不足者加脾俞、心俞、三阴交;瘀血内阻者加膈俞、地机;胃中蕴热者加下脘、大肠俞。

方法:采用针后或留针拔罐法。针后拔罐,或留针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

主治:消化性溃疡。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张莉经验。

配穴方三胃俞、大肠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肝气犯胃者加肝俞、期门;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肾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中脘、内关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15次;足三里穴用留罐法,留罐15分钟;胃俞、大肠俞与配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肝气犯胃者或用针后拔罐法;脾胃虚寒者罐后加灸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穴各5分钟(用艾条温和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效果:多年应用,颇具效验。尤以止痛、止呕、反酸效佳。

附记:笔者经验。同时要注意饮食有节,忌食辛辣、油腻与生冷食物。忌脑怒,戒烟酒。

配穴方四阿是穴(在脊柱第7胸椎(平齐于肩胛肾下角)向下房开1.5寸处通点按压,有明显压痛点即是)、中脘、胃俞。

方法:采用闪罐法,各闪罐10~15次,并留罐5分钟,或将罐内装入1/3~1/2姜汁,用投火罐法或抽气罐留罐5~15分钟。每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后即可见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临床验证有效。

胃痉挛

胃痉挛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中的一个症状,或因烟草、茶、酒之过用,女子生殖器病、月经异常、妊娠等的反射导致。

“病因”多因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导致平滑肌痉挛所致。

“症状”常突然发作,其痛如钻、如刺、如灼、如绞;患者常屈其上肢或以拳重按,以缓解疼痛。痛甚往往向左胸部、左肩胛、背部放射。同时腹直肌亦发生挛急,或伴有恶心、呕吐,甚则颜面苍白、手足厥冷、冷汗直流,乃至不省人事。约经数分钟或数小时,做嗳气,欠伸或呕吐而缓解。痛止后,健康如常。其发作1日数次,或数日数月1次。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关元、天枢。

方法:采用闪罐法。每穴闪罐10~15次,然后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胃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多能止痛。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二主穴:分两组,一为中脘、肝俞、脾俞、气海;二为胃俞、肾俞、胆俞、足三里。配穴:公孙、厉兑、内庭、行间。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发作时,在足三里和配穴上做强刺激,然后在足三里穴拔罐30分钟。

主治:胃痉挛。

效果:一般多能缓解或止痛。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临床观察证明,凡强压痛部可缓解者,疗效较好;如果拒按者,则为器质性病变,其治较难。

配穴方三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指压拔罐法。先寻找压痛点,指压30~60秒,然后拔罐,留罐10~20分钟。每日1次。发作时1日3次。

主治:胃痉挛(单纯性)。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附记:临床证明,此法对因饮食停滞所致胃痉挛,疗效尤佳。

配穴方四中脘、关元、肝俞、胃俞、三焦俞。

方法:采用闪罐法。每穴先闪罐10~15次,然后留罐10分钟,或用刺络拔罐法,针刺后拔罐,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胃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3次即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此法治胃脘痛,效果亦佳。

配穴方五中脘、足三里、内关、关元。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先在鸠尾穴上以毫针斜15.角向下方进针1.5寸,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再在上述穴位上行留针拔罐法20分钟,再起罐、起针。每日1次。

主治:胃痉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中脘、神阙、关元。

方法:采用药罐法。用煮药罐方(白芍30g,甘草10g,延胡索15~30g)水煎,头煎内服,再煎取汁煮竹罐3~5分钟,迅速夹出竹罐,甩干拭净罐口,立即扣于应拔部位,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至愈为止。

主治:胃痉挛,肠痉挛。

效果:临床使用多年,疗效满意。

配穴方七背部脊椎两侧压痛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用针在脊柱两侧痛点上分别轻轻画两条并排纵行2cm长的针痕,以不见血为度,然后在切口上用闪火法拔罐15分钟,起罐后,清除淤血,仍按原部位再拔罐15分钟。如未愈,3日后再治疗1次。

主治:胃痉挛。

效果:治疗135例,总有效率为98.4%。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

配穴方八关元、急脉穴(在腹股沟中部股动脉搏动应手处)。胃痉挛配中脘;肠痉挛配大肠俞。

方法:关元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急脉穴用指压法,不拔罐。先让患者仰卧,伸直下肢,用拇指肚按压在穴位上,一紧一松,约5分钟即可。

主治:胃痉挛、肠痉挛。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颇佳。一般1~2次疼痛消失。

发作性膈肌痉挛(呃逆)

发作性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不由自主地间歇性收缩,致使胃气上逆的一种病证。中医称之为“呃逆”,俗称“打嗝儿”。本病大多数为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

“病因”中医认为,与脾、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干扰胃气,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吞食过急而损伤胃气,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正气虚弱,中气虚损所致。亦可因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

“症状”多突然发作呃声,呃逆初起,呃声响亮,多属实证;久病呃逆,气怯声低,多属虚证。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两组:一为膈俞、膻中;二为天宗、中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一般可任选1组穴,必要时亦可两组并用。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若呃逆频发,每日可施术2次。

主治:膈肌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呃逆止。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膈俞、关元、中脘;二为内关、天宗、足三里。胃寒配上脘、脾俞、胃俞;肝气郁滞配膻中、太冲、肝俞;胃热配巨阙;脾阳衰惫配脾俞、肾俞、天突;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

方法:可采用单纯拔罐法。亦可实证用刺络拔罐法;虚证用针刺后拔罐法;虚寒证罐后加温灸。均留罐20分钟。每次选1组穴。每日1次,病重者可每日2次。

主治:呃逆。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水突、膻中、巨阙、关元。

方法:采用灸罐法。在拔罐前后用小艾炷各灸7壮。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发作性膈肌痉挛。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大椎、膈俞、肝俞;二为身柱、脾俞、胃俞;三为中脘、膻中、气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发作性膈肌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次即止。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五膈俞、中脘、京门、胃俞。

方法:采用药罐法。常用方药为制半夏、川厚朴、刀豆壳、高良姜各15g,丁香9g,代赭石30g。水煎沸30分钟后,取药汁煮竹罐3~5分钟,速夹出竹罐,甩干拭净罐口,立即扣于应拔部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呃逆。

效果:临床使用多年,颇有效验。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六中脘、神阙、膈俞。

方法:采用拔罐后敷脐法。先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随证用下列方药敷脐(方药附后),每日1次。

主治:各型呃逆。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附记:常用敷脐方药组成及主治如下。

①丁石散:丁香、代赭石、高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约15g),用生姜汁、蜂蜜各半调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

②三香散:丁香、香附、沉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蜂蜜各半调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适用于气呃。

③桂姜散:肉桂、干姜、代赭石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和成糊状,敷于脐孔中。适用于寒呃。

④香栀散:黑栀子30g,丁香10g。共研细末,备用。每取适量,用生姜汁、蜂蜜(比例为1:3)调和成糊状,敷于脐孔中。适用于热呃。

以上诸药方均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如一时取药不便,亦可用胡椒粉1.5~3g,填入脐孔中,外以胶布固定;同时取食盐250g,炒热,用布包好,扎紧布口,熨于脐孔胶布上,效果亦佳。

配穴方七膈俞、胃俞、中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用闪罐法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主治:呃逆(胃中寒冷型)。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多1次见效,最多3次即止。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八膈俞、中脘、脾俞、肾俞、气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或用闪罐法治疗10~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呃逆(脾肾阳虚型)。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九曲泽、委中、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至阳、膈俞、胃俞。

方法:采用刺络、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曲泽、委中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闪罐法,吸拔留罐5分钟左右;膻中、中脘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内关、足三里、至阳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取膈俞、胃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膈肌痉挛(呃逆)。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多1~2次即止。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凡健康之人,偶因进食过猛而引发膈肌痉挛时,可用纸捻触鼻引嚏,或饮用较热的温开水等,一般即可得到解除。

颜面、颈项、腓肠肌痉挛

“病因”多因感受风湿寒冷,客于经脉,或受精神刺激,或因运动疲劳、睡眠失当所致。亦可由邻近病变反射所引起。

“症状”局部肌肉痉挛、功能障碍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阳白、攒竹、四白、丝竹空;二为地仓、颊车、风池、手三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或留针拔罐法。先用毫针在第一组穴上针刺,留针10~15分钟,起针后不拔罐。再在第二组的地仓、颊车穴用留针拔罐法;风池、手三里穴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颜面神经性痉挛(颜面抽掣)。

效果:有一定效果,久治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笔者常配用下列方法治疗,疗效甚佳。

①依上法施治后,在痉挛处按摩数分钟。

②依上法施治后,加用药罐法拔罐。常用方药为白芍30g,甘草10g,延胡索15~30g,或随证加味。水煎煮罐,按法施拔。

配穴方二风池、天柱、风府、廉泉、手三里、大陵。

方法:前3个俞穴用梅花针叩刺,后3个穴用毫针做中度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舌下神经性痉挛(舌强)。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风池、天柱、翳风、下关、颊车、外关、厉兑。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强刺激,针后拔罐(翳风、厉兑针后不拔罐),留罐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三叉神经性痉挛(口噤)。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风池、天柱、完骨、手三里、腕骨。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亦可用梅花针沿神经分布线叩刺,刺后在风池、天柱、手三里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颈项肌痉挛(落枕、歪头、摇头)。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承山、昆仑。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腓肠肌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沿小腿肚神经分布线叩刺3~5遍后,再在承山、昆仑穴上拔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1次,最多2~3次即愈。

配穴方六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承筋、昆仑、足三里、条口。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腓肠肌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委中至承山小腿肚部。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手掌拍打3~5分钟,再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然后用走罐法至皮肤充血,或在承山穴拔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腓肠肌痉挛。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满意,多1次即愈。

配穴方八承山、承筋。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小腿痉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即愈。

附记:程功文经验。

呕吐

中医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在临床上,呕与吐常常同时出现,故统称“呕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多因胃脏被外邪所伤;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或因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

“症状”以呕吐为主证。病有急、慢性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情复杂,兼证颇多。如呕吐清水痰涎,口干渴、四肢厥冷,为寒吐;呕吐热臭或酸苦之味,或嗳气、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急性多突然呕吐,多实;慢性多时吐时止,反复发作,多虚。神经性呕吐,多与精神刺激、情绪波动有关。

“疗法”

配穴方一胃俞、脾俞、足三里(均取双侧)。

方法:采用药罐法。常用煮罐方药为蔓陀罗、白芍、延胡索、桂枝各15g,生姜30g。煮成浓度约为30%的药液20~40毫升。煮罐(竹罐)3~5分钟。依法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留罐20~4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慢性胃炎(呕吐)。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肾俞、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神经性呕吐(肝胃不和型)。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0次内即愈。

附记:忌生冷、刺激。

配穴方三分两组:一为肝俞、脾俞、内关、三焦俞;二为胆俞、胃俞、曲泽、大肠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神经性呕吐。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膈俞、胆俞、胃俞、天突、中脘;二为手三里、内关、足三里、公孙(只针刺)。

方法:采用针罐法。第一组穴,前4穴用毫针做轻中刺激后起针拔罐(中脘穴浅刺留针拔罐)。第二组穴,前4穴用毫针做强刺激后拔罐(公孙穴只针刺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胃炎(呕吐)。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3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此法用于治疗因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而引起的呕吐者,效果亦佳。

配穴方五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在各穴艾灸5壮。每日1次,宜久治。

主治:慢性胃炎(嘈杂)。

效果:耐心久治,每收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六膻中至肚脐(神阙穴)。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从上至下轻叩刺3~5遍,然后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再在中脘、神阙穴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满意。

配穴方七中脘、足三里、胃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在应拔部位点刺后,拔罐5分钟。每日1次,至愈为止。

主治:各型呕吐。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八脾俞、胃俞、中脘。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或用闪罐法治疗10~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呕吐(脾胃虚弱型)。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九中脘、膻中、肝俞——胃俞范围内压痛反应点、内关(交替)、足三里(交替)。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出、留针罐法,涂药罐法、敷姜罐法等。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恶心呕吐。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属虚寒型呕吐者(症见脘胀不舒、时呕时止、肢体欠温、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无华等),可于中脘和背部敏感点上配合艾条或采用姜艾灸罐法,其他穴位则用单纯罐法。凡孕妇和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者)忌用。

配穴方十中脘、足三里、内关。寒湿犯胃者,加命门、膀胱俞、阴陵泉;食滞伤胃者,加梁门、下脘、天枢;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肝俞、胃俞;肝胃湿热者,加合谷、飞扬、大肠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先闪罐吸拔5~10次,最后留罐5分钟。1~2小时重复1次,第2天开始每日治疗1次,直至症状消失。

主治:急性胃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

急性胃肠炎(吐泻)

急性胃肠炎,俗称上吐下泻,属中医“吐泻”、“霍乱”范畴。起病甚急。

“病因”多因饮食生冷不洁或腐败有毒之食物,或食有刺激性的及不易消化之食物所致。导致脾胃阳气俱伤,胃阳伤则脾阳伤,从而致叶泻并作。

“症状”先觉脘痞闷胀,次则腹中剧痛,继而吐泻。大便为稀黄水常中夹有不消化残渣。重者目眶凹陷,精神疲乏。若系霍乱,多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

“疗法”

配穴方一天枢、气海、关元、脾俞、三阴交。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20~25分钟。每日2~3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吐泻)。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3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中脘、神阙、天枢、关元。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若属寒型,拔罐后加温灸10~15分钟;热型可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配穴方三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加温灸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突然恶心呕吐、腹痛水泻,胸膈痞满,四肢冰冷,苔白腻,脉迟或细弱。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四曲池、天枢、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用毫针速刺速提(泻法),针后拔罐,留罐5~10分钟。或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刺后拔罐5~10分钟,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胃肠炎。腹痛心烦,发热口渴,吐腐臭物,便有黏液,苔黄腻,脉数。吐泻严重者,口干舌燥,两眼凹陷,出现脱水之象。

效果:效佳。一般2次即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五神阙、关元。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拔火罐5~10分钟,起罐后,隔姜或隔盐温灸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吐泻过久,两眼凹陷。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少商(双)、商阳(双),脐周1.5cm上、下、左、右各1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少商、商阳点刺放血(不拔罐),再在脐周四穴点刺放血,随后再拔罐(以神阙为中心),直至少量出血为止。一般为30分钟。

主治:急性胃肠炎。

效果:效果甚佳。多1次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七分两组:一为足阳明胃经: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下巨虚(双)。二为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小肠俞。

方法:用走罐法。一般用第一组穴,术者左手持罐,右手用镊子夹棉球,蘸上95%乙醇,点火后插入罐内1~2秒迅速拔出,左手准确地将罐子扣在经穴上。腹部先在中脘穴拔一个罐,然后一手扶罐底,一手扶罐体,慢慢将罐子移向左侧天枢穴,再以同样方法返回中脘,移向右侧天枢穴。如罐内的吸力不够可重新拔上,这样往返移动5~6遍,待患者有一种暖和舒适感后,固定在中脘穴上,再在左右天枢穴各拔上一个罐,留罐15~20分钟。下肢在足三里穴上各拔一个火罐,从上至下向巨虚穴移动,反复7~8遍,然后固定在足三里穴上,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右手掌面按在局部紫斑上,轻揉按摩1~2分钟,促进局部淤血消散。中度以上急性胃肠炎12小时后可在第2组穴位上继续操作1次,留罐15~20分钟。轻度患者24小时1次,不用第2组穴位。

主治:急性胃肠炎。

效果:治疗52例,50例治愈。其中轻度者11例,治疗2次后痊愈;中度者23例,治疗2~4次痊愈;重度者16例,经治6次后获愈。全部疗程3~5日。其余2例因局部皮肤长有小疮,不便走罐,只是在穴位上拔罐,加口服甲氧氯普胺、小檗碱和静脉补液,均于2日后症状缓解,泄泻停止。

附记:引自《江苏中医》。

配穴方八中脘、天枢、神阙、胃俞、大肠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火罐),留罐5~10分钟。

主治:急性胃肠炎。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痢疾(滞下)

痢疾,古称滞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病因”多因湿热内侵,或贪凉饮冷,恣食瓜果,胃肠受伤;或误食带有秽毒不洁食物,毒滞肠中,蕴结不解,导致肠道气血受伤而遂发本病。尤其在夏秋季节,加之平素肠胃不健,抵御病邪之功能降低时,发病尤多。

“症状”腹痛、便稀、里急后重,或便带脓血,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又分为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虚寒痢等。前两种为急性,后3种多为慢性。

“疗法”

配穴方一神阙周围1厘米上、下、左、右各1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上述部位(4穴)点刺出血,然后以神阙穴为中心拔火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效果:治疗45例,经1~4次治疗,全部治愈。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根据家传经验,亦常用此法(但系以肚脐四周围点刺放血后拔罐)治疗,也收到了满意疗效。

配穴方二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痢,配曲池、上巨虚;寒湿痢,配中脘、气海;疫毒痢,配委中、十二井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休息痢,配脾俞、胃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湿热痢和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休息痢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三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久病气虚配关元、肾俞、会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速刺速提,留针20分钟。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湿热痢与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慢性久痢可用拔罐后加隔盐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痢疾。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两组:一为上髂、手三里、足三里、行间;二为次髎、中膂俞、合谷、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做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如肛门周围糜烂加外用药。

主治:痢疾(直肠炎)。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的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分3组:一为三焦俞、脾俞、肝俞;二为足三里、大肠俞、胃俞;三为天枢、中脘、气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20分钟。急性菌痢每日1次,慢性菌痢隔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主穴:足三里、中脘、三焦俞、天枢、气海;配穴:内庭、公孙、十二井穴。

方法:按证施术。湿热痢与疫毒痢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严重者加用配穴点刺放血(不拔罐);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单纯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痢疾。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常配用贴敷疗法,如湿热痢用苦参、白头翁各等份,或大黄、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食醋调敷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吴茱萸30g,广木香15g,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敷肚脐、涌泉穴(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疗效更佳。

配穴方七神阙、水分、天枢、气海。

方法:①采用出针罐法。以双侧天枢为针刺点,分别向上透水分穴,向下透气海穴,留针15~20分钟,摇大针口后出针;然后在神阙穴上拔罐1个,再围绕在四周拔罐4个,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次,急性者症状缓解后可改为隔日施术1次。②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水分、气海、天枢(双)穴,使之微出血,然后以针口为中心,拔罐4个,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③采用灸罐法。先以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及四周穴位20~30分钟,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④采用敷贴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风油精罐法、温水(蒜汁)罐法。若伴有高热者,可加委中穴或大椎,施行刺罐法,也可于双侧耳尖穴上施行点刺放血法使出血数滴。

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菌痢)用治法①;急性菌痢用治法②;以黏液便为主的急、慢性菌痢用治法③,此法对于中毒性菌痢有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八天枢(双)、气海、大肠俞(双)、足三里(双、交替)、上巨虚(双、交替)。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各种针罐法、涂药罐法、敷贴罐法和各种灸罐法等。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急性菌痢中毒症状严重者(体温高、肌肉酸痛、头痛等),在选用留针罐法的同时,可延长针刺时间,甚至可延长1小时。在拔罐期间,必须注意观察,在皮肤不起疱的前提下,留罐时间可适当延长。若慢性菌痢选用挑罐法时,每次选2~3个穴位施术,其余穴位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涂药罐法,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隔2~3日施术1次。

配穴方九尺泽、委中、天枢、大横、气海、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

方法:采用刺络、留罐、闪罐和走罐法。取尺泽、委中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留罐法,吸拔余血,各留罐5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急性痢疾伴发热者;取天枢、大横、气海,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大肠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急性痢疾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痢疾患者,每2~3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若系中毒性菌痢,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二法并治,其效始著。

肠炎(泄泻)

肠炎,临床上一般分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属祖国医学的泄泻(又称腹泻)范畴。

“病因”多因湿热侵袭,寒气内犯,饮食所伤,损伤脾胃所致;或因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累及肠胃所致。病在肠胃,但与肝肾有关。

“症状”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10余次)、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但无脓血和里急后重。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证有虚实之辨。急性泄泻,发病较急,多为外感与伤食所致,且多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其证多实;慢性泄泻,发病缓慢,多为脾肾不足所累及,且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证多虚或虚中夹实。

“疗法”

配穴方一神阙(肚脐)。

方法:采用拔罐贴脐法。先用单纯拔火罐法,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少量胡椒粉(1.5~2g)撒入肚脐内,外以胶布固定,同时取食盐250g,放入锅中炒热,用布包好,扎紧袋口,趁热放置在肚脐胶布上热熨之(熨10分钟左右)。热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主治:寒性或虚寒性泄泻。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最多3次即愈。

配穴方二天枢、中脘、足三里。寒湿泄泻配大肠俞、气海、阴陵泉;湿热泄泻配上巨虚、大椎;伤食泄泻配梁门、脾俞、下巨虚;脾虚泄泻配梁门、脾俞、气海、阴陵泉;肾虚泄泻配肾俞、大肠俞、命门、关元;肝气乘脾泄泻配中封、合谷、阴陵泉。

方法:按证施术。如寒湿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药罐法,罐后加温灸;湿热泄泻用刺络拔罐法;伤食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脾虚泄泻和肾虚泄泻,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罐后加温灸法;肝气乘脾泄泻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以上均每次留罐15~20分钟。急性泄泻每日1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各型急慢性肠炎(泄泻)。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高渌纹经验。

配穴方三主穴:中脘;配穴:神阙。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先在中脘穴拔罐,如未愈,加拔神阙穴。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凡因受寒凉或饮食不节所致的腹痛、肠鸣、腹泻。

效果:屡用效著,一般1~2次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三焦俞、大椎、大肠俞、脾俞;二为肾俞、身柱、胃俞、膀胱俞;三为中脘、大横、足三里、风池。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肠炎。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此法用治慢性泄泻,效果亦佳,或拔罐后加温灸。

配穴方五分3组:一为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二为脾俞、肾俞、大肠俞、中髂;三为足三里、阳纲、意舍、命门。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治愈为止。

主治:慢性泄泻。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程功文经验。亦可随证选用闪罐法,每穴闪拔15~20次,再留罐10分钟;或针刺后拔罐法,拔罐后加温灸法。

配穴方六颈椎1至骶椎4之间,左右各5~10cm处。

方法:采用走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状石蜡,用闪火法将火罐扣拔在骶椎4的华佗夹脊穴上,速即往上推至大椎穴旁,然后再返回原处,反复操作5次,待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瘀斑时,将火罐扣拔在关元俞、脾俞穴,各停留2~3分钟;再将火罐扣在关元穴,留罐10~15分钟,然后缓慢沿腹正中线推至阴交穴,向左推至左胃上穴,向右推至中脘穴,再向右推至右胃上穴,直至返回阴交穴为1遍,如此反复操作2~3遍为1次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泄泻(肠炎)。

效果:屡用均有良效。

配穴方七中脘、关元、会阳、长强。

方法:采用针灸后拔罐法。每在上述穴位,针后加灸20分钟,前3穴灸后拔罐15分钟,长强穴只针灸,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肠炎。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5~10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此法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和虚寒性泄泻,均有良效。

配穴方八分4组:①督俞、膈俞、肝俞、日月、中脘、天枢、下巨虚、足临泣;②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建里、天枢、气海、曲池、合谷、上巨虚、内庭;③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合谷、上巨虚、内庭;④大肠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次髎、尺泽、合谷、足三里、内庭。

方法:均采用针刺后拔罐法。随证取穴,针刺后在脊椎俞穴和腹腔俞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

主治:急性肠炎。十二指肠炎(伴有黄疸)取第1组穴,小肠炎(食泻)取第2组穴,大肠炎(热泻)取第3组穴,直肠炎(赤白痢疾)

取第4组穴。

效果:均有一定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能配用中药或西药内治,收效必速。治疗期间宜少食,多喝开水。

配穴方九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气海、水道、足三里。

方法:采用灸罐法。一般每次取4穴,交替使用,重者亦可全取。先用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灸之。每日1次,治愈为止。

主治:慢性肠炎(寒泻、痛泻)。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脊椎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重点在腹部相应区。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在应拔部位轻叩刺3~5遍后,以不见血为度,然后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状石蜡或药油、药酒,再用闪火法走罐(从下至上来回推罐),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罐叩在脾俞、肾俞、命门穴上各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泄泻、寒泻、痛泻,虚寒泻尤宜。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甚著。

附记:注意饮食和腹部保暖。

配穴方十一神阙(肚脐)、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灸罐法。先用毫针刺,后拔罐10~15分钟。罐后加灸,每日1次。

主治:急、慢性泄泻。

效果:经数百例治疗观察,疗效满意,一般3~7次即显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辽宁中医杂志》。笔者根据家传经验,先针刺神阙与足三里,并加点刺神阙穴四周处(用平补平泻法),针后拔罐10~

15分钟。起罐后,再各灸(隔盐灸)3~5壮或点灸5分钟。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神阙穴,古有“禁针之说”,《针灸甲乙经校释》按语云:“此穴在脐窝正中,禁针,目前有针此穴者,当严密消毒,以防感染。”经临床反复观察,对患者无任何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神阙穴是可以针刺的,但必须严格消毒。

配穴方十二从肝俞至小肠俞的膀胱经上寻找压痛点(如无压痛点,则自上而下每次取1~2对俞穴)、水分、肓俞、阴交、天枢、关元、足三里(双侧、交替)、三阴交(双侧、交替)。

方法:①采用挑罐法。每次取背部痛点或1~2个俞穴,腹部2穴,下肢1穴。先挑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3~4日施术1次;或用出、留针罐法,皮肤针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②采用单纯拔罐法,或贴敷姜、蒜、伤湿止痛膏罐法,涂姜汁、蒜汁、风油精等药罐法及温水罐法等。属虚寒型者,宜选用灸罐法。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慢性腹泻。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三第7颈椎至第4骶椎,关元、中脘、三焦俞、脾俞。

方法:采用走罐法。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正中线两侧5~10cm处,第7颈椎至第4骶椎之间涂少许润滑剂。将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在第4骶椎处的华佗夹脊穴上,用走罐法上推至大椎旁,然后再返回原处。这样反复操作4~6次,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淤血时,再把火罐按顺序推至三焦俞、脾俞穴上,每穴停留2~3分钟,取下火罐,再进行另一侧的治疗。做完背部治疗,取仰卧位,将火罐拔在关元穴上,停留2~3分钟,用走罐法沿腹正中线上推至中脘穴,然后向左右推移。反复2~3次,即可完成全部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

配穴方十四大肠俞、支沟、足三里。湿热下注者,加阳陵泉、膀胱俞;肝郁脾虚者加肝俞、脾俞、期门;脾胃虚弱者加中脘、气海;肾阳虚衰者,加命门、至阳。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法。先行针刺得气后起针拔罐,留罐20分钟。穴位可先涂姜汁,脾胃虚弱和肾阳虚衰则用水罐法。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5~7日。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记:张莉经验。笔者应用,凡脾胃虚弱和肾阳虚衰者,则在拔罐后,加用艾灸方法。两法并治,效果尤佳。

配穴方十五尺泽、委中、天枢、大横、关元、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脾俞、大肠俞。

方法:采用刺络、留罐、闪罐和走罐法。取尺泽、委中两穴先行刺络放血,然后用留罐法,吸拔余血,各留罐5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急性肠炎伴发热者;取天枢、大横、关元3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3穴用留罐法,各留罐10分钟左右;脾俞、大肠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急性肠炎患者每日1~2次,慢性肠炎患者2~3日1次。

主治:急、慢性肠炎。

效果:屡用效佳,尤以急性肠炎效果最好。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油腻食品及乳制品。

同类推荐
  • 30岁大修身体:你的健康价值百万

    30岁大修身体:你的健康价值百万

    本书讲述了:朋友,很想关心地问一声,即将踏上征程,你的健康弹药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还没有,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储备的重要。30岁是人体大多数器官衰老的起点,为了以后身体上的零部件不出现问题,30岁请给你的身体做一次“全盘杀毒”,做一次全身修理。
  •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家常食物功效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家常食物功效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家常食物功效》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精心策划的《百味》丛书之一,陆续分辑出版与人们生活、成长密切相关的种种知识和有趣话题,每册涉及一个主题,以问答形式和亲切的话语、活泼的版面。《你不可不知的100种家常食物功效》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关于100种你不可不知道的家常食物功效。
  • 三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三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就了大量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本书从读者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分别论述了“三高”患者在诊断、预防、食疗、起居、运动、自疗、用药的各个细节以及自我监测等,让读者对“三高症”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诊治了然于心,防患于未然。全书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导,不仅适合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及其家人阅读,而且对广大中年以上健康人群及早预防“三高”也会有非常切实的帮助。
  • 膳食营养与保健

    膳食营养与保健

    本书将膳食营养、养生保健和医疗知识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介绍营养素的基本知识;膳食营养与预防保健的关系;膳食营养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以及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选择营养和膳食。
  • 中草药治病大全

    中草药治病大全

    健康是人生的根基,如果不尊重健康,纵使你学贯东西、才华横溢,纵使你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当你收获辉煌的同时,你还将会收到一份健康的全面惩罚。 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星蕴迷途

    星蕴迷途

    一位落魄少年,正慢慢走向强者之路,宫逸,开始了他漫漫人生路。微笑,是他让死亡降临的标志……在星蕴大陆上,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 霸控宇内:极品地仙显神通

    霸控宇内:极品地仙显神通

    叶孤舟,一个不幸的少年,从小就是一个孤儿。叶孤舟,一个幸运的少年,得到了神灵的传承,成为了地球上最后一个土地爷!作为土地爷,叶孤舟不在是那么的平凡,神通在手,钞票我有!作为土地爷,叶孤舟不在是那么的孤单,神通在手,姻缘自找我!作为土地爷,叶孤舟不再是孤家寡人了,神通在手,地盘小弟通通有!且看一代土地爷,都市纵横生活录!
  • 倾世绝宠:爱妃晚上见
  • 妃我轻狂

    妃我轻狂

    一朝魂穿,她成为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幸得恩师所救,带回山中抚养成人并授以绝世武功。两世为人,造就了她恬静淡然的脾性。本想此生就当一个知足常乐的米虫便足以,怎料想相处十年之久的恩师竟是深藏不露、行走江湖的绝顶高手!好吧,遵从师命成为江湖杀手组织的门主也就罢了!为何——为何自己会被那个无意中救下的超级无节操的混蛋王爷黏住?“喂,某男,你节操何在?敢在本门主面前耍贱,是不要命的节奏?”苏湘竹瞪视。“对苏苏你,我不介意的!”某王爷伸了伸腰,“今日时辰不早了呢,本王先睡下了,苏苏可莫要太晚呢,伤身!”说着向房中唯一的木床走去,躺下,睡觉。留下苏湘竹一人在风中凌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真心话与大冒险

    真心话与大冒险

    --你玩过真心话大冒险吗?--你选的是真心话还是大冒险呢?--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些难忘的人,就在那个夏天,那相伴走过的高三,我们从未忘记,依旧如初。【良心作者捂脸求收藏】
  • 成神屠魔录

    成神屠魔录

    主要讲诉一个异界霸主强者,遭遇强敌围攻,无奈之下只有转世重生。浑浑噩噩投到一户姓沈的家族,为了报仇他只能默默的潜修。超脱自我修成先天圣体力敌魔域守卫三界……
  • 气破天穹

    气破天穹

    将者以血肉支撑社稷,文人以笔墨书写山河,武者以气功镇压一切。豪门世奴,少年叶离,洒热血,交兄弟,揽红颜,诛邪魔,铸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铮铮传奇。
  • 末世灾变

    末世灾变

    当末世来临之时,是上天的惩罚,还是有人作祟。当异能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会怎样人类,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等待着灭亡,还是拿起武器反抗?当末世出现的时候,人性的深处,展露无遗,是善,还是恶?
  • 淡舞落羽

    淡舞落羽

    21世纪名牌医生竟穿越到了清朝,穿越到了爱新觉罗·言逸的身上,又莫名其妙地成了王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样的?敬请期待.....注:本文纯属虚构,与史实不符。
  • 可可西里的哭泣:真实记录藏羚羊毁灭之路

    可可西里的哭泣:真实记录藏羚羊毁灭之路

    “我”离开大黑以后孤身去了可可西里无人区,在那里却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周青为拍摄藏羚羊的生死之迷,并准备将来拿到英国进行展出,立志唤醒全世界人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而“我”也跟随她的镜头慢慢了解到藏羚羊的屠杀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