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我颇有体恤民情风范的走了几户人家,发现大都情况和沈大娘一样在为打不到鱼而苦恼。我依稀记得以前在电视里看见过,冬天河面结冰只要撬开冰面还是能从水中捕到些鱼的,于是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沈大伯。可沈大伯听后无奈的摇着头说冰面下河水温度低鱼的活动能力差,浮鱼效果也不好,即使捉到也容易死,再等送到城里时恐怕早就发臭了。
看着沈大伯骨瘦如柴,我实在有些于心不忍。想奢些银子给他,可却被非烟拦下。非烟的意思我明白,这只是一时之效,非长久之计,他们需要的是治根治本。
哺时十分,我一个人坐在沈大娘家徒四壁的茅屋里,绞尽脑汁……
以这渔村的自然条件来看,周围除了捕鱼外很难找到合适的田地种植庄稼,能利用的资源无非是那条河。可偏偏那条河一到冬季便会结冰,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渔民们都只能干巴巴的等着冰化,实在等不及的只能选择乔迁。沈大娘说了,这里运往城里的水产时间太长,古代的技术完全是跟不上,所以要解决生计还得先解决无法保存新鲜水产抵达城镇的问题。
想着现代用来保存食品新鲜都是有冰箱的,可古代没这玩意,不过,气温低一般来说东西坏的比较慢啊,于是想到这里,我又去问了沈大伯他们是如何运输水产的。沈大伯告诉我他们都是手推着一筐筐的水产去城里卖的,一般这一推,加上路上休息的时间,翻山越岭到了城里都要十天左右。十天呐!我一听便头皮发麻了,谁会吃捞上来十天的死鱼?
第二天一早,我便让非烟唤来了村里的渔民。
站在河边,我手指着冰面让他们以后冬天就撬开冰面捕鱼,鱼虽然不会像暖和的时候那么多,但冬天的鱼味道是极其鲜美的,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捞上来已经死了的鱼可以用撬开的冰裹着放在瓦缸里封存,这样可以保鲜很长一段时间。而活鱼就用瓦缸多装点河里的冰水封存,这样活鱼就不易死。沈大娘说过村头的老渔翁家里有一头驴子,我建议村民以后运鱼去城里时就问老渔翁借用驴子,回来把赚的钱分点给老渔翁,相信他也会乐意的。
大家初听都觉得我这法子不错,可没过多久又拧起了眉毛。原来他们担心死鱼太多也没法卖。于是我又叫了村里妇人来,告诉她们把死鱼晒干撒上各种调味料做成鱼片分装卖的办法,在现代的时候,我可爱吃这种海味零食了。